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津大学新闻网

 黄晓东高考志愿 2017-04-09

因时而动 返本开新 建设发展新工科

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建设研讨会在天津大学举行

  本站讯(通讯员 汪露 刘坤  摄影 陈晓金)4月8日,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建设研讨会在天津大学召开。会议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天津大学主办,主题为“新工科建设:愿景与行动”,旨在新工科建设共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围绕工程教育改革的挑战、机遇与路径深入研讨,形成新工科建设的行动计划。

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李家俊出席会议并致辞

天津市教委主任王璟出席会议并致辞

天津大学副校长余建星主持开幕式

  来自60余个高校和单位的200余名代表参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发表主题报告,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李家俊、天津市教委主任王璟出席会议并分别致辞。会议分别由天津大学副校长余建星、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理工处处长吴爱华主持。高等教育出版社副总编韩筠等参加会议。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发表主题报告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发表主题报告。他指出,建设发展新工科,要着眼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全局,把握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今天的中国高等教育已经站在了由大到强的新的历史起点上,新工科建设要植根这一时代背景,在人才培养方面把握好“一魂、三规、三教、两学”,抓好党建铸灵魂;落实规划见实效,把握规律守法则,健全规范立制度;培训教师强核心,更新教材调内容,改进教法增活力;端正学风优生态,培养学生固根本。他指出,建设发展新工科要聚焦国家发展战略,支撑服务发展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动能转换、方式转变、结构调整的繁重任务,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蓬勃兴起。工程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联系、相互支撑,新产业的发展要靠工程教育提供人才支撑,特别是应对未来新技术和新产业国际竞争的挑战,必须主动布局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提升工程教育支撑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他指出,建设发展新工科,要主动面向未来,全面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要坚持问题导向,做到“六问”,即问产业需求建专业、问技术发展改内容、问学校主体推改革、问学生志趣变方法、问内外资源创条件、问国际前沿立标准。通过深化综合改革、内涵建设,形成新工科建设发展体系,充分体现“五强化”:一是强化新工科人才质量的核心定位,二是强化一流工科教育教学的评价导向,三是强化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责任担当,四是强化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的价值追求,五是强化面向未来和引领国际先进水平的目标要求。最终实现“八育人”: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和协同育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校长钟登华发表主题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校长钟登华发表题为“新工科建设路线图”的主题报告。报告围绕“为什么要建设新工科”、“什么是新工科”、“如何建设新工科”三个方面展开。就“为什么要建设新工科”,钟登华指出,我国工程教育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巨大变革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历史性跨越,取得了长足进步:规模第一,层次完备,专业齐全。同时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面临未来挑战。建立并完善中国特色工程教育的“新体系”是实现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的必经之路。就“什么是新工科”,钟登华以天津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等高校为例,从更加注重专业和产业对接、学科交叉、创新创业育人体系、以学生为中心、全球视野和家国情怀等六个方面介绍了新工科的探索与实践。他强调新工科建设必须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就“如何建设新工科”,钟登华提出“新工科建设路线图”,建设目标为:“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为未来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可分为三个阶段:到2020年,探索新工科模式,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的发展;到2030年,形成中国特色的新工科发展优势,服务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到2050年,形成引领全球新工科的中国模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支撑。完成三个关键任务:学与教、实践与创新创业、本土化与国际化。实现三个重点突破:推动协同育人、人才培养与国家需求相适应、工程教育回归工程。  

  研讨会上,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徐晓飞,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汕头大学执行校长顾佩华,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张东晓分别发表了题为“对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几点认识”、“围绕面向可持续竞争力的‘计算机+’专业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新工科与新范式”、“应对工学重大挑战及重大挑战学者培养计划”的主题报告。

  研讨会上,浙江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陆国栋介绍了工科优势高校组“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的编制情况。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大学、东南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十一所高校代表先后发言,针对新工科建设与大家分享了各学校的思考与探索。

  张大良作大会总结,对六个报告和十二位同志的发言给予充分肯定,认为会议研讨内容“高深、精准、新实”,会议回望了多年来新工科人才培养研究探索创新实践的经验和做法,展望了当前和未来培养新工科人才的改革重点和核心要素,更重要的是守望了新工科人才培养的使命和规律。守望使命就是新工科建设要落实总书记讲的“四个服务”,做到“四个坚持不懈”。新工科的课程体系要做到课程思政+思政课程,专业老师要与思政课老师同向同行。守望规律就是在新工科建设方面不要操之过急。经济产业发展是快变量,新工科人才培养是慢变量,要处理好两者关系,不要破坏规律、违反规律。

  张大良认为,今天的研讨深化了认识、拓展了见识、延伸了学识。对推进新工科的背景、面临的问题、机遇和挑战较复旦会议有了新的认识,下一步要探索新范式。今天的研讨交流还拓展了新工科已有的探索成果和经验做法,使大家在今后的新工科建设中少走或不走弯路。通过对新工科基本内涵、核心要义、主要特征、新工科人才的知识体系、培养模式、师资队伍、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延伸了学识。

  张大良认为,新工科人才也应是分类和分层次的,研究型大学应主要培养战略性工程师,也就是系统工程师和研究型工程师,应用型大学应主要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技术、管理工程师。两者要有合理的比例结构。

  最后,张大良强调,这次会议的一个标志性成果就是钟校长首次提出的新工科建设“天大路线图”,明确了我国新工科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指出了新工科建设面临的三个关键任务和三个重点突破。下一步就是各高校以此为指导,结合本校实际,制定方案并组织实施,相信三年后会产生大成果,就是未来能够支撑我们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新的工科体系!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理工处处长吴爱华主持研讨会 

  会议主持人吴爱华希望与会高校要认真学习张司长讲话精神,回去以后做好传达工作,积极开展新工科的研究与实践。五月份将召开新工科专家组会议,进一步推进新工科建设工作。

  全体与会代表以热烈掌声对在会议中付出辛劳的天津大学各位领导、全体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并期待下一次再见。

  本次会议得到了广泛关注,参会单位非常踊跃,专门设置了分会场,并通过新浪微博进行了网络直播。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新工科建设是全面推进新时期工程教育改革创新,加快建设工程教育强国,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建设并发展好新工科,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编辑 赵习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