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儿脑瘫中医治疗方案

 欣然书斋 2017-04-09

一、范围

本指南提出了脑性瘫痪的诊断、辩证、治疗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18周岁以下人群脑性瘫痪的诊断和治疗。

二、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

脑性瘫痪是指一组持续存在的导致活动受限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综合症,这种综合症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或发育缺陷引起的。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认知、交流、感知和/或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骨骼肌问题。临床以立迟、行迟、语迟、发迟、齿迟,手硬、足硬、肌肉硬、头颈硬、关节硬,或颈软、手软、脚软、口软、肌肉软为主要特征。属于中医“五迟”“五硬”“五软”等范畴。

三、诊断

(一)临床表现

运动发育落后,抬头、翻身、抓物、坐、爬、立、行等动作发育迟于同龄正常小儿;肌肉张力异常,肢体几张或肌肉萎软,可见手硬、足硬、肌肉硬、头颈硬、关节硬,或颈软、手软、脚软、口软、肌肉软等;姿势异常,可见头颈后仰,甚或呈角弓反张、上肢僵直、手紧握拳、下肢硬直交叉、尖足等,或肢体不对称、头颈躯干扭转,或表现为软弱无力的姿势;常有体格发育迟缓、发迟、齿迟、言语落后、听力及视力异常、癫痫发作等。

(二)诊断条件

本病病变部位在脑部,症状在婴儿期出现,引起脑性瘫痪的脑损伤为非进行性,或有脑部发育缺陷而引起,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和姿势异常、运动发育落后及障碍、神经反射检查异常等,可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交流障碍、行为异常及其他异常,需要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正常小儿暂时性运动发育迟缓。

(三)实验室及特殊检查

头颅CT/MRI:能帮助了解是否有脑损伤或脑结构异常,对探讨脑瘫的病因及诊断预后有帮助。

脑电图:可以了解是否合并癫痫,并可辅助脑瘫的临床诊断及指导治疗。

脑干听觉、视觉诱发电位:了解听力、视力是否有损伤。

病原学检查:了解患儿是否有宫内感染,明确脑瘫病因,指导治疗。

染色体、血、尿代谢检查:排除一些染色体疾病及遗传代谢性疾病。

甲状腺功能检查:排除甲状腺功能低下引起的运动发育迟缓。

(四)需要与脑性瘫痪鉴别的病种

甲状腺功能低下,染色体疾病,遗传代谢性疾病,神经病变性病等。

四、辩证

(一)肝肾亏损证

发育迟缓,翻身、坐起、爬行、站立、行走、生齿均落后同龄小儿,伴反应迟钝,肢体僵硬,筋脉拘挛,屈伸不利,或伴筋骨痿弱,头颈痿软,头颅方大,卤门迟闭,目无神采,或伴易惊,夜卧不安,盗汗,舌质淡,舌苔少,脉沉细无力,指纹淡红。

(二)心脾两虚证

发育迟缓,四肢痿软,肌肉松弛,咀嚼无力,言语迟滞,智力低下,发希萎黄,或伴精神迟滞,吐舌,口角流涎 ,或伴神疲体倦,面色不华,食少纳差,大便秘结,舌质胖,苔少,脉细缓或细弱,指纹淡红。

(三)痰瘀阻滞证

发育迟缓,肢体不遂,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言语不利,耳窍不聪,反应迟钝,或伴吞咽困难,喉间痰鸣,口角流涎 ,或伴癫痫发作,舌胖有瘀斑瘀点,苔厚腻,脉沉涩或脉沉滑,指纹暗滞。

(四)脾虚肝亢症

发育迟缓,伴手足震颤,肢体扭转,表情怪异,或四肢抽动,时作时止,或吞咽困难,言语不利,口角流涎 ,或伴面色萎黄,神疲乏力,不思饮食,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细或弦细,指纹淡红。

(五)脾肾虚弱症

发育迟缓,运动落后,出牙延迟,卤门迟闭,肢体痿软,肌肉松弛,头颈低垂,头颅方大,甚者鸡胸龟背,肋骨串珠,多卧少动,言语低微,神疲倦怠,面色不华,纳呆食少,便溏,小便清长,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指纹色淡。

五、治疗

脑性瘫痪的治疗要以促进患儿发育,纠正并预防异常姿势,减轻其损伤程度,最大可能改善运动功能,提高其适应黄精、参与社会的能力为目的。尽可能的早期发现,进行早期康复治疗。采取中医康复治疗方法和现代康复治疗技术相结合的综合康复治疗,综合地运用药物、推拿按摩、针灸、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理疗、教育及言语训练等康复治疗方法。指导家长进行家庭康复,进行必要的心理康复、社会康复和职业康复。坚持长期康复训练。

(一)药物治疗

1、治疗原则

脑性瘫痪以虚证为主,故以补为治疗大法。若先天不足,肝肾亏损,宜补养肝肾,强筋壮骨;若后天失调,心脾两虚,则健脾养心,益智开窍;若先天、后天均不足,致脾肾虚若者,宜健脾益气,补肾填精。若血瘀痰阻,脑窍闭塞,亦可见实证。若难产、外伤、窒息、感染等因素致痰瘀阻滞,宜化痰开窍,化瘀通络。亦有部分患儿虚实夹杂,须辩证选方配伍用药。济南市伟众儿童康复中心用中医中药膏方治疗脑瘫患儿疾病,既方便孩子服用,又能保证非常好的疗效,开辟一个中医中药治疗脑瘫新的途径。

2、分证治法

(1)肝肾亏损证

治法:补肾填精,养肝强筋。

主方: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加味。

常用药:熟地黄、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山药。

药物加减:齿迟者,加紫河车、何首乌、龙骨、牡蛎;翻身迟、立迟、行迟者,加牛膝、杜仲、桑寄生;肢体拘挛难伸者,加伸筋草、木瓜、鸡血藤;头颈痿软者,加锁阳、枸杞子、菟丝子、巴戟天;易惊、夜卧不安者,加丹参、远志;头颅方大、筋骨痿软者,加珍珠母、龙骨。

(2)心脾两虚证

治法: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主方:归脾丸(《济生方》)加减。

常用药:黄芪、人参、白术、当归、远志、茯苓、木香、酸枣仁、龙眼肉、炙甘草。

药物加减:语迟、听力障碍者,加石菖蒲、郁金;发迟者,加何首乌、肉苁蓉;四肢痿软者,加桂枝;口角流延者,加益智仁;气虚阳衰者,加五味子、麦冬。

(3)痰瘀阻滞证

治法:豁痰开窍,活血通络。

主方:通窍活血汤(《医林错改》)合二陈汤(《太平惠民合剂局方》)加减。

常用药:法半夏、陈皮、茯苓、远志、石菖蒲、川穹、红花、赤芍、郁金、丹参、麝香等。

药物加减:痰火内扰,四肢抽搐者,加黄连、龙胆、羚羊粉;大便干结者,加大黄;肢体拘挛难伸者,加伸筋草、木瓜、鸡血藤;若并发癫痫者,加郁金、天麻、僵蚕。

(4)脾虚肝亢证

治法:健脾益气,柔肝熄风。

主方:异功散(《小儿药证直诀》)加味。

常用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白芍、钩藤、天麻、鸡血藤。

药物加减:手足震颤、四肢抽动着,加全蝎、地龙、僵蚕;肢体扭转者,加伸筋草、木瓜、当归;面色不华、纳呆食少者,加焦三仙、砂仁;言语不清者,加石菖蒲、远志。

(5)脾肾虚弱症

治法:健脾益气,补肾添精。

主方:补天再造丸(《医学心悟》)加减。

常用药:黄芪、人参、白术、茯苓、紫河车、鹿角、枸杞子、当归、熟地黄、龟甲等。

药物加减:肢体痿软者,加杜仲、牛膝、桑寄生;便溏者,加肉豆蔻、补骨脂。

(二)推拿治疗

1、治疗原则

因人制宜:根据患儿的不同病情、体质、年龄等选择不同的按摩手法。

平衡阴阳:通过手法调整患儿的阴阳平衡,促进患儿整体的正常发育。

调整脏腑:经络内同于脏腑,以整体观念为指导,通过手法偱经推按、穴位点压等,改善脏腑功能,促进发育,改善运动。

以柔克刚:对于肢体僵硬、痉挛严重的部位,推拿按摩手法宜柔缓。

以刚制柔:对于张力低下、软弱无力的部位,推拿按摩手法宜重着。

抑强扶弱:对于张力高的肌群采用柔缓手法缓解痉挛的同时,在其拮抗肌群运用重着手法以提高肌力。

2、推拿疗法的手法要求

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渗透、平稳。

3、推拿疗法的基本手法

偱经推按:在经络循行部位或肌肉走行方向,使用推法和按法的复合手法,以推为主,根据部位不同可选指推法、掌推法。可以疏通全身的经络,加速全身的血液循环,从而改变皮肤、肌肉的营养,防止肌肉萎缩,并能强筋健骨,缓解肌肉痉挛,促进肢体活动。

穴位点压:对全身各处重要穴位,使用点揉、按压复合手法,对腧穴有较强的刺激,具有开通闭塞、活血止痛、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

异常部位肌肉按摩:对患儿异常部位肌肉采用揉、按、滚、拍等手法,对肌张力高的肌群,用柔缓手法,可缓解痉挛,降低肌张力;对其相应的拮抗肌,用重着手法,可提高肌力,缓解并对抗痉挛;对肌力低下的肌群,用重着手法,可以提高肌力。

矫正姿势:采用扳法、摇法、拔伸法等手法,促进脑瘫患儿肢体、关节活动,矫正异常的姿势,恢复正常姿势,促进正常运动。

4、推拿疗法的时间及疗程

手法治疗每日1~2次,每次15~45分钟。时间长短根据年龄、体质情况而定。每周治疗6次,3个月为一个疗程。

5、推拿治疗的辩证论治

(1)肝肾亏损证

穴位点按取穴:肝俞、肾俞、阳陵泉、悬钟、太溪、太冲。

配穴:下肢运动障碍者,加环跳、委中、承山;上肢运动障碍者,加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后溪;膝关节伸展无力者,加内外膝眼、阴市、梁丘;足内翻者,加昆仑、丘墟;足外翻者,加三阴交、商丘;尖足者,加足三里、解溪;智力落后者,加百会、四神聪;斜视着加睛明、四白、鱼腰。

偱经推按:足太阳膀胱经(承扶至昆仑),足少阳胆经(环跳至悬钟)。

(2)心脾两虚证

穴位点按取穴:心俞、脾俞、神门、三阴交、足三里、百会、四神聪。

配穴:言语落后者,加哑门、通里、廉泉;流涎者,加地仓、颊车。

偱经推按:督脉(大椎至长强),足阳明胃经(髀关至解溪)。

(3)痰瘀阻滞证

穴位点按取穴:足三里、阴陵泉、丰隆、血海、膈俞、肺俞。

配穴:听力障碍者,加听宫、听会;言语障碍者,加廉泉;口角流涎者,加地仓、颊车;关节僵硬者,加委中、尺泽;智力落后者,加百会、四神聪。

循经推按:足阳明胃经(髀关至解溪),手太阴肺经(云门至鱼际)。

(4)脾虚肝亢症

穴位点按取穴:脾俞、肝俞、足三里、曲池、太冲。

配穴:颈软者,加大椎、风池;腰软者,加华佗夹脊穴;膝关节伸展无力者,加内外膝眼、血海、梁丘。

循经推按:足阳明胃经(髀关至解溪),足厥阴肝经(阴廉至太冲)。

(5)脾肾虚弱症

穴位点按取穴:华佗夹脊穴、肾俞、脾俞、关元、气海、足三里、曲池。

配穴:腰肌无力者,加腰阳关;智力落后者,加百会、四神聪。

循经推按:足阳明胃经(髀关至解溪),手阳明大肠经(肩髃穴至合谷)。

(三)头皮针

1、作用

具有疏通经络、运行气血、调节阴阳的作用,能增加脑部的血流量,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促进脑细胞的代谢,使患儿肢体肌力好人关节功能得以改善或恢复。同时还可以提高脑瘫患儿的智力,促进患儿语言、听力发育。

2、穴位配伍

采用焦氏头针、靳氏头针及国际标准方案分区定位及治疗方法。

主穴:运动区、感觉区、双侧足运感区、运动前区、附加运动区。

配穴:智力低下者,加智三针、四神针;语言障碍者,加语言I、II、III区、颞前线;听力障碍者,加晕听区、耳前三穴、颞后线;视觉障碍者,加视区、眼周穴位;精神行为障碍者,加情感控制区;平衡协调功能查着,加平衡区或脑三针;精细动作差者,加手指加强区;伴癫痫者、加额中线、制癫区;肌张力不全、舞蹈样动作、震颤明显者,加舞蹈震颤控制区;表情淡漠、注意力不集中者,加额五线、定神针。

3、针刺方法与疗程

选用直径0.35mm,长25mm毫针,针体与头皮成15°~30°角快速进针,刺入帽状腱膜下,快速捻转3~5次,留针30~60分钟,15~20分钟行针一次,每日一次,30次为一疗程。

(四)体针

1、作用

用毫针刺激躯干及四肢的穴位,通过针感的传导以达到疏通经络、运行气血、改善肢体功能的目的。

2、取穴原则

基本原则是循经取穴,包括近部取穴:是指在病变的局部和邻近的部位选取腧穴;远处取穴:是指在距离病变较远的部位选取腧穴;随证取穴:又称辩证取穴,是指针对某些全身症状或疾病的病因病机而选取腧穴。

3、针刺方法与疗程

选用直径0.35mm,长25mm毫针,快速进针,留针30~60分钟,15~20分钟行针一次,每日一次,30次为一疗程。

4、针刺疗法的辩证论治

(1)肝肾亏虚证

体针:肝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悬钟。

配穴:上肢瘫痪者,加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后溪;下肢瘫患者,加环跳、阳陵泉、委中、太冲;易惊、夜卧不安者,加神庭、印堂、内关、神门。

针刺手法:平补平泻法。

(2)心脾两虚证

体针:心俞、脾俞、神门、血海、通里、梁丘。

配穴:四肢无力者,加曲池、足三里;吞咽无力,口角留言者,加地仓、颊车;食欲不振者,加中脘、足三里;语言迟滞者,加哑门、廉泉。

针刺手法:以补法为主。

(3)痰瘀阻滞证

体针:膈腧、脾俞、血海、丰隆、足三里。

配穴:口角留言者,加地仓、颊车;吞咽困难者,加廉泉、天突;言语不利者,加劳宫、通里、廉泉。

针刺手法:补泻兼施。

(4)脾虚肝亢症

体针:足三里、脾俞、胃俞、肝俞、太冲。

配穴:握拳不展,腕指屈曲者,加阳谷、阳溪、阳池、八邪;尖足者,加解溪、申脉、照海;关节僵硬拘急者,加尺泽、委中。

针刺手法:补泻兼施。

(5)脾肾虚弱症

体针: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肾俞、气海。

配穴:腰软无力者,加腰部夹脊穴;肢体痿软、肌肉松弛者,加曲池、外关、合谷、伏兔、足三里;纳呆食少、腹胀便溏者,加皖中、天枢;卤门迟闭者,加悬钟。

针刺手法:针用补发。

(五)穴位注射疗法

1、使用范围

凡是针灸的适应症大部分都可以采用穴位注射疗法。针对本病的特殊情况,其主要用于改善脑瘫患儿的运动落后,智力、言语发育迟缓,四肢痿软,吞咽障碍等。

2、疗程

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10~15次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休息1~2周。

3、临床用药及用量

穴位注射常用营养神经肌肉类药物,如神经节苷脂、鼠神经因子、二丁酰环磷酸腺苷、维生素B1、B6、B12注射液;活血化瘀、清脑开窍类药物,如复方丹参注射液、复方麝香注射液。

根据治疗目的选用1~3种药物,分别注射于选取的穴位。每种药物的用量,按该药儿童常用肌肉注射剂量。

4、注射方法

使患儿采用舒适体位,尽量固定好患儿,根据所选穴位及用药剂量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注射器(一般采用5ml注射器)和针头(常用4号半针头)。抽取适量的药物,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右手持注射器对准穴位或局部反应点,快速刺入皮下组织(直刺或斜刺),然后缓慢推进针头或上下提插,探求“得气”针感,回抽如无回血即可将药液推入,一般进针0.8~1.2寸。头部穴位每穴位注射0.3~0.5ml,四肢、腰臀部穴位每穴注射0.5~1ml。

5、取穴

头部取穴:可改善患儿运动、智力、语言发育落后。主要选穴可参考头针取穴。

颈部取穴:可治疗颈部肌肉痿软无力,竖头不稳。主要选穴:大椎、天柱、大柕、风池、颈部两侧夹脊穴。

腰部取穴:课增强腰部肌肉力量,促进患儿坐立。主要选穴:腰俞、腰阳关、命门、委中、肾俞、大肠俞、关元俞、志室。

上肢取穴:可改善上肢的运动,矫正上肢异常姿势,促进上肢精细动作的发育。主要选穴:肩髃、肩髎、臂臑 、曲池、外关、手三里、阳池、合谷(前七个穴位可以改善上肢痿软无力,后四个穴位可以改善五指屈伸不利)

下肢取穴:可以改善下肢运动功能,矫正下肢的异常姿势。下肢痿软无力,抬腿困难者,主选:伏兔、血海、梁丘、足三里、阴陵泉、悬钟、丰隆、太冲、解溪等;下肢外展、外旋者,主选:血海、三阴交、阴陵泉、太溪;足外翻者,主选:三阴交、照海、太溪;足内翻者,主选:申脉、昆仑、悬钟。

(六)中药药浴及熏蒸

1、中药药浴

药物:伸筋草、鸡血藤、当归、杜仲、白芍、透骨草、川牛膝、木瓜、桃仁、红花等。

功效:疏通经络,活血化瘀。

方法:将药物用纱布包好,置于水中,加热煎熬至一定浓度,滤过药渣,先用所得药液之热气熏蒸,待水温降至37°~40°时,施行药浴,每次20~30分钟,每天1~2次,每月为一个疗程。

适应症:利用洗浴时的温度和药物双重效应,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双向调节肌力。适用于各种障碍脑瘫儿童。

2、中药熏蒸

药物:伸筋草、鸡血藤、当归、杜仲、白芍、透骨草、川牛膝、木瓜、桃仁、红花、葛根、桂枝等。

功效:疏通经络,活血化瘀。

方法:将药物和水放入熏蒸仪器药仓里煎煮,加热至40°,将患儿躺在熏蒸仓,每次20~30分钟,每日1~2次,每月为一个疗程。

药物加减:肌力偏低,肌肉松软者,加黄芪、白术、党参;不随意运动型脑瘫者,加钩藤、僵蚕、地龙。

适应症:利用熏蒸时的温热和药物双重效应,舒筋活血,疏通经络,适用于各种类型脑瘫患儿。

(七)中医督脉促通疗法。

脑瘫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其家很少能安心依靠单一的针刺疗法,往往寻求多种方法治疗。例如:中药、按摩、点穴、药浴、熏蒸、刺血、穴位药物注射、药物外敷、西药、理疗、康复训练等。各种疗法都分别有自己的特色和效应,从而启发我们治疗脑瘫必须走综合治疗的道路。若能将疗效比较好的方法结合起来,相互取长补短,真正做到相辅相成,则临床疗效必然会再提高,否则各种疗法在事实上都被病家选择为短暂的阶段性治疗,既不利于系统的病例观察,同时患儿的最佳治疗年龄也容易被疫误,往往趋向不良的转归,使原本可治之症成为终身痼疾。

手法作用于经筋及筋结,需根据不同筋结类型,灵活施法,或按或摩,或补或泻,不一而同,直达病所,消散筋结,使骨入其位,筋归其糟,筋络顺接则气血通达。同时还需综合分析,找出病理本质,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督现代研究表明推拿手法本身具有扩张血管,促进血液流动,结合相关穴位能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调节功能。而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全身脏腑之阳,因而通督推拿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其具体实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从督脉之主干入手,通过推拿督脉上的风府、百会、神庭、印堂、水沟等穴,可以疏通督脉、醒神开窍,从而恢复脑髓神机对智力和躯体运动功能的调控作用。风府为督脉络脑之处,《灵枢.海论》云:“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为醒脑之要穴,可以开窍启闭以醒元神。百会、神庭、印堂、水沟均为督脉穴位,以配合使用,通督调神之力更宏。(2)从督脉之络入手,即夹脊穴。夹脊穴所在是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经气外延重迭覆盖之处,具有调控二脉的枢纽作用,它既是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交汇的枢纽,又是气血运行的关键部位,可使全身气血流通阴阳调和。其功效对于小儿脑瘫病证的改善有着重要意义。现在研究发现脑瘫患儿脑部血流量少于正常儿,而推拿颈夹脊穴能使颈部气血运行通畅,解除或缓解局部肌肉痉挛,改善脑部血液供应,这对于促进脑瘫患儿脑功能的恢复有一定的作用。(3)从督脉相合入手,督脉与足太阳、足少阴均有相合之处,后溪通督,手足六阳交会于大椎,这都提示我们此调节亦是重要的调节经路之一。

一、中医学对脑的认识

中医认为脑为奇恒之腑,位于颅内,由髓汇聚而成。

脑为髓之海

早在两千年前,《内经》中医已对脑的解剖位置、生理功能有所记载。如“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封其盖,下在风府。”又如“诸髓者皆属于脑,故上至脑下至尾骶,皆精髓升降之道路。”髓有骨髓和脊髓之分,脊髓上通于脑,脑为髓聚而成,所以脑又称为髓海。至于脑的作用已粗略的见于《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至明清时代,对脑的生理功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医宗金鉴》说:头为诸阳之首,位居至高,内涵脑髓,脑为元神之府,以统全身者也。后来王清任《医林改错》又在前人论述基础上,进一步发挥:灵机记性在脑者,因饮食生气血,长肌肉,精汁之清者,化而为髓,由脊骨上行入脑,名曰脑髓。盛脑髓者,名曰髓海。。。。。。。王氏所谓灵机,即指思维与感觉而言。他把记忆、视、听、嗅、言等感官功能统归于脑。综合前人所述,脑具有主神明(即精神及思维活动)及主动(运动)的生理功能。

脏腑之精微补益脑髓

前人虽然对脑的生理、病理有一定的认识,但在中医脏腑学说中,把有关脑的生理病理又分别归于五脏。《内经》说:肾不生,则髓不能满。又说:五谷精微,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同时古代医家还认为脑髓是由肾精所化生的。肾之精气盈满人的记性就好骨健身壮。如果肾之真阴亏损,真阳不足,脑髓失其温养,人的记性就差骨软无力。人之脑髓虽禀于先天肾气,但其养益之源却是依靠后天饮食所化生之精微。正如《内经》所说:骨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可见,脑髓的生成维持脑的生理功能,有赖于五脏六腑的健旺及供养,尤其于脾肾的关系更为密切,而脑的功能正常与否也会直接影响五脏六腑及整体。如《灵枢.海论》说: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犹如脑受到过度刺激或损害,也能导致五脏的损伤。

肾藏精,精生髓

肾藏精,主发育与生殖,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各种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精能化气,肾精所化之气称为肾气。肾的精气盛衰关系到生殖与生长发育的能力。肾主骨生髓,肾主藏精而精能生髓,髓居于骨中,骨赖髓以充养,故肾精充足,则骨髓的生化有源,骨髓得到髓的充养滋润而坚固有力。如果肾精虚少,骨髓的化源不足,不能营养骨骼,便会出现骨骼脆弱无力,甚至发育不良,所以小儿囟门迟闭、骨软无力,常是由先天肾精不足所致。中医所讲的肾,不仅指生殖泌尿系统的机能,重要的是包括了内分泌的许多重要机能。由于激素的体液调节不仅影响钾钠钙等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而且深刻的影响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的机能状态。因此,中医所谓肾的病变会出现收引拘紧,骨髓不养筋脉而致四肢萎软无力一类症状是不难理解的。

二、疏通督脉的临床意思

督脉的生理功能

督脉是十四经脉中重要的经脉。它的生理作用主要有以下三条:

⑴督帅阳气:“督”有“都”及“总合”之意,督脉巡行腰背正中,上达头间。手足三阳经都与之交会。全身阳经经气皆会于此脉,故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全身之阳气。滑伯仁在《难经本义》所指出“督之为言都也,为阳脉之海,所以都纲乎阳脉也。”

⑵统摄真气:肾为先天之本,性命始生之门,无气之根。左肾属水藏真阴,右肾属火藏真阳,中间为命门,维系一身之元气。督脉巡行自下而上,贯脊属肾,别络自上而下,故督脉统摄着人体之元气,与生长发育息息相关。李时珍说:元气之所生,真息之所由起。正是指此而言。

⑶人体生命活动的中枢:《灵枢。经脉》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肾藏精,主骨生髓,脑髓脊髓均源于肾精。督脉不仅与生殖之肾相络属,更直接入于脑中。脑为智慧之所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枢。故督脉精气的盛衰,直接支配或调节者人体的精神及功能活动,有统帅人体生命活动中枢的功能。

督脉的病理表现

“有诸内必形诸外”,督脉的病理是其生理功能失调的直接反映。

⑴中风诸证:《灵枢。经脉》:“督脉之别。。。。。。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又“督脉为病,脊强反折。”实证多见于小儿惊风、妇人产后发痉、中风、破伤风、暑痉等。偏虚者见于大脑发育不全脑积水风湿性舞蹈病等病症。⑵神志病,癫痫,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抑郁症等疾病。⑶瘫痿之侯,脑血管病,脊髓损伤之外伤或病理性瘫痪等症。⑷肾脏疾患,肾虚,女子不孕,遗尿,癃闭等症。

三、脑瘫的病因病机

脑性瘫痪是指一组持续存在的导致活动受限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综合症,这种综合症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或发育缺陷引起的。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认知、交流、感知和/或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骨骼肌问题。临床以立迟、行迟、语迟、发迟、齿迟,手硬、足硬、肌肉硬、头颈硬、关节硬,或颈软、手软、脚软、口软、肌肉软为主要特征。属于中医“五迟”“五硬”“五软”等范畴。

四、督脉促通疗法的配方与加刺规律

1、督脉促通疗法

督脉促通疗法是治疗五软五迟五硬的主要基本配方,根据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的理论来探讨治疗小儿脑瘫。督脉可调节全身诸阳经之经气,为体内阳气的恢复起到了促进作用,它的功能和主治有着治疗脑脊髓神志和肾脏方面疾病的特殊功效。因此针刺督脉已达到疏通督脉、调和阴阳、补脑益髓镇静安神之目的。

【配方】

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百会

【刺法】

⑴由上向下顺序刺之。

⑵四岁以下患儿点刺不留针。

⑶四岁以上患儿留针三十分钟。

2、加刺规律

⑴胃经加刺穴:髀关、梁丘、足三里、解溪、三阴交属脾

⑵膀胱经加刺穴:肾俞、承扶、委中、昆仑、涌泉属肾

⑶胆经加刺穴: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太冲属肝

⑷大肠经加刺穴:肩髃、曲池、外关属三焦、鱼际属肺。

⑸小肠经加刺穴:肩贞、小海、支正、后溪、神门属心。

随症加刺穴:

⑴舌缓不能言:哑门刺之

⑵盗汗不止:阴郄泻之

⑶舌纵涎下:阴谷针刺之

⑷癫痫发作:针间使、后溪

⑸斜视不分内外:臂臑刺之

五、脑瘫分类治疗参阅《山东伟众脑瘫康复中心中医儿科脑性瘫痪诊疗指南》

六、讨论与体会

1、在临床资料统计病因时发现,分娩时窒息缺氧占发病率的第一位,其次是婴儿核黄疸综合症、早产、难产、产伤颅内出血等占总数80%以上。

2、脑瘫患儿之症候表现是比较复杂的,其病症的根源皆在于脑。所以辨认审视每个症状切不可简单的从局部考虑,应当从整体论之,方能准确,否则徒劳,贻误病情。例如:两腿挛缩不是筋短;膝后翻不是下肢无力;大便秘结绝不是单一的实热。诸如此类,医家不可不识。

3、瘫痿之侯的治疗,应重点取阳经穴刺之。本文主取督脉,再分别选配胃大肠膀胱小肠胆等皆属阳经。但在配穴中又有涌泉太冲、三阴交、鱼际、神门等少量阴经穴。体现其治疗大法是“以阳为主,以阴为辅”,同时也反应应初“阳主动”的理论指导着脑瘫的临床治疗。

4、疗程与疗效:10年来,观察治疗1200多例脑瘫患儿,均为治满一个疗程以上者。一般3个月为1个疗程,针治次数不少于60次。 经过多年的临床体会,认为2-6岁的患儿为最佳治疗年龄,年龄越大,其疗效也相对较差。一般若能坚持治疗2-3个疗程者,其疗效也相对满意。

5、脑瘫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其家很少能安心依靠单一的针刺疗法,往往寻求多种方法治疗。例如:中药、按摩、点穴、药浴、熏蒸、刺血、穴位药物注射、药物外敷、西药、理疗、康复训练等。各种疗法都分别有自己的特色和效应,从而启发我们治疗脑瘫必须走综合治疗的道路。若能将疗效比较好的方法结合起来,相互取长补短,真正做到相辅相成,则临床疗效必然会再提高,否则各种疗法在事实上都被病家选择为短暂的阶段性治疗,既不利于系统的病例观察,同时患儿的最佳治疗年龄也容易被疫误,往往趋向不良的转归,使原本可治之症成为终身痼疾。

脑瘫常见合并症的推拿治疗 \

小儿脑瘫往往伴随着不同类型的合并症,本文总结了脑瘫患儿常见的四种伴随残疾:智力障碍、言语障碍、视力障碍、听力障碍,简单介绍了每种残疾的治疗原则、取穴、手法操作等,并通过实际的案例,作出明确的治疗方案。

一、智力障碍

智力障碍是脑瘫患儿最常见的合并障碍,脑瘫患儿智商的高低,直接影响患儿的预后。引起智能低下的主要原因有先天因素。父母禀赋不足,胎儿始生,禀受父精母血化生,若精薄血弱,阴阳二气俱为不足,失去胎养,则心脑发育不全而痴呆。后天因素主要是分娩难产窒息缺氧,颅脑损伤出血,脑部感染等。治宜补益心肾,固本培元,填精益髓,补先天不足。健脾和胃,益气培土,固后天之本。以下推拿治疗手法及二组腧穴,可根据病情按疗程交替使用,也可选择性综合使用。

1、治疗原则

补益心肾,健脾和胃,补气补血,增智健脑。

2、取穴及部位:

一组:百会、四神聪、神庭、本神、风府、足三里、三阴交、悬钟、内关。

二组:上星、头维、风池、大椎、照海、大钟、间使、脊三穴(脊三穴:哑门穴下一寸,旁开0.5寸;第二胸椎棘突旁开0.5寸;十七椎穴旁开0.5寸。)

共用腧穴:肾俞、命门、关元、气海。

3、主要手法

按揉、拿揉、一指禅推法、推、摩、抹、梳。

4、操作方法

用五指梳法,从前发际梳至后发际,反复操作5—10遍。

用双手分推或分抹前额部及顶部,从中间向两边操作,反复操作5—10遍。

用一指禅推法,从印堂穴推至百会穴;从大椎穴推至风府穴,反复操作3—5遍。

用拇指螺纹面按揉以上腧穴,每穴约半分钟,以酸麻胀得气为宜。

用五指叩点或散点以上头部腧穴及周围刺激区2、、3分钟。

用双拇指螺纹面按揉双侧肾腧穴1分钟,擦命门穴,以微热为宜。

顺时针摩腹1—3分钟,按揉关元穴,气海穴1分钟。

拿揉颈项部,从上向下,反复操作3—5遍。

按揉或掌推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第一条侧线,从上向下,反复操作3—5遍。

二、言语障碍

脑瘫患儿约有四分之三都伴有轻重不同的言语障碍。主要是言语发育迟缓,发音器官肌肉麻痹,造成运动性构音障碍及失语症。言语障碍严重地影响患儿的语言交流,感情交流及日常活动与学习。以下推拿治疗手法,分两组腧穴,可根据病情按疗程交替使用,也可选择性综合采用。

1、治疗原则

利喉开音,醒脑开窍。

2、取穴及部位

一组:百会、廉泉、哑门、通里、鱼际、合谷、肾俞。

二组:风府、上廉泉、天突、曲池、郄门、内关、肺腧。

共用特定线:双侧运动区下五分之二处、语言二区、语言三区、颞前线、咽喉部三条侧线(第一条侧线为喉结旁开1分处直下,第二条侧线在喉结旁开1.5寸直下,第三条侧线在前两条侧线中间直下)。

3、主要手法

按揉、拿揉、一指禅推法。

4、操作方法

用拇指、示指拿揉咽喉部三条侧线及两侧胸锁乳突肌,往返数次,手法宜快柔和。

用一指禅推法,推双侧运动区下五分之二处,语言二区,语言三区,颞前线往返数次。

用拇指螺纹面按揉以上腧穴,每穴约半分钟,以酸麻胀得气为宜。

用拇指、示指拿捏患者喉部,左右活动,同时配合作语言练习。按五音配五脏,选择性发角、宫、商、羽音,以调动相应脏腑经络功能。

按揉口腔周围的肌肉,着重在地仓、迎香、人中、承浆、颊车穴周围部操作。同时配合作口唇闭锁,下颌开合,舌肌运动等训练,重点作舌徐徐前伸回缩运动。

三、视觉障碍

脑瘫患儿中有视觉障碍也较多,多为视网膜发育不良或枕叶视中枢及视神经变性,视觉传导路损伤所造成。主要有斜视、弱视、近视、远视、屈光不正、失明等眼部疾病,其中斜视、弱视多见,严重地影响患儿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医学认为多为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发育不良,致使睛珠形态异常。肝开窍于目,肝肾亏虚,脾胃虚弱,正气不足是主要原因。以下推拿治疗手法,可根据患儿的病情,辩证加减,选择性地采用,

1、治疗原则

滋补肝肾,健脾和胃,疏通经络,解痉明目。

2、取穴及部位

太阳、阳白、睛明、承泣、瞳子髎、球后、攒竹、鱼腰、丝竹空、风池、养老、光明、合谷、足三里、三阴交、肝俞、肾俞、脾俞、命门、枕下旁线、枕上正中线。

3、主要手法

按揉、一指禅推法、点按、指按、拿、擦、抹。

4、操作方法

患儿仰卧位,双目微闭,术者用一指禅推法从右侧太阳穴处开始,缓慢地推向右侧阳白穴,然后经过印堂,左侧阳白穴,推至左侧太阳穴为止。再从左侧太阳穴开始经左侧阳白,印堂,右侧阳白穴,到右侧太阳穴为止。反复操作3—5遍。

用双手拇指或中指端,轻轻按揉睛明、承泣、瞳子髎、球后、攒竹、鱼腰、丝竹空、太阳穴,每穴约半分钟,以酸麻胀得气为宜。

用双手拇指指腹各抹上下眼眶,从上向下,反复各抹3—5遍。

用一指禅推法或指推法,从上向下推枕下旁线,枕上旁线,枕上正中线反复操作3—5遍。

用拇指指端按揉或点按养老、光明、合谷、足三里、三阴交、肝俞、肾俞、脾俞穴,每穴约半分钟,以酸麻胀得气为宜。

拿风池、合谷穴,3—5遍。横擦肾俞,命门穴以透热为度。

内斜视者,重点按揉睛明,承泣穴;外斜视者按揉瞳子髎;上斜视者按揉球后、鱼腰穴;下斜视者按揉鱼腰、承泣穴;上睑下垂按揉阳白、鱼腰穴。

四、听觉障碍

听觉障碍多由核黄疸造成耳蜗蜗壳病变引起,多为高音区耳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听觉障碍最多,也有一部分脑瘫患儿患有中枢性耳聋。由于听力障碍而引起言语障碍,严重影响患儿语言交流及日常生活与学习。推拿治疗主要根据“肾开窍于耳”及近部选穴的原则,疏调耳部及舌本经气。分两组腧穴,可根据病情辩证地按疗程交替使用,也可选择性综合采用。

1、治疗原则

补肾益精,疏通经络,行气活血,通利耳窍。

2、取穴及部位

一组:哑门、风驰、听宫、听会、四渎、外关、支沟、合谷。

二组:翳风、耳门、上关、中渚、三阳络、会宗。

3、主要手法

按揉、推揉、一指禅推法、按压、擦。

4、操作方法

用指按揉或推揉耳部周围的循行经络,腧穴3—5分钟。

用一指禅推法,推双侧颞后线3—5遍。

用拇指或示指按揉,按压双侧肾俞穴约一分钟,得气为宜,掌擦命门穴,微热为宜。

双手掌捂紧双耳,突然松开,反复进行5—10遍,同时配合进行听力训练。

五、案例分析

病例:XX,男,七岁,产前羊水破裂,缺氧导致脑瘫,经检查确定为痉挛型脑瘫,一岁时,高烧诱发癫痫,四岁时小发作,导致脑瘫症状加重,伴随合并症智力障碍、言语障碍,认知、生活自己能力差,言语不能。

1、治疗方案

患者伴随两种合并症,应统筹病情,综合治疗。

2、治疗原则:补肾益智,醒神开窍,利喉开音。

3、、取穴及操作手法: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拿风池,揉百会,揉四神聪,揉内关,揉合谷、曲池,点揉哑门、廉泉、地仓、颊车等穴,点按肾俞、肺腧,揉关元、气海,背部施脊柱六法等。

经过近三个月的治疗,患儿智力明显提高,言语进步明显,能够主动提出要求,能够主动叫人问好,逻辑思维提高,能跟熟悉的人闹着玩等。

中医扶阳法治疗小儿脑瘫

脑性瘫痪是指出生前至出生后一个月内,各种原因造成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简称脑瘫。其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行为异常、感知异常等。常致终生伤残,影响正常生活。

中医古籍中没有脑性瘫痪这一病名。但对本病的临床表现早有认识,根据临床症状本病可纳入祖国医学“五迟” 、“五软” 、“五硬” 、 “胎怯”等范畴。对于五迟,早在东汉末年的《颅囱经》中曾有“行步迟”的记载,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亦有“齿不生候”、“数岁不能行候”。“头发不生候”,“四五岁不能语候”,等病类别。宋代《小儿药证直诀》中也有类似五迟的论述,如“长大不行,行则脚软,齿久不生,生则不固,发久不生,生则不黑”。《太平圣惠方》进—步记载了“语迟”,“行迟”“发迟”,“齿不生”等证候的治疗方药。五迟作为正式病名提出,是清代吴谦等人集体编著的《医宗金鉴》,作者将历代诸家有关迟证的论述归纳在一起,并以“五迟”之病冠称:“小儿五迟之证,因父母气血虚弱,先天有亏,致儿生下筋骨软弱,行步艰难,齿不速长,坐不能稳,要皆肾气不足之故”。分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详各条。清·张路在《张氏医通》也明确指出:“五迟者、立迟、行迟、齿迟、发迟、语迟是也”。

关于五软的病名,宋代以前的医书未见专题论述,多数医家将其纳入“胎弱”、“胎怯”,或迟证等疾病中综合论述。有关“五软”的描述以宋代的《幼幼新书》较早,“小儿五软不治∶手软、项软、脚软、腰软、背软”。元代曾世荣《活幼心书》中始见“五软”的名称,并指出“头、项、手、足、身软,是名五软”。并与“胎弱”、“胎怯”和“迟证”等疾病加以区分。以后诸多医家论述“五软”的内容亦不尽相同。如在《医宗金鉴》中“谓头项软、手软、足软、口软、肌肉软”。而清代《幼幼集成》则谓“头项软、身体软、口软、肌肉软、手足软”等。《婴童百问》曰“五软者,头软、项软、手软、脚软、肌肉软是也”。虽论述不一,但都离不开头、项、手、足、肌肉、口这几部分。

“五硬”的名称,首载于明代《婴童百问·卷三》“五硬则仰头取气,难于动摇,气壅疼痛,连胸膈间,手脚心如冰冷而硬,此为风症难治”,把头颈硬、胸膈硬、手硬、脚硬和心腹硬称谓五硬;古代医籍对五硬的内容论述虽不尽一致,但亦基本按上述病亦的分类而称之;清代《幼幼集成》则把手硬、脚硬、腰硬、肉硬、颈硬名为五硬。《儿科要略》“五硬又名五,小儿仰头、哽气、手足心坚、口紧、肉硬也”。

中医病因病机

肝肾亏虚:若肝肾精血不足则脑髓空虚,出现痴呆、失语、失聪、失明、智力发育迟缓等症状。肝肾亏虚,筋骨失养则出现肢体不自主运动、关节活动不灵、手足徐动或震颤、动作不协调等。

脾肾两亏:若胎儿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虚,后天脾胃运化功能失司,则筋骨、肌肉失养,可出现头项软弱不能抬举、口软唇弛、吸吮或咀嚼困难、肌肉松软无力等症状。

肝强脾弱:肝木亢盛,则出现肢体强直拘挛,肢体强硬失用,烦躁易怒。木旺乘脾,致使脾上更虚,导致肌肉瘦削等症。

痰瘀阻滞:痰湿内盛,蒙蔽清窍,则见智力低下;病程迁延,络脉不通,瘀阻脑络,气血运行不畅,脑失所养,则毛发枯槁、肢体运动不灵、关节僵硬。

临床治法常以大补元气,疏经通络,活血化瘀,通经开窍。滋阴升阳,温通筋脉。 百拇滋补肝肾,强筋健骨,健脾、调气和血为主。

本中心吸取众家所长、结合临床应用,制定了一套以扶阳为主的治疗脑瘫的综合疗法:

1.扶阳针法

扶阳头针:选运动区、感觉区、足运感区、平衡区、语言区,百会透神聪,交替取穴,每日1次,留针30分钟,30次为一疗程。

扶阳体针:选穴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髀关、伏兔、风市、足三里、委中、环跳、夹脊、肾俞、腰阳关、悬钟,太冲透涌泉。若抽搐加人中,若惊吓加神门,交替取穴,每次取10穴,隔日一次,30日为一疗程。

扶阳耳针:选穴神门、脑干、皮质下、心肝、肾、肾上腺、小肠,用掀针,留针胶布固定,留针 48小时,左右耳交替,30次为一疗程。

扶阳耳穴压法:用王不留行籽压于耳穴。取耳前交感、脑干、皮质下、心、肝、肾、脊髓;上肢瘫加肩、肘、腕;下肢瘫加膝、踝。每次只贴一侧,隔日一次,15次为一疗程,每日按压2~3次。

2、扶阳推拿法

患儿俯卧,沿脊椎方向从至阳到命门的督脉诸穴顺序点按,叩打;按、揉脊柱旁开一寸半的足太阳膀胱经诸腧穴。患儿坐位,按、揉摩,点风池、哑门、天柱、脑户、百会、后顶、强间等穴。患儿仰卧,按、揉、捏、拿四肢,下肢在点阳陵泉、委中穴的基础上,拿、揉外侧、后部肌群。上肢在点中府、肩井、曲池穴的基础上,拿、揉上臂前肌群、后肌群及前臂的前后肌群。

3、扶阳灸法

艾是百草之王,阳是生命之本,灸是扶阳之泉。《神农本草经》记载其有温阳、暖宫、除湿、通筋活血的功效。《本草从新》中说得更具体:“艾叶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还寒温,暖子宫……以之灸疗,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艾灸的作用: 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的功效, 同时调整脏腑组织功能,促进体内新陈代谢,增加红、白细胞的能量和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加机体的抗病能力。

4、扶阳罐法

利用远红外线局部照射,能穿透人体皮肤组织,产生谐振,能量被生物细胞吸收,引起组织的温热效应,能活化细胞组织,激发脏器功能。

5、扶阳88式

通过现代运动疗法结合传统医学理论,独创扶阳运动疗法88式,改善运动功能,纠正异常姿势,激发人体潜能。

6、扶阳药物口服用法

如果治以益气活血法,不加热药,那么脑病患者常出现血流缓慢,肢体发凉,曲屈不能伸,容易遗四肢肌张力高、失语等后遗症。如果在补阳还五汤的基础上,加用人参、附子、麻黄、细辛等药,疗效明显提高。我们发现,益气不温阳,达不到通经活络、化瘀行血的目的,只有在益气的基础上加温热药如麻黄、附子、细辛等,效果才明显。唐伟众教授中医膏方治疗脑瘫独树一帜,开创了服用方便,效果明显的中医治疗方法。

7、生物电经络扶阳法

经络扶阳法利用生物电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活化细胞,活化神经肌肉,调节身体系统等作用。

讨论

阳气在人体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是扶阳理论的思想基础。阴阳两者,缺一不可,表面上处于同等地位。但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却是有主次之分的,阴阳的平衡也不是简单的1:1的对等关系。阳气的主导作用不容置疑,“阳者阴之根”,“阳主而阴从”,“阳统乎阴”——阳对于阴有化生、主导和统摄的作用。阳气是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人生立命全在坎中一阳”。如果阳气不足,人就会生病,失去健康,甚至失去寿命。所以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需要注意的是,大自然的阳气是合而为一的,“天地一阴阳耳,分之为亿万阴阳,合之为一阴阳。……仲景之六经还是一经,人身之五气还是一气,三焦还是一焦,万病总在阴阳之中。”因此,人体的阳气虽有三焦、五脏的不同,但实际上也是合一的。“以脏腑分阴阳,论其末也;以一坎卦解之,推其极也。故知阴阳合一,乃于极上合一也。”近世有“火神”一派,擅用温热药以疗百病,温守、温通则扶阳而逐阴;温潜、温化则益阳而生阴。极尽阴阳对抗、转化之能事,颇得小中见大,一法含藏万法之神妙。然其法虽妙,亦仅近道之阶,与医圣体用圆明之气象,终不可比!

阳气者,宇宙之能量也,发于天日,伏藏于水土,吸附于兑金(阴精),弥散于天地万物之中,人一身之阳,由东南而升散,经西北而敛藏。从天地万物而来,归天地万物而去。其扶阳之法,下乘者相盗而得,中乘者相引、相感而聚;上乘者舍小就大、舍我合道。缘起而聚,缘尽而散,终无所得,毕竟是空。

世传扶阳之法,多相盗而得。《阴符经》有言,“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然盗亦有道,境界有大小,法门分高下。阴阳本互根互用,互生互化,阳生阴长,阴敛阳降。脾居中土得阳气之运化而生营阴,营阴由东南上奉于肺而为肺金(精),肺金降则敛天阳而下,藏之少阴。是以扶阳之妙,在阴不在阳,滋阴之妙,在阳不在阴。故人盗天阳,由鼻入肺而降,当首重吐纳,次在饮食,末以医药。太阴肺吸敛天阳,皆阴精之功,降于阳明,伏于少阴,运于厥阴。

吐纳要旨,贵心息相依,息息归根,归根则静,阳气乃密。此扶阳之法,源出道家,汉唐以上,医出道家,吐纳之法,道医常用之疗疾。汉唐而后,医出于儒,不习道术,吐纳扶阳,遂弃而不顾,专于药食,舍大而就小,惜乎!

如果阳气继续消耗,伤及本元,类似于三阴经病症,就像乾卦的内三爻也被阴气侵蚀,这时候人体的自愈能力已经不能正常发挥。体质虚弱,亚健康,慢性病,终生病等等,都属于这个范围。

其实治疗这类疾病的方法中国古代早已有之。方法有三,一是艾灸,二是修炼内丹,三是大剂量的附子剂。其中艾灸是最佳方法。此时艾灸,必须以重灸关元为主,打通丹田,补足元阳。道家称之为消尽阴翳,炼就纯阳,转凡成圣。故云∶“阳精若壮千年寿,阴气如强必毙伤。”又云∶“阴气未消终是死,阳精若在必长生。”

所有说,天下只此一病(元阳虚),除病只此一法(扶阳)。扶阳之法,以持续灸关元为主,配合中脘,足三里。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是这种病发生的原因,尤其是先天不足,更是本病的根本所在,因此在治疗时,着眼点多数从“先天不足”入手,当然,如果能确定后天的因素是引致“五迟”症发生的诱因或主因,那当然应该首先纠正或消除这个诱因或主因,这是每个临床医师都懂得的治疗法则。该病在治疗时,在消除或纠正后天因素的诱因或主因之后,便应针对“先天不足”进行治疗。其用药、处方多数都是围绕“肾”展开的;“肾主骨”,“阳主生发”,以“补肾壮阳”为主轴。“阳生则阴长”、“阴生则阳杀”,理应扶阳抑阴。肾气充盈则骨骼能正常生长。齿为骨之余,骨骼能正成生长,则小儿能象正常儿童一样能站、能立、能行,肾的“余气”则能促使牙齿长出。’肾主技巧,肾气充足便能与心气交通,心肾交则语言功能慢慢得到恢复。卤门的闭合自是早晚的事。中医认为:补气的药物,能使气充足而生血,原因是“气为血帅”,补血经人体一系列的复杂变化,便生长为毛发、须眉,“血余”的名是这样来的。人体内气血的功能各有不同,由于“气能引血行”、“血需随气走”,“气”与“血”的功能与关系是这样的有规律而且非常微妙;既是相辅相成,又能互相制约。明白了上面这个道理,在治疗本病时,着眼点应从补肾、扶阳、益气、交通心肾这四个方面进行考虑。同时,因为“脾胃”是后天之本,在重点治疗先天的根本的同时,还必须特别兼顾后天的根本———脾胃,如果患者同时有消化不良,纳食不香、或者呕吐、泄泻等脾胃症状,尤宜优先、或同时作为主症调整处理。由于“得谷则昌、失谷则亡”,脾胃功能正常与否,是关系到生命能否延续的大问题,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以及轻、重、缓、急,这些错综复杂的症状,可单个出现,也可交互出现,因此治疗时务须抓住关键;“急则治标、缓则治本”、阴、阳、表、里,孰轻孰重?哪一症急须处理,哪一症可以稍缓,全局了然于心,从容进退,指挥若定,只有这样通盘考虑,胸有成竹,有的放矢。调和阴阳、理顺气血、疏通经络、既补肾和胃,又扶阳保阴。人身是一个小天地,过与不及,均能导致阴、阳失衡而使“平”、“秘”的格局紊乱。说到底,中医师治病的全过程,都是遵循“阴平阳秘、阴阳平调”的原则。并以此原则作为主导进行的。中医师能不能治好病,就看您能不能“平调阴阳”,能不能始终保持“阴平阳秘”的格局,使五脏六腑之间的气血运行,能够畅通无阻,使脏腑之间,不论温凉寒暑,都始终保持相辅相成,又互相制约的相对平衡及和谐状态。治其它病是如此,治小儿脑瘫病更是如此!(高新舜)

推拿配合针灸治疗小儿自闭症 一、自闭症的病因病机

儿童孤独症中医学上虽没有相应的病证,但根据儿童孤独症的临床三大核心症状:社会交往存在质的损害,交流沟通障碍;行为刻板重复;兴趣狭窄等,与中医的“癫证”、“五迟证”相近似。中医辨证为:沉默呆滞,精神抑郁、表情淡漠,喃喃自语,语无伦次,时悲时喜,哭笑无常,不知秽洁,行为刻板,不知温饱,患儿立、行、齿、语、发(五迟)均发育迟后,其病机多为:

1、禀赋不足:胎之始生,禀受父精母血化生,若父母精血亏损,精薄而血弱,阴阳两气俱为不足,失于胎养,则心脑发育不全故而出现“癫证”、“五迟证”。

2、后天因素:孕期及围产期护理失当,分娩难产、窒息缺氧、颅脑损伤;或喂养失宜,脾胃虚弱、脾气不运、肝失条达、心气不和、气血不畅、脑不能营、髓不能养,故生长发育迟后。

儿童孤独症的病因虽然不明,但离不开先天的禀赋不足与后天诸因的失调,心、肝、脾、肾四脏的虚损而引起,故中医的治则:滋肝益肾,健脾养髓、通心气、培元气、升举陷、舒经络,以助生长之源,聪神醒脑,平衡阴阳。

二、康复治疗

小儿自闭症(孤独症)是近年来常见的疾病,很多人以为这是心理疾病,不需要治疗。实际上,小儿自闭症(孤独症)对患者的危害是极大的。小儿自闭症(孤独症)的治疗必须要尽快的为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这能够有效的避免小儿自必须造成的严重危害。小儿自闭症(孤独症)的康复治疗对患者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下面就具体为大家介绍小儿自闭症(孤独症)的康复治疗方法。

1、 针灸疗法

儿童孤独症大多语言发育障碍伴智力低下,根据“百脉皆归于头,脑为髓之海,头为诸阳之气”等中医理论,中医科以针刺头部穴位为主,使患儿逐步恢复语言功能,并配合针刺头部语言区来增强患儿对语言的理解能力,睡眠障碍主要取心经原穴神门,调理心经经气,宁心安神,针刺脾经三阴交协调脾肾气机。

针灸处方:

A、大椎、肾俞、间使、神门,以通心气、宜心神,补肾养髓。

B、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培补元气,培补后天,以助生化之源。

C、太冲,膈俞、气海。调肝养血,益神补脑,气血双补。

语迟者:艾灸两踝(内、外踝)、心俞。隔姜、三壮。以补心肾。

行为刻板重复:取丰隆、鸠尾、间使、太冲、合谷、大陵穴。以通心气,开窍醒脑。

凝智力不足,反应迟钝、取风府、凤池、上星、百会、四神聪,以调阳气,通心气,益心神,充脑髓。

2、 推拿疗法

推拿按摩通过手法的变化刺激人体外部器官,通过穴位、经络或神经系统的传导,直接或间接地刺激肌肉、骨骼,关节、韧带,神经、血管,产生局部或全身性的反应(变化),这种变化使人体内部的各种生理机能逐渐趋于正常,增加人体抵抗力,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健身”,增强健康的目的。推拿按摩对人体十大生理系统的机能都能起到调整和加强的作用。因此,孤独症儿童除了存在严重的发展滞后之外,还表现为不同步发展,并因脑功能障碍而引起严重的长期的发展障碍。而通过推拿按摩,可以使孤独症儿童的生理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感觉系统等得到有效刺激,达到强筋健骨,增强体魄,调节体内脏腑平衡,使各大生理系统的功能协调发展,使他们的精神、意识、知觉、运动等得到发展,从而对孤独症儿童的早期干预起到一定的作用。

捏脊疗法

小儿自闭症的捏脊疗法推拿后背的华佗夹脊穴属督脉,督脉贯脊,属脑络肾,督率阳气,统摄真元。捏脊法可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是小儿推拿主要手法之一。另外,通过捏脊法可使患儿解除恐惧感,还能使大脑释放出内啡肽,提高大脑右半球的功能,增强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推拿骶部穴位可快速改善大小便自理功能。

操作方法

术者用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捏成空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并对准食指的前半段,各指要自然,不能拘紧,施术时应从患儿尾椎下的长强穴开始,术者用双手的食指与拇指合作,在食指向前轻推患儿皮肤的基础上与拇指一起将长强穴的皮肤捏起来,然后沿着督脉,自下而上、左右两手交替合作,按照推、捏、捻、放、提的先后顺序,自尾椎的长强穴向前捏拿至脊背上端的大椎穴。有时还可以根据病情延至项后正中发际内的风府穴,这叫捏一遍,如此循环,一般可捏拿5-10遍,从第二遍开始的任何一遍中,术者可根据患儿出现的不同症状,采用重提的手法,有针对性的刺激某些脊背部的脏腑俞穴,以便加强治疗。如:心俞、肝俞、脾俞、肾俞等。最后一遍捏拿结束后,术者可用双手的拇指指腹部,采用按揉并作的手法,对肾俞穴揉按10余分钟,到此,施术过程结束。

手法补泻

A、补法:自下而上(即从长强到大椎)

B、泻法:自上而下(即从大椎到长强穴)

C、平补平泻: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

每日一次,连续10次为一疗程。疗程结束中间休息3天左右,自闭症儿童可以长期治疗。

注意事项

A、要求家长配合,松解患儿衣裤,露出孩子的脊背。

B、室温适宜,手法不宜过重。

C、发热儿,背部有疮面的暂停。

D、术者手上或患儿脊部擦些滑石粉以便操作。

三、日常生活的处理

1、语言的理解比语言的表达更轻易和重要,让他多运用在日常生活中,放学后多与同学联谊、做户外活动、逛街、购物、上馆子等,帮助孩子放轻松,减低入学前及刚入学的压力。

2、孩子的某些行为,要了解他们并不是学不会,而是由于没接触过,见识多了,某些行为自然就消失。

3、父母在孩子即将入学时,应尽量放松心情,由于假如你越紧张,孩子也会越焦虑。

4、经常带孩子到将就读的学校,熟悉教室、办公室、厕所、操场、游乐场等环境,帮他介绍,让他自由走动,并观察他经常逗留的地点。

5、培养孩子对上学、放学路线的方向感,并教他留意沿途红绿灯,过马路要看车子等。

(李恒鹏)

脑瘫言语康复训练的基本方法 言语疗法(一)

一、 概述

语言和言语是人类交流信息的重要工具,二者密不可分。语言(Language)侧重指人类社会中约定俗成的符号体系,它是以文字形状和语音为要素,以词汇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规律而构成的结构体系;言语(speech)则主要指人类运用语言结构体系以知识、思想、感情等信息予以表达和接收的过程。言语(口语)是表达信息的主要形式,但信息的表达还可借助文字、手势、姿势、表情等形式进行。

言语疗法又称言语矫治或言语再学习,是指言语功能障碍者,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训练,以改善其交流能力的康复治疗技术之一。具体是指远用医学的、教育的以及心理的措施与方法,对言语障碍的患儿提供适合的言语训练,促进其最大限度的恢复听(含听声音与理解衣词意)、说、读、写能力。

二、 基本原理

1、 最大限度的降低致残原因的影响:首先找出语言障碍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然后再进行语言治疗。如发现患儿有听力、视力障碍,就在为其配合适宜的助听器和眼镜

2、 确定行为目标,制定系统的训练方案:由于每个患儿的言语障碍程度不同、潜在能力不同、因此治疗师确定的行为目标和制定的训练方案也应强调个体化,不能强求一致。

3、 采用多种治疗方法:语言治疗的方法有多种,治疗师应根据每个患儿的具体情况,有选择地变换治疗方法,避免长期使用一种固定的治疗方法。

4、 强调正确发音,使用规范语言:训练时要求患儿发音正确,但由于患儿残疾的限制,不能过高要求准确率,能达到80%准确尚可。语言应规范,语法力求正确,以便于周围的理解。

5、 语言训练必须结合实际,具有实用性:由于患儿学习语言所需要的语言刺激主要来源于周围人,因此,语言训练应该使用地方语。

6、 用简捷的方法进行言语治疗:在训练患儿发音时,最简捷的方法是示范与模仿。如示范用模仿不能奏效,可采用口头提示,因单纯口头提示往往不能使患儿掌握发音要领和正确控制发音部位。

7、 个别教练与集体训练相结合:对于语音阶段的训练宜一对一个别教练为主,对于高级阶段可采用个别教练与集体训练结合的形式。

8、 提倡早期治疗:对于语言治疗要力争在6岁语言关健期前进行。

9、 家庭成员参与:治疗师要对患儿的家长、兄弟姐妹,甚至邻里进行必要的指导,使他们了解患儿的残疾情况,懂得如何在家庭中配合训练。

小儿脑瘫的腿足疗法

本病是大脑病损所致的肢体运动障碍,部分病人伴有视、听、感觉、语言以及智力障碍。

胎儿出生前后感染、中毒、外伤等原因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出血、损伤;出生前以脑发育缺陷为主,而出生后则为脑组织软化灶、瘢痕以及脑组织萎缩等。

一、诊断要点

1.大脑损害出现智力障碍和锥体束征(肢体硬瘫);锥体外系与基底节病变出现震颤、手足徐动、肌紧张等;小脑病变出现共济运动失调;脑广泛损伤则出现精神、行为的改变,智力障碍等,而其中以肢体痉挛性麻痹为最常见,下肢尤重。

2.根据运动障碍特点可分为:痉挛型、手足徐动型、共济失调型和混合型四种;按受影响肢体的范围又可分为:双瘫、四瘫、偏瘫、截瘫和单瘫五类。

二、药浴治疗

1.治疗目的 缓解痉挛,改善因肌紧张所致的肢体疼痛,并且可增加肢体的运动范围,促进患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和自我控制能力。

2.药浴处方 汉防己100g 丹参60g 仙灵脾100g 枸杞60g 桃仁60g 姜黄60g 首乌60g 地龙60g 党参100g 狗脊60g

方解:中医认为本病多属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西医学认识到本病为大脑病损,多为痉挛型。本方以大量补虚药为主组成,如仙灵脾、枸杞、党参、狗脊、首乌,滋阴潜阳、补肾填精及补脾益气。丹参、桃仁、姜黄、地龙活血化瘀、舒经通络。药理学研究汉防己已有解痉、增强脑循环作用,桃仁亦有增强脑部血流作用。

适应证:小儿脑瘫各型。

3.药浴温度 40℃左右。

4.药浴部位 腿式局部浸浴如腿式电磁式药浴。以浸泡双下肢为佳,或双足也可。

5.药浴用法 上药水煎去渣取液2500ml左右,分为5份,每份再加清水3L左右,及透骨草醇提液5ml倒入专用药浴袋内,浸泡双下肢,每次5~15分钟左右,1天3次左右,每次间隔3~7小时,1份药液可用3天,15天为1疗程。注意每次药浴宜加入少量酒(10ml左右)

三、腿足疗法

1.头背部对症治疗 点按百会、太阳,推五经,扫散少阳,指拿头皮,指揉华佗夹脊穴、大杼、肾俞、肝俞、肺俞、心俞、脾俞、胃俞、膈俞共5~10分钟。

2.腿疗基本套路30~40分钟。

3.足底反射区配穴 基本反射区、额窦、大脑、小脑、甲状腺、甲状旁腺、脾、胃、大肠、小肠反射区共5分钟。

4.足背部经络穴位配穴 点按商丘、丘墟、公孙、侠溪、足临泣、申脉、照海、太冲共5~8分钟。

5.小腿部经络穴位配穴 勾点太溪、点按阳陵泉、悬钟、三阴交、阴陵泉、足三里、丰隆共8~15分钟。

四、注意事项

1.水中姿势训练配合药浴治疗。

2.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持之以恒、家人参与。

3.应根据患儿的功能评定结果,确定阶段性的康复目标,采用综合治疗方案。

4.临浴需无风处,不可久坐水中恣意洗浴,以免冬天着凉,夏天受热。

5.婴儿洗浴后应用粉摩之,保持身体干燥。

(王英嫡整理)

小儿针灸的选穴规律 (一)对症定位 远近结合

小儿疾病,在明确病位以后,处方时一般针对其症状,以“远”、“近”结合的方法取穴。所谓远近结合,就是利用腧穴的近治作用和远治作用的基本规律来选取穴位。一切腧穴都有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局部病症的作用,这就是腧穴的近治作用,如奇恒之腑——脑,深藏于头部,主司精神活动,精神、意识、思维、记忆、语言、情志等都由脑主宰,当小儿意识、思维及情志方面出现异常,发生病变,我们就可以通过头部腧穴百会、神庭、四神聪、脑户、脑空等穴位进行治疗;又如小儿面神经麻痹,就可取瘫侧面颊的阳白、攒竹、四白、地仓、颊车等穴位进行治疗。

所谓远治作用,就是十四经脉穴不仅能治局部病症,还可以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症,有的甚至是具有影响全身的作用。如足少阴肾经之“井”涌泉穴在足底,可治足心热,同时,足少阴循行于下肢内侧,贯脊属肾,络膀胱······循喉咙,挟舌本,故有主治小便不利、咽痛、失音等功能,且可治疗小儿惊风、癫痫等全身性的疾患。

由此可见,小儿很多疾病应对明确的病位,不仅可以就近取穴,而且可以远道取穴,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为了提高疗效,缩短疗程,针灸临床中更多的是采取远近结合的取穴方法,如小儿腮腺炎,该病以耳下腮部肿胀疼痛为其主要特征,在针灸处方时,可同时选用小儿耳朵和腮部附近的颊车,翳风,角孙、耳和髎等穴,还可以选用绕耳而行的手、足少阳经在肘、膝以下的腧穴外关、关冲和侠溪、丘墟等穴

(二)辩证选穴 标本兼配

症状是疾病病理的反映,而不是疾病的本质,一种疾病可以出现多种症状,一个症状也可以出现在多种疾病之中,所以对错综复杂的症状应加以分析,这就是辩证。临床中,许多小儿病证,如发热、昏迷、抽搐、惊风、贫血、多动、抽动、发育不良等属全身性病证,因无法辨位,不能选择定位以远近结合的方法选穴,而必须根据病证的性质,按脏腑、经络的归属进行辨证分析,然后按经选穴。如小儿抽动障碍,若肝肾不足,元神失养,归肝肾二经,应以肝肾二经选穴为主;若心脾亏虚,血虚生风,归心、脾二经,则在心脾二经选穴为主。又如小儿慢惊风,若土虚木乘,木旺化风,归肝、脾二经,在足太阴和足厥阴二经选穴为主,以扶土抑木;若脾肾阳虚,阳气不远,归脾、肾二经,则在足太阴和足少阴二经选穴为主,以温补脾肾,回阳救逆;若肝肾俱虚,阴虚风动,归肝、肾二经,就在肝、肾二经选穴为主,以滋水涵木,育阴潜阳。

同时,除了根据病证的性质,按脏腑、经络的归属进行辩证分析,按经选穴外,还应结合临床,辨证选经取穴。如上述小儿腮腺炎,除选经脉所过的手足少阳经外,因风温疫毒袭表,气血壅滞,当选手阳明大肠穴合谷、商阳等解表散风,清热解毒;若邪毒内陷心肝,突现壮热、头痛项强惊厥,甚至昏迷,则当选人中、内关、太冲、商阳、少商、曲池等多经的清热解毒穴和醒脑开窍穴治之,不可拘泥。

《素问·标本病传论》说:“病有标本,刺有逆从,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标本含义广泛,在小儿针灸临床时,自当细加辨识。一般而言正气为本,邪气为标;病因为本,症状为标;先病为本,后病为标;旧病为本,新病为标;缓证为本,急证为标。厘清标本后,即可根据病情的标本,在处方配穴时,按照“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缓急有序的配穴治疗,切不可自乱分寸。再以小儿腮腺炎为例,当温毒在表,腮部肿胀时,局部取穴,循经取穴都对,但邪毒内窜少阳表里经厥阴经时,此足厥阴肝经循少腹络阴器,若邪毒蕴结不散,会致睾丸肿胀疼痛或少腹疼痛,这就成了后病,就应以后病为标,急治为要,选足厥阴肝经腧穴以清肝泻火,活络止痛;若患儿高热不退,烦躁不安,甚至神昏、嗜睡,反复抽搐,此乃邪陷心肝之险急重症,也是后病,当速用息风开窍之穴以治标救急。

当然,急则治标是在紧急情况下的一种权宜之计,而治本才是治病的根本目的。治其病因,症状可解,治其先病,后病可除。如胃阴不足引起的小儿厌食症,只需取胃俞养胃滋阴,生津润燥,足三里养胃行气,太溪滋阴降火治其本,胃燥既润,则水谷能进,厌食自除。小儿“稚阴稚阳”,“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阴常虚”是其生理特点,也是很多小儿疾病的病因,辩证所求之本,值得临床重视。

临床上,还有标本俱急,标本俱缓的状况,这将不允许标本独治,也无分先治后治,而必须标本兼治。如小儿慢惊风,该病来势缓慢,或因急惊未愈,正虚邪恋,虚风内动;或因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精、气俱虚,而致筋脉失养,风邪入络;或因暴吐暴泻等大病之后,津液受损,脾阳胃阴俱虚,木成土虚,肝旺化火而致等,临床表现肢体拘挛,强直、抽搐等风动症状和形神疲惫、语言低怯、潮热虚烦等气阴亏虚症状俱见,治疗时就当标本兼顾,息风止痉和补益气血并用,才能收效。

(三)常见对症腧穴和特殊效穴的选配

1.常见对症腧穴

每种药物都有自己的药性、归经和功效,腧穴和药物一样,每个腧穴也有自己的穴性和功效,,可供小儿针灸处方时选配。现将小儿临床常见症状的对症选穴举例于后:

发热:大椎、曲池、合谷、外关;

惊厥:人中、承浆、合谷、太冲、筋缩、阳陵泉;

昏迷:人中、十宣、十二井、涌泉;

虚脱:灸气海、关元、神阙、百会、针内关、足三里;

咳嗽:列缺、身柱、肺俞、太渊;

气喘:膻中、鱼际、定喘、肺俞、肾俞;

痰多:中脘、足三里、丰隆;

多汗:合谷、复溜;

盗汗:阴郄、后溪、照海;

失眠:百会、神门、神庭、太溪、三阴交、内关、心俞、肾俞;

抑郁:百会、印堂;

呕吐:内关、中脘、足三里;

黄疸:至阳、太冲、阳陵泉、足三里、阴陵泉;

泄泻:关元、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

便秘:内关、支沟、天枢、足三里、大横;

腹胀:中脘、内关、公孙、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

遗尿:关元、三阴交、肾俞、足三里;

皮肤瘙痒:血海、曲池、合谷、太冲、三阴交、风市;

目赤肿痛:印堂、耳尖、太阳、(均点刺放血)、攒竹、太冲、行间;

口臭:大陵、劳宫、合谷、内庭 ;

咽喉肿痛:少商、内关、合谷、鱼际;

失语:廉泉、合谷、哑门、内关、通理。

2.特殊效穴

某些穴位是经历代医家长期临床实践观察,对于某种病症或某一症状具有特殊作用的经验穴,有的是老穴发现了新作用,有的是新发现的特殊效穴,大都为经外奇穴。现举例供小儿临床针灸处方时选配:

四缝穴:在第2至第5指掌侧,近端指间关节中央,为手三阴所经过之处。主治小儿疳证、小儿厌食症、小儿腹泻等。

脐中四边穴:腹中部,当脐中上下左右各一寸处(包括脐上水分和脐下阴交穴)。主治小儿泄泻、疳积等。

发际穴:头额部,前发际之中点处。主治小儿风痫。

角孙:折耳廓向前,当耳尖直上入发际处。主治腮腺炎。

归来: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主治小儿腹股沟疝。

悬命:口腔内,上唇细带的中央。主治小儿惊痫。

耳尖:在耳廓上方,折耳向前,耳廓上方的尖端处。主治小儿高热,急性结膜炎、麦粒肿等。

百虫窝: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段3寸,即血海上1寸。主治小儿荨麻疹、湿疹等。

大敦:足大趾末节外端,距指甲角0。1寸。主治婴幼儿嵌顿疝。(张德晖)

针灸治疗小儿疾病的常用方法

一、毫针毛刺法和半刺法

毫针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针具,适用于全身任何穴位。除毫针的基本操作技术外,毫针毛刺法和半刺法特别适用于小儿针灸,其操作方法介绍如下:

毛刺法

针具选用0.20mm*0.25mm的毫针,针刺深度为浅刺2-3分,以针尖刚刺入表皮、针体悬垂于体表而不脱落为度。临床用于多种慢性病和皮肤病,如面瘫、近视、肋间神经痛、胃肠疾病、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局部麻木不仁(浮痹)等,尤其适合于婴幼儿。局部皮肤有溃疡或损伤者不宜使用;不宜用力过重,刺破皮肤,引起出血。

半刺法

因其刺仅及皮且迅速出针,故名半刺。针具选用32号0.5~1寸针,针刺深度为患儿同身寸之半分或一分,浅刺后迅速出针,不予留针,刺激量宜小,手法宜轻。临床多用于治疗与肺脏有关的感冒、咳嗽、痰喘等疾患,宣泄在表之邪,亦可治疗腹泻、小儿脑性瘫痪、面神经麻痹、眼肌麻痹、突发性耳聋、遗尿、湿疹、荨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扁桃体炎等疾病。

毫针刺法注意事项

1、小儿针刺不宜与医者配合,针前尽量做好患儿的思想工作,以配合治疗;对于不能配合的患儿,请医护人员和家长协助固定。

2、医者必须掌握较为熟练的针刺技术,尽量缩短针刺时间,减少患儿的痛苦。

3、严格掌握针刺角度和深度,小儿不宜深刺,尤其是胸背部有重要脏器的穴位;囟门未闭者头顶穴位禁针。

4、小儿多惧针,针刺过程常哭闹,对得气感觉不能描述或描述失真,医者需仔细感知手下针感,切勿强求得气而针刺过深,刺伤血管肌肉组织。

5、少数患儿因初诊心里紧张,或低血糖状态,出现晕针情况的,应立即退去所有针,仰卧躺平,饮温开水,充分休息,症状完全消失后方可离开诊室。

6、一般不留针,对于在头部腧穴等留针时间长的患儿,出针时务必清点核对针数,以免发生意外误伤。

7、出诊时如遇滞针,用手指在附近部位按压,或在邻近部位再刺一针,消除肌肉痉挛,不可强力硬拔。

二 灸法

灸法,是用艾绒或药物为主要灸材,点燃后放置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和熏烫,借助温热刺激及药物作用,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内经》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可见灸法是针灸治疗的另一重要方面,其适应范围一般以虚证、寒证和阴证为主。多数小儿惧针,针刺治疗不易取得其配合,而灸法(除瘢痕灸外)无痛且舒适,尤其适合小儿。

(一)艾炷灸

艾炷灸就是将艾绒制成大小不等的圆锥艾炷,置于穴位上点燃施灸。每燃尽一个艾柱,则称一壮。制作艾柱的方法,一般用手捻,将艾绒搓紧,捻成上尖下大的圆锥状。如搓成蚕豆大者为大艾柱,常用于隔物灸;如黄豆大或杏仁大者为中柱,常用于无瘢痕灸;如麦粒大者为小柱,常用于瘢痕灸(麦粒灸)。现介绍小儿针灸临床中的几种常见灸法:

无瘢痕灸 主要是麦粒灸。

具体操作方法为:将艾柱做成麦粒大小,选好穴位,以75%酒精消毒,在穴位上涂敷大蒜液或凡士林,使艾柱黏附,用线香或火柴点燃,使之均匀向下燃烧,当患儿感觉烫或哭闹时即用镊子将艾柱夹去。麦粒灸以局部发生红晕不起泡为度,小儿灸量以1~3壮为宜。此法灼痛时间短,患儿易于接受,适用于气血两虚、小儿发育不良及虚寒性轻证,或哮喘、支气管炎等慢性疾病的防治。

隔物灸 又称“间隔灸”,就是用药物将艾柱与施灸腧穴皮肤隔开,常用的药物有生姜、大蒜、葱、附子、盐等。

隔姜灸:将鲜生姜切成厚约0.3cm的薄片,用针扎数个孔,置于施灸腧穴上,在姜片中心方点燃后的大、中艾柱施灸。此法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的功效,临床常用于感冒、呕吐、腹泻、腹痛等属外感风寒者。

隔蒜灸:将鲜大蒜切成厚约0.3cm的薄片,用针扎数个孔,放在施灸穴位上,用大、中艾柱点燃后放在蒜片中心施灸。每施灸3~4壮后换去蒜片,继续灸治。或将新鲜大蒜捣成蒜泥,置于施灸处,在蒜泥上铺上艾绒或艾柱,点燃施灸。此法具有消肿散结直通的功效,临床常用于多用于痈、疽、疮疖疣及腹中积块等。

隔盐灸:将纯净干燥食盐纳入脐中,填充脐孔,上置艾炷施灸。小儿皮肤娇嫩,可在食盐上放置姜片施灸,避免食盐受热爆烫皮肤,此法具有回阳救逆的功效,临床常用于急性腹痛、吐泻、痢疾、脱证的等。

(二)艾条灸

可用市售艾条施灸。

1、温和灸 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约距皮肤2~3cm,至皮肤稍呈红晕为度。对于昏厥或局部知觉减退的小儿,医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通过医生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儿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距离,掌握施灸时间,防止烫伤。临床适用于一切灸法主治病证,还常用于保健。

2、雀啄灸 施灸时,将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施灸。另外也可以均匀的上下或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一般每穴灸3~5分钟,医者用手指感知施灸局部皮肤温度,防止烧伤皮肤。多用于儿感冒、哮喘、遗尿等。

(三)温针灸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须留针又须施灸的疾病。操作方法是:在针刺得气后,将毫针留在适当的深度,在针柄上捏一小团艾绒点燃施灸,或在针柄上穿置一段长约1~2cm艾条施灸,直到艾绒或艾柱烧完为止,使热力通过针身传入体内,达到治疗目的。此法适用于大多数小儿虚寒性病症。

(四) 灯火灸

清·陈复正《幼幼集成》认为灯火灸为“幼科第一捷法”。指用灯心草蘸植物油点火后在穴位上直接点灼的灸法。操作方法是:选择烧灼穴位,用龙胆紫药水或有色水笔做标记,将灯芯草剪成2~3cm小段,用镊子或止血钳夹住灯芯草,蘸取适量麻油。点燃灯芯草一端,迅速敏捷的向选定穴位或部位点灸烧灼,常可听到“啪”的一声,迅速离开。无如此声,当即重复一次。一般每次每穴1~2次即可。主治腮腺炎、急性扁桃体炎、小儿惊风、抽搐等病症。

注意事项

1、施灸前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儿恐惧心理。

2、高热、神昏、抽搐、极度虚弱者禁灸,囟门未闭的小儿一般不灸头顶部穴位。

3、施灸过程医者需集中注意力,随时感知灸火温度,防止温度过高烫伤皮肤,防止灸火掉落烧坏衣物、被褥等。

4、晕灸现象极少数出现,如遇晕灸,处理方法同晕针。

三 、拔罐法

拔罐法安全无痛,操作简单,可用于治疗大多数小儿疾病 。

玻璃罐和竹罐多用95%酒精点燃后在罐内燃尽空气,迅速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即可吸住,是常用的拔罐方法,近年又有透明塑料抽气罐,吸拔在学位或疼痛部位,使用比较方便。

小儿拔罐一般留罐3~5分钟,待拔罐范围部位的皮肤充血现瘀血时,将罐取下,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起泡;婴幼儿一般不宜。

附:刺络拔罐法

一种将针刺与拔罐相结合的方法。即在应拔罐部位的皮肤消毒后,先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刺,然后将点燃的火罐吸拔于点刺的部位上,使之出血,以加强刺血(刺络)治疗的作用。一般针后拔罐留置3~5分钟,亦可稍长,然后将罐起下,擦净血迹。临床上常用于小儿发热、感冒、咳嗽等急性病、外感表实证。

四、头皮针抽提法

头皮针抽提法是笔者总结提炼出来的一种行针手法,它采用《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的治疗线,其操作手法是:在针尖刺入帽状腱膜下层后,使毫针与头皮呈15~30角,在腱膜下层进入皮肤0.5~1寸(13~25mm)左右,指下有不紧不松的感觉和一种吸针感。然后进行行针操作,即用爆发力向外速提三次(约5秒钟),每次至多提1分(2.5mm)许,又缓插至一寸,如此反复运针10遍,共计约5分钟。

头皮针抽提法源于汪机的《针灸问对》,由抽添法演化而成。“抽添即按提出纳之状,抽者提而数拔也;添者按而数推也。”抽提法是以向外抽提,“一抽数抽”的手法动作为主要特点,以紧提慢按为主。属小幅度提插手法范畴,是为泻法。抽提法的操作要领有二:一是力度,必须将全身的力量集中于手指,然后形成爆发力向外抽提;二是速度,即瞬间速度要快,但最好针体不动,每次至多抽出一分许(2.5mm),而又不能将针体大幅度抽出。这样才能保持较大的刺激量,又减少疼痛,有利于反复抽提和长时间留针,维持刺激量。有研究认为,“刺激量与疗效关系密切,针刺间隔时间过长,疗效过短,刺激量过小,都可影响疗效”。而头皮针抽提法,不仅有较大刺激量,而且还有利于配合肢体运动,通过边行针、边运动、常留针、常运动,从而产生较强的针刺效应,是一种省时,省力、痛微、效捷的运针方法。是笔者常用的头皮针手法。

小儿神经精神疾患首选头皮针疗法,如小儿脑性瘫痪、急性偏瘫、脑炎后遗症、脑积水、癫痫、抑郁症、自闭症、儿童精神分裂症、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抽动秽语症等。头皮针亦有提高智力的作用,对先天禀赋不足,生长发育迟缓的小儿有一定疗效。此外还可治疗胃肠疾病、过敏性疾病等。

注意事项

1、囟门未闭的小儿头顶穴线不宜用针刺,不能配合的小儿不宜留针。

高热、昏迷、血压过高时不用头皮针,透露手术部位及头皮有严重感染、创伤、瘢痕处不宜针刺。

2、注意针刺角度和深度,破皮的角度稍大,可减少疼痛感;进针过程如遇阻力和疼痛,将针退出少许,改变角度后再刺入。

留针期间若头皮局部疼痛、沉重感难以忍受,甚至牵动面部、牙关,只需将针稍向外提,即可解除。

出针时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防止出血;清点针数,切勿漏针。

五、耳穴压丸法

耳穴压丸法是在耳穴表面贴敷小颗粒药物,以刺激耳穴的一种简易方法。临床上以王不留行子为常用,自制方法为:将医用胶布或麝香镇痛膏剪成小方块(0.5*0.5),用镊子取大小适量的王不留行籽贴于小胶布中央,备用(亦有制作好的贴剂市售)。操作时选准耳穴,皮肤消毒后,对准穴位贴好,用手指按压固定,一般可有胀痛感。嘱患儿或家长每天按压三次,每次按压以耳廓发红,自觉耳廓轻微发烫为度,3~5天更换一次。少数患儿对胶布过敏,可选用防过敏的胶布。一旦发现患儿耳部红肿,立即停止使用耳穴,避免加重感染。一般每次贴敷一侧耳穴,交替使用。主要用于扁桃体炎、高热、假性近视、过敏性疾病、疟疾、腮腺炎、腹泻、便秘、头痛、失眠、神经精神疾病等。

现将督脉促通疗法治疗小儿脑瘫的理论依据和临床运用做一分析。

一、中医学对脑的认识

中医认为脑为奇恒之腑,位于颅内,由髓汇聚而成。

脑为髓之海

早在两千年前,《内经》中医已对脑的解剖位置、生理功能有所记载。如“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封其盖,下在风府。”又如“诸髓者皆属于脑,故上至脑下至尾骶,皆精髓升降之道路。”髓有骨髓和脊髓之分,脊髓上通于脑,脑为髓聚而成,所以脑又称为髓海。至于脑的作用已粗略的见于《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至明清时代,对脑的生理功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医宗金鉴》说:头为诸阳之首,位居至高,内涵脑髓,脑为元神之府,以统全身者也。后来王清任《医林改错》又在前人论述基础上,进一步发挥:灵机记性在脑者,因饮食生气血,长肌肉,精汁之清者,化而为髓,由脊骨上行入脑,名曰脑髓。盛脑髓者,名曰髓海。。。。。。。王氏所谓灵机,即指思维与感觉而言。他把记忆、视、听、嗅、言等感官功能统归于脑。综合前人所述,脑具有主神明(即精神及思维活动)及主动(运动)的生理功能。

脏腑之精微补益脑髓

前人虽然对脑的生理、病理有一定的认识,但在中医脏腑学说中,把有关脑的生理病理又分别归于五脏。《内经》说:肾不生,则髓不能满。又说:五谷精微,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同时古代医家还认为脑髓是由肾精所化生的。肾之精气盈满人的记性就好骨健身壮。如果肾之真阴亏损,真阳不足,脑髓失其温养,人的记性就差骨软无力。人之脑髓虽禀于先天肾气,但其养益之源却是依靠后天饮食所化生之精微。正如《内经》所说:骨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可见,脑髓的生成维持脑的生理功能,有赖于五脏六腑的健旺及供养,尤其于脾肾的关系更为密切,而脑的功能正常与否也会直接影响五脏六腑及整体。如《灵枢.海论》说: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犹如脑受到过度刺激或损害,也能导致五脏的损伤。

肾藏精,精生髓

肾藏精,主发育与生殖,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各种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精能化气,肾精所化之气称为肾气。肾的精气盛衰关系到生殖与生长发育的能力。肾主骨生髓,肾主藏精而精能生髓,髓居于骨中,骨赖髓以充养,故肾精充足,则骨髓的生化有源,骨髓得到髓的充养滋润而坚固有力。如果肾精虚少,骨髓的化源不足,不能营养骨骼,便会出现骨骼脆弱无力,甚至发育不良,所以小儿囟门迟闭、骨软无力,常是由先天肾精不足所致。中医所讲的肾,不仅指生殖泌尿系统的机能,重要的是包括了内分泌的许多重要机能。由于激素的体液调节不仅影响钾钠钙等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而且深刻的影响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的机能状态。因此,中医所谓肾的病变会出现收引拘紧,骨髓不养筋脉而致四肢萎软无力一类症状是不难理解的。

二、疏通督脉的临床意思

督脉的生理功能

督脉是十四经脉中重要的经脉。它的生理作用主要有以下三条:

⑴督帅阳气:“督”有“都”及“总合”之意,督脉巡行腰背正中,上达头间。手足三阳经都与之交会。全身阳经经气皆会于此脉,故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全身之阳气。滑伯仁在《难经本义》所指出“督之为言都也,为阳脉之海,所以都纲乎阳脉也。”

⑵统摄真气:肾为先天之本,性命始生之门,无气之根。左肾属水藏真阴,右肾属火藏真阳,中间为命门,维系一身之元气。督脉巡行自下而上,贯脊属肾,别络自上而下,故督脉统摄着人体之元气,与生长发育息息相关。李时珍说:元气之所生,真息之所由起。正是指此而言。

⑶人体生命活动的中枢:《灵枢。经脉》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肾藏精,主骨生髓,脑髓脊髓均源于肾精。督脉不仅与生殖之肾相络属,更直接入于脑中。脑为智慧之所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枢。故督脉精气的盛衰,直接支配或调节者人体的精神及功能活动,有统帅人体生命活动中枢的功能。

督脉的病理表现

“有诸内必形诸外”,督脉的病理是其生理功能失调的直接反映。

⑴中风诸证:《灵枢。经脉》:“督脉之别。。。。。。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又“督脉为病,脊强反折。”实证多见于小儿惊风、妇人产后发痉、中风、破伤风、暑痉等。偏虚者见于大脑发育不全脑积水风湿性舞蹈病等病症。⑵神志病,癫痫,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抑郁症等疾病。⑶瘫痿之侯,脑血管病,脊髓损伤之外伤或病理性瘫痪等症。⑷肾脏疾患,肾虚,女子不孕,遗尿,癃闭等症。

三、脑瘫的病因病机

脑性瘫痪是指一组持续存在的导致活动受限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综合症,这种综合症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或发育缺陷引起的。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认知、交流、感知和/或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骨骼肌问题。临床以立迟、行迟、语迟、发迟、齿迟,手硬、足硬、肌肉硬、头颈硬、关节硬,或颈软、手软、脚软、口软、肌肉软为主要特征。属于中医“五迟”“五硬”“五软”等范畴。

四、督脉促通疗法的配方与加刺规律

1、督脉促通疗法

督脉促通疗法是治疗五软五迟五硬的主要基本配方,根据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的理论来探讨治疗小儿脑瘫。督脉可调节全身诸阳经之经气,为体内阳气的恢复起到了促进作用,它的功能和主治有着治疗脑脊髓神志和肾脏方面疾病的特殊功效。因此针刺督脉已达到疏通督脉、调和阴阳、补脑益髓镇静安神之目的。

【配方】

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百会

【刺法】

⑴由上向下顺序刺之。

⑵四岁以下患儿点刺不留针。

⑶四岁以上患儿留针三十分钟。

2、加刺规律

⑴胃经加刺穴:髀关、梁丘、足三里、解溪、三阴交属脾

⑵膀胱经加刺穴:肾俞、承扶、委中、昆仑、涌泉属肾

⑶胆经加刺穴: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太冲属肝

⑷大肠经加刺穴:肩髃、曲池、外关属三焦、鱼际属肺。

⑸小肠经加刺穴:肩贞、小海、支正、后溪、神门属心。

随症加刺穴:

⑴舌缓不能言:哑门刺之

⑵盗汗不止:阴郄泻之

⑶舌纵涎下:阴谷针刺之

⑷癫痫发作:针间使、后溪

⑸斜视不分内外:臂臑刺之

五、脑瘫分类治疗参阅《山东伟众脑瘫康复中心中医儿科脑性瘫痪诊疗指南》

六、讨论与体会

1、在临床资料统计病因时发现,分娩时窒息缺氧占发病率的第一位,其次是婴儿核黄疸综合症、早产、难产、产伤颅内出血等占总数80%以上。

2、脑瘫患儿之症候表现是比较复杂的,其病症的根源皆在于脑。所以辨认审视每个症状切不可简单的从局部考虑,应当从整体论之,方能准确,否则徒劳,贻误病情。例如:两腿挛缩不是筋短;膝后翻不是下肢无力;大便秘结绝不是单一的实热。诸如此类,医家不可不识。

3、瘫痿之侯的治疗,应重点取阳经穴刺之。本文主取督脉,再分别选配胃大肠膀胱小肠胆等皆属阳经。但在配穴中又有涌泉太冲、三阴交、鱼际、神门等少量阴经穴。体现其治疗大法是“以阳为主,以阴为辅”,同时也反应应初“阳主动”的理论指导着脑瘫的临床治疗。

4、疗程与疗效:10年来,观察治疗1200多例脑瘫患儿,均为治满一个疗程以上者。一般3个月为1个疗程,针治次数不少于60次。 经过多年的临床体会,认为2-6岁的患儿为最佳治疗年龄,年龄越大,其疗效也相对较差。一般若能坚持治疗2-3个疗程者,其疗效也相对满意。

5、脑瘫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其家很少能安心依靠单一的针刺疗法,往往寻求多种方法治疗。例如:中药、按摩、点穴、药浴、熏蒸、刺血、穴位药物注射、药物外敷、西药、理疗、康复训练等。各种疗法都分别有自己的特色和效应,从而启发我们治疗脑瘫必须走综合治疗的道路。若能将疗效比较好的方法结合起来,相互取长补短,真正做到相辅相成,则临床疗效必然会再提高,否则各种疗法在事实上都被病家选择为短暂的阶段性治疗,既不利于系统的病例观察,同时患儿的最佳治疗年龄也容易被疫误,往往趋向不良的转归,使原经筋通督推拿法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研究

小儿脑瘫是脑性瘫痪的简称,指从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以内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这是现代学者对小儿脑瘫比较统一的认识。中医对小儿脑瘫的病因认识不外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或感受邪毒,病位在脑、肾、脾、肝,尤与先天之本肾和后天之本脾关系密切,表现为“五迟”五软“五硬”,但正气不足为其主要病机特征。在治疗方面,以传统的脏腑辨证论治为主,结合小儿脑瘫的病因、病机及临床治疗的经验,从经筋和督脉两个角度来论治脑瘫,取得极大的突破,这是中医督脉促统疗法治疗脑瘫的一个突破。

《素问.痿论》曰:“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也”,小儿脑瘫最明显的一个临床表现就是肌张力过高或过低。表现为经筋走行部位的筋肉挛急、弛缓、疼痛等,甚至肢体不用,运动障碍。通过经筋通督推拿法,可松解关节周围软组织黏连,恢复关节力学平衡状态,实现脑瘫儿童自理自立自强的目标。

一、从经筋的实质分析其与小儿脑瘫发病的联系

1、《灵枢.经筋》对经筋的循行作出了详细的描述,认为各经筋的循行分布路线以经脉为纲纪,既与其同名经脉的体表循行分布基本一致。手六经筋分布于人体上半身,足六经筋分布于人体的下肢、躯干及头面;手足三阳经筋行于外,手足三阴经筋行于内。正如张介宾曰:“凡十二经筋所起所行之次,与十二经脉多相合”。然而经筋循行又不完全受经脉约制,亦有部分经筋超出同名经脉循行范围。如足太阳经筋“别入结于舌本”“结于肩髃”“上结于完骨”;手阳明经筋“绕肩胛,挟脊”等均超出了相对应经脉体表循行范围。

2、根据经筋的走向分布,结合解剖学对肌肉系统加以研究,认为经筋的本质含义是神经和肌肉,指出足六经筋除足厥阴之筋外均与脊柱相关联;足阳明之筋与面神经相关;维筋相交与椎体交叉相似。经筋不仅与周围神经有关,而且与颅神经和植物神经也有关。从经典著作对经筋的循行分布描述分析,其在四肢部的循行分布与现代神经解剖中相应部位的神经分布极为相似,如手太阳和手少阴之筋在前臂内侧缘与小指的分布与尺神经分布大体吻合等;从经典著作对经筋在头面部的分布与其病症分析,经筋的病变所产生的症状与现代神经解剖中脑神经受损出现的症状相似。这些都为小儿脑瘫的发病机理研究和治疗提供了经络上的理论解释。

3、从经筋的病候特点分析其与小儿脑瘫发病的联系《灵枢.经筋》中明确记载了经筋的病候:“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阳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素问.生气通天论》也提到“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筋急,主要表现为人体筋肉组织发生拘急、痉挛、扭转、强直等病变,如足少阴筋病可见“引颊移口”“舌卷”“阴缩入”等一系列病变;筋纵则主要表现为筋弛纵不收和经肢体痿废不用两发面。如足阳明筋病“热则筋纵,目不开。........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足少阳筋病见“右足不用”和足厥阴筋病见“阴器不用”等。

痉挛状态中医认为属于“经筋病”的范畴《灵枢 经筋》中明确记载了经筋的病候“经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素问生气通天论》也提到“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筋急的主要表现为人体筋肉组织发生拘急、痉挛、扭转、强直等病变,这与痉挛表现出的肌张力较高极为相似;此外,《说文解字》解释“筋”是“肉之力也”,“力”是“筋也”,段玉裁注:“筋者其体,力者其用也。”《素问 痿论》:“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灵枢 经脉》形容筋肉的功能是“筋为刚”,说明了筋肉是附着于骨,能够刚强有力屈伸活动的功能。痉挛型脑瘫患者常有运动障碍,伴关节活动受限等,这与经筋的屈伸功能障碍也非常相似。

痉挛型脑瘫患者的脑损伤虽然是非进行性的,但是周围神经及肌肉的病变伴随着患者的生长发育而存在着。大家对脑性瘫痪患者神经肌肉的病理进行研究,从病理形态观察结果来看,末梢感觉和运动神经广泛受累;一个运动神经元中出现不同步的肌纤维萎缩;广泛的肌肉内微血管病变。也有研究表明,中枢神经损伤引起的张力增高与肌肉的机械特性的改变也有关系,长期痉挛会导致神经、软组织和肌肉的特性发生改变。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关节处屈曲位时会发生肌小节丢失,因而肌腱和肌纤维顺应性下降,同时肌肉会发生触变性变化,所谓触变性是一种依赖于运动史的由于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交联导致的肌纤维本身的僵硬造成的对肌肉牵张所产生的一种抵抗形式。触变性可以加重痉挛,使痉挛与肌紧张形成了相互促进的恶性循环。因此,可以通过处理肌肉的触变性,打破这种恶性循环,防止痉挛加重的同时改善本身的功能。

《杂病源流犀烛 筋骨皮肉毛发病源流》:“肝之经脉不调,气血失节,往往有筋节之患,不论骸体间,累累如胡桃块状是也。”触变性的形成无论从病理还是形态上都与经筋病中的筋结点很相似,《灵枢官针》:“凡刺有五,以应五脏……四曰合谷刺,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痉挛型脑瘫患者常有肝强脾弱之征,因脾主肌肉、四肢,本研究从培补脾气入手,扶土以抑木,采用经筋通督推拿法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肌肉病变为主。

二、经筋通督推拿法是治疗小儿脑瘫病证的关键

《难经.二十八难》指出:“督脉者,........起于下极之腧,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说明了督脉与脑有直接的联络关系。统阳之督脉通髓达脑,又与诸多经脉交会,通过十四经经气循环,将脏腑之精气向上转输于脑,以奉元神。

1、督脉脉气痹阻是小儿脑瘫发病的经络学基础

《素问.骨空论》云:“督脉为病,脊强反折”,督脉脉气痹阻,总督诸阳功能失司,出现全身经脉气血运行失常,进而导致躯体运动功能障碍。又如《脉经》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其形成之后,又要靠肾所藏之精微不断濡养补充之,才能正常生长并发挥作用。如果督脉脉气痹阻,肾精不能充养脑髓而致髓海不充,导致脑髓不能发挥其正常功能,而表现为躯体运动功能和智力障碍。另一方面,督脉所统率之阳气来源于肾中真阳,当督脉受损致督脉脉气痹阻时,督脉统率及输布阳气的功能受到抑制,即出现“五迟”“无软”等临床表现。

2、髓海受损、元神失养是小儿脑瘫病的病机关键

对于先天禀赋不足所致的小儿脑瘫,为肾精不足,无以主骨生髓充脑,导致“元神失养”;对于后天失养所致的小儿脑瘫,则为气血亏虚,血运不畅,致使气血不能濡养脑髓,导致“元神失养”;而对于感受邪毒所致的小儿脑瘫,则为邪毒侵入经络或脏腑日久致阴虚内动,痰瘀内阻,痹阻脑脉,脑髓失却濡养,导致“元神失养”。因此,“脑髓不足”“脑髓失养”“脑脉痹阻”导致“髓海受损”是小儿脑瘫病发病的主要病机,“元神失养”是“脑髓损伤”的功能表现。表现在运动功能方面,则出现颈项软弱倾斜,头项不能抬举,下肢瘫软,不能站立等运动功能障碍;表现在意识方面,则可出现表情淡漠、抑郁寡欢、认知能力低下、辨别能力低下等智力障碍。

督脉是联络脑和五脏六腑的桥梁 从循行分布上看,督脉与脑直接相关。《难经.二十八难》记载:督脉者.......起于下极之腧,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入属于脑”说明督脉归属于脑。《素问.骨空论》记载督脉的分支“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说明督脉与脑的关系密切。现代研究表明,督脉包括脊髓。脊髓完全位于脊椎管内,上端在第1颈椎上缘处与脑相连,下端与第1腰椎椎体下缘水平,其位置与经文中描述的督脉完全一致。而脊髓是脑的外延部分,脑对肢体的支配活动需脊髓的作用才能实现。例如当患者脊髓受损时,即会出现肢体的运动障碍和感觉障碍就说明了这一点,而这些症状用脾主四肢肌肉、肾主骨、肺主皮毛来解释是讲不通的。同时,督脉联系到心、肾、五脏,二者与脑关系密切。《素问.骨空论》指出督脉的分支“上贯心”“贯脊属肾”“入循膂,络肾”。心主神明,和脑一样都是人体情志、思维活动的中枢,《医学衷中参西录》说:“人之神明有体用,神明之体藏于脑,神明之用处于心:。肾为藏精之府,精成而脑髓生,精足则令人能力坚强,智慧灵活。此外,督脉循行于头部、脊柱内和脊柱两侧,与足太阳膀胱经相邻,督脉之别“别走太阳”,并与足太阳经多处重叠,而五脏六腑之气皆通过背俞穴与足太阳经相联系。因此说督脉与脏腑均有密切联系。

3、经筋通督推拿法是改善小儿脑瘫病证的重要方法

正因为理筋是治疗小儿脑瘫病证的前提,而通督又是治疗小儿脑瘫病证的关键、所以用理筋通督之法治疗脑瘫才显得尤为重要。

经筋通督推拿法的目的是放松肌肉,它既可通过肌肉牵张反射直接抑制肌肉痉挛,又可通过消除疼痛而问接解除肌紧张,故能有效地放松肢体,消除骨骼肌过度紧张和僵硬,保持肌肉的正常弹性。早在《世医得效方》卷十八时就提到经筋通督推拿法可用于脚、腕部外伤或扭转所致之筋肉挛缩、关节强直之症。随着医学的进步,祖国传统医学对其增广为,通过推拿、外治或方药等,达到舒畅筋脉、缓解肌肉张力的目的,主要使用于经气不利、筋肌挛急的病证的治疗。所以,运用此法能有效的改善脑瘫患儿肌张力高的症状,为语言功能及智力的恢复打下基础。

经筋通督推拿法的使用关键在于寻找筋结。筋结为邪气在人体经筋中聚会搏结之所,在病理状态下具有反应病候的作用,治疗上是防治疾病的刺激点。一般来说,筋结往往在筋膜、肌肉的起止点和两肌交界或相互交错处。损伤之后的筋结部位可有肌纤维断裂、韧带剥离、软组织黏连或纤维化等病理变化。大多数筋结就是损伤的部位。同时,由于经筋的循行大多是与经脉相伴行,且受经脉气血濡养和调节,因此许多经穴也可治疗经筋病候。可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经穴辅助治疗。以上肢体推拿为例:患儿取坐位,医者位于患侧,先沿患侧的手三阳、手三阴经筋自上肢近端向远端施以一指禅推法治疗5min;而后采用弹拨法治疗6min,注意在肌腱起止处应重力弹拨,在肌腹处应分筋弹拨;随后被动屈伸肩、肘、腕、掌指、指间关节,并做适度摇法(除指间关节外);然后采用拿揉法沿手三阳、手三阴经筋治疗5min;最后以指拨极泉穴、搓揉上肢结束治疗。

手法作用于经筋及筋结,需根据不同筋结类型,灵活施法,或按或摩,或补或泻,不一而同,直达病所,消散筋结,使骨入其位,筋归其糟,筋络顺接则气血通达。同时还需综合分析,找出病理本质,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督现代研究表明推拿手法本身具有扩张血管,促进血液流动,结合相关穴位能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调节功能。而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全身脏腑之阳,因而通督推拿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其具体实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从督脉之主干入手,通过推拿督脉上的风府、百会、神庭、印堂、水沟等穴,可以疏通督脉、醒神开窍,从而恢复脑髓神机对智力和躯体运动功能的调控作用。风府为督脉络脑之处,《灵枢.海论》云:“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为醒脑之要穴,可以开窍启闭以醒元神。百会、神庭、印堂、水沟均为督脉穴位,以配合使用,通督调神之力更宏。(2)从督脉之络入手,即夹脊穴。夹脊穴所在是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经气外延重迭覆盖之处,具有调控二脉的枢纽作用,它既是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交汇的枢纽,又是气血运行的关键部位,可使全身气血流通阴阳调和。其功效对于小儿脑瘫病证的改善有着重要意义。现在研究发现脑瘫患儿脑部血流量少于正常儿,而推拿颈夹脊穴能使颈部气血运行通畅,解除或缓解局部肌肉痉挛,改善脑部血液供应,这对于促进脑瘫患儿脑功能的恢复有一定的作用。(3)从督脉相合入手,督脉与足太阳、足少阴均有相合之处,后溪通督,手足六阳交会于大椎,这都提示我们此调节亦是重要的调节经路之一。

综上所述,经筋的通利与否及督脉的气血运行状况与小儿脑瘫的发生和发展有重要的关联,通过理筋通督推拿法可作为治疗小儿脑瘫的重要方法。

中医对自闭症的认识与治疗方法

1 病因病机

中医古代文献无“自闭症”的病名,但综观古代医家的各种描述,儿童自闭症当属“童昏”“语迟”“清狂”“无慧”“胎弱”“视无情”“目无情”等范畴。中医理论认为自闭症病因病机为先天不足,肾精亏虚,心窍不通,神失所养,肝失条达,升发不利,其病位在脑,同心、肝、肾三脏有密切关系。

脑居颅内,由髓汇集而成,《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诸髓者,皆属于脑。”脑的功能正如《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所说:“头者,精明之府。”古人早已经认识到脑与精神活动的密切关系,脑主宰生命活动,人的视、听、言、动及思维感觉记忆等均与脑的功能有关。

1.1 先天不足,肾精亏虚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脑居颅内,由髓汇集而成。《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医方集解》云:“人之精与志皆藏于肾,肾精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也。”若先天肾精不足,导致肾精亏虚不能化髓充脑,神明用之不足,元神不得滋养,而发为精神活动异常。自闭症儿童常见于母孕期间感受外邪,跌仆损伤,精神刺激,误服药物等,损伤胎元;或父母健康欠佳,孕母素体虚弱,高龄妊娠导致胎儿禀赋不足。以上诸多因素都可以导致先天肾精不足,脑失所养。

1.2 神失所养,心窍不通

心主神志,心藏神。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以及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是“神”的具体表现。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灵枢·邪客》曰:“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精神之所舍也。”一切都强调了心在主管神志、思维活动方面的重要性。自闭症儿童不认亲疏,表情淡漠,不喜交际,听而不闻,言语重复,语言难以理解,行为怪异,兴趣狭窄,貌聪无慧等表现皆因心神失养所致。

1.3 肝失条达,升发不利

肝主疏泄,具有调畅气机和调畅情志的作用。肝藏魂的功能异常可导致情志障碍性疾病。自闭症多与“肝”的功能活动障碍相关。这与小儿的生理病理相关,一方面因为小儿“肝气未盛”,另一方面“肝常有余”,故小儿表现为肝的调节功能、对外周环境的认识角度不同于成人,这是导致小儿产生精神行为障碍的主要病机。

2 辨证分型

在孤独症儿童共有的3大类临床表现基础上,结合中医辨证论治,可以分为以下3证型。

2.1 心肝火旺

小儿体属“纯阳”“心常有余”“肝常有余”。心火易亢,肝木易旺,加之暴怒愤郁,肝胆气逆,郁而化火,煎熬成痰,上蒙清窍,或因过喜伤心以及胃热上蒸,扰乱神明,故见患儿急躁易怒,任性固执,听而不闻,不易管教,情绪不宁,高声叫喊,跑跳无常,面赤口渴,狂躁谵语,夜不成寐,时有便秘溲黄,口干,舌尖红,苔黄,脉弦。治疗宜清心平肝,安神定志。可使心火得清,肝阳得平而阴平阳秘。

2.2 痰迷心窍

因后天脾虚失运,痰浊内生,痰蒙清窍,脑神失养,脑虚失聪,心失所养所致。故见患儿神志痴呆,口角流涎,言语不清或喃喃自语,表情淡漠,对医生及父母的指令充耳不闻,舌体胖大,苔白腻。治疗宜补肾健脾、培养精血以充养脑神,豁痰化浊以开窍益智。

2.3 肾精亏虚

因患儿体虚,五脏疲惫,肾精亏乏,精血不足,心肾不足,髓海空虚,脑脉失养所致。患儿面色苍白,消瘦,营养发育欠佳,语言发育差,发育迟缓,身材矮小,囟门迟闭,骨骼痿软,智力低下,精神呆钝,动作迟缓,舌淡。治疗养阴益肾以醒脑益智,填精补髓以开窍启语。

临床表现上,孤独症儿童往往心、肝、肾三脏同时受累,病程中相互影响,很少单一脏腑发病,临床表现复杂,往往“虚实夹杂”,又根据其不同的辨证特点,分为心肝火旺、痰迷心窍和肾精亏虚3种临床证型。但临床实践中,往往是2型互见或者3型杂和,往往需要全面考虑,综合分析,谨慎确定治则。

3 治疗

3.1 内治法

严榆芬等[12]使用加味温胆汤配合教学训练矫治孤独症儿童异常行为25例,对照组采用ABA行为训练法和引导式教育,每周各5次,每次45 min。观察组在对照组康复训练基础上加服加味温胆汤治疗:橘红5 g,制半夏、茯苓各6 g,甘草2 g,竹茹1 g,枳实4 g,党参6 g,石菖蒲、益智仁各5g,生姜2片。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口服,并随症加减。经治疗1月后,观察组25例,显效5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4.0 %;对照组12例,显效1例,有效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41.7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3.2 外治法

主要采用针灸推拿的方法。自闭症的针灸治疗以头针为主。中医理论认为,头为诸阳之会,任督二脉又总领阴阳,头部穴位既可调整五脏六腑之经气以通络,又可协调机体之阴阳平衡,治疗脑源性疾病有特效。现代医学方面目前较公认的头针治疗疾病的机理主要为神经学说,主要从生物电、生物磁场、压力感受器—能量联系这3方面来解释。头针直接刺激头部特定的部位,能调整、改善脑部病变及其周围神经组织的兴奋性,快速缓解血管痉挛,使脑血管扩张,阻力减低,脑血流量增加,提高脑内神经营养因子的供应,一方面能补充局部所消耗的介质,修补和激活脑的神经细胞,使神经细胞间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完善大脑皮层网络;另一方面可以使脑神经细胞再生,促使部分“休克”神经细胞的功能恢复,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脑源性疾病的作用。林学俭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结合最新脑科学的研究结果,制订了一套自闭症的取穴:双侧感觉区上1/5、小脑新区(即小脑蚓区和小脑半球区)、智力情感区(即原额五针)、忧虑区、Broca区、双侧听力理解区(即原颞三针)、言语二区三区,并在智力情感区(即原额五针)右侧的额下回前部找压痛点直刺。治疗时先以0.3 mm×25 mm的毫针根据病情常规取穴,用于穴区大面积刺激,常平刺进针,紧贴骨膜行针,针深近25 mm,以抽气法运针10次。对疾病位置比较固定、可以配合治疗的患者再用点穴器在相应穴区找到压痛点,用0.3 mm×13 mm的针,以90°角直刺至骨膜,采用提插法运针,行强刺激。留针均在1 h以上。强调留针时间可稍长,留针期间要坚持带针锻炼,可提高疗效。一般头皮针治疗每周2~3次。经过头皮针治疗,患儿的各种症状都比行为矫正和特殊教育训练恢复得快。林老认为头皮针治疗脑源性疾病,首先可以改善整个脑血管的供血供氧能力;其次根据症状在相应穴区加以头皮针刺激,可以控制病情的发作;最后在以上刺激的基础上,对受损、休眠、衰老的神经元进行修复、激活和再生,从而取得较好疗效。

袁青等观察靳三针疗法对儿童自闭症不同中医证型的临床疗效。主穴选取四神针、定神针、颞三针、颞上三针、脑三针、智三针、醒神针、手智针、足智针和舌三针,并根据病情随证配穴。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6次,4月为1个疗程。治疗后用儿童自闭症评定量表(Childhood Autism RatingScale,CARS)进行疗效评价。结论:靳三针疗法对自闭症不同中医证型均有一定疗效,尤其对实证肝郁气滞、心肝火旺、痰迷心窍3型疗效显著。

对重度自闭症患儿采用以头部穴组为主要针刺取穴的靳三针疗法,包括四神针、智三针、脑三针等;行为干预组通过自闭症儿童特殊训练学校进行专业的行为干预综合治疗。运用CARS对治疗前后的疗效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重度儿童自闭症的患者,靳三针疗法最大的特色在于起效快、疗效显著、显效率高、病症改善幅度大,同时不需要与患儿进行交流就可以达到治疗效果,这对于症状较重的自闭症患儿不失为一种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证明按摩结合语言训练是自闭症儿童语言交流障碍的有效治疗方法。

3.3 内外合治法

吴晖等用“三位一体治疗法”来治疗孤独症,通过针灸(穴位封闭)、推拿、口服中药组成统一整体,根据患儿不同个体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治疗,达到标本同治。他们通过针刺益智穴、开窍穴、定位穴的经外奇穴,推拿骶部穴位、捏脊以及针对不同类型的患者给予不同中药,对400多名患者进行医治,收到较好的效果。琚玮等用针灸推拿为主配合中药治疗儿童孤独症语言障碍,认为针灸、推拿疗法主要作用为调整五脏六腑之经气,疏通经络,协调机体阴阳平衡。选取百会、四神聪、上星、神庭、印堂、内关、合谷、通里等穴,能够醒脑开窍、利咽开音;一指禅推下关、颊车、地仓、人中、承浆穴,拿两侧风池、肩井穴,按揉廉泉、承浆、通里、风府穴,能够利咽开音,促进局部肌肉运动,使发音机构运用更为灵活。中药方中龟甲、枸杞子、核桃仁平补肾阴肾阳、益髓填精,黄精、益智仁益气健脾,石菖蒲、远志化痰开窍,当归、红花养血活血、破瘀散结。全方共奏补肾填精、益髓健脑、益气健脾、化瘀开窍、益智聪明之功,针对语言障碍的病因病机,达到标本兼治。配合语言训练,可在改善患儿构音障碍的同时,提高患儿的认知水平。经过治疗后,大多数患儿智力提高,理解力、反应力、社会适应能力提高,临床取得一定的疗效。

唐伟众教授的中医膏方结合高新舜主任的针灸治疗自闭症临床效果非常明显。例如:

赵xx,男,3岁,2012年9月12日初诊。

患儿足月顺产,出生时有暂短窒息缺氧。在山东省立医院诊为“自闭症”,随后到我中心求治。表情呆滞,反应迟钝,不愿交流,目不对视,注意力差,理解力差,言语迟缓,自言自语,伴有多动。检查:头型正常,四肢正常,舌体淡红,苔薄白。诊断为自闭症。

患儿先天不足,后天调养不力,肾精不足,髓海空虚,神明不得精气荣养,神气虚怯,自卑愧疚,惊恐胆小,神情疑虑,精神惶恐,不能自主或发音不准,咬字不清,神思恍惚,怅然失意,不能自主。肾精不足型。

针灸治以开窍启闭、补益肾精,以自闭十项(四神针、智三针、脑三针、颞三针、颞上三针、定神针、醒神针、手智针、足智针、舌三针)为主,辅助申脉、照海穴位。入针得气后,留针30分钟,间隔10分钟捻针一次。每周六次,30次为一个疗程。

中药膏方治疗注重化痰开窍、健脑补肾、补脾安神。中药运用四君子汤加人参、黄芪、焦三仙等益气理脾养脑;运用鹿茸入肾经血分,通督脉之气舍,具有生精补髓养血充脑,补骨脂、肉苁蓉、菟丝子等温阳补肾;西洋参、山药等填精益髓;半夏、僵蚕、石菖蒲等化痰开窍,远志、益智仁、酸枣仁、柏子仁等健脑益智。做成膏方,早中晚饭前半小时各10毫升,整体治疗。

辅助言语康复、特教等康复训练。

治疗一个疗程30天以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话语增多,开始喜欢交流,表情生动。三个疗程后,患儿言语发育、社会交往、行为方式等均有明显改善:喜欢说话,主动交流,言语从单字重复到五个字组合,能与他人玩耍,注意力集中,能跟着家长学习。出院转入家庭康复,随访两个月,孩子上了幼儿园。

由于孤独症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到目前为止很多病因都是一种假说,有些假说甚至相互对立。由于孤独症的病因复杂,因而至今也未发现确切有效的药物或确切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法,目前对于儿童自闭症的治疗主要以综合干预和药物治疗为主。药物疗法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自闭症患者的病情,仅限于控制某一方面的行为症状,整体疗效不满意。综合干预治疗的目的是提高患儿各方面的技能,促进其环境的适应能力和自理能力,是在自闭症治疗中应用最广、且最被认可的有效疗法。

关于小儿脑瘫病名的溯源

英国整形外科医生William J. Little于1841年发现并首次报道了此病,故称为“Little氏病”。我国20世纪50年代及60年代称其为“婴儿瘫”、“大脑瘫”及“儿麻后遗症”。我国于1988年在佳木斯召开的首届全国小儿脑性瘫痪座谈会议上,统一了我国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标准,从此脑性瘫痪在我国的防治研究进人了一个新的阶段,并且取得了长远的发展。2004年在昆明召开的全国小儿脑性瘫痪专题研讨会以及2006年在长沙召开的第9届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暨国际交流会议对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进行了修订。

中医学中没有脑性瘫痪这一病名,但根据现代小儿脑瘫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描述,历代医籍多有相当本病的论述。

五迟,是指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而言,以发育迟缓为特征,是小儿时期的一种虚弱病症,以婴幼儿为多见。早在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中,已有“齿不生候”“数岁不能行候”、“头发不生候”及“四五岁不能语候”等有关小儿生长发育迟缓的记载;至清代《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将古代分述的各类迟证归纳在一起,并冠“五迟”之名加以概括,清代,张璐所撰《张氏医通·婴儿门》对“五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描述:“五迟者,立迟、行迟、齿迟、发迟、语迟是也”患儿五迟未必悉具,可见一迟、二迟者。这些对五迟的症状及病因的论述都为治疗脑性瘫痪患儿提供了理论依据。

五软,是指头项、口、手、足、肌肉五个部位所发生的软弱症状而言;以肌肉松软无力为特症。五软之名首见于《活幼新书·五软》,其指出:“头、颈、手、足、身软,是名五软”后世文献中关于五软的论述不尽相同,如《婴童百问·五软》说“五软者,谓头软、项软、手软、脚软、肌肉软是也。……又有口软则虚舌出”。而《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则曰:“五软者,谓头颈软、手软、足软、口软、肌肉软也。”《幼幼集成·五软五硬证治》中则说:“五软者,头项软、身体软、口软、肌肉软、手足软”。但其论述总不离头、项、手、足、口、身体、肌肉等部分痿弱无力的表现,这些描述都可见于脑性瘫痪之患儿。《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中进一步描述了五软,主要包括头项软而无力,不能支持,东倒西歪;两手无力,不能握举;下肢痿弱,不能步行;皮宽肉松,瘦削无力;口齿痿弱,唇薄无力,不能咬嚼等。这些都是对五软症状及病因较为翔实而确切的论述,更是现代医学脑性瘫痪的典型症状表现。

五硬是以头项、口、手、足、肌肉等部位硬紧而言,其临床特征恰与五软相反。《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九十·五软五硬候》中有述:“五硬证,头硬不能俯视,气壅胸隔,手足心冷如冰而硬,名曰五硬”。清·陈复正《幼幼集成·五软五硬证治》:“五硬者,手硬、脚硬、腰硬、肉硬、颈硬也”。

综上所述,中医学对本病早有论述。根据医学古籍,将小儿脑瘫中医病名归属于祖民传统医学“五迟、五软、五硬”的范畴。

目前在现代康复医学中,对脑瘫的康复评定已经有一整套相对成熟的标准,可以较好地指导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及语言训练等。中医治疗在脑瘫患儿的功能康复方面以其独特的疗效一直被社会广泛关注。但是,从文献分析来看,目前针对脑瘫的中医康复治疗多以针灸和按摩为主,中药治疗较少;很多治疗多针对功能障碍的肌肉关节部位进行局部治疗,整体辨证论治者少,且对本病未形成统一的辨证标准。

辨证论治是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和主要内容,是指导中医康复治疗的基础,中医辨证的基础上施以内治外治才是为治疗脑瘫临床有效的思路。关于证候与症状的相关性研究,证候与不同功能障碍表现的相关性研究,应该是中医康复评定的实质,因此有重要的意义。

脑性瘫痪指的是从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由于各种原因所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经常伴有其他如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癫痈、心理异常等并发障碍。由于肌力和肌张力的异常、病理反射的出现、原始反射的持续存在可出现运动姿势的异常,姿势异常随生长发育而变化,最终出现渐进性肌肉骨骼畸形。中医康复评定应该从脑性瘫痪的各项功能障碍入手,从其脑瘫的现代分型入手进行细化辨证,从而使康复治疗更有针对性。

1 中医对脑瘫的总体认识

祖国医学著作中与脑瘫的临床症状相类似的论述较多,一般认为属于“五迟”、“五软”、“五硬”的范畴。五迟者,立迟行迟齿迟发迟语迟是也,以发育迟缓为特征。五软者,手脚腰背颈软是也,以肌肉肢体痪软无力为主症。五硬者,手脚腰背颈硬是也,以肌肉关节痉挛强紧为特征。“五迟”、“五软”、“五硬”均为脑瘫患儿的常见症状,临床往往互为并见。

1.1中医对病因的认识

脑瘫的病因多分先天之因与后天之因,胎儿期先天禀赋不足或新生儿期后天失养均可导致脑瘫的发病。

中医认为脑瘫先天之因为父母精血亏虚致胎元不足;或宫内感染、窒息、早产、多胎等因素致使胎失所养。《冯氏锦囊秘录》:“此为胎怯也。有因父精不足,母血衰少而得者,有因母之血海既冷,用药强补而孕者。有因受胎,母多痰病,或年迈而有子者,或日月不足而生者,或服坠胎之剂不去,而耗伤真气者。”

后天之因多为产伤与新生染疾所致。产时颅内出血、缺血、缺氧等因素而致疲阻经络,窍道不通,筋脉失养,气血不能输布于脑和四肢;或出生后身体怯弱,抚育照顾不当复感外邪,导致本虚标实,肝肾亏虚,痰瘀互结,虚风内动。《冯氏锦囊秘录》:“是以生下怯弱,不耐寒暑,少为六淫侵犯,便尔头项软,手足软,身软口软,肌肉软。”

1.2中医对病机的认识

脑瘫病位在脑,脑居颅中,由髓汇集而成。《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髓者,皆属于脑。”((灵枢·海论》:“脑为髓之海。”脑髓来源有三:一为先天之精所化生,如《灵枢·经脉》所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二为后天肾精所转化,精化髓而上充于脑;三为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而充养。故脑的功能与充养脑髓之脾肾二脏有着密切的关系。脾气健旺,肾精充盈,则髓海得养,脑的发育健全,可以发挥其“精明之府”的生理功能。脑之功能健全是正常行使运动功能的基础。脾肾两脏除作用于脑,还可以直接影响机体的运动功能。肾主骨,脾主肌肉,骨得其养,肌肉丰隆,机体方可正常发育成长及运动。此外,肝也与运动密切相关。肝藏血,主筋,《素问·痞论》:“肝主身之筋膜”,《素问·五脏生成篇》:“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肝掌管运动的功能主要通过藏肝血以滋养筋膜来完成。肝血充盈,则筋得其养,运动有力而灵活。而肝血的充盈离不开脾的运化吸收与其肾精的互相化生。

中医认为脑瘫的病机主要为先天精血亏损、后天气血不足导致脾肾亏虚、肝风内动。久病兼夹痰瘀阻窍、经络不通,导致变证百出。

肾为先天之本。肾精亏虚,上不能充养于脑,致髓海不足,脑部空虚,

出现表情呆滞、反应迟钝、智力低下、痴呆、行动迟缓;下不能充养于骨,致骨胳脆弱无力见立迟、行迟、小儿生长发育落后。《医宗金鉴》中记载:“小儿五迟之证,多因气血虚弱,先天有亏,故儿生下筋骨软弱,行步艰难,齿不速长,坐不能稳,皆肾气不足之故。”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主肌肉四肢口唇。脾虚失养,气血不足,则

见全身失于滋养,故四肢痿弱无力、肌肉松弛、头软不举、口软舌伸、神情呆滞、反应迟钝等五软之候。肝为风木之脏。脾气虚弱,脾虚不能抑制肝木,导致肝气的相对亢盛。肝气旺则反克脾土,脾土功能更弱而致气血生化乏源,加重肝藏血的功能异常。脾虚肝旺,则易引发肝风内动。肝肾同源,精血互化,肾精不足,无余化血,可引起肝阴血不足,阴不制阳,出现手足抽动、项强肢颤,行走不稳;此外,筋脉失去精血濡润,筋脉痉挛,出现肢体屈伸不利,肢体强直,半身不遂,足不履步或呈剪刀状步态,甚至角弓反张等表现。此类表现为“水不涵木”,肝风内动。心、脑窍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神明在心,灵机出脑。《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精不足,则脑髓空虚;血不足,则不能濡养于心;心脾不足,气滞痰生,痰瘀阻络,故而昏蒙、失聪、舌强语赛变证百出。

2. 脑瘫各型的中医康复评定(辨证)

脑瘫现代分型[1]根据临床表现分为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手足徐动型)、强直型、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低下型(迟缓型)。各型的辨证其实有共同的交叉点,首先动作发育落后,肌力不足,头部控制、翻身、坐、爬、立、行等功能均迟于正常儿,其脑、肾、脾、肝等诸脏均有不同程度的虚损,并且因虚而变生瘀、痰、风等不同的实邪夹杂[2],但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又所侧重。

2.1 痉挛型脑瘫:侧重为肝强脾弱和血虚风乘型。

肝强脾弱:躯干和肢体肌肉阵发强直僵硬,颈项亦强直,角弓反张,刺激后加重,伴言语吞咽困难,面色萎黄,肌肉瘦削,食欲不振、腹胀便溏、情绪急躁易于激惹哭闹、面红目赤等。舌质红,舌底脉络青紫,指纹青紫。

血虚风乘:肢体屈伸不利。上肢蜷缩不展,腕指关节屈曲,肘关节内收;下肢伸直、内收内旋,尖足剪刀步,动作幅度小、方向固定、运动速率慢;可有不同程度的智力落后,胆小、畏缩、内向性格;面色无华,唇舌色淡,脉细弱,指纹淡。伴有阴气虚者盗汗、烦躁、夜卧不宁、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弦数。

2.2 不随意运动型(手足徐动型),侧重于阴虚风动。

阴虚风动:手足徐动,不自主动作增多,难以意志控制,甚至伴有舞蹈动作,当进行有意识和目的得到运动时,表现为不自主、不协调和无效的运动增多,肌张力变化不定,有时扭转痉挛强直,步履蹒跚,平衡较差。有的颜面肌肉、发音和构音器官受累而流涎、表情异常、言语和吞咽障碍等,常伴有烦躁、夜卧不宁、手足心热、舌质红,苔少,脉细等。

2.3 强直型。侧重于痰瘀内阻和风痰阻络。

痰瘀内阻:关节强硬,屈伸不利,动作延迟。或言语不利,吞咽困难;或常伴智力落后、失聪失语,摇头弄舌,张口流涎;或伴癫痛抽搐,行为异常,呆傻愚钝;苔腻脉滑。

风痰阻络:此型常伴有癫痫者,表现为四肢抽搐痉挛或强直不能屈伸,或伴有精神失常,癫狂怒骂。舌质紫暗,苔白腻或黄厚腻,脉弦滑。

2.4 共济失调型,多为精血虚损、筋肉失养。

精血虚损、筋肉失养:步态不稳,不能调节步伐,醉酒步态,容易跌倒,身体僵硬不灵,动作呆板机械,手部头部可有轻度震颤,眼球震颤多见,言语徐缓,筋肉瘦削,痿软乏力,唇舌色淡,脉细弱。本型不多见,多与其他型混合。

2.5 肌张力低下型(迟缓型)。多侧重于脾气亏虚和肾精不足。

脾气亏虚:肌肉松弛无力,腰不能挺直,足不能站立,臂不能抬举,咀嚼无力,面色淡白无华,精神倦怠,少气懒息,伸舌。流涎不禁。纳呆、舌淡、苔白、指纹淡。

肾精不足:发育迟缓,囱门宽大,智能低下,反应迟钝,四肢软弱,颈项软、腰软、手不能举,不能坐站。失语或言语不清,智力低下,头发稀疏,面色萎黄,口唇淡白,舌质淡,苔薄白,指纹淡。

3 结语

中医对脑瘫的辨证进一步细化后,就是做到了较好的评定,在临床针灸按摩治疗中,就不止关注局部的肢体筋肉情况,还能通过经络调整做到整体脏腑阴阳虚实的调衡;在中药治疗中,我们更能做到得心应手,随证用方,提高疗效。虽然现在通过实验手段对中医脑瘫治疗现代机理的研究很多,但我们认为首先要做好的是对其正确合理的中医辨证(也就是评定),这是中医理论的灵魂和基本的出发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