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人四海为家,做生意并不局限于本地,所谓“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温州人;哪里没有市场,哪里就会出现温州人。”这也是被逼无奈——温州地少山多,资源匮乏,交通不便,为了养家糊口,只能外出“讨生活”。不过,却由此培养了温州人特有的市场思维和创业精神。 一位温州企业家从温州坐飞机去广州,但票已售完,于是转道北京,绕了一个大圈子,有人问他:“这样做合算吗?”他答:“我们做生意图的就是快,快就能赚钱。买机票多花几个钱无所谓。” 1967年,温州大旱,乐清水库枯竭,不能发电,一个温州人做煤油灯来提供照明,一天做100个,供不应求。1978年,温州柳市镇兴起五金电器行业,催生螺丝钉市场,此人到全国各地收购螺丝,无论什么样的螺丝都能在他这里找到,他就是“螺丝大王”刘大源。 南存辉6岁就开始挑着米糠、提着鸡蛋沿街叫卖,创办正泰之前,“修了三年鞋”。“全国第一个承包飞机”的企业家,王均瑶17岁辍学,到邻居开设的印刷厂做学徒,提着不粘胶走街串巷。周成建学过泥瓦匠、木匠和裁缝。赵章光在开发出“章光101”之前,是潦倒的赤脚医生,为了做试验,他卖掉家里的床、一间祖屋,甚至当掉妻子的戒指,几乎到了穷途末路。 温州民营经济是草根经济,温州商人是草根商人,他们如同野草一般,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哪里有缝隙就从哪里冒出来,一拨人倒下了,新一波人又会站起来,生生不息。 |
|
来自: 奥迪A60eph4izt > 《臧否春秋*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