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问“两链”风险(下)

 昵称35313064 2017-04-08

 

       问题已经产生,关键在于找出原因和想出对策。“两链”风险到底谁之过?这个问题涉及到银行、企业和政府三方,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西方有一句话,当雪崩发生时,每一朵雪花都觉得自己是无辜的。三方各持己见,各有说法。如果一定要概括成一句话,我想,可以这么说:银行酿制了毒酒,政府双手奉上,企业一饮而尽。下面就具体来说说。


       六、“两链”问题产生,银行做错了什么?
   

       目前看来,三者之中,银行估计是最委屈的那一个。本来么,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现在企业不还钱,政府还横插一杠子,要我停止抽贷,我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啊?你俩是不是说好了一起坑我?


       在文章的一开始,我就说过,连环担保不是一个事前预防措施,而是一个事后追偿机制。它对于降低企业资金风险毫无帮助,银行出台这一政策,本质上确保是银行本金的安全,无非就是多找几个垫背,保证银行的钱拿得回来,它解决的是银行找谁要钱的问题,俗话说的好,人死账不死,企业的兴衰死活与银行无关。互保机制,从某种角度来说,是银行的糖丸,企业的毒丸。


       一代鸿儒辜鸿铭先生在100多年前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银行是在晴天硬把雨伞借给你,到了下雨天又强行收回去的人。这句话的历史比国内大多数银行的成立时间还要久,也许只有交通银行比这句话的历史久一些。从本质上说,银行也是企业,追求利润是天性,银行不是慈善机构,所以凡事先想着自己,也无可厚非。


       但是在“两链”风险中,银行有几个事情,是做的不地道的。首先,银行本身对风控把握能力的下降,加剧了风险发生的可能。按照一般的逻辑,银行借钱给一个企业,对这个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财务情况都要有一个充分的调研与评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要参与企业的决策与管理,但是许多银行在这方面基本形同虚设、走个过场,一没有专业的人士从事该项业务,二没有专业的操守开展该项工作,只要有担保,管你企业什么情况,什么单子都敢做。对于绝大多数信贷经理而言,反正钱不是自己的,收不回来又有何妨?呆坏账收不回来,无非是奖金受影响,不会伤筋动骨。但是资金一旦放出去,其中的灰色利益更为可观。


       其次,银行拉郎配式的推荐和游说,加速了“两链”风险的形成。在四万亿政策的刺激下,信贷经理们急着把钱借出去,很多情况下,银行甚至主动给企业出“馊主意”,你资产不够不要紧,XX企业情况和你差不多,你们可以互相担保;XX企业和你一个行业的,你可以找它,我可以帮你们做介绍。更有甚者,不少银行主动找到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托关系、找门路,要求政府出面给企业打招呼,多多少少从银行贷一点,或者给别人担个保。许多企业碍不住政府的情面,勉为其难答应,为日后的风险埋下了祸根。


       第三,在银行的一些苛刻条款,恶化了“两链”风险的直接后果。有法律界人士指出,根据担保法的规定:在清偿顺位上,债务人(也即贷款人)的抵押物属于第一清偿顺位,是要先行通过拍卖、变卖等方式处置掉,之后保证人再在未清偿的范围内承担清偿责任。但是可想而知的是,处理时间长、不可测因素多、资产折价低,所以一般银行是比较厌恶的,固定资产哪有真金白银来的实惠。所以在很多的银行合同里均做了特别约定,让保证人放弃了清偿顺位上的权利。在实际发生贷款逾期时,因为抵押物处置起来速度慢,银行从趋利的角度出发,均是让保证人直接全额代偿。抵押物的那部分价值实际上没有起作为,比如总共贷款3000万,抵押担保2000万,本来保证人承担1000万左右就可以,压力也许并没有那么大,但实际结果是担保人直接承担了3000万,无形之中恶化了情况。当然其他因素还有很多,这里只是举了一个例子。


       综上所述,我个人观点,在“两链”风险的原因中,银行的至少有40%的责任。



       七、政府有没有责任?


       事实上,事情发生以后,政府也觉得挺憋屈,本来很简单的一个事情,是企业和银行之间的纠纷,该咋办咋办。结果现在影响到了社会稳定,还要我出面调停,落得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我找谁说理去?


       综合来看,从宏观刺激政策的出台,到地方各级政府配套措施的跟进,政府在造成经济过热的问题上有一定的责任,片面追求考核指标、过分注重GDP、固定资产投资,为“两链”风险的滋生提供了土壤。在这之前,对金融行业的监管力度缺失,缺少危机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更为以后的爆发埋下了隐患。特别是一些政府官员,充当银行的说客,为企业间强行拉郎配,甚至以抱团取暖、团结互助为理由,要求一些经营情况尚好的企业为已经出现危机的企业担保,扩大了蔓延的范围。对于风险的发生,政府至少要承担20%的责任。


       八、企业家们是无辜的吗?


       相当一部分企业家普遍认为责任不在自己,政府乱出政策,银行笑里藏刀,现在出问题了,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我要是当初不听你们任何一个,也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这句话倒是说到点子上了,我始终认为,银行和政府都是外因,企业家自己是才是内因,外因终究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企业家自身,企业家在这场风险里,要承担40%的责任。不懂经济、不懂形势、盲信盲从、缺乏应有的基本判断,这样的企业,即使“两链”风险里不出问题,以后也会遇到其他的危机。


       当然企业家牵涉进互保,也有很多不同的原因,有的是架不住政府劝说和压力,帮助别人分忧解难;有的是自己资金不足,正好互帮互助互相绑定;有的是碍于情面,对其他企业施以援手;当然也有的是本身已经出了问题,隐瞒问题风险转嫁。



       但是不管政府出台怎么样的刺激政策也好,不管银行怎么求着给你贷款或者叫你参与互保也罢,不管其他老乡怎么样苦苦哀求也好,毕竟没有人拿着刀架在你脖子上要你去互保。风险的管控掌握在自己手里,商场不是情场,不能感情用事。只看情面不看基本面,早晚要吃亏。


       再退一万步讲,不懂经济也不要紧,懂点历史也能避免问题。就像我之前讲的,连环互保就像火烧赤壁里的铁索连舟,道理是一样一样的,稍微读过点书的人都不难发现其中的问题。所以我们的企业家,不光要懂经济,偶尔看点历史书也是好的。其实人类社会很多事情并不复杂,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很多事情无非是换一个时空,换一种方式重演而已。


       九、“两链”风险过去了吗?


       事实上媒体关于“两链”风险的报道很有限,即使有,也是语焉不详,甚少提及具体的数字和规模,个中原因你懂的。而这几年,报章的大多数新闻都是各地“两链”风险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控制问题是一回事,解决问题是另一回事。“两链”风险,说到底是“十个瓶子九个盖”的问题,说到底是钱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两个办法,通俗地说,一个是增加瓶盖,也就是有人拿钱出来补缺口。另一个办法就比较残酷了,要摔碎一个甚至几个瓶子。


       企业欠银行的钱,早晚要还,肯定要还。政府出面,暂停抽贷,不代表这个钱可以不换,基本的经济规律和市场秩序还是要遵守的。刚开始的时候,银行也很着急,钱拿不回来,情况很严重呐,你也抽贷我也抽贷,个体的理性行为很快变成了一个群体的不理性行为,开始危及到经济的基本面了,所以最后政府出手了。银行也想明白了,打个不恰当的比方,面对一个植物人(僵尸企业),与其拔掉氧气管抢回一具尸体,还不如再等等,也许会有奇迹出现,能得到一个活人。


       所以从一定程度来说,“两链”风险并没有完全得到化解,最根本的问题——钱,一天不解决,风险就一天不消散。要解决这个问题,银行的手下留情,政府的强力干预固然重要,但是最关键的,还是经济真正的复苏和繁荣,大环境改善了,企业才能活过来,才有能力去赚钱还债。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两链”风险并不可怕,关键是要从中学到一些东西,还是那句话:人类社会很多事情并不复杂,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很多事情无非是换一个时空,换一种方式重演而已,只是它改头换面出现的时候,我们要认得清它本来的样子。
       (全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