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荐书|藏在儿童绘本中的绘画语言(上)

 RK588 2017-04-09
2017-04-03 虫虫 尼诺艺术


“尼诺”一词源自西班牙语ni?o,意为婴孩。我们认为,保持婴孩的目光和好奇心,只用简单的方式,就可以抵达自然快乐的艺术之境。“诺米”是尼诺同学们的昵称,一日为诺米,终生交作业。

主要栏目:

●尼诺原创:尼诺旗下艺术家专栏。

●尼诺活动:公开课、写生、沙龙、观展、游学等。

诺米作品:诺米作品展示、艺术体验与观点。

画家朋友:分享尼诺的画家朋友们的作品。

   

         儿童绘本大多配有生动可爱的文字,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更为曼妙的语言,那就是绘画语言。


         什么叫“绘画语言”?抛开专业的术语解释,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绘画的表达方式”。具体到绘画中描绘的内容、使用的材料和技法,以及它呈现的风格。比如我们感觉到一幅画是夸张的、写实的、抽象的、可爱的、使用象征手法的,或者感叹“画得真精致啊”、“视觉冲击力强”、“色彩很美”……这些就是作者使用的绘画语言带给我们的感受。

 

         绘画语言往往是一种“藏”起来的语言,但又真正的无处不在。它不会直接说故事,却是画面中最重要,最有趣的部分。它是文字的补充,又充满隐喻,有时读者能看出来,有时只有作者知道,也有时由读者发现了与作者本意不完全相符的,新鲜的语言、意外的语言。

 

         绘画语言是一个很大的主题,如果从绘画专业的角度讲,绘本中的构图、色彩、场景、造型,都有很多可说的,这样讲下去未免抽象。我想选取一些自己特别喜欢的绘本作品,我们一起从小小的角度来感受各种各样的绘画语言。


         一、氛围的营造

         绘画语言可以营造出什么样的氛围呢?让我印象至深的是德国绘本大师昆特·布赫兹(Quint buchholz),他在全球办过七十多次个人画展,名作有《晚安,小熊》、《瞬间收藏家》、《莎娜想要演马戏》……我大概可以一口气数十本出来吧。他的画以细腻的水彩+彩铅(据说一张画要画上14层左右),营造了无以伦比的氛围,不着一字,也能夺人心魄。比如《晚安,小熊》,仔细从画面中寻找,看看睡不着的小熊和小男孩之间有什么故事呢?细节在暗示着什么呢?这样的绘画语言,自然让画面充满吸引力。

图片摘自《晚安,小熊》  作者:昆特·布赫兹(德) 王星/译

         昆特·布赫兹的绘画语言与“故事情节”是一致的,但又创造出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我们能通过画面上的细节感受到被定格的奇幻,和无限的意味。比如第一张画,仿佛能听到蜗牛缓慢爬过的声音,成为了画中人弹奏的曲调中的低音。说它是一幅画,不如说是由画来描写的一段时空,一首诗,一种语言。

图片摘自《时间收藏家》等  作者:昆特·布赫兹(德)


         二、过目难忘的造型

         我还深爱日本画家宫西达也的绘画语言。实在太带劲了!光是想想他老人家笔下的恐龙和狼,就情不自禁咧开嘴笑起来。每一个角色都很“萌蠢”,造型夸张生动,张力十足,用齐白石的话来说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值得注意的是,色彩也很美,真正用简单表达了丰富。绘画中经典的“点、线、面”的应用,在他的画中也表现得淋漓以致!

图片摘自《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 作者:宫西达也(日)杨文/译


         三、图文互动的绝配

         有一位画家也许不那么引人注目,可是她创造的绘画语言让我爱了十年。至今没有哪一个角色可以替代加拿大画家罗丝琳·施瓦茨创造的“鼹鼠姐妹”在我心中的地位。用油画棒这样简单的材料来画,正适合小鼹鼠的特点。它们的自信、幽默、天真,可爱的对话配上温暖的绘画,真是绝妙的搭配,常常让我陷入想象——创作出这套作品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图片摘自《鼹鼠姐妹奇遇记》作者:罗丝琳·施瓦茨(加拿大) 任溶溶/译


         四、构图带来的动感

         绘画语言也不止存在于绘画的风格中,还有构图的角度。画家们常偷偷地变化着构图,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莎娜想要演马戏》里,构图随着莎娜所处的环境变化,像电影镜头一样切换,让我们一会儿蹲下来跟莎娜说话,一会儿又似乎飘在空中俯视着这一切,让人印象深刻。

图片摘自《莎娜想要演马戏》作者:昆特·布赫兹(德) 王星/译


         五、用材质创造新鲜感

         我们总是看到水彩呀、油画呀、彩铅呀,有一天突然看到用综合材料创作的绘本,一定会眼前一亮吧。美国的儿童绘本大师艾瑞·卡尔(Eric Carle)就一直在做这件让人眼前一亮的事。他的《好饿的毛毛虫》已经被翻译成五十种左右的语言,几乎所有的小朋友都对毛毛虫吃过的东西如数家珍,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充分动用了儿童视角的绘画语言。在《The Grouchy Ladybug》里,书页随着动物的变大越来越大,让人对下一页充满期待。而每种动物身上的色彩和肌理都与它本身的特点相符,使孩子们很容易产生亲切感,也让人为作者对综合材料的精准把握赞叹不已。


图片摘自《The Grouchy Ladybug》作者:Eric Carle(美)


         六、妙不可言的隐喻

         最初我是由《我爸爸》《我妈妈》认识安东尼·布朗的,我的感受是“我爸爸”和“我妈妈”很神奇,但更神奇的是画家。他毫无困难地表达着变化多端的、理想化的人物形象。安东尼·布朗的绘画语言是幽默又充满梦想色彩的,他常常隐藏“画家的心机”在故事里,不断带给读者惊喜。比如《梦想家威利》里,无论威利成为了什么样的角色,可香蕉是不变的存在,每翻一页都让人会心一笑:猩猩爱香蕉,真是再自然不过了。后来读到安东尼·布朗的很多绘本,都证明了“隐喻”的魅力,比如《威利的奇遇》,你能发现画家的隐喻吗?

图片摘自《威利的奇遇》作者:安东尼·布朗(英) 范晓星/译


         二、过目难忘的造型

         我还深爱日本画家宫西达也的绘画语言。实在太带劲了!光是想想他老人家笔下的恐龙和狼,就情不自禁咧开嘴笑起来。每一个角色都很“萌蠢”,造型夸张生动,张力十足,用齐白石的话来说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值得注意的是,色彩也很美,真正用简单表达了丰富。绘画中经典的“点、线、面”的应用,在他的画中也表现得淋漓以致!

图片摘自《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 作者:宫西达也(日)杨文/译

      

         七、自然天成的真实表达

         比利时的嘉贝丽·文生是我特别喜欢的绘本画家,每次重温《艾特熊&赛娜鼠》,都感动得要掉眼泪。这个系列的创作时间长达二十年,充满了爱与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嘉贝丽·文生的绘画语言最大特点是轻松洒脱。似乎信手挥就,又似乎总是没有画完,自然的留白,既让画面能够呼吸,又留有想象的余地。绘本环衬上的铅笔草图也别有一番情致,让人能想象到作者的创作过程,甚至粗粗的铅笔快速划过纸面的声音。

图片摘自《艾特熊&赛娜鼠》作者:嘉贝丽·文生(比利时)梅思繁/译

   

         八、不受局限的创意和手法

         绘本最有魅力的一点是,它是一种不受限制的创作载体。没有谁规定必须画成卡通的还是超写实的,或者必须用哪种画材,甚至也不必须画得很复杂。画家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这种感觉是不是有点像上帝?可以自由自在地使用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这也许是全世界那么多画家迷恋于此的原因之一。看看《我是小雀鸟亨利》,明显是用指纹画的,等等,似乎还用了水彩和油画棒,也可能是彩铅,当然还有黑色软笔,嗯……我敢肯定也使用了电脑……媒介和材料从来都不是问题。问题是,画家最后呈现什么样的画面给我们。

图片摘自《我是小雀鸟亨利》作者:维维亚娜·施瓦茨(英) 刘清彦/译


         如果我们这样一点点地去读懂画家的绘画语言,就会产生一种与作者心意相通的喜悦,并且发现绘本中更多有趣的细节。当然,这个“读懂”,并没有标准答案。

         除了这些角度,绘画语言还会有些什么表现形式呢?且听下回分解!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