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我们平心静气地谈谈死亡

 找药宝典 2020-11-17

在刚刚过去的清明节,无论返乡与否,我们每个人都在心里惦念和祭拜着故去的亲人。

所以我想说一个国人轻易不愿意触碰的话题:死亡。

面对死亡,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恐惧的,甚至避讳的。除了本能使然,还有很大一个原因,就是长久以来我们对死亡的神秘化或诡异化,更不用说普及死亡教育了。

1

我们这一代小的时候,大人们绝不会在孩子面前谈及死,都认为是很晦气和不吉利的词,所以我们往往对死亡没有什么概念,故而第一次面对亲人的离去时,更多的是恐惧。

很多年后,当成年的我经历了更多的生离死别,依旧会非常非常难过,但已经理解生与死都是任何生命的自然规律,犹如日出日落,犹如花开花谢。

但是如果我们能更早一点了解这些,并且在内心慢慢认同和参悟,也许在遇到死亡时,会将悲恸的时间缩短,更坦然地面对和更平静地接受。

这不意味着无情或不孝——如果一个人在你心里,那么永远都在,无论活着还是死去。

所以说,死亡,只是另一种存在形式。

2

我女儿四五岁的时候有一次问我,什么是死。我告诉她,死就是一个生命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去了另外一个空间。每个人都会死,包括妈妈。最开始她害怕到哭泣,连连说不要妈妈死。我抱紧她,说这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呢。

之后,她时不时会问问我人死了以后会去哪里,是不是在天上,我们也会讨论一下。现在她7岁多了,似乎慢慢接受了这个事实。

其实与面对他人的死亡相比,我们更难接受的是自我的死亡。

在克莱尔·麦克福尔的《摆渡人》一书中,写到许多亡灵都会哭泣和埋怨,问为什么自己就这样匆匆离开了人世,这样的哀伤远远覆盖掉了穿越过荒原之后,会与先于自己故去的亲人团聚的喜悦。

我们美好的希望是一生平安寿终正寝,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生命的本质即无常。

飞来横祸、疾病缠身,每一种可能都有可能降临在每个人身上。

所以尼采说,人生就是一个长期的死亡过程。

我的理解是,人自从出生开始,就启动了驶向死亡的一次旅程,没有人知道谁的列车将在什么时间到达终点,因此,向死而生,我们才能明白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

3

与突发事件相比,如果能有预知性地得知死亡日期,能够更好地让我们思考两件事:我已经为自己、家人和社会做了什么;在余下的日子里还能为自己、家人和社会做点什么。

比如有一对母女,妈妈70岁时发现得了直肠癌,女儿杜雪琪在陪母亲住院期间自己做检查,结果发现也得了胃癌。

但是这对母女在14年里游玩了20多个国家,为的就是“和时间赛跑,让我和妈妈的人生不留遗憾。”

而在旅途中,她们除了收获美景,也收获了世界各地的友善与关爱,感受到迥异奇妙的风土人情,对中国的教育体系和幸福观有了新的认知,人生也与旅程一起变得广袤无垠。

再如几年前故去的复旦女博士于娟,32岁的她乳腺癌晚期离世,离开前趁着状态稍好时,写下了遗著《此生未完成》,真诚告诫人们一些她对生命的感悟:

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长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杀),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于娟的书也让一大批人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状态,并善待自己和家人。

还有《滚蛋吧!肿瘤君》里的熊顿,她的乐观、勇敢、幽默、豁达感动和激励了无数人,也包括我。当时我的身体查出多个肿瘤,一时也觉得惶恐不安。虽然后来检查结果是良性,但等待结果过程中熊顿给我的力量却不可替代。

她虽然离去了,但功德却是无量的。

如果说生命的长度我们无法控制,但至少可以过得有宽度。如果宽度的概念不好定义,那至少有一点是可以做到的,就是美国电影《遗愿清单》里说的:在你的生命中,是否有过欢乐?你这一生,有没有给别人带去快乐?

免疫治疗交流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