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禹锡缘何写《龙阳县歌》

 文山书院 2017-04-09
刘禹锡缘何写《龙阳县歌》
□朱能毅

    唐朝元和九年(公元815年),是刘禹锡被贬为朗州(今常德)司马后的第九年。这年十月初的一天,他带上侍从,在朗州码头乘船溯沅水东下,前往龙阳(今汉寿)。临近正午,船行至距龙阳县城还有一里水程时,忽然听得堤岸唢呐齐鸣,人声噪杂。刘禹锡忍不住探望,原来是一群人拥着一顶大红轿子晃晃荡荡而行,一看就知是民间娶亲嘻闹的队伍。

    刘禹锡会一些算数,他掐指一算,不由吃惊起来:今天乃七煞忌日,这户人家娶亲为何择此忌日?他令船家停下,率梁禄跨上岸来,扯住迎亲队伍中一位老者问道:“老丈,今天的婚嫁日系何人所择?”老者回道:“是两里外冯家庄的冯老先生。”

    不一会儿,到了冯老先生居所。筀竹掩映的屋内,走出一位长须飘逸、红光满面的老人,他笑呵呵地说:“大早便有鹧鸪鸟啼唤‘行此得也咯咯(哥哥)’,老朽料定,今日必有贵客临门。”

    “贵地竟有这般灵物?看来‘行此得也’。”刘禹锡既惊且喜,问道,“老先生,晚辈有一事前来乞教,您因何故选择七煞忌日让人迎亲?倘若不是神算,岂不是有意伤害黎民百姓?”

    “哪里哪里。”冯老先生捻须朗笑道,“有道是一物降一物,万物相生相克。这凶杀吉利之日乃人所定;老朽亦非神算,只不过依从天地走势,指点于世人罢了。况且,当今皇上英明,府、县官员廉洁作为,处处风清景明,时时吉星高照,邪恶之物岂敢在这盛世藏身妄为!客官您说呢?”

    “老先生言之甚明。还有一问,您对当下朗州刘司马有何教诲啊?”

    “岂敢岂敢!久闻刘司马将‘致君’与‘及物’合二为一,立品刚正,不求闻达;所写诗词举世齐颂,尤其是来我朗州后,写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其气度与胸襟非常人可比。难寻如此好官和诗家啊!”

    “您对他过誉了。”

    冯姓老人打量一阵刘禹锡,不由发问:“客官可与刘司马相识?”

    刘禹锡止住欲语的侍从,上前一步答道:“微职正是刘梦得(禹锡)。”

    “哦?你就是司马大人?多有得罪。幸会幸会,请受草民冯思远一礼。”老人恭敬地施一长揖。

    “不知者不为罪。”刘禹锡急忙躬身还礼。

    刘禹锡受邀坐下,与老人纵谈横论,得悉龙阳虽地脊民贫,但民风敦朴,山野之中以农桑为本,水泽之民以网罟为业;男少荣而慕义,妇修饰而好贞。他深感山野亦有学养深厚的鸿儒,唯恨相见甚晚。

    临别时,冯姓老人提出一个请求:“草民冯思远欲代表龙阳百姓,恭请司马大人为龙阳县写一首歌,让后人得以知晓龙阳,留传青史。可好?”

    “这亦是微职所思,一定竭力为之。”刘禹锡欣然应允。

    辞别冯姓老人,接下来的两天里,刘禹锡在龙阳游览了城镇、水乡,见到在晴和秋日下,老百姓在朱檐黄瓦的县衙前,也能随便往来,渔夫还在干净地面修理渔具。自己所到之处,每家都有户主热情接待,倾诉乡俗家事;家家院篱橘柚吐芳,很少有差吏进村庄骚扰;县令少有狱案可断,县衙虽有悬鼓,然而百姓亦无冤情可诉,处处鸟鸣犬欢,且真有鹧鸪鸟儿叫唤“行此得也咯咯”,声声悦耳动听。这不正是自己期望已久、且被冯姓老人所言的太平盛世么?

    举目秋日的辽阔楚天,刘禹锡思如潮涌,感慨地写下一首《龙阳县歌》:

    县门白日无尘土,

    百姓县前挽鱼罟。

    主人引客登大堤,

    小儿纵观黄犬怒。

    鹧鸪惊飞绕篱落,

    橘柚垂芳映窗户。

    沙平草绿见吏稀,

    寂历斜阳照悬鼓。

    这首七律,无疑可看作刘禹锡当时向往改革、期望天下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的心境写照,亦是这位命运多舛诗人的田园追忆。1200多年来,《龙阳县歌》“武陵吏俚悉歌”,一直为汉寿、常德民众传颂,借此缅怀诗人的为官之道与高尚品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