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经常“害怕”?别担心,它有着积极的一面!

 九龙山书院 2017-04-09


每个人内心都有恐惧的心理。对于我们幼小的孩子,这方面表现尤其明显。在生活中,能够让孩子感到害怕恐惧的东西太多了,有的害怕小动物,有的害怕打针,还有的害怕见到陌生人。并且,随着孩子思维能力、想象力的发展,恐惧感也会变得抽象起来。比如怕黑,不敢一个人睡觉,总觉得会有什么妖魔鬼怪从床底下冒出来……看到这些例子,想必大家一定不觉得陌生,因为我们小时候也这样。但其实,恐惧感也有积极的一方面,因为它正反映出孩子思维的发展。






安抚孩子,家长首先要做的是接纳孩子的恐惧感,因为孩子的恐惧都是真实的。我们不要从成年人的角度去评判,更不要轻易否定他的恐惧感,说什么:“这有什么可怕的!”、“胆子别那么小!”等等,从大人角度来看,打针确实不那么疼,黑暗也并不可怕……但这些只是我们这些已经具备了生活经验的成年人的判断,而且都是理性的思考,从这个角度看问题,我们当然不理解孩子在怕什么!


其实孩子并不是胆小,只是他们经历得太少了,所以他们的直觉反应就是:那么细那么长的针尖刺进皮肤一定很痛!这时候不光是讲道理(打针没有你想得那么痛),还是劝说(你看旁边的小朋友都打完了,没有问题的),这都没有用。你需要转到孩子的角度去体会:我已经得病了,很难受,还要打针,真的是会害怕的啊!然后,你的心态就平和了,你就懂得跟他讲:生病了需要打针,你很害怕,我能了解。






>>>>

对于一些会让孩子感到恐惧的痛苦,爸爸妈妈们要有这样几个原则:




一是平静自若,不要表现出焦虑,如果大人首先一脸焦虑,孩子就会觉得问题严重,会吓着他们。


二是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做,要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向他说明原因。比如告诉孩子他现在生病了,需要打针,打完针病就可以治好了。孩子其实很聪明,他们可以理解的。


三是对孩子需要承受的痛苦如实相告,不要过分夸大也不要过分缩小,比如许多家长带宝贝打针时,为了消除孩子的紧张,就说“打针一点都不疼”,当现实和孩子的预期不一样,孩子上了一次当后,就绝不肯再上第二次当了,并且以后会不信任大人。


四是激发孩子的勇气。孩子的忍耐力其实是惊人的,只要不吓着他们,给出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他们多半能够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难的事情。同时家长也适当给孩子们一条退路,不要让孩子为自己流露的“不坚强”感到羞愧,这会让他很容易就失去挑战的勇气。


五是绝不通过哄骗或者收买的方式达到目的。有些家长爱说“不打针警察就要来抓你啦”,或者“吃了这药就给你买个遥控汽车”,哄骗和收买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并不能真正缓解孩子的紧张,还可能有碍他们的道德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