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鸿章当了一辈子“奴才”,晚年的一件事却埋下了清朝覆亡的种子

 石鼓春秋 2017-04-10

李鸿章这个人,我在之前的文章中谈到过很多次,现在网上对他的评价也是两极分化。而我的观点是,像他这种级别的人你不可能用好或坏来评价,围绕在他身上发生的事情的复杂程度远远不是你我可以想象的到的。

在这篇文章里,我会给大家讲一件影响晚清局势的大事件,这件事起于荣禄,发展于慈禧太后,完结于李鸿章。

这件事就是由慈禧宣战11国而引发的“东南互保”事件。关于慈禧为什么敢于向11国宣战,一般我们认为这和荣禄的虚假情报有关。
李鸿章当了一辈子“奴才”,晚年的一件事却埋下了清朝覆亡的种子


荣禄

据记载,荣禄曾收到过一封“洋人欲支持光绪,逼慈禧退位”的密报,作为慈禧的宠臣,他深知“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于是他急忙地就把这消息禀告了慈禧太后。

慈禧知道后大怒,改天的朝会上就宣布向11国宣战。朝中有很多大臣不同意,慈禧还因此杀了5个大臣立威,是为“庚子五忠”。

慈禧一时为权力冲昏了头脑,但那些大臣们脑子并不糊涂,这件事事关清朝的存亡,决不可意气用事。

所以那些封疆大吏们在收到慈禧宣战的命令后,并没有立刻执行。就连报告这件事情的荣禄都劝各地的督抚不必奉命行事。

满人尚且如此,那些汉臣就更没有顾虑了。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无一不反对慈禧的糊涂决定。

李鸿章更是发出了“此乱命也,粤不奉诏”的言论,张之洞也是“坐拥东南,死不奉诏”,辜鸿铭更是提出了“江南独立”的造反言论。
李鸿章当了一辈子“奴才”,晚年的一件事却埋下了清朝覆亡的种子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中还在世的两个人都反对宣战,南方自然就闹不起来了。

与此同时,山东巡抚袁世凯,闽浙总督许应骙、浙江巡抚刘树棠、安徽巡抚王之春等都加入了“东南互保”的行列,其他胆小的督抚虽然没有明着加入,但是也没有执行朝廷的旨意

这也就意味着,朝廷的政令由于地方上的反对而失效了,这对于慈禧太后和清廷来说不是一个好兆头。

自古以来的统治者都认为中央应该对地方有绝对的管控,所以“以下犯上”在中国古代一直都是重罪,反对朝廷更是要抄家灭族。

这次李鸿章之所以敢于玩火,一是因为他位高权重,二是因为李知道这件事的严重性,倘若处理不好,大清也就亡于庚子年了。

不过就算是李鸿章,要做这件事也是有很大风险的,如果事后慈禧追究起来,轻者被免职,重者甚至会被处死。

有人说慈禧不敢动李鸿章,但你要是捋一捋慈禧之前做过的事儿,就会得出一个结论:这世上根本就没有慈禧不敢做的事儿。

宣战是一件事,杀顾命大臣是一件事,免奕?是一件事。这三件事都是没有把握的事儿,弄不好都会提前结束慈禧的政治生命,但是她都做了,这样的人还有她不敢做的事吗?

不过好在,慈禧最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事后又派李鸿章去和洋人和谈,李又一次给慈禧背了一个黑锅。

应该说,慈禧在事前就已经把责任撇干净了,虽然是她提出的宣战,也是她拍的板,但是她在名义上还征求了一下大臣的意见,让宣战成为名义上的共同决定。

至于那五个枉死的大臣,慈禧在《辛丑条约》中也为他们恢复了名誉和官职,这是慈禧惯用的伎俩,事前拉人下水,不惜杀几个人,事后如果错了,再给死人恢复名誉。

说的有点远了,我们再回到标题上,为什么李鸿章的“东南互保”埋下了清朝覆灭的种子呢?因为在中国古代一直都是在宣扬“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

从夏到清,中央集权一直都在加强,先秦时期的相可以罢免王,到汉朝皇帝还要给丞相行礼,宋朝之前的丞相最起码还能坐着上朝。

但从朱元璋开始,皇帝直接就把丞相这个职位给免了,虽然历朝都有权臣,但这个权臣的含金量一直再降低。

年羹尧权力很大,但还有岳钟琪以及粮草的问题可以节制他。由于之前的种种例子,所以到了晚清,虽然封疆大吏因为多次内乱拥有了很大的权力,但是大臣们几乎就不会想着和朝廷正面对抗了。

但由于“东南互保”这件事,大臣们一下子醒悟过来了,原来我们还是有很大权力的,只要我们联合起来,反清也不是不可能的。

这个信号其他大臣可能没有注意到,但是却被时任山东巡抚的袁世凯牢牢记在了心里,如果没有李鸿章给的这个试探机会,袁之后敢不敢反清可能还是一个未知数呢。李鸿章当了一辈子“奴才”,晚年的一件事却埋下了清朝覆亡的种子

(喜欢小编这篇文章的请点一下右上角的订阅,同时也感谢你们看到文章的最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