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中西医结合的途径与方法

 安歌_ 2017-04-08

中西医结合的途径和方法

摘要:中西医结合与传统中医及现代医学相比有很大优势,是两大医学的延伸和发展,人们可以通过对疾病的预防、诊治、护理及对中医药的理论研究、方剂运用等方面将中西医结合起来。

关键字:中西医结合、途径、方法

中西医结合是吸收中医学和西医学的精华,并加以有机的整合于一体,取得最佳疗效的学科。我国的中西医结合是经过近半个世纪的中医与西医的相互激荡、相互交融、相互结合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它吸收了中医与西医治疗中的优点和特色,将两者融会贯通,各取所长,取得了优于单一中医治疗或西医治疗的效果。江苏省中医院呼吸科杨继兵

中西医是在两种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发展形成的两种医学体系,无论在基本理论上、思维方法上、诊断标准上、发病机理的解释上均有很大不同。中医博大,博及宇宙,西医精微,微至粒子。因此很多人认为将中医与西医结合起来是不可实现的。但中西医学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体及其健康和疾病,有着共同的内在基础,将两者结合起来也不是不可能。经过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长期实践研究,人们总结出中西医结合的具体方式和途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在疾病预防上的结合  中医历来提倡锻炼身体,未病先防,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同样西医也很重视预防疾病。在具体做法上中西医都考虑到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十分重视内因,而且长于调动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即所谓非特异性免疫力。西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有关传染病学、卫生学方面作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在防病上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调动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力方面创造了许多有效方法。如果把两者的长处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可以在预防上开辟出新道路。如用补中益气的复方党参片、活血化疥的复方心舒宁片、改善微循环的高山反应片来防治高山反应等。

(2)在疾病的诊断方法上的结合    陈可冀院士认为中西医结合就是用现代医学知识和方法来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中西医相互补充,取长补短,融会发展出一个全新的医疗体系。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促进现代医学的进步,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影像医学、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与生物医学工程的迅速发展,在解释疾病的病理生理方面更加准确,其先进性和客观性是不容质疑的。而中医也完全可以利用这些科研成果来诊断疾病,达到西医物理诊断、中医治疗的目的。比如对于中医症候不典型的输尿管结石来说,我们可以用X线检查发现结石。当然对于西医诊断无病而患者有自我症状的,我们也可以通过中医的望闻问切来作出诊断。如一些原因不明的腹泻,大便镜检和培养均为阴性,钡餐透视也无异常,西医无法诊断为何病,此时可根据中医四诊辨证其为脾阳虚或脾肾阳虚,分别采用温健脾阳或温中补肾之法。

(3)在疾病的诊断上的结合   两者在疾病的诊断上进行病证结合。病证结合就是运用西医诊断方法确定病名,同时进行中医辨证,作出分型和分期。这样就从两种不同的医学角度审视疾病,既重视病因和局部病理改变,又考虑了疾病过程中的整体反应及动态变化。西医辨病可弥补中医“无证可辨”的困境,中医辨证也可弥补西医的不足,如西医诊断无病而患者有自我症状或西医诊断明确的疑难病却疗效不佳可按中医辩证来治疗。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是临床辨识疾病发展规律的一种深化,不仅弥补了某些无证可辨的不足,同时丰富了传统的辨证论治的内容,使辨证论治理论有了新的发展。

(4)在疾病的治疗上的结合  在治疗时要综合协调,综合协调是指在治疗的不同环节按中西医各自的理论优选各自的疗法,不是简单的中药加西药,而是有机配合、互相补充,这样往往能获得更高的疗效。例如中西医结合在治疗胆石症方面就有显著疗效,运用利胆醇,或熊去氧胆酸、爱活胆通等西药与消石散等中药结合清热解毒、祛湿利胆、疏肝理气、溶石排石,同时配合耳压或胆肾结石治疗仪、推按运经仪、旋磁排石仪等仪器治疗具有消炎止痛、增加胆囊收缩、加速胆流、松弛括约肌的功效。中医和西医的协同治疗作用,使排石效果明显提高。

(5)在疾病的护理上的结合  中西医结合能更好地观察病情,在运用西医观察病情的同时,结合中医四诊,使病情观察更加细致严密,对及时发现病情转变和准确判定疾病预后帮助很大。中西医结合也改进护理了技术,如用耳针、体针配合十二指肠引流和抽胃液,是中西医结合的一个较好典型。过去此类技术,常因病人恶心呕吐而失败,通过耳针咽、交感、神门和体针内关、足三里等穴位,减轻了咽喉部的敏感性,促进了幽门部的开放,缩短了十二指肠引流时间,减少了病人痛苦。

(6)通过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进行结合  中医和西医的理论,都是劳动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由于历史条件的不同,各有不同的特点。中医理论是以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作指导,以阴阳五行学说为说理工具,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临床特点,它强调整体,注重内因,注重人与环境的关系和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但是,由于历史的局恨性,它是以人的感官直接观察研究的实践医学,缺乏现代的实验研究,因而说理比较笼统,往往依靠自然哲学来解释,有时难免混有唯心主义糟粕。西医理论是在现代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运用了现代科学技术和知识,基础医学的根基较牢,对生理、生化、形态的观察比较客观细致,对病因、发病、病理变化分析得比较深刻,因此说理比较清楚。但是由于受资产阶级哲学思想的影响,有时容易用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观点去看问题,所以不能完全揭示事物内在的本质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将二者结合起来辨别疾病。在临床上我们可以从西医角度对中医的阴阳学说、藏象学说 、气血津液学说及有关“ 证 ”进行研究。如对于藏象学说,用测定脾虚病人单位时间的唾液分泌量和排碘量的方法,研究“脾主涎”的理论;通过对脾虚病人粪淀粉酶、唾液淀粉酶的测定以及24小时排尿量及排痰量的测定,探讨“脾主运化”的理论;采用心眼反射、立卧反射、局部发汗试验及血中乙酚胆碱的测定,观察脾虚与植物神经的关系,初步揭示脾虚的实质以及中医脾功能的物质基础。再如对于经络学说,运用脉冲电流对人体不同部位刺激作用的不同,研究出了经络的循行路线、循环传注、敏感点与穴位的关系等,初步证实了确有经络的存在。

(7)通过对方剂药物的研究进行结合  借用研究西药的实验方法对中药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可以将中药西药化,例如从中医角度出发,人们知道麻黄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药效。西医药界从中药麻黄中提取出了麻黄碱,研究其具有与肾上腺素相类似的药理作用,可松弛小支气管平滑肌,于是将之归类于肾上腺素拟似药或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用于防治支气管哮喘的发作。近年来通过众多的现代研究,用中西医结合的观点我们发现麻黄通过增加汗液分泌、抗菌抗病毒来开泄腠理;通过解痉、抗炎、抗过敏、祛痰、减轻支气管粘膜肿胀等作用达到宣肺平喘;通过利尿、发汗等来利水消肿。这使人们知道了麻黄之所以能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机理,对麻黄的治疗作用有了深入了解。在临床应用中,中药方剂与西药各有优势,中药方剂强调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协调统一,发挥多层次、多环节、多途径的整体调节作用,但难以达到方便速效的目的;西药药效快而明显,但不良反应多且易产生耐药性。二者合理配伍应用,往往可使药物间产生协同作用,取长补短,增强疗效,达到标本兼顾、相辅相成的目的。利用中西药相须、相使的原则使中药西药治疗作用互补,增强临床疗效,例如西药扩冠剂普尼拉明防治心绞痛,其作用快但持续时间短,配合使用中药三七、赤芍可增加冠脉血流量并降血脂,加郁金行气破瘀,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组成舒心散使药效互补,抗心绞痛的作用时间延长。利用中西药相畏、相杀的原则使西药的毒副作用经过中药的调理而减缓,例如一般肿瘤术后病人常规给予放疗和化疗,此多产生副作用,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尿频、尿急、尿痛、血尿等泌尿系统症状,白细胞数降低、贫血等血液系统症状等等。对于中医来说,肿瘤放化疗引起的并发症多类似于中医的气虚下陷、阴虚内热、湿热下注、虚火上炎等症状。运用补中益气、生血养阴、清热解毒中药能够减轻肿瘤病人放化疗毒副作用,改善病人全身、泌尿系统及消化道反应,改善生存质量,提高生存率,帮助病人顺利完成放化疗疗程。

(8)通过对穴位及经络研究进行结合  把中医穴位经络的精华与各种西医物理治疗结合起来,创造新的理疗方法。如用电流刺激新明和向阳穴治疗中心性视网膜炎,紫外线穴位照射治疗神经衰弱,激光穴位照射治疗白内障。同时也可把中医的传统方法与放射线检查结合起来,提高诊断质量。如针刺足三里、中腕配合上消化道钡餐透视,以鉴别十二指肠球部变形的性质;针刺阑尾穴配合慢性阑尾炎的X线诊断;内服中药泻剂作为肠道加速剂,进行全消化道钡餐检查等。

总之,中西医结合是社会各界的普遍愿望,也是一种历史趋势,在临床实践中我们要将中医药理论与现代医学技术紧密结合,使医学事业取得更大的成果和发展。

 

参考文献:【1】全军卫生领导干部中西医结合学习班。 中西医结合具体途径的讨论 。人民军医,1077,10:  63-68  

【2】张罡,李润。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石症临床体会。基层医学论坛,2009,13(5):446-447

【3】姜立赖,洪康,姜兆侯。中西医结合的思维学思考。前进论坛,2000,8:28-30

【4】王翠兰,张洪斌。论中医临证组方的中西医结合趋势。医学与哲学,2005,26(2):61-6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