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解读灵玉和田玉(籽料皮色三)

 古玉寻缘 2017-04-09


上接《盘玉之和田玉灵性(籽料色皮二)》

  本章主要从籽料的裂、籽料的毛孔、籽料的皮色来辨别区分。但这里要提出的一点,河床中的鹅卵石大小不一,原因是形成鹅卵石的母体本来就不是大小一样的,就是一样在整个碰撞过程所剩也是不能等量的,也就是说,凡是整堆出售的籽料,要先要看彼此大小,假如大小基本统一这就要小心了,卖家怎么能捡到这么多的大小基本统一的籽料,首先想到的是造假。其次是皮色,每块籽料流经的河道环境不同,静止环境也不是相同的,所以后生的皮色受到环境元素的影响,皮色会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而我们面前的卖家却有一堆沁色基本相同的“籽料”,你能相信是真的吗?


     汗毛孔、皮色和裂是对籽料原石辨认的重要依据。汗毛孔在这里是一个代用词。真正的籽料,无论多么细腻,它的表面,会有无数细细密密的小孔,非常像人身皮肤上的汗毛孔。

上篇说到,现在滚料人为加工的鹅卵石同样有效果不错的汗毛孔的,网络有些介绍,用汗毛孔来辨别籽料的真假有点不妥了!在本篇需要再次重复告诫各位不能对有毛孔来鉴定籽料的真假!当然,这个对于没有汗毛孔的人为鹅卵石说话还是有效的。这种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表面现象,人工是可以伪造出来的,用肉眼或者在几十倍放大镜下,可以很清楚地看到。

    天然生成籽料与人工加工还是有区别的,天然的碰撞摩擦撞击,首先是受力的不均匀,而对原石来说会有不同的质密面体,同样就有了不同的面体毛孔,或者说是同面体因受力与撞击接触面的不同,毛孔是有大小深浅与毛孔形状的多样化。这个过程绝对不是一个规整的过程,在籽料表面形成出现的毛孔是不规整的。当然,我们也该考虑到,二次或者N次的成型与子料体的形成,就是说同样的一块料,已经形成了籽料的特征,但因后天河流或者其他地质原因又经历了一次或者N次的碰撞,可以说有大的籽料变成小的籽料了。网络朋友介绍,籽料是和田玉的精华,不好部分都在籽料形成过程给磨去了,这种说法不是很恰当!是精华不错,因为有了多年的河水冲洗阳光的沐浴,结构更加质密颗粒更加细密,质地更加柔润。但网友又怀疑发现的玉与石同体的籽料,都在怀疑这个过程,怀疑籽料的形成是否山料就是母体?我们该想,同时一起存在的鹅卵石,这个过程只能说是把多边角的原石改造成了鹅卵石形体,与是否留住了玉石的精华是无关的,只能说硬度高的质地细腻的面层磨损的要比质地疏松的同等的碰撞摩擦损失的相对少罢了。说个简单的例子,寿山石,远比普通石头硬度要低的,而在月洋溪形成的田黄溪蛋又怎么解释?这就是说,不管是玉还是石,在那个鹅卵石形成的过程只能是有大变小有多边变没边的过程,按保留精髓的说法,那所有河床的鹅卵石也是精髓所留了。


     还是介绍这个毛孔的辨别,自然形成相对来说是流动性与水的冲击碰撞摩擦而成,是在一个不断变化的水流过程的形成。而滚料虽然有了碰撞摩擦的过程,但是在一个相对的容体中形成的,没有谁能做个比大自然还够大的容体吧!那也是不现实的。在这个相对小的容体,一种是干磨,就是把玉石放到搅拌机内,干磨,让其彼此碰撞,这种生成的毛孔大都局部碰裂,毛孔周遍材质遍地疏松,并且是孔内模糊,毛孔中四壁能见玉粉。这个需要用50-100倍放大镜可观察到。就是说,我们把两块石头碰撞,碰撞面点出现的效果;另一种是容器内加水,叫湿磨,不管是干磨还是湿磨都需要几天十几天滚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后期,滚筒内基本成型的鹅卵石在玉粉泥浆中的碰撞与摩擦,这个时候的毛孔就会有轨迹的不规则的痕,是泥浆摩擦深浅不一的痕迹。当然同样会有毛孔效果,假如不深入探讨定当作假毛孔当成自然形成!如何做才能做出跟真的一样的毛孔,在此不能继续讲了,我们的目的是学习和田玉,继承和田玉文化,首要的就是学会辩假、打假、对于作假加工那绝对是不能宣传的!只能再次告诫各位朋友,断定籽料不能看毛孔就断真假,毛孔只能是辨别的借鉴。


    真籽料在河水中经千万年冲刷磨砺,自然受沁,它会在质地软松的地方沁入颜色,在有裂子的地方深入肌理。这种皮色是很自然的,我们叫做活皮。皮色是仔玉的重要特征之一,和田籽玉以皮为贵,特别当今,某些优秀的色皮而让籽料价格不菲。但是天然形成皮色的概率并不高,玉质紧密纯净的好籽玉不会形成明显的皮色,很多的籽玉都没有皮,即便有,也是星星点点,或在细小的裂子里,称为“白光籽”。真皮的颜色,首先是这块籽料要静止下来,所以籽料大都在下游出现很好的皮色。当在河床中静止下来的籽料,必须是经过水的浸泡当然也许是几十几百几千万年的时间,还有温度的变化与氧化,这个氧化的过程与温度与外部环境的其他元素有关,这个过程一时籽料自身所含的二介铁的变化而有了皮色,一种是同时与外部矿物入沁,形成的颜色深浅入沁疏密的皮色。这些现象可能是同时或者同个时段可能是分多个阶层而形成的,因此浸入玉内有层次感,过渡自然,皮和肉的感觉是一致的。皮上的颜色应是由深入浅,裂隙上的颜色应是由浅到深。在这里我们该领悟一个自然成色与外力而为加色,就是说在自然中不知道能成什么颜色,但最终会有皮色的表现,与人为的给强加色彩,就是让其变成个什么色的某样,相同物体不同的过程,表皮的色彩、层次、感觉、绝对是不一样的效果。


在假皮与假毛孔篇我们基本了解了滚料如何作假皮色,本篇着重讲述自然籽料的真皮特征与形成独有的不可认为的外表。

自然界河床中的鹅卵石经历了碰撞而使表皮疏松,当然我们说的和田玉质量上乘的那必然是结晶细小质密,疏松的有了后期的皮色,质密的就没有明显的色皮效果。一种是长时间浸水,水中的锰离子与铁离子在鹅卵石缝隙中的存留与生成结晶,籽料的前身经历了碰撞摩擦,必然有先天的或者后天的大小深浅不等的裂纹,籽料原石有裂是必然的,当然也有全身没有裂的。咱这里介绍的水草纹是在裂中的表现。玉石在水中时间长了。这个时间或许几百年几千年甚至上几十万年,因长时间,水离子部分成分就产生了堆积置换,于是,水里面的“锰”离子,经过了几千几万年的经历,也会慢慢堆积,结晶后,就会产生像雪花一样的东西。因为它是黑色的,所以结晶就呈现黑色的雪花状。这个现象在很多的岩石缝隙断面中是经常可见的。就是我们看到的岩石断面有树枝状的松花图案,道理是一样的。这里介绍的,我们用眼看到的必须是雪花,如果掺杂铁离子又经历了阳光的沐浴,当在一定的温度N次的温度变化,就会有了二介铁的变化,出现的黄、褐、红、黑、等不同颜色。这点就是证明它在水里待过的证据。那么这个雪花的结晶,很多人就给了他不同的命名。水草纹、蜈蚣腿、锰结晶等。这个现象都是有散开的晶体层次感。而不是一个边界入色整齐的团块。这点很重要!


    凡是原生籽料或大或小基本都有自身裂的缺陷,其实这个裂也是能更好的给予自然浸入皮色的生成。并在裂纹处留下唯一的天然生成证据,成为我们辨认自然籽料的依据。由此要注意整体形态没有裂的籽料,特别是把件以上大小的籽料。而人为染色,首先有染色表现的也是裂纹处,裂纹可成为自然生籽料与人为滚料加色二者的判断依据。只要有裂纹就是很好的断定真假籽料。自然生成籽料裂纹处因时间久远,所有入浸都是表现自然 ,有色层次分明自然,或者有浅到深或者有深到浅,应该这么说,这个色的出现不是单纯的颜色,而是某种有色物质与子料的肉融为了一体的表现,颜色也不是单纯的,当然这需要一定见识更多真籽料经验的积累。而作假的皮色,首先是时间,都是在很短的时间,也许是用了几天的时间,但与几百上万年相比较还是短暂的,染色体是一种纯色的感觉,不可能是结晶体的生成,再好的造假只是一种颜色染色,或许有我们看到的五颜六色染布的效果,但没有次生的生成,这个色是死的!可能你所看到的有层次感了,但还是需要告诉各位的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看到的是色,不是自然生成的次生质。所以要正确判断 籽料真假,首先要更多认识真的自然生成的籽料,从中有所感悟。假如我们没有条件能够接触更多的和田籽料,可以就近去河床找些比较圆滑质细的鹅卵石,最好也是有皮色的鹅卵石细细观察,定对和田籽料的判断大有帮助的。


    下面我们再了解一个和田籽的皮色特征,就是更多玉友同称的“钉子”,这个现象也是自然籽料应有的特性,当然不是任何天然的籽料都有这个外观的特性,

和田籽料皮色的形态各种各样,有的成云朵状,有的为脉状,有的成散点状,皮色的形成是次生的,同等玉质的籽料,有皮色的要比不带皮色的籽玉价格贵的多。自然灿烂的皮色是和田玉特有的标志,也是真货的特征。

一、皮色分类。


和田玉籽料大致分为三种皮子:色皮、浆皮、石皮。


1、 色皮,即为大家所熟知的浅皮,比较著名的洒金皮、秋梨皮、鹿皮、枣红皮等,都属于这种皮色范畴。这种皮色的特点是比较薄,基本浮于玉面,浸入自然但是不深。由于皮色是氧化亚铁侵入玉质疏松处甚至裂隙处产生的化学染色反应,所以这种带有皮色的籽料在质地上来说可以说是极好的。既具有较好的密度也具有较好的俏色。赋于玉雕师在艺术创作中更大的想象空间。在盘玩过程中皮色也愈加鲜亮。所以广受玉雕名家和玉石爱好者的追捧。值得一提的是,因为这种浅质皮色非常容易仿造,所以在皮色造假中最为常见。大家在购买过程中除了对皮色有一定认识外,最好对子料的质地(比如汗毛孔、脂份、子形、染色规律等)有一定了解后再做判断。识玉本身就是一个综合能力,妄图通过一招鲜的方式认出好玉,是很不切实际的。


2、浆皮,也有称酱皮或糖皮。(在称谓上,洛克主张剔除糖皮这个概念。因为在实际的和田玉销售中有很多客户往往把糖色和糖皮混为一谈。这种概念上的模糊是很容易误导消费者的。糖即为糖色玉,玉肉之色。白玉糖玉,是玉色如此。皮是附着于玉石之上,和玉石的内在未必有必然联系。)洛克在此之所以称为浆皮,是因为实际上这种皮子比较厚,而这层皮子又不能完全说是玉。它与玉实际上是有明显界限的,皮厚但是比重较大。现在很多玉石爱好者喜好玩的皮料,沁料、都属于此范畴。很多类似于黄沁之类的都可算作此类。这种皮子脂份极好,越盘越光鲜、油润。并且,沁入的颜色甚至可以当作是玉色。比如黄沁。利用浆皮料子制作出来的玉件往往是玉石浑然一体但是别具风味。甚至一些浆皮料刚买回来时完全不起眼。经过好的玉雕师巧做,马上焕发出惊人的魅力。


3、石皮,也称石包玉。石包玉的形成一直是学界比较难以统一的命题。对于石皮的认知,洛克也是从几位藏家手中才得以学到一点这种大自然的神奇。石皮是指和田玉山料外表包围的围岩。围岩一种是透闪石化白云大理石岩,再开采时同玉一起开采出来,附于玉的表面,这种石包玉的石与玉界限清楚,可以分离。当他经流水或冰川的长期冲刷和搬运后,石与玉则分离。围岩另一种是透闪石岩。如和田玉再形成过程中交代了粗晶状的透闪石,由于交代不彻底,在玉的表面常附有粗晶透闪石,这种石皮与玉界限过渡。叫阴阳面,阴面是指玉外表的这种石质。有的石皮完全包裹住玉石,具有极大的赌性。石皮按照皮的样子分,可以分为石灰皮(较难辨别是否有玉含于其中)、浆石皮(一般为酱褐色,与水中的水石一样)手电筒和掂玉的比重来判定是否为石包玉。石包玉一般密度极大,但是因为有的浆石的比重和玉相差无几,所以斗填了这种赌石的风险。一刀下去,是福是祸只能凭一句:神仙难断三寸玉!


下接《盘玉之和田玉灵性(籽料色皮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