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代廉吏于成龙墓被挖开,随葬品被村 民卖掉

 Confucius365 2017-04-09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
电视剧于成龙

世纪之交的千禧年,央视正在播放《一代廉吏于成龙》,彼时每天守着固定时间准时收看。于成龙这位生活在17世纪的贤臣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年过去,剧中场景大都早已忘却,只残存下几个关键词:康熙、廉吏、于成龙……小小的心灵中,于成龙形象虽早已生根发芽,但却尘封许久,几近忘却。2014年,晋省官场地震,彼时的自己身处异乡,更加关注故土上所发生的一切,新任主政者调研吕梁,专程探访于成龙故居,对这位一代廉吏做出高度评价,并指示重新修复早已荒废多年的于成龙墓地与故居。这一年的于清端公似乎又变得广为人知,其故居也因各种参访团的到来而热热闹闹。国内的大多数事情,若非领导的指示与重视,大都湮没无闻,诚可悲也!

所有的探寻本质上说不过是一场久别之后的重逢。当幼时的情节与场景被重新唤醒之后,个体往往会变得莽撞与固执。当于公故里的人们对他早已麻木乃至忘却之时,一个外乡人却表现的异常关切与兴奋,多少显得不合时宜。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
于成龙画像

于成龙故居位于吕梁北武当山下的来堡村,村中现有依托其故居而建立的于成龙廉政文化园。这个偌大的文化园长期以来面临着经营上的困难,直到新任主政者踏足之后,络绎不绝的党政参观团才逐渐为它带来些许的生气。而于成龙墓地则在距其故居15公里远的横泉村,经过当局的整治,现依托原有墓地已建起一座规模不算小的陵园。同大多数名人一样,于成龙墓地在当地也有着极为离奇的传说,大意为于公故去之后,次日早上永宁州出现18座不同的于公墓地,真假难辨,而关于这具体的墓地数额也有着72座、36座的不同说法。这个脱胎于曹操疑冢的民间传说在吕梁当地流传甚广,倒也说明了当地百姓对于乡贤的崇敬与神话。于成龙一生节俭自律,对百姓始终爱护有加,死后却也难逃被叨扰的劫数。1947年,经过土改之后的当地百姓由于缺乏基本的生产资料,由村长与农会主席带领集体发掘了于成龙墓。墓内由内而外全用盛放着白灰、松香的瓷碗砌筑,白灰寓意“一世清白”,松香寓意“流芳万古”,瓷碗寓意“挽留”,当年的主丧者可谓用心良苦。最终,墓内挖掘文物被出售给当地商店,全村每户获得5斤棉花,5个瓷碗及7颗珍珠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

“文 革”期间,地面文物被破坏殆尽,古树接连遭人砍伐,最终彻底沦为农地。一位生前因清廉而被赐号“清端”的一代贤臣死后竟以这样的方式再次“造福”当地百姓,淳朴善良此刻似乎遭到了彻底的嘲讽。一代廉吏墓地的遭遇着实让人扼腕叹息。

于成龙一生历任广西罗城知县、合州知州、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直隶巡抚,最后殁于两江总督任上,被康熙誉为“天下廉吏第一”,并亲题“高行清粹”匾额于他。与一般官员不同,其出仕较晚,属于典型的大器晚成型官员。他出生于明万历四十四年,后参加科举考试,因父亲病重回乡务农,明朝灭亡那年恰好27岁,已经形成了初步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明清易代,山河变色,士人阶层大都面临着巨大的心理考验与人生抉择,顾炎武、王船山、傅青竹等在抗清失败后,大都选择终生归隐山野,再不出仕。政权更迭,山河易主,倘若仍是汉人统治,士人阶层心理上并不十分排斥,但若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他们大都如丧考妣,惶惶不可终日,誓与之周旋到底……从1279年的宋元崖山海战到1644年的淸室入关,士人阶层的无奈、悲愤、仇视与决绝,倘若将其形之于画册,今日观之,依旧让人为之动容!于成龙作为已经成人的士子,想必也经过巨大的内心挣扎与日夜煎熬,否则难以解释他直到明亡之后的17年,才毅然决定再次出仕。历史巨轮滚滚向前,后人看到的大多是具体的年代与冰冷的事件,其间人物巨大的心理阴影与波折、徘徊与抉择、挣扎与抗争……大多被有意无意地无视与忽略。

人寿百年,纸寿千年!任何辉煌的过往与成就大都会定格在一张纸上,形成一句长长的结论。晋省在经过巨大的官场地震之后,终于开始重新审视于成龙这位长眠在这片土地上的一代廉吏。45岁的于成龙重新走入官场,应该说他早已看透了世间的功名利禄与富贵荣华,要不怎么会留下“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座右铭。滚滚红尘,物欲横流,宦海浮沉,能全身而退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周遭早已见怪不怪的贪腐习气。平心而论,在指责腐败者与其贪腐行为时,倘若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真正出淤泥而不染者,能有几人?人活一世,大体要面临两个问题,入世与出世。每个个体都要在两者之间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尺度与平衡点。出世过度,难免断却红尘,成为僧道之家;入世过深,却往往执着于蝇头小利,终日忙忙碌碌,缺少几分潇洒与豁达。现代市场经济理论鼓励社会成员之间互相竞争,为个体争取尽可能多的资源与利益,导致人们一味以“利益至上”为第一准则,沉溺于功名利禄而难以自拔。当前较大范围存在的贪腐习气与人们入世过度,以个人利益为处世第一准则有着莫大的关系,当局大规模的反腐倡廉也凸显其良苦用心,但在效果上还有待商榷。笔者倒是认为,适当的向当政者吹吹“出世”之风,或可有一定功效。主政者多了几分出世之心,更能客观的看待所面临的利益与诱惑,从而增强自身的免疫力,不为金钱美色所俘虏。笔者看来,《红楼梦》中甄士隐为跛足道人《好了歌》所做的注解倒是出世情怀的绝好教材: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双?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全文虽存在着一定的虚无主义倾向,但也流露出一种看透世事的达观与自然,对于当前社会中汲汲于功名利禄的部分人当算一味最好的清醒药。遥想当年于成龙45岁出仕,也必然有怀有一种看透世间功名利禄与富贵荣华的达观与清醒,否则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清代官场中获得“天下廉吏第一”的美誉几乎不大可能。在当前社会中,廉似乎成为了奢求之物,人们多年求之不得,只好干脆放弃,这倒也很好地回答了于成龙这位一代廉吏何以多年以来被忽视的问题。在社会为贪腐付出巨大的成本与代价之时,重温于成龙至少说明了当下社会并非不可救药,但是仅仅止步于重温吗?

欢迎关注并转发“文化趣旅”订阅号,只与最好的体验有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