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街 · 老院 · 老情怀(三十一)观象一路

 ming7004 2017-04-09

观象一路  

观象山,曾名小名头山、水道山、测候山,1918年修了一条马路千叶通,这条路很不规则,后改叫观象一路。它由江苏路口沿观象山向西而去,绕山转了半个圈。在中部形成一个“十”字,向北通向观象山巅,向南通往平原路,向西至望火楼,但都属观象一路。这也是青岛马路的特色——不规则,没有方向概念。



从七岔路口进入观象一路,就能看到1号的由花岗岩石砌成的二层小楼,墙上钉有一块铜牌,是青岛市人民政府2003年制作的,名为“萧军、萧红、舒群故居”。这里1934年夏住了两对夫妇:萧红和萧军,舒群和倪菁华。舒群当年原名李旭东,生于1913年,吉林省滨江县人,1932年加入共产党。1934年初到青岛,担任《磊报》的副刊编辑。倪鲁平在《磊报》兼任主编,他很喜欢李旭东,便把自己的妹妹倪菁华嫁给了李旭东。婚后,李旭东将妻子发展成了“左联”成员。

1934年6月15日,他们到青岛大港码头,迎来萧军、萧红。两对年轻人开始住在青岛上四方村70号倪家,后来倪鲁平在观象一路1号给两对年轻人各租了一间小房。然而,由于中共青岛党组织遭到破坏,时任市委书记高嵩被捕,倪鲁平和舒群夫妇等也一起被捕。在狱中,舒群写下了中篇小说《没有祖国的孩子》。由于没有找到舒群是中共党员的证据,国民党当局只好释放。1935年3月,舒群被保释出狱,在同学的资助下离开了青岛。

1934年,萧军与萧红,舒群与倪青华两对夫妻在观象一路1号比邻而居。萧军在青岛《晨报》任副刊编辑,萧红主编《新女性周刊》。萧军写有一篇散文《邻居》,就是写的这一带居民。他在诗中写道:“碧海临窗瞰左右,青山傍户路三叉。”其实他窗前不是三叉路口,而是七叉路口。


萧军与萧红的情事是一大悲剧,但他们在青岛的日子却被后人形容为“精神蜜月”。那半年时光是他们最甜蜜的日子,也是创造力极旺盛的日子。二人都在创作长篇小说,萧军在这里写成了他第一部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萧红完成了她第一部长篇小说《生死场》,都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离开青岛后,他们频生矛盾,终告分手。

沿路蜿蜒而上,拐弯处的观象一路5号是林济青、陈干故居。林济青(1896-1960年)又名林则衣,山东莱阳人1924年曾任私立青岛大学校务主任,1936年临危受命,担任国立山东大学代理校长。1936年国立山东大学爆发了大规模的学生运动,罢课斗争,校长赵太侔、教授老舍、洪深先后辞职,当年7月,林济青临危受命担任国立山东大学代理校长。这名毕业于美国里海大学的矿学硕士,回国后就在青岛任教,1924年曾任私立青岛大学校务主任,后去济南担任当时著名的齐鲁大学教务长,兼代理校长。

重返青岛的他,因赵太侔仍住在荣成路的校长公舍,不得不另寻房子,于是,他购下了观象一路5号的别墅,住了一年半。其担任校长之职后,学潮并未平息,而学者名流大都云散。待其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筹措经费聘请名教,补齐各院系师资阵容,准备大展宏图之时,“七七事变”猝然爆发,不久山东大学奉命南迁,林济青便由努力办学改为仓皇迁校,林济青也随之离开青岛。他的儿子在青岛出生,至今还住在青岛。

陈干(1881-1927年),山东昌邑人,是近代山东著名的民主革命先驱。1908年,陈干与陶成章、刘冠三等在青岛胶州路创办震旦公学。1922年,陈干被北京政府任命为“鲁案”第一部委员,参与青岛接收。经过据理力争,陈干谈判成功,最终守定范围,如期完成协定签字,为中国为山东挽回了尊严与权益。也就是这一年,陈干住进了观象一路5号。


青岛接收后,陈干被聘为胶澳商埠督办公署顾问和胶济铁路理事,在此期间,陈干将办理鲁案交涉时往来的重要函件汇集成册题名《鲁案》。他参与发起成立了青岛一个文学组织“涛声社”,借当时青岛《胶澳日报》副刊的位置每周发行《涛声周刊》,和由共产党人严恨余主编的副刊《海啸》一度成为《胶澳日报》颇有影响的栏目。

陈干早年经启蒙老师胡铁霜推荐,与康有为结识。1923年春,浪迹天涯的康有为来到青岛,暂住陈干府上,也就是观象一路5号。后康有为在陈干的协助下,购买了福山路6号(今福山支路5号)的旧提督楼,康有为搬入。

观象一路9号,院内的这栋楼非常有特色。据传这里曾经住的人是一位姓方的高官,据说是沈鸿烈的副手。这栋建筑虽然是欧洲人设计,但它红砖的墙面,各色的墙饰,露台镂空的围栏,楼内的门饰、楼梯扶手的花纹等都有着中式元素。

13号院,淡黄色的独栋小楼,花岗岩筑基,它最有特色的是阁楼圆形的气窗和用鹅卵石点缀的墙饰和露台装饰。


15号院,小楼门前的两个石柱有一米多高,顶部延伸支起圆弧状的露台。石柱上柱饰雕刻精美,顶部的柱饰四角成云形,云形的中部似是一朵四瓣的花朵,但在花瓣之间又有四条卷须。

观象一路东西向的路段,路北侧的房子大多是依山而建,院落也是层层叠叠,之间有许多的石阶楼梯连通。

观象一路19号(有老报纸记载是观象一路25号)曾居住过著名花旦陈永玲。陈永玲原名陈志坚,祖籍山东惠民,四小名旦之一。他出生在青岛知识分子家庭,自幼喜欢京剧。8岁学艺,9岁登台演出,10岁进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学校解散后,拜筱翠花为师,刻苦学习,成为筱派的最佳传人。1947年李世芳逝世后,被补选为“四小名旦”之一。同年拜荀慧生为师。1948年又拜梅兰芳、尚小云为师,博采众长,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陈永玲的父亲是胶澳通讯社的陈无我,陈永玲的长子陈霖苍专攻京剧架子花脸,是著名京剧花脸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尚长荣的大弟子。


左侧的石阶路通向观象山公园。这个公园是周边居民晨练遛弯儿的好去处。



在距平原路路口处不到百米的地方,有条小巷子向北折去,一直通到望火楼,这条巷子也是观象一路。然而远远望去,小巷子与前述路段风格迥异,仿佛置身异域。




在青岛,有一些老建筑十分特别,它们望着几代青岛人的成长和他们一起“生活”,但又把自己的那段历史深深地锁在门内。望火楼,就是这样的一座建筑,历经沧桑却始终神秘。沿着观象山边的观象一路一直北行,这条民居窄巷的尽头,一处裸露的岩石上,矗立着一座高大坚实的塔楼,它便是青岛人口中的望火楼。斑驳的墙体、锈蚀的铁门和基座上的杂草无不在诉说岁月的苍茫,每当夕阳西下,望火楼的长长身影深深地印在似火的黄昏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望火楼位于观象山西麓的观象一路45号,位于市南区观象一路坡顶。于1905年,由德国建筑师库尔特罗克格设计。望火楼为八角形,高16米,是德占时期修建的一座德国三段式建筑,花岗岩底座,红褐色波纹水泥石墙,八边形楼体,建筑面积170平方米。 沿内旋梯的走向镶嵌着几个粗石台的小窗,顶部的8根花岗石立柱,撑起最上面两折铜皮屋顶的瞭塔,这里曾是德占时期青岛市区的制高点,为青岛的地标性建筑。1930年前后,青岛开通拨号自动电话后,望火楼的功能逐渐被电话报警取代。到上世纪40年代初,完成了历史使命的望火楼便被封闭。解放后,望火楼用于青岛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龙华路房管所仓库。

望火楼的风格带点浪漫主义色彩,给人和谐与自然的感觉,但细部装饰简单,趋向于更为实用的功能性。伫立在裸露岩石上的望火楼,其建筑的底部和入口处周边都采用了大量的方石叠砌,大门上部设计为拱券式硬山顶,其余主体为砖墙,塔的外部有按照沿内旋梯的走向镶嵌的几个粗石台的小窗绕塔一周直达二层,三层空透式的望台则是由八根以钢筋混凝土为芯、海蛎子、小石子等干粘石抹灰的柱子撑起的铜皮塔顶。望火楼的塔身为八角形,象征对应“四面八方”,18米高的望火楼从内部分为三层,八角形塔身的第一层内墙却只有六面,沿着墙壁建有石阶铁栏的旋转楼梯直通二层,而二层通往三层瞭望台的却是一个垂直的简易铁楼梯。建筑面积约170平方米的望火楼从设计比例、虚实关系以及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都能看出德国设计师库尔特·罗克格想要建筑一座风格简洁,但比例尺度均衡、视觉和谐适宜的公用建筑。

2009年5月15日这座百年老建筑被某些部门冠以维修的名义开始拆建,这一“野蛮”地举动引起了市民和文史专家强烈的反应,岛城的各大媒体和报纸都刊载了这一事件。很多岛城的艺术家们为此举办了望火楼的画展纪念活动,还有的热心市民在拆除现场捡回了拆毁的残砖断瓦留作纪念。如今看到的望火楼是翻修后的模样,虽然仍遵循着原貌,却只留下一个粗糙的外形,它的细节和意象,都留在时间深处。

这张图片是在网上找到的,不知是否是望火楼未拆建之前的模样。

清明前后,沥沥春雨,催花盛开。手持洋伞,漫步雨中,倍感清爽。


如果说一座城市的繁华与现代,要看这座城的大路有多宽、有多长,那么犹如“毛细血管”一般,承载着这座城的文化与历史的背街小巷,留给人们的就是最真实、直白的城市印象和记忆。

(本文部分文字资料整理于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