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杀死那个“别人家的孩子”

 说的都是废话呢 2017-04-09


文 | 杠上花o,简书作者


几天前,一个读者找到我聊天,他抱怨说,自己非常热爱音乐,但却得不到父母的支持。爸妈总要求他身兼数职的报名“兴趣课程”,让他完全没有时间空间去发展爱好。


尽管他在学校学习已经很优秀了,但就因为”课外兴趣班“报名的不够多,只要他稍微捣鼓下音乐,家人总是摔门砸物,对他喋喋不休:“我们都是为你好,别总躲在房间搞些没用的东西,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说实话,看到这种类似求助的聊天时,我当时就觉得有些力不从心。脑海里总浮现出那句广为流传的段子:


小时候父母总说你挑食,是因为那时候他们买的都是自己爱吃的菜。


这其实就是现实。相信你也已经有所体会...当父母要求你学习别人家的孩子时。最让你无法反驳的,从不是那句:我说的,才是对的!因为你清楚什么样的选择才能使你快乐。正如吃菜时,你知道自己想吃的是什么。


它最让人无力的,是那句:你只有听我的,以后才能有出息,才能更好的照顾你身边的人。因为在你无法自我证明时,仿佛只有先按照他们的规划,才能让所有人的欲望得到满足。


确实。很多父母都想用自己的主观,塑造出理想的孩子,这种强制的爱,经常忽略着孩子的感受。而太多的孩子,在还不能完全独立、还得依靠父母时,又总想要战胜父母的观念,倔强的坚持自己!这,谈何容易?


每当你打算告诉他们,请相信自己的选择时,最缺少的往往是那种自我证明的底气。


所以,思来想去,能说的不多。只能抽几个点,讲下该如何看待和面对这事儿。也希望看了的孩子能够明白:在你还走不出充满”别人家孩子“的环境时,你只能先这样杀死那个孩子,别让他惊扰到你的梦。


1.撕下别人家孩子的面具


在第一只猴子学会直立行走之前,没人知道一个优秀的小孩应该是怎么样的。


孩子应该如何学习?如何活得风光?如何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父母认为的优秀?这一切的一切,其实并不存在。


在那个最原始的状态下,人们的需求,更多的其实是一种生物本能。是吃饱穿暖,是按时交配,以保证自己的基因得以传递。


直到后来...


当猴子开始进化,开始学着使用火种,开始脱离动物与生俱来的野蛮行径,学着用智慧建立规则社会,文明才逐渐被建立起来。


当然,于此同时,欲望也不断被饲养。


当人不再满足于在兽皮上缠上藤条作为装饰,就有人开始寻找更精美的布料去做一件带花的衣裳。而当带花的衣裳,只能保暖不能出众时,锦帽貂裘就开始风靡市场。


人们要穿更美丽的衣服,否则怎么显得比旁人有品味?我们要开更贵的汽车,否则岂不是和普通人无异?


父母也要求孩子要学习更多的课外项目,要找到更加风光的工作,不但体面,还得出众。


因为如果没了对比,什么才叫做优秀?


环顾当下。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我们早已过了解决温饱问题的层次,到了所谓的实现自我的阶段。这里的实现,当然也有欲望的实现。


当基础条件普遍能得到满足,精神就显得空虚了。


只是这种精神欲望,又永远不会得到满足。因为如果欲望本身来自比较,那么,只要我们身边有了足够多的参照,也就会有足够多的欲望。


所以,什么是人?


欲望满身。


这里当然不是说欲望不好,人活着本就为了释放欲望。


只是当我遇到了无数别人口中的好孩子,却发现他们仍然被别人家的孩子所累时。


我必须要告诉你的,是那个一直叫嚣的别人家的孩子,或许从不存在于世。


它只和无数更美丽的衣服一样,是选择时的欲望参照,是工厂材料生产的样版,它伴随着时代和身边的人不断“进化”,属于每一个自己家的孩子。


在农村里,孩子被要求像个别人家的孩子一样,考上好大学;而在更优质家庭环境,可能他们就是得冲着清华北大,或者哈佛牛津去了。


所以,归根结底,它不过是虚构出来的无尽妄念。


而你也就从来不是在和人比较,是在和人的欲望比较。这也代表着你永远不会赢,自然,也就不必因此感到不安。


当然,看懂这种本质,不是教你抵触父母,或者不思进取。而是要你学着放下一些压力,不被这种无穷无尽的欲望所拖累。要学着找回自己,坚持自己。


与此同时,也希望你记住我曾经提到过的那一句:


一直觉得,对父母的叛逆是必要的。每个世代都该为自己不同的想象而活。但是,如何在坚定的叛逆中,也练习温柔的同理、耐心的沟通,好好面对日渐老去(终将失去对我们人生掌控权)的孤独父母,这是我们重要的人生课题。


2.不要把快乐留给别人家的孩子


中国有句古话,叫“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算不讨论它的合理性,你也能感受到一个孩子在中国家庭里的重要程度。


所以,你会在任何一个有新成员加入的家族里,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亲戚朋友都在想方设法的逗乐孩子!


看多了这种要一个正常人一直傻笑的怪异要求,有时候你甚至会分不清楚,到底是谁在通过谁获得快乐?


而观察着人们逗小孩的手段变化,你更会发现孩子的快乐也在悄然变化。


在孩子小的时候,人们通常通过办鬼脸或者捉迷藏逗乐孩子。我一岁多的小侄女更加有趣。任何时候,你只要给她一面镜子,她就能看着镜中的自己傻笑起来。


这种快乐,属于较为单纯的快乐。她不建立在具体的某个人身上,因为就算换了一个人给孩子扮鬼脸,给她照镜子,她同样能笑出声。


而当孩子稍微长大,他们内心的快乐也开始起了变化。人们开始夸孩子做得好,夸他们超过了同龄人。最典型的区别,是孩子开始把快乐建立在具体的个人身上了。


当老师夸他是个品学兼优的孩子的时候,他会高兴的眉开眼笑;当爸妈称赞他是听话的乖孩子时,他会学着挺直腰板。


不知不觉中,孩子更加在意起别人的眼光。而这,其实就是一个失去自我的过程。我们再也不会蹲在墙角看蚂蚁搬家了,而那种单纯的快乐也变得越来越少了。


于是,”别人家的孩子“这类虚构出来的完美人格,在这个成长过程中就更显得的罪大恶极。


在孩子判断不成熟的时候,常处在过多强调“别人家的孩子”的环境,稍不注意他们就会过于的依赖外部来建立自信和快乐,从而无意识否定了内心。


首先,如果孩子总是要像个“别人家的孩子”那样才会得到认可,那么他们为了不断赢得这种建立在外部的快乐。往往要不断的品学兼优,不断的做个乖孩子。陷入焦虑不说。


一个永远跑不过欲望的孩子,也永远放不下不该存在的执着。


我在知乎看过一个话题,叫做我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为什么还会自卑?


高赞的答案解释道,因为他们永远在追逐别人的认可,而这种认可却永远有更高的参照。


再回看身边的人。在我读书的十多年时间里,我从未见过几个差等生是自信满满的。尽管在我看来他们都是有趣的人,但因为环境和身边人的不认可,他们大多自卑而且胆小。


这些就是典型的,被别人家的孩子偷走快乐的人。


其次,这种建立在外部的认可关系,伴随着外部参照的消失,个人的快乐和价值也就跟着消失了。


当主人把球丢出去的时候,宠物犬会条件反射的去把它捡回来,摇着尾巴回到来到主人跟前,希望换来一个摸头的奖励。但从没人思考过的是:这,到底是属于谁的快乐呢?作为一条狗,它是不是真的需要一个橡皮做得球?


这就类似公司环境里,一个过度迷恋领导的笑脸和肯定的人。久而久之,他甚至忘记了技能提升、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自己该有的快乐。他只一味追求某个人的认可,希望得到正确的肯定。那么,当领导换人时,他的价值也就跟着消失了。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成绩优异的孩子,进入社会后往往沮丧受挫。原因自然是因为参照标准,已经有所不同了。


所以,守住自我,其实才是快乐长存的秘诀。我们从不该把过多的快乐,放在别人家的孩子那里(建立在外部),这种快乐也从不该属于真实的你。


值得我们全力守护的,永远是那些没人认可,也能让你暗生欢喜的事情。


3.有所不同,不是保全自我


讲完了面对别人家孩子该有的坚持,再提一点大多数人对于自我的误区。


很多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觉得自己与众不同。


他们一致认为,自己的每个行为都服务于独特的自我。而更加有趣的是,就连一些家长也觉得只要自己的孩子,按照他的意愿多做一些、多向着“别人家的孩子”靠拢一些,就会变得有所不同。


这里其实把生活和生存做了混淆。因为如果“别人家的孩子”只是模板化的欲望参照,那么按照模板生产出来的东西,为什么会显得不同?


每个人都渴望不平凡,这大概是世界上最平凡的梦想。


所以自我,不只是表现的高人一等,不只是多做一些。我们提过的只有差异会导致差异化的概念,其实就能能很好的解释这点。


这是很早听过的案例了,细节已记不太清楚。


说的是某大学一个教授,在和学生讲差异化的概念时,一时兴起,要求第二天来上课的学生,在穿衣打扮上尽量表现出差异化。


结果,第二天的课堂就变得非常热闹。有穿成蜘蛛侠的,有打扮成超人的,偶尔还能看到牛仔,或者一两个吸血鬼,总之,花样百出的同时,大家都觉得自己与众不同。


而真实情况是什么呢?在眼花缭乱的教室里,教授一人站在高台上。他眼中这群花花绿绿的人虽然各有不同,但因为都是奇装异服,反而被自动过滤了。


而那个像往常一样穿衣打扮的孩子,虽然没有刻意改变,这时候却显得格外醒目。放眼台下,也只有他做到了真正的差异化!


很显然,从这个故事里,我们看的出来差异化也是离不开对比的。而每个按照模板生产的孩子,其实根本不具有独特性。


所以,真正的自我从不流于表象,它一直根植于内心。更多的,你可以参见作家王朔在《致女儿书》里提到的那句:


“你必须只有内心丰富,才能摆脱这些生活表面的相似。煲汤比写诗重要,自己的手艺比男人重要,头发和胸和腰和屁股比脸蛋重要,内心强大到混蛋比什么都重要……”


作者:杠上花o,简书作者,公众号:破而后立(san10nic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