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的所在就是人的所在,水的去处就是人的去处

 茶香飘万里 2017-04-09


山水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古时候,我们不但在山水中伐木、捕鱼、采矿,获取了物质的实惠,而且山水还丰富着我们的精神生活。


儒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这句话朱熹的解释是,


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不滞,有似于水,故乐水。

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


知者因为明达事理、思维敏捷、知识渊博而通透无滞,与水的特质相似,故乐水而好动。仁者因为稳重敦厚、豁达明理而没有忧虑。跟山的特质相似,故乐山而好静。


水奔腾不止,恰好对应着知者不断进取的精神;山静穆稳重,又正好象征了仁者沉稳刚毅的品质。孔子把山水的自然特征与人的高洁品德紧密相扣。用自然之美来感染人,教化人。



道家:入山林,观天性


儒家的山水,是人化的山水,借助山水来讲君子的品德。那么道家的山水却是讲自然的山水,强调人的本心本性。我们需要儒家来订立规范,也需要道家来回归本心,恢复性灵。


忙为心亡,人在忙碌的时候容易失去本心。《陋室铭》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里写的是仙和灵,而不是圣与德。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公文处理,没有关系应酬,只求寄情山水,肆意洒脱。


个人受到打击的时候,心中苦闷难遣。苏轼被贬谪,写“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陶渊明对黑暗的官场厌倦归隐,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与其违背本心,不如与山水为伴。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人通过遨游于四海,寄情于山水,在精神上超越现实的束缚,超脱放达,逍遥自在,才能体会到大道之所在,从而达到真正的自由。这种自由也就是庄子追求的理想的人生,是在人与自然的融合中,从宇宙自然中获得精神的慰藉与解脱。



佛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儒家的山水是德性的山水,道家的山水,是超脱的山水。佛家,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王维被世人称为诗佛,诗中禅意最浓。王维的诗大多描绘出一派寂静、空无的境界。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山中的辛夷花自开自落,消遥自在。它生长在杳无人烟的山涧边,只有一片自然的寂静,不为生之喜,亦不为死之悲。显然它没有“化作春泥更护花”世俗情怀,也没有孤芳自赏的清高。诗人也仿佛忘记了自己的存在,不伤其凋落,也不喜其盛放,只是对花开花落的自然现象进行客观的描述。有人认为这首《辛夷坞》是王维的“入禅”之作,使人“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寂。”



这就是佛家与儒道两家的不同。儒家强调的是品德,是修养,道家强调的是对人世羁绊的解脱,是在“我”基础之上的超越。 而禅宗则是真正要做到“ 物我两忘”。


“ 我” 已隐入山水之中,“我”与山水完全融为一体, 难分彼此,诸念俱息, 万事随缘, 有的只是至静、 至虚、 至淡、 至粹。 从而达到了物我相忘、 主客合一、 心无尘垢的空明境界。



读懂了儒家的山水,可安身,可立命。

读懂了道家的山水,可寄情,可超脱。

读懂了佛家的山水,可忘我,可空明。


进可安身立命,退可超脱空明,在这片山水中,既有人的来处,也有人的归处。


本文系儒风大家原创,转载须注明:

[ 作者:儒风大家  来源:儒风大家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