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明节扫墓如何避凶辟邪及解决方法

 正一学堂 2017-04-07

张道陵:杂谈(文章有点长,阅读全文必定在文中收益)

在中国清明节是特殊的日子,不然也不会是法定节假日。清明节也叫踏青节就是现在人们俗称的春游,是游玩的节气,也是祭祀感恩祖先的节日,扫墓的日子。但往往我们在祭祖扫墓回家之后,感觉身体不适,有时还精神恍惚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民间俗称撞邪,有的还会影响这一年的时运,随后人们请大师帮忙化解,在这里道陵为大家讲解一下如何避免和化解这种“邪事”。清明节扫墓如何避凶辟邪及解决方法

清明节诗词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邪”?就是生活中某种事物发生在我们的身上,给我们带来危害与恐惧都可以称之为邪,“邪”分两种,一种是祸端或者凶事,给我们的生命带来危害。另一种就是灵异的物体干扰了我们的生活和健康,灵异的物体是指人死后的魂魄和民间俗称的地仙(蛇仙、狐狸、刺猬、黄鼠狼)。我们如何去避免这些邪事呢?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些辟邪的方法,比如:佩戴些吉祥物、平安福、风水师布局一下家宅(或者墓地),如果是被灵异的物体干扰就去找一些所谓的法师或者民间的出马仙看看。在这些方法中,一定程度上会起到一点效果,但是几率很低,很低。因为遇到一位有修为的人(真正修行人)几率很低,他们不一定在道观寺庙之中,也不一定在山林之中,也不被人们熟知,有句古话特别的贴切的描述: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所以奉劝各位放弃找高人为自己辟邪的方法。所以当你们遇到灵异的物体比如鬼魂、地仙之类的事时,就不要去找大师了,有人说我找来的大师之后确实见到效果了,在这道陵想告诉你一个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你自己也能化解,就是买点水果,摆好香案,焚香叩头,先拜天地真心忏悔罪孽,再拜怨魂,诉说罪孽,劝其离开。大家可以试一下。还有提醒一下各位,人生在世吃五谷杂粮难免会生病,千万不要身体不舒服就以为有灵异的物体跟着,就去找所谓的法师或者地仙,要先去看医生。

在这提醒一下迷恋和依赖地仙的群体,人类的修为远远超过地仙的修为,它们(地仙)没有传道教化育人的资格,真正的地仙它们帮助别人的主要目的就是积福养德而已,但是明确的告诉大家畜生道(狐狸、蛇等等)能做的事,人比他们做的会更多。清明节扫墓如何避凶辟邪及解决方法

张天师降魔图

言归正传,告诉大家如何在邪事没发生前,如何避免?

之前有朋友开玩笑的问我,张道陵啊!你额头有一颗红痣,你又和道教的祖师张天师同名同月同日生,以后我出国办事啊、扫墓啊、搬家啊、出殡啊、带着你可不可以避凶辟邪啊?然后我告诉他张天师之所以能辟邪是因为他修道,他修的道符合天地之道,与天相应。天地的正气自然混然于身,所以邪事(灵异的物体)很难靠近他也可以靠着自己的正气和灵气驱散或者化解它们的怨气。然后开玩笑和朋友说你要是结婚娶媳妇找我当主持人还可以,以后可以和别人说张道陵主持的。说起这朋友多说两句,虽然他小时候出身家境不好,但长得心慈面善,有礼有节,他让我看过他家宅布局确实不错,所以这几年顺风顺水,但是他还是处处小心谨慎,像这样的人,其实他不用向我提这些要求,我都会帮他,因为他有福有德,讲到这大家应该明白了“辟邪”先“正”自己,积福养德 正自己才是正道,道藏于身,百邪不侵,至于“道”如何修请阅读道陵讲解的《张道陵:《道德经》老子传道》。有些人可能问了,好多人修道也遇上邪事,首先要清楚一点,他”是否真的了解“道”的真意。修“道”是对大自然的认知是自我完善人生之道,做善事和修道是两个概念。做善事不一定可以避凶但是修道必定可以辟邪。

接下来给大家讲解一下清明节扫墓注意什么,首先要清楚扫墓和家里老人出殡是不一样的,扫墓的目的是对祖先的感恩和悼念及对墓地的清洁,而出殡是对死者的惋惜感到忧伤,不能有喜悦之情,所以在扫墓的过程中心情要保持感恩的心,服装方面不要过于沉重,这样可以提升阳气避免灵异的物体附身,谨言慎行。清明节扫墓如何避凶辟邪及解决方法

蛇仙

最后在补充一下文中化解怨灵附身的内容,例子很多,举一个道陵没有去现场的例子,之前有位朋友说他的亲戚身体不适,到医院也没有检查出病因,然后告诉他摆一个香案摆点水果,焚香叩头,如果患者不方便,你可以代替(我朋友)先敬天地在敬怨灵,诉说患者罪过,劝其原谅,到了晚上患者就好了,举这个例子,就是告诉大家,不要被江湖术士所骗,他们(江湖术士)能做到的你们一定不比他们差,只要心中有道,天必佑之。如果没有修为可以敬天地千万请不要请神(道教的神明)。

(本头条号所有内容由本人张道陵原创,本人只在《今日头条》发表本人观点,下载《今日头条》点击关注,更多内容敬请期待)请大家留言点评,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