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灿烂玉文化—浙江区域出土古玉欣赏(二)

 天宇楼33 2017-04-08

          浙江省不仅是经济大省,其悠久的历史文化也非常繁盛,其中以良渚文化发源地著称于世,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位于浙江省境内各个地区的馆藏出土玉器。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璧

此展品为新石器时代文物,直径24.0厘米,厚1.0厘米。该玉璧为扁圆体。青灰色夹杂晶体斑点,对钻孔,一面留有线切割凹弧痕,光素无纹,制作规整。该玉璧出土于战国墓葬,显示出良渚文化玉璧仍为当时珍重。现收藏于安吉县博物馆。



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玉璜

此展品为新石器时代文物,长6.0厘米,宽2.5厘米,厚0.4厘米。该藏品平面似飞鸟形,两端有孔。玉色受沁呈'鸡骨白'。现收藏于安吉县博物馆。



战国卷云纹龙形玉佩

此展品为战国代文物,长9.3厘米,宽8.0厘米,厚0.3厘米。该藏品呈鸡骨白色,略带黄色土沁。扁薄形。龙体虬曲背高拱,龙首侧向昂首张嘴,尾上卷进,身下有强健利齿,颈和爪上立有二只小鸟,拱背一侧有凤首,拱背上有一小圆孔可穿线佩挂。两面满饰卷云纹。现收藏于安吉县博物馆。



战国勾云纹玉璜

此展品为战国时代文物,长8.0厘米,中宽1.5厘米,厚0.25厘米。该藏品玉色受沁呈'鸡骨白',表面有黄色土沁和灰色结晶斑。器如半璧形,边缘制作有扉牙,两面饰勾云纹,中部有小孔,用于系挂。现收藏于安吉县博物馆。



东汉玉彘

此展品为东汉时代文物,长7.1厘米,宽2.3厘米。该藏品玉色受沁呈“鸡骨白”,平面呈长方形,上有凹槽,下有长方形銎。现收藏于安吉县博物馆。



战国双龙形玉佩

此展品为战国时代文物,长4.4厘米,宽2.8厘米,厚0.3厘米。该藏品玉质受沁呈鸡骨白色,表面有黄色土沁。上部为弯曲呈'n'字形龙,两端龙头向下。腹下有一小龙,头向上而身体分叉折向两边,龙鳍旬卷,两面线刻S纹,整体造型生动,雕刻精细。现收藏于安吉县博物馆。



战国卷云纹龙形玉佩

此展品为战国时代文物,长9.0厘米,宽5.1厘米,厚0.4厘米。该藏品玉色受沁呈'鸡骨白',表面呈青灰色,含杂质较多,局部有土黄色沁。龙首曲体回望,厚唇,短角,蜷足;尾上分叉,拱背高凸,中穿孔,边廓凸起,两面满饰浅浮雕卷云纹。现收藏于安吉县博物馆。



战国玉人饰件

此展品为战国时代文物,通高2.5厘米。该藏品玉色受沁呈'鸡骨白'。呈跪姿状,双手交叉放置腹部。器形精致小巧、造型生动。现收藏于安吉县博物馆。



战国勾云纹玉觹

此展品为战国时代文物,长7.8厘米,宽2.1厘米,厚0.35厘米。该藏品玉色受沁呈“鸡骨白”。龙首,短方角,龙体向内弯弧。双面浮雕勾云纹。现收藏于安吉县博物馆。



战国玉琀

此展品为战国时代文物,长2.7厘米。该藏品玉质受沁呈'鸡骨白',有青灰色结晶斑。蝉双眼突出,体形饱满,两翼未张,圆腹,有一纵向贯通小孔,可以系挂。造型生动。现收藏于安吉县博物馆。



战国云纹玉带钩

此展品为战国时代文物,长9.1厘米,高0.9厘米。该藏品玉色受沁呈鸡骨白,器体上有黄色土沁。平面呈琵琶形,头为龙头,回首翘耳,十分生动,正面饰云纹和小方格纹。现收藏于安吉县博物馆。



战国玉韘

此展品为战国时代文物,长4.1厘米,宽2.8厘米。该藏品整体略呈马蹄形,一侧有扳勾,乃套于拇指上勾弓弦,辅助射箭之用。通体光素无纹。现收藏于安吉县博物馆。



明牡丹蝠鹊龙玉饰牌

此展品为明代文物,长14.2厘米,宽5.4厘米,厚0.7厘米。该藏品单面浮雕一龙、一鹊、一蝠、二朵牡丹,一面呈弧形。该玉牌玉质较好,色呈白。造型简洁、制作精良。现收藏于安吉县博物馆。



明白玉透雕二层琢冠饰

此展品为明代文物,通高3.3-5.8厘米,宽1.8-8.0厘米,厚0.3-0.5厘米。该组玉器为女性装饰物:发冠上插戴的分心平面呈五峰山形,上层饰人物、缠枝花和楼阁,下层为'十字'窗花透雕;发冠上插带的掩鬓平面呈桃形,上层为人物和缠枝花,下层饰'十字'窗花;发冠上插戴的挑心和两边上插戴的鬓钗平面呈弧边三角形,周边如佛光火焰纹,上层为执花人物,下层饰'十字'窗花和缠枝花;发冠上插戴的鬓钗,透雕一童子置身花丛。现收藏于安吉县博物馆。



新石器时代三叉形器

此展品为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文物。宽6.1cm,高4cm。灰白色,有暗绿色斑点。造型类似'山'字,分三个方叉,中间低,两侧高,下端呈圆弧形。一面为兽面纹,浮雕多圈眼,椭圆形眼睑、桥形额和宽扁鼻,另一面用阴线雕出兽面纹。这种抽象的神兽纹,是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器的典型纹饰,可能是某一部族的神灵徽像,是天人合一的宗教观的反映。该器中间矮叉上有一孔,可能是属于佩饰。现收藏于杭州博物馆。



战国透雕双龙玉饰

此展品为战国文物。长26.7cm,宽4.6cm,厚0.4cm。1999年杭州半山区石塘镇出土。青白色,不透明,体呈弧形片状。采用透雕工艺,双面均有纹饰。此器匠心独具,可拆可合。单件为一回首龙形。龙首纹饰用长线阴刻,颈部毛发飘拂,身躯饰突起的蚕纹,爪收于腹下,正反两面纹饰相同。在颚部和拂毛中有圆孔,可作穿缀佩戴。若两件龙形连接,则形成S形双首龙纹。整器刀工锋利挺劲,拼合后浑然一体,显示出创作者丰富的想象力。现收藏于杭州博物馆。



战国人物玉佩饰

此展品为战国文物。高2.3cm,厚0.3cm。受沁呈鸡骨白色,扁平体,双面雕刻玉人形象。器身正面脸部刻画橄榄形眼,三角形鼻,菱形嘴。玉人双手相握,着裙装盘膝而坐,下身裙两侧各饰一螭。背部发髻有少量装饰。人物头至底部有对钻圆孔,用于穿系。该器器形较小,线刻柔滑细腻,具有古拙的趣味。现收藏于杭州博物馆。



战国玉虎形饰

此展品为战国文物。长2.5cm,宽1.2cm,厚0.5cm。1999年杭州半山区石塘镇1号墓出土。鸡骨白色,扁平体,器物极为小巧,运用细腻的手法雕刻出一只奔跑的小虎形象。玉虎低头口微张,背部拱起,兽爪收拢,卷尾上翘。全身以卷云纹饰毛发,眼鼻清晰可见,腹部两侧饰以细小阴刻线,上下交错,左右呼应。此器刀工精细,磨工精良,对玉虎形象的刻划,着意于眼、牙、爪等细部特征,于细微处见奇观。现收藏于杭州博物馆。



汉玉蝉

此展品为汉代文物。长5.5cm,宽3cm,厚0.7cm。青玉,玉质光洁莹润。玉蝉呈扁薄形,头、翼、腹用粗阴线刻划,背部双翼左右对称,如肺叶状。虽是寥寥数笔,但粗犷有力、刀刀见锋,让人有一种痛快淋漓之感,颇具“汉八刀”的风韵。古人对蝉十分推崇,认为其高洁清雅,喜用玉蝉佩挂作为装饰。又因为蝉能入土生活,出土羽化,汉代经常将玉蝉放于死者口中,期望逝者能够像蝉一样精神不死,蜕化再生。现收藏于杭州博物馆。



东晋白玉蟠螭纹剑饰

此展品为东晋文物。纵4.7cm,横2.7cm,高2.2cm。1989年杭州老东岳鲜于枢墓出土。剑璏在古代用于穿系革带。该器通体呈鸡骨白色,顶为拱形,正面卧一蟠螭。蟠螭脸部正视,双角后伸,螭体呈S形弯曲的爬行状,尾巴卷曲下垂,彷佛在腾云驾雾。另一侧刻有花芯云纹。器表呈现美妙的玻璃光泽,线条圆润流畅,富有动感。现收藏于杭州博物馆。



唐玉狗

此展品为唐代文物。长10cm,宽2.7cm,厚3.9m。玉质受沁局部呈现黑色,圆雕。玉狗侧首伏卧,圆眼,双耳垂于颈后,尾巴向下卷于身体一侧。背部两侧及四肢、尾部饰短小阴线,形体丰满肥硕,雕法简练遒劲,突出玉狗的温顺可喜。尤其是玉狗的肌肉转折处理的恰到好处,动物的形象美与玉材美和谐地融合为一体,达到了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现收藏于杭州博物馆。



宋黄玉卧兽

此展品为宋代文物。长7.5cm,宽3cm,高4.9cm。黄玉卧兽,圆雕,兽呈匍伏状,前视,独角,双角下垂,须、鬃以阴线刻成,背部推磨出大联弧脊柱,尾分三缕贴于臀部左右,抓大而尖利。此件器物玉材珍稀,玉质温润,雕刻、打磨、抛光各项工艺都十分精湛,为不可多得的宋玉精品。现收藏于杭州博物馆。



南宋青玉鳜鱼挂件

此展品为南宋文物。长7cm,高3cm,厚1.55cm。青玉鳜鱼挂件,表面受沁。鱼体肥硕,圆眼大嘴,背鳍竖立,尾鳍上翘,鱼身隐约可见阴刻斜格网纹以示鳞,鳍、尾阴刻细线。脊部有一穿孔,可穿系,为佩、坠饰。鳜鱼无论是整体造型,还是细节处理,都表现得栩栩如生。寓“富贵有余”。现收藏于杭州博物馆。



元白玉连珠环

此展品为元代文物。直径3.9cm,厚0.7cm。1989年杭州老东岳鲜于枢墓出土。鲜于枢是元代最有造诣的书法名家、与赵孟頫齐名,被誉为元代书坛“巨擎”。1989年在杭州苗圃清理出他的墓葬,随藏物品多是墓主人生前把玩之物,使整座墓显得朴素又不失文雅之气。白玉连珠环,环雕成十颗大珠状,断面为半圆形,有玻璃光泽,打磨细腻。玉质、工艺堪优,体现了墓主人高雅的收藏品位。加之出土于名人墓,更显难能可贵。现收藏于杭州博物馆。



元青玉双螭耳杯

此展品为元代文物。高7cm,口径8.4cm,底径3.9cm。青玉,直口,弧腹,圈足。杯把为两条攀附于杯口的卷尾螭,两螭前爪扒在杯沿,伸头探脑,十分活泼生动。器体厚重,圆口外敞,圈足。内壁光滑。刀法粗犷有力,形体饱满,颇具元代特色。蟠螭形象的运动和曲线处理颇为灵劲,均较为成功,但对细部的磨光不拘小节。现收藏于杭州博物馆。



元玉雕雁穿苇叶如意嵌镶牌

此展品为元代文物。长4.3cm,宽3.3cm,厚0.88cm。玉器发展到元代,风格更趋向世俗化、装饰化,其中民间收藏品中常见两种玉挂件是“春水玉”、“秋山玉”,均反映了我国元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游猎生活。此件嵌镶牌色白、质润,腰圆形,整体采用深浮雕手法表现大雁躲藏于芦苇丛中,颈项穿过苇叶的场景,玲珑有致,生动活泼。现收藏于杭州博物馆。



明青玉螭纹觥

此展品为明代文物。高14.3cm,长9.5cm,宽5.3cm。青玉,器身扁而规整,器把为一攀附的蟠螭。外壁自上而下分别饰勾云纹、勾连纹、覆莲纹三组纹饰。小圈足,外饰两道凸弦纹,为明代仿古佳作。该器仿自觥,觥是古代的一种盛酒的青铜器。该器在写实的基础上加上形象艺术的夸张变形,手法独到非常成功,颇为传神。其纹饰制作也非常精美,使整器神完气足,充满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现收藏于杭州博物馆。



明青白玉双狮戏球镇

此展品为明代文物。长11.1cm,高9.4 cm,宽6.8 cm。圆雕子母狮。母狮昂首,口微张,两耳侧垂,脊毛覆背,尾贴于臀部,性情温和。子狮卧于母狮一侧仰望母狮,一绣球置于双狮之间,两狮各有一爪搭于绣球之上,共衔一条绶带呈戏耍状,寓意“太师少师”之意。整件器物玉质温润,雕琢精致。狮类玉器唐代始现,宋、元时期作品增多,狮类动物生活于热带草原,在中国仅能见到少量贡品,因而十分珍贵,近似于珍禽异兽。现收藏于杭州博物馆。



清水晶观音立像

此展品为清代文物。高16.2cm,宽5cm。利用水晶白色透明的质感结合人物形象,塑造民间传说中的白衣观音。该器质地透明,观音头顶梳高束发,着蓝色花冠,下露鬓发。面相圆润,双眉秀丽,两眼下视。鼻高且直,嘴唇微扬,大耳下垂,神态十分安详。着裙装,肌体丰盈。左手抚衣,右手自然下垂。赤足,足下莲座为木质圆雕。身体为整块水晶雕成,裸露的肌肤以金粉装饰,金漆虽斑驳,但着彩痕迹依然,端庄而高雅。现收藏于杭州博物馆。



清翠伏虎罗汉

此展品为清代文物。高6.5cm,宽4.4cm,厚1.4cm。罗汉上身赤裸,下裹袈裟,裸露的胸、肩部的肌肉和骨骼结构非常准确,显得饱满而有张力。人物形貌朴野,面目威严,浓眉下的眼睛炯炯有神。右手高举乾坤圈,作伏虎状。胯下猛虎张口龇牙,半趴伏在地,尾巴由于受惊而上扬。整个画面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整器晶莹剔透,罗汉头部及上身有一抹深绿色,突出了画面的层次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现收藏于杭州博物馆。



清青白玉神兽壶

此展品为清代文物。通高13cm。该器仿自古代盛酒的一种青铜器。青白玉。独角神兽圆目大口,背驮一壶,兽腹滚圆,兽腿粗壮,饰以鳞片,尾鬃分六缕上卷贴于壶壁。壶有盖,身饰如意纹一圈,造型新颖逼真,纹饰华美繁缛,装饰设计背脊上的壶和神兽相互贯缀在一起,构思巧妙奇特,尤见新意。现收藏于杭州博物馆。



清青白玉山水人物圆牌

此展品为清代文物。直径21.5cm,厚1.1cm。青白玉。双面深浮雕,人物故事题材。一面刻有“渊明采菊”。秋高气爽、黄花遍地的景色中,老者双手扶杖,两眼微闭,悠闲小憩。一小童尾随其后,手执菊花。将晋代诗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佳句重现眼前。另一面刻有“三老清闲图”。苍松古柏掩映亭台楼阁,殿宇回廊错落佳山胜水,老者切磋书画,凭栏远眺,童子忙着烧茶煮酒,自有一份悠闲。做工严谨,玉质晶莹。现藏于杭州博物馆。




清玛瑙螭纽狮足香炉

此展品为清代文物。高12.1cm,腹径15.9cm,口径9.9cm。玛瑙由于纹带美丽,自古就被人们用于装饰,是古代的“七宝”之一。这件玛瑙香炉为红褐色,盖为钟形,顶部盘踞一螭作为纽,盖身饰三只象首,象鼻弯曲,各勾住一个活环。炉身两端装饰以龙首穿环耳。炉体外壁浮雕折枝牡丹,底足为狮爪状。该器不仅器形较大,而且将当时玉器装饰的多种流行元素都运用在其中,工艺精细而华丽,不失为一件精品。现收藏于杭州博物馆。

 联系文创大师客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