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轮复习教案(17):小说阅读

 清风明月8120 2017-04-10

抓文体特征知命题点——依文体特征读懂文

高考对小说的命题角度是根据这种文体的文体特征来命制的。我们读懂小说这种文体和把握小说的命题角度也要依据其文体特征。

一、高考命题的4大着眼点

——因为高考这样考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反映社会生活就是小说的主题。小说的文体特征由这样几个关键词构成:人物、情节、环境与主题。


        人 物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造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而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种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人物包含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也可以是具体的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写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

上面文字包含这样几个关键点:人物性格与形象特点,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塑造方法——正面和侧面。高考对小说语言的命题,一般是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的理解或者对整体语言风格的把握,可以归到“人物”这一命题点,因此,以上几个关键点就是高考命题者在“人物”方面关注的命题点。


        情 节

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四部分,还有的包括序幕、尾声。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在情节安排的过程中,需要处理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运用到一些技巧。情节安排的常见技巧有:

()情节叙述技巧

1叙述人称

(1)叙述人称的内涵

叙述人称指作者叙述的观察点、立足点,也就是故事是由谁讲的,故事里发生的事是谁亲眼看到的,或者是谁想的。根据作者与所叙述对象的关系,小说中叙述的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知道叙述人称的分类就能根据题干要求找到答题角度。

(2)各类叙述人称的作用(好处)

①第一人称叙述,即叙述者以当事人口吻来进行叙述。叙述者叙述的事件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感。解题时要注意,小说中的“我”并不是作者本人,而只是一个角色。这个角色有时指作品中的主人公。第一人称叙述的优点是,便于串起故事(情节角度),便于作者抒发自己或人物的思想情感(人物角度),有如袒露胸怀,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自然(读者角度)。

②第三人称叙述,即叙述者站在第三者的旁观角度,把“他”或“他们”的经历或事件的发展变化呈现在读者面前。采用这种人称叙述,叙述者无所不知,事件的来龙去脉、人物的内心秘密等等,叙述者都了如指掌。这种人称叙述的优点是所叙述的人物(人物角度)和事件(情节角度)可以不受特定的时空的限制,叙述者(人称本身角度)如冷眼旁观,反映的生活面极为宽广(主旨角度)。

因为这两种叙述方法各有长短,为了发挥各自的优势,文章常常交叉采用两种不同的叙述人称。使用第一人称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以进一步扩大要表现的时空领域;使用第三人称的,则常常夹杂人物的独白、对话等,从而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人称交叉叙述的方法,可以扬长补短,使叙述的对象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表现。

2.叙述方法: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1)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

作用: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如《林黛玉进贾府》就是运用了顺叙的方法,好处就是眉目清晰地了解了林黛玉的行程。

(2)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

作用:可以造成悬念,增强艺术效果。

(3)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叙写。

作用: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在叙述到一定的阶段时,对前面的事情做些补充、解释的叙述,它一般不发展原来的情节。

作用:只对前面的某些情节起补充、解释的作用。

(5)平叙: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谓之为“花开数朵,各表一枝”,故又叫分叙。

平叙有两种方式:

①“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即先说甲的事,再说乙的事,两边都交代清楚;

②时而说甲,时而说乙,按照情节发展的需要轮番叙述,使读者对甲和乙的命运都处于关心的状态中。

作用:头绪清楚,照应得体,但要注意交代事件起讫的时间。如《水浒传》中就是如此。

()情节结构技巧

1.线索:小说线索可以是人、事、情、景,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小说线索分为单线和双线两种。要求分析的“小说线索”,一般都是双线结构,一明一暗,相互交织。明线是指在小说中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暗线是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暗线能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事的情节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但要注意的是明暗交织的双线必须是由一个共同点来连接。

2.铺垫: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来烘托、引出重要的情节和内容的一种表现手法。通俗地说,先描述的内容就是为主要内容做准备、打基础、作陪衬和烘托,为主要情节酝酿气势。一般是起铺垫作用的这段文字交代完之后,下面要写的主要内容就是紧承前一段文字而来的,是上一段文字刻意强调的。

判断一篇文章是否运用了铺垫手法,首先要弄清文章的主旨,再根据主旨判断文中哪些是主要材料,哪些是次要材料,用在前面的次要材料往往是铺垫,比如那些交代缘由、描写环境、陪衬烘托、铺陈渲染的文字。但我们不能简单地回答“用来做铺垫”,而应具体地答出“用什么内容做铺垫”。

3.伏笔:指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做出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其作用是有助于全文达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

4.突转:突转即情节演进的突然转折,事件的结局、人物的命运往往由此而改变。所谓“柳暗花明”“风波骤起”的情节效果正是形成于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突转。而高考所选的大都是篇幅不长的小小说,此种技巧值得重视。

5.悬念:悬念是一个不断造成读者疑惑、猜想、思索与期待的问号,它是为情节高潮铺垫道路、蓄积动能的有效手段,最终结局的出现、事实真相的揭示往往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并引起读者持久的回味,深入的反思。

6.巧合:巧合也是常见的情节组合方式,它应当是在必然性(包括性格逻辑与具体情境的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出现的偶合,并由此产生一定的情节效果。

上面这几段文字包含这样几个关键点:情节的概括、情节手法、情节作用,这几个关键点就是命题者在“情节”方面关注的命题点。


        环 境

在小说作品中,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行动的特定场所。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所构设的故事情节,总是出现于一定的时空位置(即一定的历史时期和地域场所),这就是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个方面。

社会环境由人们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组成,包括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政治结构、经济形态、文化状况、风俗礼仪等。它是事件发生和人物活动的社会条件,是人物性格形成、发展的土壤,影响着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人物对客观生活的理解、认识,从而使人物对现实生活采取不同的态度。

自然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可以将人的特殊境遇、独特经历细细写来,给读者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可以使读者关心小说中人物的命运,与小说中的人物同喜同悲,陶醉于小说情景中而不自知。当然自然环境的描写还要依据情节发展的需要,能够真实详尽地、与人物心情相符地逐一展现。

不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要运用一定的手法去描写,让其特点与人物主旨相适应,因此,这就包含以下几个关键点:环境描写的手法、环境的特点、环境的作用。这几个关键点就是命题者在“环境”方面关注的命题点。


        主 题

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它是小说的灵魂。小说的主题寓于小说中的题材和人物形象之中,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一般来讲,可以通过环境、背景甚至小说的标题来了解小说的主题;也可以通过人物、情节来了解小说的主题。这包含了解小说主题是什么和怎样去解读小说的主题,也就是高考常常以开放题的形式命制的最后一个题目:探究小说的思想意蕴或情感意蕴。

二、小说读文的四步骤

  ——所以这样读

高考小说命题是扣住这4个着眼点命题,我们读懂一篇小说也需要扣住这4个着眼点。

 把握情节

方法:切分层次理清情节

小说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构思是否精巧别致。巧妙的构思首先表现在新颖、独特、有悬念、有起伏、结构精巧。小说的构思精巧还表现在含蓄曲折。所以阅读小说时,分析作品的层次、理清作者行文的情节脉络,既是小说的一个考查点,也是阅读小说的一个突破口。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的小说前面还有序幕,后面有尾声。在小说中,情节的安排取决于作者的艺术构思,有的有着完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的把高潮安排在结尾,总之,这四个部分并不是缺一不可的,但不论故事情节如何安排,情节的发展总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

理清小说情节的主要途径:概括每一段段意,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合并为一个层次,然后切分全文层次,回扣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进而理清小说的情节脉络。

 理解人物

方法:关注描写认识人物

描写是小说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最大特点。不管是白描还是工笔,都是使小说展现的场面逼真、人物显得栩栩如生的基础。注重小说描写的类型,如人物的外貌、神情、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尤其是细节的描写,这些描写能揭示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小说是最能表现人的艺术,认识人物形象独特、鲜明的个性,还需要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去考虑人物特点,所以在阅读时也需要关注作品中的这些语句。认识了人物,就能根据人物性格特点或人物成长史思考其背后隐含的人生或社会问题。

 联系环境

方法:寻找环境思考作用(意义)

在小说作品中,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行动的特定场所,是人物成为某种形象的原因。鉴赏小说的环境描写,不能不注意理解环境与人物的关系,努力发掘它深刻的思想意义。

 思考主旨

方法:综合考虑人生或社会

“文章合为时而著”,任何作品都会折射社会或人生的某一方面,小说也不例外。而小说的主旨不是像贴标签一样明显地张榜在作品的前头,而是蕴藏于作品的所有艺术形象中,蕴藏于情节的发展变化中,蕴藏于典型的环境中。所以考生在阅读小说,思考其主旨时要联系情节,联系人物形象,联系环境,还要格外注意标题和主旨的关系。综合考虑后,思考其反映社会的某一方面或折射人生的某一问题,这样主旨就弄明白了,小说也就读懂了。

三、例析命题点和读文技巧

战 争(2016·高考全国卷甲)

    [美]迈尔尼

19419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8 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我想是。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可是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20多分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

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

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她说。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到了晚上,我简直什么也看不进。午夜时,格罗斯文诺8 829老在我脑海里闪现。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起来。

哈罗?

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

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这次我们谈了45分钟。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交时的拘谨。我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我一再许诺为她保密直到战争结束。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17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36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18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我说她一定很美,她笑了,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看法。我们开始读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如果哪天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前。可是她不允许。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整整12个月我是在期待中度过的。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彼岸。通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

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了往日那清脆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障或者被拆除了。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尖叫。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8 829的地址起先他们不理睬我因为我说不出她的名字。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

当然可以。她说,“你好像很焦急。是吗?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弹,号码主人叫……”

“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

我放下了话筒。

(沈东子译,有删改)

[读文技巧]

 把握情节

第1自然段点明时间地点,以及人物“”,扣题点出了对战争的态度。

第2自然段至10自然段,写因接线生的失误与女主人公相识,可以归为一个层次,这属于情节的开端部分。

第11自然段至14自然段,写两人第二次通电话,由相识到相知,可以归为一个层次,属于情节的发展部分。

第15自然段至16自然段,写由于两人有共同的话题两人通过电话,发展到相恋。这两个自然段可以归为一个层次,属于情节的再发展部分。

第17自然段至结尾,通过电话声音的变化,一步步展现出战争夺取了女主人公的生命,整个故事结束,这归为一个层次,这部分属于情节的高潮和结局,也揭示了小说的主旨。

通过切分层次,理清故事情节,并思考情节的第一人称叙述技巧及作用,就能顺利解答命题着眼点中的第(1)题的A、D两个选项。

 理解人物

小说塑造的主要人物:女主人公;线索人物:;物象:电话。通过女主人公对待母亲、儿子的事件,可以看出其有责任感关心母亲思念儿子;通过“我”的感受,可以看出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对她的描述中,“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我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可以看出她善良真诚、理性克制;通过二人的通话,可以看出她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态度。关注了女主人公的这些方面,就能顺利解答命题着眼点中的第(2)题。

再理解线索人物“我”的语言及作用,就能确定第(1)题B、C两项的正误。

思考物象“电话”在对主人公、故事情节以及主题等方面的作用,就能顺利解答命题着眼点中的第(3)题。

 联系环境

故事发生的时间19419和地点伦敦,交代了小说的社会大环境,这样就便于展开小说的情节,理解小说的主题,以及理解主人公为什么会在战争中相恋。

 思考主旨

(1)人物和情节方面,从人物的结局思考社会:这么好的一个女人,却被战争夺去了生命,战争残酷,反对战争的主题不言而喻。

(2)环境方面,从社会角度思考:时间和地点的交代,已经透露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就是小说的主旨。

(3)小说的题目,也暗含了文章的主旨。

本文主旨是通过主要人物形象和人物悲惨的结局(情节)反映出来的,也是作者写作意图所在,这也是第(1)题的E选项和第(4)题的答案所在。

[命题着眼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以“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开头,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

命题着眼点:情节之作用

B.“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话中有话,既委婉地表达了“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又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

命题着眼点:人物之语言理解

C.得知事情真相时“我”只说了句“别说了,请你别说了”,就放下了话筒,这看似不合常情的表现,背后传达的却是难以言说的悲哀。

命题着眼点:人物之语言理解

D.接线生的失误让两人相识,心灵的需要让他们相恋,无情的轰炸让他们永别,小说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而又精巧。

命题着眼点:情节之作用

E.小说不仅描写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也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

命题着眼点:主题

 CD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与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A,“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分析错误。小说以“19419我在伦敦被炸伤为开头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表达控诉战争罪恶的主题思想。B,“委婉地表达了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说法片面主要表达了战争对的压抑。E,“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分析错误。通读小说可知小说叙述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反映了民众对美好生活、爱情的向往控诉战争的罪恶。

(2)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命题着眼点:人物性格

答案】 ①大方热情、机智幽默,懂得及时化解生活矛盾;②乐观向上、热爱生活,战争和不幸都不能阻止她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追求;③善良真诚、理性克制,有责任感,关心母亲,思念儿子,真诚待“我”。

(3)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命题着眼点:人物之物象作用

答案】 ①一个电话将两人命运连在一起,偶然与必然交错,凸显了战争背景,强化了戏剧性情节;②主人公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天呈现出来,便于透露人物心声,使人物形象更真实;③电话交流的限制性给小说留下较多空白,丰富了人物与主题的想象空间。

(4)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命题着眼点:主题与标题的关系

答案】 观点一:合适。

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②战争是故事发生的契机与悲剧的根源,是小说构思的基础;③小说写的虽是爱情故事,但主题却是对战争的“失望”与反思。

观点二:不合适。

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故作高深,不符合写作的一般原则;②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源自战争中的爱情,而不是战争;③小说情节设置以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为主干,战争只是引起情节变化的背景。(意思答对即可)

36段解题流程”——突破常考点

通过历年阅卷情况来看小说类主观题得平庸分者居多不得分或得满分者较少也就是得小分容易得高分难。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不会答,找不准答题角度,将要点与非要点鱼目混珠地罗列在一块,造成废话说了一大通,真正得分的要点不多;二是会答但答不全,造成要点遗漏。为让考生做到“不但会答,而且能答全”,笔者依据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总结出“审题干→定题型,明角度→找对应,汇要点→组答案“36解题流程按小说中的考点分类总结如下与广大考生共享。

提分点一 “3步6段解题流程”突破情节类题

小说情节类题目是高考的必考点常考查题型有:情节概括类、情节手法类、情节作用类。为了能正确地区分这三类题型并快速确定答题方向,考生需把握和熟记以下表格中的要点,以备解题所需。表格按“知设问→会辨别定题型明角度顺序梳理,是根据考生的认知规律设计的,做题时应按“审题干定题型明角度找对应汇要点组答案的流程来答题。

一、审题干定题型明角度的技法储备

知设问(题干设问)

会辨别

(审题辨别)

定题型

(明确题型)

明角度 (答题角度)

1.请梳理本文的脉络(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请概括小说中××的变化历程。

1.题干中有“情节”“脉络”“过程”等字样

2.题干中有“概括”“梳理”等字样

情节概

括类题

1.按时间顺序理层次概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尾;

2.按空间顺序抓场面概括:一个场面(地点)就是一个情节,场面变化情节就变化;

3.寻找线索后概括:可以寻找事物线、情感线、对比线等

1.××部分在人称运用上有什么特点?有何效果?

2.本文在叙述手法上有何特色?请赏析。

3.本文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

4.本文在构思(结尾)上别具特色,请赏析。

题干中有“叙述”“情节展开”“构思”“布局”等字样

情节手

法类题

1.储备叙述人称、叙述方法、情节结构手法等知识;

2.根据题干要求,选取相关手法判断,并分析

1.小说作者这样安排××情节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文中写了××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3.请分析小说开头(结尾)的作用或意义。

1.题干中有××情节(情景、段、开头、结尾等)字样

2.题干中有“作用”“意义”“效果”等字样

情节作

用类题

1.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需要考虑这一情节在全文中的位置:开头(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中间(推动情节发展)、结尾(呼应上文)等。2.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也就是情节本身在人物性格塑造上的具体作用。3.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4.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一般来说是点题、突出主题或揭示主旨。常用答题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5.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就是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常用答题术语有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名师指津

四循环+一读者模式

小说作用类题目(包含情节作用、人物作用、环境作用)都可以从情节、环境、人物、主题等四方面考虑,另外可以加入读者的感受,也就是这三类作用类题目,除了考虑其本身作用外,都要考虑其他三方面,还有读者的感受,这就是我们归纳的“四循环+一读者”模式。






二、“36段解题流程实战应用展示

 (2016·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天气晴朗蓝天白云的一眼望去很惬意。你眼中的世界实际是你心理的投射吴秋明如果在旁边肯定会这样说的。马骁驭不禁微微一笑。

到达小区,门口的保安照例拦住了马骁驭的车,他报了门牌号码和户主姓名栏杆抬了起来。他忽然感觉自己心里的那根栏杆也是这样抬起来的只是从栏杆下通过的应该是吴秋明。

马骁驭从后视镜里看了眼自己感觉自己依然算得上英俊就算减去百分之三十的夸大也还不错。

吴秋明快速走来难得地穿了件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看上去是旧的。马骁驭心里打了一个闪想起了母亲。也许是注意到了马骁驭的眼光吴秋明上车后主动解释说这件衣服会让孩子们感到亲切。

马骁驭说你真有心。

吴秋明说你知道那个著名的绒布妈妈实验吧?

马骁驭说,不知道。

吴秋明说,是上个世纪一个叫哈利·哈洛的心理学家做的实验,他把刚刚出生的小猴子和妈妈分开,关在笼子里用奶瓶喂养。他发现这样喂养的小猴子虽然更强壮一些,但却总是吮手指头,发呆,神情漠然。他分析是缺少母爱的缘故,于是给小猴子做了两个假妈妈,一个是有奶的“铁皮妈妈”,一个是没有奶的“绒布妈妈”。结果哈洛惊奇地发现,小猴子只会在饿了时才去“铁皮妈妈”那里吃奶,绝大多数时间,它们都依偎在“绒布妈妈”的怀里。这个实验说明,母亲并不仅仅意味着有食物,还要有温暖的怀抱。温暖的怀抱对小猴子来说非常重要。

马骁驭说,不愧是心理学博士,太有意思了。

吴秋明笑道所以我每次去儿童村都要一个个挨着去拥抱那些孩子。尤其是两三岁的孩子我会多抱他们一会儿。我给不了他们一个完整的家但至少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怀抱。我知道那对他们来说有多重要也许他们自己都意识不到。何况我不仅仅是绒布妈妈”,我还有温暖有心跳有笑容。我真心爱他们。

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拥抱吴秋明的冲动。

他暗想也许吴秋明没有意识到这拥抱其实是彼此需要的。她作为一个女人肯定有做母亲的天性每周和孩子们一起待一天彼此都有益处。何况,一个长期单身的女人,也是需要拥抱的。

到了西郊停好车他们一起走入一条小巷。

吴秋明虽然个子矮小步子却很大。马骁驭感觉和她走在一起速度蛮接近。进入一条小巷眼前出现了一个旧木门。马骁驭一眼看到了门旁边挂的牌子——某某市第一儿童村。

吴秋明熟门熟路地进入正在院子里玩耍的孩子们围上来叫吴妈妈。吴秋明左揽右抱踉跄地往里走和迎上来的老师们一一握手并把身后的马骁驭介绍给他们。

后院停着一辆卡车几个老师在搬运卸下来的纸箱大一点儿的孩子也在帮忙搬。马骁驭也连忙过去帮忙,但被老师们阻止了,她们热情地把他拉进办公室,要他喝茶。马骁驭咨询了老师们很多关于孩子的问题。这些孩子大多是被遗弃的,和正常家庭长大的孩子相比,在心理上有许多不同。马骁驭边听边产生了做课题研究的冲动。

马骁驭从办公室出来一眼看到院子里一个场景——吴秋明挽着袖子在给几个女孩子洗头。初秋的阳光洒在院子里让这普通的场景呈现出非同一般的美丽。一个已经洗好头的女孩儿披着湿漉漉的头发在一旁递毛巾吴秋明舀起一瓢水缓慢地淋到水池边另一个女孩子的头上。阳光穿透水柱发出宝石的光芒。

马骁驭定定地站在那里。这样的场景他在哪里见过?他仿佛见到了自己的灵魂随时都在却无法捕捉。他一动不敢动害怕惊动它打碎它。

那一刻他动心了再次动心了。一个人对一个人的动心肯定是一次又一次。尤其是在他们这个年龄需要无数次的小动心才能汇合成冲破樊篱的勇气。

他看到吴秋明拧干毛巾给孩子擦头发很认真很仔细脸上洋溢着一种光芒这光芒让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把吴秋明拥入怀中的冲动。

他走过去帮吴秋明把用过的毛巾搓干净一一晾在铁丝上;转过身时看见一个头发湿漉漉的女孩子正趴在吴秋明的怀里,左右摇晃,半个脸埋在她怀里,半个脸沐浴在阳光下。另一个小男孩儿跑过来说,还有我,还有我,吴妈妈!吴秋明伸出另一只胳膊搂住了他。

马骁驭拿出手机,拍下了这个画面。

而后他走到她身边,以从未有过的语调说,以后我每次都和你一起来!

(节选自裘山山《琴声何来》,有删改)

1.小说写吴秋明讲述“绒布妈妈”实验,有什么作用?

答:                                    

                                    


第一步:审题干定题型(会转换明意图)

题干中有“吴秋明讲述‘绒布妈妈’实验”这些词语,可以这样转换一下“吴秋明讲述‘绒布妈妈’实验情节”,再加上题干中的“作用”,就可以明确知道本题属于“情节作用类”题。

第二步:明角度找对应(列角度原文找)

本题属于“情节作用类”题,所以应在脑海中检索“情节作用类”题目的答题角度,根据前文“技法储备”中掌握的知识,在原文中找对应需要运用“四循环+一读者”模式:

明角度

找对应

与全文

情节的

关系

“绒布妈妈”实验在文章的6至8段,处于文章的中间位置,并且“吴秋明上车后主动解释说,这件衣服会让孩子们感到亲切”,“这件衣服”正是上文所写的吴秋明穿了件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孩子”正是下文写的吴秋明去儿童村与之互动的孩子们,这里就为下文做了铺垫,同时,线索人物“马骁驭”对主人公的新的认识在此也开始了,所以在情节上,写这一部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与人物

的关系

能在“绒布妈妈”实验中感悟道理,这暗含了吴秋明心理学博士的身份

与环境

的关系

“绒布妈妈”实验中的猴子是与妈妈分开了,“第一儿童村”的孩子“大多是被遗弃的”,孩子与猴子所处的环境是相似的,所以“写吴秋明讲述‘绒布妈妈’实验”,也是在写孩子的生长环境,也能呼应“吴秋明心理学博士的身份”

与主旨

的关系

“绒布妈妈”实验表明“母亲并不仅仅意味着有食物,还要有温暖的怀抱”,说明猴子不仅需要物质上的资助,更需要感情上的关爱,所以小说在这一部分就突出了文章主题,表明孩子们不仅需要物质上的资助,更需要感情上的关怀,需要亲情和爱

与读者

的关系

正因为猴子和孩子所处的环境是相似的,主人公吴秋明又是“心理学博士”,所以文章才给人水到渠成的真实之感。这一点可答可不答

第三步:汇要点组答案(列要点分条答)

汇集表格中的要点,此题规范答案应为:

①突出了吴秋明心理学博士的身份,说明她懂得“温暖的怀抱”对孩子的重要性;

②交代吴秋明穿碎花薄棉衣去儿童村的原因;

③引出下文,马骁驭对吴秋明产生了新认识;

④为下文吴秋明在儿童村与孩子们的亲密互动做铺垫。

2.文中为什么要写到马骁驭的三次心理冲动?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答:                                    

                                    


第一步:审题干定题型(会转换明意图)

本题从题干“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看是一道探究题,很多考生不明答题方向,但转换一下问法,就能明确考题类型。如果这样问“文中为什么写马骁驭的三次心理冲动这些情节”,本题就变成“情节作用题”,从题面上看是探究题,但答案并不开放。

第二步:明角度找对应(列角度原文找)

“情节作用题”在原文中找对应需要运用“四循环+一读者”模式:

明角度

找对应

与全文

情节的

关系

马骁驭的三次心理冲动串起了文章:第一次是在吴秋明讲了“‘绒布妈妈’实验”之后,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拥抱吴秋明的冲动”,表明马骁驭开始关心吴秋明;第二次是在马骁驭听老师们讲述儿童村孩子们的情况后,马骁驭“产生了做课题研究的冲动”,表明马骁驭已经从内心里开始关心儿童村的孩子们;第三次是在马骁驭看到吴秋明拧干毛巾,给孩子擦头发的时候,“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把吴秋明拥入怀中的冲动”,表明马骁驭被吴秋明感动,对吴秋明产生了爱意和敬意。马骁驭的三次心理冲动串连起全篇内容,增加了小说的层次感,使小说结构紧凑,情节自然发展

与人物

的关系

三次心理冲动表现了马骁驭心理的起伏变化,展现出这一人物对主人公吴秋明从关心到爱意的情感历程,使主人公吴秋明的形象更加丰满鲜明

与环境

的关系

三次心理冲动是受了主人公行动的感染,间接点明环境是可以感染教化人的,这一点考生可能想不到,此点可答可不答

与主旨

的关系

马骁驭的三次心理冲动都是因为吴秋明对孤儿的善心与爱意,吴秋明对孤儿付出爱的同时也获得了爱,可见,深化了主题

与读者

的关系

马骁驭的三次心理冲动也是读者的感受,文章自然地吸引着读者,此点可答可不答

第三步:汇要点组答案(列要点分条答)

汇集表格中的要点,此题规范答案应为:

①三次心理冲动将马骁驭对吴秋明的了解认识逐层展开,使小说脉络更加清晰;

②三次心理冲动写出了马骁驭不同的思想感情,从侧面塑造了吴秋明的形象;

③三次心理冲动都源于吴秋明对孤儿的独特关爱所呈现的善心与爱意,吴秋明付出爱的同时也获得了爱,深化了主题。

[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风 语

胡 炎

风卷着梦的香气一阵一阵撩得人难受。

村头老杨树下他蹲着目光驻在密密匝匝的枝叶间。叶片上昨夜的梦还在跳荡金光灿灿的晃得人眼晕。抬手捋一把那叶子全是钱新崭崭、香喷喷揣进怀里平素蔫软的腰杆儿硬是生生挺得笔直。

身前烟屁股滚了一地。最后一支抽尽再把烟屁股捡起来,点燃,狠狠地补抽几口。

也给灼得火烧火燎:这财别人发得我怎么就发不得?

爹!进家。他叫。

弄啥?爹不看他手里的锤子起起落落只顾加固他的锄头。

……我得用。

爹的手停了翻他一眼:那是留着给你娶媳妇的。

媳妇不急钱急。他给爹敬支烟。

到底弄啥?

正事别问!他把字咬得很重。

爹不再言语。这是他唯一的儿子。儿子一贯是老实本分的他不能不依儿子。

叔、伯、舅、姑……挨个儿借了个遍。然后村西的村东的南头的北头的挨门槛进讨好地笑把一张脸都给拉伤了。

“就你,也做白日梦?”村人的眼里,满是鄙夷和不屑。

他依旧笑,心里却骂:“狗眼看人低,等着瞧!”

购置设备,联系货商,组织人手……第一批成品终于出炉。没想到,事儿来了。

一块黑砖,拍晕了他:“敢跟老子抢生意?”

他摸索着爬起来捂着流血的后脑勺:疤哥我不懂事您老人家大人大量抬抬手给兄弟一条生路。

疤哥叉着腰:这砖挨得亏不亏?

不亏。

想不想再挨一砖?

疤哥您说笑。

识相点拜老子的山头有钱大家赚。

懂了疤哥您是爷。

好孙子。疤哥又朝他后脑勺拍了两下,这次不是砖,是手。

有了疤哥,生意竟出奇地红火。

人前人后,他便再也不是那个“老实蛋子”,好烟潇洒地掷过去,说话便有了十足的底气。

村人的眼光,也把他托了起来

唯有爹,一张瘦瘦的黑脸平静得像十月的秋空,怎么也拧不出个表情。或许在他心中,只有锄头、泥土、庄稼,才是生命的全部。

这晚,他置了好酒好菜,硬是把爹从牛棚子里拉到餐桌旁。

“爹,喝一口酒解解乏,咱爷儿俩好好说说话。”他捧起酒碗,敬爹。

爹的手上沾满泥土,接过碗,却没喝。沉吟了一会儿,爹说:“带上酒菜,跟爹走。”   

他不知爹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好拾掇了酒菜跟着走。

月光下爹的身影更显瘦削那是日晒的风吹的雨淋的。他不由得心痛日后得让爹好好歇歇可劲儿享一把清福了。

出村向北穿过一片树林半山坡上是自家的祖坟。

墓碑前摆好酒菜。爹拉他一把:给先人跪下。

四周静得出奇唯有虫声唧唧。

爹说:儿呀当着先人的面你要说实话。

嗯。

你干的是正经营生吧?

……”他低着头不敢看碑。

那就好咱家世世代代没啥本事可都是老实人、正经人你爷爷走时对我说种好田养好儿,吃安稳饭是大福。可别辱没了祖宗。”

“……”他哑然心底像被一只手狠狠掏了一把底气全给掏光了。然而一阵风吹过底气一下子又回来了。

订单越来越多运气来了山都挡不住。

车买了楼盖了漂亮媳妇娶了四面都是风光。唯有爹照样耕他的田犁他的地侍弄他的庄稼。地是他的命随他吧。

然而有一日他从风声里听到了异样。

风很猛揪下了叶片上的梦。脊骨一软腰杆儿竟再也挺不起来了。

两个月后一条新闻充斥大街小巷:全国特大地沟油案主犯被判无期徒刑。

这天荒草萋萋的祖坟前爹长跪不起。末了一头撞在墓碑上。

依旧卷着梦的香气撩着很多汉子的心。一张张焦裂的嘴吐出一团团墨蓝的烟雾在风中飘呀飘飘呀飘……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叶片上,昨夜的梦还在跳荡”与“风很猛,揪下了叶片上的梦”前后呼应,前者是“他”发财梦的开始,后者暗示“他”发财梦的破灭。

B.“身前,烟屁股滚了一地”的描写,暗示“他”当时正在对怎样做地沟油生意做周密的思考,但后面挨砖的情节表明他没有把疤哥考虑进去。

C.小说的语言描写十分生动,如“把一张脸都给拉伤了”中的“拉伤”一词运用夸张的手法,把“他”赔着笑到处借钱的情态写得淋漓尽致。

D.爹带着“他”到祖坟前询问生意的情节,说明爹知道“他”做非法生意后,希望“他”改邪归正,但爹的这一做法并没有产生作用。

E.从“满是鄙夷和不屑”和“村人的眼光,也把他托了起来”可以看出,小说中的村人鄙视穷人,巴结有钱人,这加深了小说对人性的揭示。

 AC [解析] B,“正在对怎样做地沟油生意做周密的思考错误这财别人发得我怎么就发不得可知当时正在为是否做地沟油生意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D爹在祖坟前询问生意时所做的生意是否非法并不明了由原文那就好咱家……祖宗可以看出。E,“鄙视穷人巴结有钱人说法不准确因为村人未必巴结可能只是羡慕。

2.小说中的“他”有着怎样的人生“三部曲”?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 本题考查情节概括题和人物概括题。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根据题干中的“人生‘三部曲’”的提示,可以从时间的角度把人物的活动分为三部分;其次概括每一部分人物所做的事情和人物的形象特点等,比如最开始时“他”是村里人眼中的“老实蛋子”,被村里人瞧不起;最后组织语言作答。

[答案] ①最初,“他”是一个老实本分的人,被人称为“老实蛋子”。②由于经受不住金钱的诱惑,“他”开始制造并售卖地沟油,依靠这一非法生意,成为村里的风光人物。③违法的“他”受到法律的制裁,被判无期徒刑,“他”要在狱中度过一生。

3.“他”做的不是正经生意,这在小说中有多处伏笔,请找出三处。

答:                               

[解析] 本题考查情节手法题。解答此题要依据情节发展脉络对文章内容一一梳理看哪些地方暗示了做的不是正经生意可重点分析和把握人物的语言、心理等。按照情节发展阶段从前到后依次有以下地方:吸着烟思考时的心理活动这财别人发得我怎么就发不得?向父亲要钱时不明说用钱做什么事;做生意必须有疤哥罩着;爹担心做的不是正经的生意在祖坟前问,“支支吾吾低着头不敢看碑。对这些内容加以整理概括简要说明即可。

[答案] ①开头部分,“他”的心理活动“这财,别人发得,我怎么就发不得?”暗示发这种财是违法的。②父亲问“他”要钱做什么事时,“他”只说是“正事”,却不明说,暗示这事见不得人。③“他”的生意,由黑社会头子疤哥罩着才能顺利,暗示“他”的生意是违法的。④在祖坟前,父亲问“他”干的是不是正经营生,“他”回答父亲时吞吞吐吐,内心不安,说明确实不是正经生意。(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4.小说最后一段写得极妙,试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最后一段作用的理解。

答:                               [解析] 本题实际考查的是情节作用题。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可从结构上分析其与上文和标题的联系看其是否照应上文和标题,使结构严谨;可从主旨上分析最后一段是否卒章显志或深化主旨;可从人物形象上分析最后一段对丰富人物形象有怎样的补充作用;可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 ①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风,依旧卷着梦的香气”与开头“风卷着梦的香气”相照应,首尾圆合,同时点题“风语”。②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一张张焦裂的嘴”,是对小说开头部分“他”抽烟沉思情节的一个补充,完善了开头部分“他”的形象。③深化了小说主旨。结尾部分的描写表明,还有许多人禁不住金钱的诱惑,可能滑入犯罪的深渊,能够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考。④把写景与写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如“风,依旧卷着梦的香气”,表面是写风在吹,实际是写人在做发财梦。写烟雾在风中飘呀飘,其实是说人对发财做着无限的想象。(如有其他分析,言之成理亦可)

提分点二 “3步6段解题流程”突破形象类题

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是小说阅读考查的重点年年考。经过一轮复习发现考生对人物形象特点的概括分析不够全面对塑造人物形象运用的手法判断不够准确,对人物形象的意义理解不够深刻,因此,二轮复习,可以运用“36段解题流程来确保形象题答题规范不漏要点。

一、审题干定题型明角度的技法储备

()人物形象概括分析类


知设问(题干设问)

会辨别

(审题辨别)

明角度 (答题角度)

整体

概括

分析类

1.×××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2.×××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请结合文本分析。

3.文中×××的性格特征怎样?请简要概括。

1.题干中有“形象”“性格”“品质”等字样

2.题干中有“文中”“全文”等字样

3.题干中有“概括”“分析”等字样

1.从小说中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方面入手。因为这些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形象(性格)。

2.从刻画人物的手法入手。通过小说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细节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概括出人物的形象(性格)特征。

3.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形象(性格)特征。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因此引起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

4.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及其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有时还要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

5.从人物间的关系、作者的议论(评价)、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许多小说作品所提供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这就要求我们准确分析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确定主次,从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中,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作者的评论或其他人物的评价,更是人物性格特征的体现

指定

语段

()

括分

析类

1.从××语句,可以看出人物怎样的心态?

2.小说人物×××的行为折射出人物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文本分析。

3.文中画横线的文字对×××的描写,表现了他(她)怎样的性格特点?

1.题干中有具体指定的语句或语段

2.题干中有“心态”“心理”“性格”等字样

1.人物形象方面:

(1)结合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情境),来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情感变化。

(2)联系上下文,结合情节发展来揣摩人物心理、情感变化。

(3)抓住细节描写或关键词,结合外部表情体会人物的内心变化。

2.情节、主题方面:

以上这些变化暗示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或者暗示或揭示了小说的主旨

()人物形象手法类

知设问(题干设问)

会辨别(审题辨别)

明角度 (答题角度)

1.作者主要用了哪种艺术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2.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3.本文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哪些手法?请赏析。

1.题干中有“手法”“技法”“技巧”等字样

2.题干中有“刻画”“表现”“展现”等字样

1.正面描写:

(1)肖像描写,作用是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显示人物性格变化等;(2)神态描写,作用是表现人物在不同境遇中的神情变化,揭示人物内心活动,反映人物的心灵状态、性格特征及思想情感的波动和发展过程,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3)心理描写,作用是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行动的内在依据;(4)语言描写,包括对话描写、独白描写等,作用是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5)动作描写,作用是表现人物的性格、心理、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等;(6)细节描写,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作用是刻画、突出人物性格;(7)其他手法:工笔、白描、修辞手法等。

2.侧面描写:

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又可分为次要人物的对比衬托和环境的暗示烘托两种类型

()人物形象作用类

知设问(题干设问)

会辨别(审题辨别)

明角度 (答题角度)

1.主要人物的作用:

(1)小说中塑造×××人物对小说主题有何作用?

(2)你认为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有怎样的社会意义?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3)请简要分析某一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

2.次要人物的作用:

(1)本文的主人公为×××(主要人物),那么×××(次要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小说中哪一个是主要人物?哪一个是次要人物?为什么?

(3)小说中的次要人物和主要人物是什么关系,对塑造主要人物有什么作用?

题干中常有“人物”“作用”“主人公”“次要人物”等字样

1.考虑对情节的作用: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考虑其对情节的推进作用。人物性格发生了变化,那么情节是否发生了变化?

2.考虑对主题的作用:对主题的作用,就是小说塑造主要人物的社会意义,整体上来说就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主要包括:①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某种价值观、道德观或行为品行;②通过人物的命运发展来反映某种社会现状,讽刺或揭露社会的不公;③借助人物形象表达作者的某种主张或寄托某种情感。

3.对情节的作用:牵线搭桥,推动情节。在一些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往往从次要人物的眼睛里看出来;对人物的感受、评论,往往从次要人物的嘴里说出来。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他们的出现主要是担当特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叙事功用。

4.对主要人物的作用:侧面衬托,个性鲜明。侧面衬托,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来衬托主要人物。通过次要人物的活动来衬托主人公的活动和形象,从而达到塑造人物形象的效果。也就是说,次要人物可以将原本单调的故事情节衬托得活灵活现,凸显人物品质,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清晰。

5.对主题的作用:揭示主题,增添魅力。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不只和主要人物息息相关,也和作品的主题思想血肉相连。也就是说,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的,更是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的。小说对次要人物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含着厚重的力量,既能揭示小说的主题,又能增添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