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她为研究南京大屠杀付出生命,再多赞美都是苍白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遗忘

 圆二书斋 2017-04-07



希望她在天堂,

不再有悲伤。


张纯如


2004年11月9日,

美国加州高速公路旁,

一位年轻的华裔女子,

用一把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她的突然离去震惊世界,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美国,

就有230多家媒体播报这一消息,

并向这位华裔女子致以敬意。

她的名字,叫做张纯如。



一个年纪轻轻的女孩,

即非娱乐明星,亦非社会名流,

何以能引起如此巨大的震动,

让所有媒体人脱帽致敬呢?

故事得从1968年3月28日说起,

那是张纯如出生的日子。


身为第二代美国华裔,

她降生在一个双博士后家庭,

父亲是物理学博士后,

母亲是生物化学博士后,

都曾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

成长在这样一个优秀的家庭,

张纯如的童年可谓无忧无虑。



突然有一年,

父亲张绍进从台湾探亲归来,

给张纯如带回一张蚕纸,

孵化蚕卵后教她和弟弟养蚕。


在对这神奇的生物着迷后,

张纯如对东方的遥远国度,

也产生了巨大的好奇:

“为什么我们会到美国,

而不呆在中国呢?

像我和弟弟这么大的时候,

中国是什么样子的?”


听到女儿问这样的问题,

母亲张盈盈黯然神伤。

“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啊,

中国饱受战乱,家人颠沛流离,

疾病、饥饿、战火,

随时可能丧命…”



张盈盈告诉女儿,

她父亲张铁君当时在政府任职,

1937年,日军逼近南京,

他就从水路撤往湖南,

和妻子约定在芜湖会合,

苦等四天,仍不见妻子踪影。

最后一天,官船即将起锚,

张铁君绝望地对着江面呼唤妻子。

远处驶来的船上终于传来了声音,

“我在这里!”而那正是他的妻子。


每每谈起这一幕,张纯如的外公,

用的都是悲喜交织的口吻。

喜的是乱世之中,性命保住了,

悲的是山河动荡,流离失所…

后来,张铁君一家来到台湾,

女儿张盈盈与丈夫赴美留学,

便成了美国第一代移民。


《论语》有言:“乐其可知也:

始作,翕如也;从之,纯也,

如也,绎如也,以成。”

纯如有和谐美好之意,

这便做了女儿的名字。



17岁那一年,

张纯如考入伊利诺伊大学,

攻读数学和计算机双学位。

有着强大理工基因的她,

如果顺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很可能成为一名杰出科学家。


但在大二时,她忽然转到新闻系,

看似出人意料,却也有迹可循。

张纯如小时候便酷爱写作,

在她看来,写作是传播社会良知,

真正的作家,绝不是玩文字游戏,

而是通过文字来表达思想和感情。


在读大学的时候,她有了理想,

那就是写一本很好的书,

足以影响这个世界。

为此她彻夜练笔,伏案写作。



毕业后,

她一连遭受打击,

被好几家著名媒体拒绝。

为养活自己,她不得不送外卖。

当时她身材高挑,美丽大方,

却无心打扮,也很少上街,

过了一段十分彷徨的时光。


1991年,她和初恋男友结婚了,

同年,写作生涯终于出现转机,

导师将她介绍给出版人苏珊·拉宾那,

要她写一本和钱学森有关的书。

经过两年时间的战斗,

1994年,《蚕丝》出版,

这为她打开了一条小径,

推动她朝更深的地方走去。


当她向父母讲起自己的新书,

和第二本书的选题计划时,

母亲张盈盈建议女儿说:

“现在很少有描写二战时,

中国境况的英文书籍,

你能写一本,最好不过。”



张纯如听完母亲讲述的事,

心里不禁产生了怀疑,

尤其是对于“南京大屠杀”:

“历史上真的有这样的事吗?

当时的中国真的那么惨吗?”


她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些景象,

那是被描述成人间地狱的南京城,

还有被鲜血染红的江水和大地。

但写作者的立场让她保持清醒,

她必须亲眼看到证据才行。

接受了母亲的建议之后,

她开始关注中国抗战的素材。


在加州看到南京大屠杀图片展时,

张纯如被眼前的一切震惊了。

“的确有这样一段历史,

但为什么还有人会否认它?

为什么所有英文书籍里面,

对这样残忍的事只字未提?”

张纯如感到一阵心悸。



1995年1月的一天,

张盈盈接到女儿的电话,

张纯如在那边失声痛哭。

在此之前,女儿告诉母亲,

自己一定要写出历史真相。


下定决心后,她便四处寻找资料,

但她再一次惊讶地发现,

世界范围之内,竟无一本专著,

提到人类历史上这段骇人往事,

相关资料如同散沙,几近淹没。

最后,她一头扎进图书馆中,

找到了一本《魏特林日记》。


1937年,担任金陵女子大学校长期间,

魏特林目睹日军令人发指的暴行,

以人道主义的勇气和坚持,

在学校内庇护了上万名妇女和儿童,

使她们免受奸杀凌辱,

并在自己的日记中,

揭露了日军禽兽行径。


明尼·魏特林


看完《魏特林日记》后,

张纯如嗓子沙哑得说不出话。

尤其是看到魏特林遭受日军威胁,

于1940年回国后,心灵仍被折磨,

无法摆脱南京大屠杀带来的阴影。

最终自杀身亡时,张纯如哭了。


那些文字带来的悲痛,

万箭穿心一般引起她的共鸣。

历史中那些惨死的生命,

那些饱受折磨的受难者,

以及被抹杀和遗忘的真相,

都让她感到了极度痛苦。


就像她在采访中所说的那样:

“如果我出生在那个年代,

那个地方,那个时间,

我也就是其中的一具尸体了,

一具无名的尸体,在半世纪之后,

没有人会关注,犯罪者甚至会说,

这些事情根本就没有发生过,

这尤其让我感到恐惧。”



1995年盛夏,

张纯如来到了南京。

在这座陌生的城市里,

开始探寻那段带血的历史。

小时候,她以为长辈口中的故事,

血染江水的残酷图景,

是一种心血来潮的夸张讲述。


但抵达这座城市之后,

走进幽深的巷子,拜访幸存者,

听完激动的老人滔滔不绝的讲述,

深重的苦难变得轮廓清晰,

张纯如感到切肤之痛。



研究南京大屠杀的学者,

一路陪同她,替她做翻译,

同时被她的精神所感动。

帮助她的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卫星说:

“她那时才27岁,气候不适应,

经常感冒,但她工作一点都不耽误。

南京天气很热,她不顾身体,

大部分时间都在采访幸存者、

寻访日军暴行发生地,翻阅国内资料,

每天工作时间达10小时以上。”


帮助翻译的杨夏鸣副教授回忆说:

“她不能读懂中文资料,

需要我逐字逐句为她翻译。

她的工作态度十分严谨,

常常将中英材料反复核对。

听不懂方言,她就全程录音。

任何一个细小问题都不放过,

连我这样做学问的人,

都觉得她有些偏执。”


在南京采访幸存者


王卫星问张纯如:

“你为什么想写这本书?”

张纯如说:“纳粹屠杀犹太人,

这件事全世界家喻户晓,

但是在美国,在西方,

南京大屠杀的事实无人知晓,

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后裔,

写出它是我的责任。”


在高强度的工作下,

张纯如整理了大量史实资料,

其中包括东京审判的记录稿,

以及许多幸存者的口录。

其中最大的收获,便是《拉贝日记》。

今天,详细记录了五百多起惨案的日记,

已经被翻译成中、英、日各种文字,

保存在德、日、美、中等国档案馆里,

成为历史铁证。


而早在二战时,

拉贝遭到纳粹政府迫害,

不得不对日军暴行保持沉默,

如果不是张纯如的努力,

这些资料极有可能,

淹没在历史中。



而在采访中,

张纯如还找到了日本老兵。

她对人性充满了困惑,

为何这些生活中有血有肉的人,

有妻女、有兄弟的正常人,

进入南京城后就成了魔鬼?


后来,她在演讲中说:

“日本军人剥夺中国人生命是很容易的,

因为他们连自己的生命都不重视,

除了天皇,任何人的生命都毫无意义,

我曾经和一个日本军人交谈,

他告诉我说,他被教导,任务重于泰山,

而自己的生命而轻于鸿毛,

对于一个日本军人来说,

最大的荣誉就是为国捐躯。”


在军国主义的洗脑教育中,

中国人被视为低劣的种族,

而在日本的军队当中,

个体尊严与生命,同样被视为草芥,

他们进入南京之后已不是人,

是一群只会伤害弱小的禽兽。

他们曾被当做机器、废物,

是军队里卑贱低微的一群人,

可是进入南京城之后,

就拥有了生杀大权。



1996年4月,

《南京大屠杀》进入写作阶段,

张纯如仿佛开了一个洞穴,

顺着那里钻进了1937年的南京,

在漆黑、幽暗、血腥的历史中摸爬,

血染的江河,分裂的尸体,恐怖的哀嚎,

让她噩梦连连,体重骤降,

写作中的痛苦把整个人撕裂。


但面对人类历史上骇人的暴行,

她给自己的母亲写信说:
“我现在所承受的这些,

与大屠杀中的那些遇难者的遭遇,

完全无法比拟。作为一名作家,

我要将遇难者从遗忘中拯救出来,

替那些喑哑无言者呼号。”



1997年12月,

大屠杀60周年之际,

《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

正式在全北美推出销售。

张纯如十分忐忑,怕它被忽视,

结果一个月不到,在全球最权威的,

《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上,

这本书一下子攀升到第15名,

她成为首个如此年轻就登榜的华裔作家。


此后,《南京大屠杀》疯狂加印,

张纯如四处签售,不断演讲。

《南京大屠杀》在西方引起极大反响,

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10周之久,

至今再版10余次,印刷近100万册。


众多学者给予它最高评价,

专栏作家乔治·威尔曾说:
“晚到的正义不一定意味着,

正义不被承认,对大屠杀的遗忘,

等于第二次杀戮。”



每一次参加社会活动,

她都敦促日本政府反省历史,

汲取教训,向各受害国道歉。

严肃的文字与激情的演讲,

为张纯如带来了巨大名声,

同样也引来了极右翼的攻讦。


1998年,日本驻美大使齐藤邦彦,

公开发表声明,污蔑《南京大屠杀》,

到处是“非常错误的描写”。

与张纯如一起接受访谈时,

齐藤邦彦居然含糊地宣称,

日本政府“多次为日军成员,

犯下的残酷暴行道歉”。


张纯如当场愤怒地指出:

“根本就没有什么道歉!

你们还掩盖、歪曲南京大屠杀,

假扮受害者角色,毫无反省!

请记住,只有认罪的日本,

才是一个端正的民族。”



访谈过去后,

张纯如收到许多威胁,

有次接到一封古怪的信,

里面居然夹了两颗子弹。

身边人对此忧心忡忡,

提醒她家人为她配上保镖,

但张纯如从不感到畏惧。


与此同时,无数的战争受难者,

写来信件向她倾诉痛苦。

缅甸、新加坡、菲律宾、韩国,

遭日本侵略的国家的幸存老人,

都希望张纯如能揭开更多历史。


面对如此海量的信件,

张纯如只能超负荷工作,

这些幸存者受损的灵魂,

每天都折磨着她的心。



1999年,写完第三本书后,

张纯如又开始构想第四本书。

这一次她面对的素材同样残酷,

是关于二战当中,美国战俘,

在菲律宾遭受日军虐待的故事。


1942年4月9日,菲律宾巴丹半岛,

因补给不足,美菲联军被迫投降,

当时投降人数大约78000人,

在去往战俘营路上,无食无水,

受尽了日军惨绝人寰的虐杀,

最后只剩下30000人到达目的地,

这就是著名的“巴丹死亡行军”。


在采访幸存老兵的过程中,

张纯如又要深入历史黑暗的腹地,

去面对人类残忍恐怖的暴行。

浓黑、深暗、毫无人性的事实,

一次次将她逼向崩溃边缘,

她的精神真的撑不住了。



最终,这本书没能写完。

张纯如的人生,在2004年,

画上了一个突然的句号。


其实在这之前,

张纯如的精神就越来越差。

在密集参加签售、演讲时,

曾经精力旺盛、风风火火的女孩,

已经变得心事重重、闷闷不乐。


母亲看她精神越来越差,

就劝她别再接触残酷题材,

但面对手上的素材,她说:

“我不能背弃那些老兵,

不能让他们被遗忘!”
父母尊重了她的选择,

但怎么也预料不到,

女儿会选择自杀…



张纯如最后一次,

为采访而离开家,

是在2004年8月12日,

去采访一位幸存的美国老兵。

在此之前,她连续4天失眠,

几乎没有吃任何东西。

等到回家时,她精神崩溃了。


她患上了非常严重的自闭症,

所有写作不得不停止,

每天把自己封闭在家中,

连母亲的电话也不肯接听。

张盈盈马上赶往女儿的住处,

最后却在精神科见到了她。


张纯如被诊断为躁郁症发作,

随后换了三位精神科医生,

病情却丝毫未见好转。

她的情绪十分不稳定,

脸色铁青,时而躁怒时而恍惚,

甚至拒绝见自己父母。



11月9日,

在加州的公路上,

用一把买来的古董枪,

张纯如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那时候的她,年仅36岁。


在给父母、爱人的遗书中她写道:

“当你相信还有未来时,

你想到的是一天复一天,

一代复一代,而当你不再相信时,

日子不是以天,而是以分钟来计算。

我想过逃离,但我无法挣脱我自己,

和我脑海中的那些念头,

我之所以选择这样做,

是因为我太软弱,

无法承受未来的痛苦,

和那些烦恼的岁月。”



张纯如是一个斗士。

这样坚韧的一个女孩子,

怎么会突然选择自杀呢?

后来,在张盈盈的书中,

母亲给出了这样的结论:

“我认为是药物引起的。”


当时医生给张纯如的药物,

虽抗抑郁,却有严重副作用,

短期内使病人产生强烈自杀冲动。

在当时,医学界尚未充分意识到。


但也有不少人猜测,

书写那么多残暴的历史,

深入人性黑暗,面对大量的恐怖,

对张纯如多少有些影响。

她每次书写的那些暴行,

与幸存者对谈的经历,

都对她造成了负担。



斯人已去,

好在我们没有遗忘。

2005年8月15日,

张纯如的一尊青铜雕像,

永久安放于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外。

2012年,和当年的女儿一样,

张盈盈为自己新书踏上了签售之旅,

在中国大学校园,学生们挤满教室,

中国年轻人并没有忘记张纯如!


这位勇敢而坚韧的华裔女孩儿,

为了让全世界正视这段历史,

让全人类正视这些伤疤,

冒着生命危险,承受心灵痛苦,

永远不应该被人遗忘!

在她的葬礼上,美国人权基金会,

曾为她写下这样一首诗歌:


如彩虹一般

你带给人间美丽、希望

如彩虹一般

你展现天地间一座桥梁

如彩虹一般

你只能短暂的逗留

留下来的人们只有无限的回忆

如天使般你代表、善良、勇敢

如天使般你是她的使者为正义

你为无言者请命为历史见证

为人道你付出自己的生命



张纯如曾写过:

“文字到底是什么呢?

不过是试图留住流水一样,

转瞬即逝的生命瞬间,

哪怕只有一刻也好。”


她用短短36年的生命光华,

留住的不但是自己的瞬间,

也留住了受害者、幸存者的瞬间,

而正是这样一个个瞬间,

构成了人类不该遗忘的历史。



不但是作为中国人不该遗忘,

这是人类共同的伤疤,

每个生命都不该遗忘。



编辑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