分享

“龙抬头”的前世、今生!你知道吗?

 Zhengdebing 2017-04-07

再过几天就是农历二月初二了,我们最爱说的一句就是“二月初二龙抬头”,可是栗子在这里要请教各位小伙伴,龙抬头的传说和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习俗,大家知道吗?

下面就让栗子带领诸位小伙伴们穿越历史,去了解“龙抬头”的前世与今生吧!

“龙抬头”的传说

提到“龙抬头”,不得不说一个人,那就是尧王。

传说尧王的父亲是帝喾[dì kù],母亲是庆都,尧王的母亲一直为没有儿子而苦恼,因此经常真心实意地到神母庙求子。一天夜里,她梦见一条赤龙追随,醒来后就怀孕了。

到了来年二月初二这天,天空先是电闪雷鸣,后又艳阳高照。在这异常的天兆之下,孩子降生了,他就是放勋。放勋从小聪明伶俐,长大后成为了尧王。每到二月初二,尧王都会同百姓一起耕田,久而久之就成为了习俗,流传了下来。

因此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

“龙抬头”的前世

那除了神话传说之外,真正的历史究竟是如何的呢?

据史料记载,唐朝把二月初二作为一个“迎富贵”的日子,要食点心。宋朝在这一天要举办御宴活动,活跃气氛。但此时都没有和“龙抬头”联系在一起。

直到元朝时,才明确二月二是“龙抬头”。《析津志》中描述元大都风俗时提到,“二月二,谓之龙抬头”。这一天人们盛行吃“龙须”,食“龙鳞”,包“龙耳”,也就是面条、大饼和饺子,是不是很有“龙味”?

到了民国时龙抬头也就成了二月二的俗称,传承了祖辈的习俗。比如晨起以竿敲梁,谓之“敲龙头”。妇女为孩童剃头,意取抬头之意。

“龙抬头”的今生

穿越历史的时空之旅已经结束,那现如今流传下来的习俗都有什么特色呢?且听栗子为小伙伴们娓娓道来。

龙抬头这一天的饮食仍以龙为名,不同地域兼具各自不同的民俗特色。比如在饮食方面,吃面条叫吃“龙须”,吃水饺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牙”,蒸饼也在面上做出龙鳞状来,称“龙鳞饼”。在习俗方面,各地也多举行与龙相关的民俗表演。那特别有代表性的都有哪些呢?

1、剃头

剃头又称理发,但与提头同音,与抬头同意。因此,小伙伴们有机会还是要剃剃头,好让自己“龙气”加身,一年顺利。

2、吃糕

北方等地,人们多有吃炸糕的习俗,而江南地区保留着吃“撑腰糕”的习俗。

栗子以为“糕”与“高”同音,二者均取吉祥如意、步步高升之意,小伙伴们可以尝试一下哦!

3、吃“龙鳞”

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这天吃春饼,春饼象征着龙鳞,还要在春饼里面加上各式各样鲜香爽口的盒子菜,那滋味一定回味无穷!

4、吃咸粥

二月二这天,福州人不吃糖粥,改吃咸粥。咸粥是以糯米、芹菜、葱、蒜、虾米、海蛎、肉丝等为原料,煮成的咸味稀饭。由于二月二咸粥源于清理、烹调正月富余下来的食物,体现了福州人不铺张浪费、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虽然体现的是勤俭持家的传统,但咸粥的味道真的很赞!

5、舞龙

二月二是山西的“青龙节”,山西在这边庆祝活动很多,比如:踏青、挑龙尾、揭龙皮、啃龙骨、社火秧歌等等,热闹非凡。

6、农事

除了介绍这些习俗之外,栗子也要给小伙伴们提个醒儿,因为过了二月二,惊蛰就来了,“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在老家,不服老的长辈们将开始准备新一年的劳作,比如耙地、浇水、追肥和剪枝桠等等。在闲暇工作之余,不要忘记给父母通个暖心的电话吧。

“龙抬头”的结语

栗子暖暖的祝福

现如今生活节奏飞快,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习俗,不仅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也给日常生活增添了浓浓的节日气氛。小伙伴们不妨了解并尝试一下,或许也能唤起我们儿时的美好回忆,让我们的内心深处保留一份童年的纯真。

最后,在乍暖还寒的春日里,栗子愿与各位小伙伴一起迎接“龙抬头“,一同祝福“新年交好运”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