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识中草药

 xcaq 2017-04-10

中药的认识

(2012-10-31 17:10:41)
中草药

中药与西药不同,具有三个特点,即性、味、归经,就是说每味中药都有其属性,味道,归经。
  
  药性,可分为阴阳,具体体现为寒、凉、温、热。寒、凉为阴性,温、热为阳性。
  
  除了药性,中药还具有味道,分开讲,大致可分为五种味道。即酸、苦、甘、辛、咸。这五种味道归属于五行--木火土金水。
  
  中药的归经,是指中药的性味--阴阳五行的特性可進入人体经络,从而产生作用。人体有十二经脉,与五脏六腑相连,归属于五行。
  
 药的煎服法
  
  1.煎药方法
  
  (1)煎药器具;以砂锅、搪瓷皿为好,忌用铁器,以免发生化学反应。
  
  (2)煎药用水量;根据药物体积而定,一般以水浸过药面为度。
  
  (3)注意事项
  
  ①煎药之前,将药用冷水浸泡一段时间,使药物充分湿润,以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②一般药物均可同煎。煮沸后即改为文火。再煎15-20分钟。煎药时防止药汁外溢及过快熬干。煎药时不宜频频打开锅盖,以尽量减少易挥发成分的丢失。如为味厚的滋补药品,如熟地、首乌等,煎煮时间宜稍长,使有效成分更多地被煎出;清热、解表、芳香类药物煎时宜稍短。以免有效成分损失或药性改变。
  
  ③有些药物煎法特殊(处方必须注明),现介绍如下:
  
  先煎:贝壳类、矿石类药物,因质坚而难煎出味,应打碎先煎,煮沸10-20分钟后,再下其它药。如龟板、鳖甲、代赭石、石决明、生牡蛎、生龙骨、生石膏等;芦根、茅根、夏枯草、竹茹等,宜先煎取汁,用其汁代水煎其它药。
  
  后下:气味芳香的药,借其挥发油取效的,宜在一般药物即将煎好时下,煎四、五分钟即可,以防其有效成分走散。如薄荷、砂仁等。
  
  包煎:为防止煎后药混浊或减少对消化道、咽喉的不良刺激,要用薄布将药包好,再放入内煎煮。如赤石脂、滑石、旋复花等。
  
  另炖或另煎;某些贵重药,以保存其有效成分,可另炖或另煎。如人参(隔水炖3小时);羚羊角、犀角切成薄片另煎2小时取汁服,或水磨汁或成细末调服。
  
  溶化(烊化):胶质、粘性大的药物,如阿胶、鹿角胶、蜂蜜、饴糖等,应先单独加温溶化,再加入去渣之药液中微煮或趁热拌搅,使之溶化,以免同煎时粘锅煮焦,影响药效。
  
  冲服:散剂、丹剂、小丸、自然药汁、芳香或贵重药物,以冲服为宜。如牛黄、麝香、沉香末、肉桂末、田三七、紫雪丹、六神丸等。
  
  
  2、服药法:一般汤剂宜温服,解表药物要热服;治疗呕吐或药物中毒,每次服量要小,宜频服,用寒凉药治热性病证宜冷服。用温热治疗寒证宜热服。内服丸、散剂均可用温开水吞服,加酒是为其升提宣通,用淡盐水送服是为了引药入肾,补养药宜饭前服;驱虫药与泻下药宜在空腹时服,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宜在饭后服;宁神安眠的药物宜在睡前服。其他一般药物也宜饭后服。一剂中药通常可分2--3次服,病缓者可每日早晚各服1次,病急者可每隔4小时服1次,昼夜不停,使药力持续,以利顿挫病势。

善治湿痰:半夏、南星、陈皮、茯苓
  
  善治寒痰:半夏、南星、白芥子、苏子
  
  善治风痰:南星、白附子
  
  善治热痰:贝母、瓜蒌、竹沥、竹茹、天竺黄、马兜铃、枇杷叶、
  
  前胡、桑白皮、海哈壳、海浮石
  
  善治顽痰:南星、礞石
  
  善治皮里膜外之痰:白芥子
  
  善治燥痰:川贝、瓜蒌仁
  
  降气化痰:旋复花、白前、前胡、莱菔子、苏子、白芥子
  
  既止咳平喘,又润肠通便:苏子、杏仁、桃仁、瓜蒌仁
  
  既泻肺平喘,又利水消肿:桑白皮、葶苈子
  
  消痰软坚、利水:昆布、海藻
  
  清热化痰、软坚散结:海哈壳、海浮石


补益药:
  补肺气:人参、党参、黄芪、太子参、山药、甘草、蜂蜜
  补心气:人参、甘草、茯苓、大枣、刺五加
  补脾气:人参、党参、黄芪、太子参、山药、甘草、蜂蜜、茯苓、大枣、刺五加、白扁豆

麻黄——喘家圣药,
    本品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可宣通肺气以平喘止咳,凡肺气壅遏而致肺失
  宣降之咳喘证,无论寒、热、痰、饮,有无表证皆可配伍应用,为宣肺平喘之良药。

既能安胎又能解表、行气宽中的药物是紫苏
  既能安胎又能清热燥湿的药物是黄芩
  既能安胎又能化湿行气的药物是砂仁
  既能安胎又能补肝肾、强筋骨的药物是桑寄生、杜仲、断续
  既能安胎又能补肝肾、祛风湿、强筋骨的药物是桑寄生
  既能安胎又能凉血止血、解毒的药物是黄芩、苎麻根
  既能安胎又能温经止血的药物是艾叶
  既能安胎又能补气、健脾、止汗的药物是白术
  既能安胎又能补肾固精、养肝明目的药物是菟丝子、
  既能温中止呕又能解生半夏、生天南星及鱼蟹毒的药物是生姜
  既能温中止呕又能行气止痛、纳气平喘的药物是沉香
  既能温中止呕又能化湿行气的药物是砂仁、白豆蔻
  既能温中止呕又能化湿行气安胎的药物是砂仁
  既能温中止呕又能散寒止痛、助阳止泻的药物是吴茱萸

1.温胃止呕:生姜、干姜、炮姜、、高良姜、砂仁、白豆蔻、草豆蔻
  2.清胃止呕:芦根、黄连、竹茹
  3.行气止呕:紫苏、木香

清热解毒之最———银花
  芳香化湿之最———藿香
  利水渗湿之最———茯苓
  芳香开窍之最———麝香
       重镇安神之最———朱砂
  清热之最———石膏
  泻火之最———黄连
  降气之最———沉香
  止痛之最———元胡
  止血之最———三七
  补阳之最———鹿茸
  补阴之最———女贞子
  生津之最———石斛
  温痰之最———半夏
  平肝之最———羚羊角
  辛凉之最———薄荷
  攻下之最———大黄
  凉血之最———犀角
  理气之最———枳实
  舒肝之最———郁金
  活血之最———丹参
  补气之最———人参
  补血之最———当归
  补脾之最———山药
  消食之最———神曲
  清痰之最———贝母
  退黄之最———茵陈
  祛风之最———独活
  安神之最———枣仁
  温里之最———附子
  止咳之最———杏仁

桔梗——舟楫之剂,
  本品辛散苦泄,性平和,善上行,专走肺经,为肺经气分之要药。善开宣肺气、化痰宽胸而治咳嗽痰多,无论外感内伤、属寒属热均可应用。
  此外,取其开宣肺气之壅滞而通二便,用治癃闭、便秘。取其性主上行,载药上行之功,在清泄肺热的方药中,加入桔梗,以引药上行。
  
  附子——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本品辛甘大热,为纯阳燥烈之品,有毒力猛,入心、肾、脾经,有回阳救逆作用,为回阳救逆第一药,主治亡阳证。
  
   茯苓——痰饮要药,
  茯苓善健脾而渗泄水湿,使湿无所聚,痰无由生,故可治疗痰饮之目眩心悸及饮停于胃而呕吐者。
  
   牛膝——下行、通补,
  本品苦甘酸平,入肝、肾经。性善下行,功善活血通经,常治妇科经产诸疾及跌打伤痛。制用则善补肝肾强筋骨,为治肾虚腰痛及久痹腰膝酸痛无力之常品。能引火(血)下行,以降上炎之火,每治气火上逆之吐血、衄血、头痛眩晕,或阴虚火旺之喉痹、齿痛、口疮。此外,本品还“能引诸药下行”。故临床用药欲其下行者,常用本品作引经药。能利尿通淋,用于淋证,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肉桂——引火归源
  本品辛甘热,归肾、脾、心经。善补命门之火,益阳消阴,并能引火归源,为治命们火衰及虚阳上浮诸证之要药。
  
   麝香——开窍要药,
  本品辛温气极香,主入心经,走窜之性甚烈,有极强的开窍通闭醒神之效,最宜闭证神昏,为醒神回苏要药。无论寒闭、热闭,用之皆效。
  
   香附——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
  本品辛甘微苦,芳香性平。主归肝经。善能散肝气之郁,性平而无寒热之偏,并有良好的止痛作用,故为疏肝理气解郁之要药。凡肝郁气滞之证,无论寒热虚实均可使用。
  又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肝为藏血之脏,气为血之帅,肝气调和则血行通畅,故本品又为调经止痛之主药。凡肝气郁滞之妇女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以及胎产诸病,均持为要药。故李时珍称之为“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
  
   艾叶——虚寒性科病证
  本品苦燥辛散,芳香温热,入肝、脾、肾经,有温经止血之功。善治虚寒性出血证,尤宜于崩漏、胎漏下血。又能暖气血而温经脉,逐寒湿而止冷痛,有温经散寒止痛作用。用治脾胃虚寒之腹痛及妇女宫寒腹痛、经行腹痛。且有散寒调经止痛,止血安胎作用。对下焦虚寒或寒客胞宫所致月经不调、痛经、宫冷不孕及胎漏下血、胎动不安,可配阿胶,用胶艾汤为基本方化裁治疗。

补气生津:人参、党参、刺五加、太子参
  补气安神:人参、刺五加、大枣
  补气养血:党参、大枣、紫河车、龙眼肉
  补气固表:黄芪、白术
  补气养阴:山药、西洋参、黄精
  补气利水:黄芪、白术
  缓和药性:甘草、大枣
  缓急止痛:甘草、白芍、蜂蜜
  补肾阳、益精血:鹿茸、肉苁蓉、蛤蚧、紫河车
  补肾阳、强筋骨:鹿茸、淫洋藿、仙茅、巴戟天、杜仲、狗脊
  补肾阳、润肠通便:肉苁蓉、锁阳、核桃仁
  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淫洋藿、仙茅、巴戟天、狗脊
  补肾安胎:杜仲、续断、菟丝子
  补肾活血:续断、海马、骨碎补
  补肾疗伤:续断、骨碎补
  补肾固涩:补骨脂、益智仁、菟丝子、潼蒺藜、五味子、山茱萸、覆盆子、桑螵蛸、莲子、芡实
  补肾固涩、养肝明目:菟丝子、潼蒺藜、
  补益肺肾:冬虫夏草、核桃仁、蛤蚧、紫河车、山药
  肾虚阳痿:鹿茸、淫洋藿、仙茅、巴戟天、杜仲、肉苁蓉、补骨脂、锁阳、冬虫夏草、
       海马、菟丝子、潼蒺藜、蛤蚧、紫河车、硫磺、蛇床子、覆盆子、桑螵蛸、山茱萸
  补血活血:当归、鸡血藤
  补血养阴:熟地、白芍、阿胶、龟板
  补精血:熟地、首乌、鹿茸、肉苁蓉、紫河车、蛤蚧
  补血止血:阿胶、龟板
  养阴润肺:阿胶、南北沙参、天麦冬、黄精、枸杞子、玉竹、百合
  益胃生津:南北沙参、麦冬、石斛、玉竹
  益气养阴、补肺脾肾:山药、黄精
  滋阴潜阳:龟板、鳖甲

敛肺涩肠:五味子、乌梅、椿皮、可子、五倍子、罂粟壳
  敛汗:五味子、五倍子、浮小麦、麻黄根、山茱萸
  敛肺涩肠生津:五味子、乌梅补肾涩精止遗:五味子、莲子、山茱萸、芡实、覆盆子、桑螵蛸
  固精缩尿:桑螵蛸、覆盆子、芡实、金樱子、五倍子、莲子、山茱萸
  涩肠止泻:五味子、乌梅、椿皮、赤石脂、可子、肉豆蔻、石榴皮、罂粟壳、金樱子、五倍子
  收湿敛疮:乌贼骨、赤石脂、五倍子
  
平肝息风药:
  既平肝又息风:牡蛎、羚羊角、钩藤、天麻
  既平肝又清肝:石决明、珍珠母、罗布麻、羚羊角、钩藤
  既平肝潜阳,又清肝明目:石决明、珍珠母、羚羊角
  既平肝又明目:石决明、珍珠母、刺蒺藜、羚羊角
  既平肝又疏肝:刺蒺藜
  既清肝又息风:钩藤、羚羊角、地龙
  既息风又祛风:天麻、僵蚕
  息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全蝎、蜈蚣
  息风、通络:全蝎、蜈蚣、天麻、地龙
  
安神药:
  清心(除烦)安神:朱砂、黄连、连翘、淡竹叶、栀子、木通
  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龙骨、牡蛎
  纳气平喘:沉香、磁石、补骨脂
  宁心安神:石菖蒲、远志、茯苓
  既安神、又活血:琥珀、合欢皮


一.散结
  1.消肿散结:甘遂、京大戟、红大戟、天南星、瓜蒌、猫抓草、射干
  2.解毒散结:玄参、白附子、浙贝母、白僵蚕、全蝎、蜈蚣
  3.活(破)血散结:班蝥、海马、麝香
  4.消痈散结:连翘、蒲公英
  5.泻(清)火散结:夏枯草
  6.通络散结:马钱子
  7.通阳散结:薤白
  8.化痰(消痞、开郁)散结:半夏、川贝
  9.破气散结:青皮     
  10.软坚散结:海蛤壳、生牡蛎、海浮石、海藻、昆布
二.化痰:
  1.化痰止咳平喘药
  2.清热化痰:牛蒡子、射干、牛黄、车前子、硼砂
  3.行气化痰:陈皮、枳实、佛手、莱菔子
  4.健脾化痰:茯苓
  5.燥湿化痰:橘红、化橘红、雄黄
  6.祛风化痰:丝瓜络、白僵蚕
  7.益气化痰:南沙参、甘草
  8.化痰开窍:远志、石菖蒲
  9.其他:砒石(截痰平喘)、常山、瓜蒂(涌吐痰饮)
三.平肝息风
  1.平抑肝阳平抑肝阳药:桑叶、菊花、白芍、礞石、滋石、龟板、鳖甲
  2.息风止痉息风止痉药:防风、蝉蜕、蕲蛇、乌梢蛇、熊胆、蚤休、青黛、牛黄、白附子、白僵蚕、天南星、龟板、鳖甲3.既祛风(外风)又息风(内风):天麻、白僵蚕、防风、蝉蜕、蕲蛇、乌梢蛇
  
  四.降血压:
     夏枯草、罗布麻、杜仲、豨莶草、臭梧桐
  
  五.制酸止痛:海蛤壳、海浮石、牡蛎
  
  六.止血
  1.凉血止血:墨旱莲、代赭石、竹茹、大黄、地骨皮、马勃、桑叶、青黛、马齿苋、白头翁、水牛角、黄芩、黄连、黄柏、栀子、石苇
  2.化瘀止血:五灵脂
  3.收敛止血:儿茶、明矾、五倍子、乌贼骨、椿皮、血竭
  4.补血止血:阿胶、龟板
  5.活血止血:续断
  6.肺胃出血、创伤出血:乌贼骨、白芨、紫珠
七.止呕
  1.温胃止呕:生姜、干姜、炮姜、、高良姜、砂仁、白豆蔻、草豆蔻
  2.清胃止呕:芦根、黄连、竹茹
  3.行气止呕:紫苏、木香
  4.降逆止呕:半夏、代赭石、旋复花、枇杷叶、吴茱萸、丁香
  5.化湿止呕:木瓜、石菖蒲、苍术、藿香、佩兰
  
  八.活(破)血化瘀:
    活血化瘀药 + 大黄、丹皮、赤芍、海风藤、雷公藤、虎杖、瞿麦、山楂、三七、茜草、蒲黄、琥珀、合欢皮、麝香、续断、骨碎补、海马、当归、班蝥、红藤、败酱草、紫草
  
  九.开窍:开窍药+郁金、远志、牛黄、蟾酥
  
  十.安神
  1.宁心安神:五味子、茯苓、石菖蒲、远志
  2.养心安神:龟板、刺五加、莲子、枣仁、柏子仁、夜交藤、人参、红枣、龙眼肉
  3.镇心安神:朱砂、磁石、龙骨、牡蛎、琥珀、珍珠
  4.清心安神:麦冬、朱砂、竹茹、丹参、连翘、黄连、木通、淡竹叶栀子、灯心草
  5.解郁安神:合欢皮、西红花
  
  十一 安胎
  1. 行气宽中安胎:紫苏、砂仁
  2.清热凉血安胎:黄芩、苎麻根、竹茹
  3.温经安胎:艾叶
  4.补肝肾安胎:桑寄生、杜仲、菟丝子、续断
  
  十二疏肝解郁:柴胡、香附、郁金、佛手、薄荷、川楝子、甘松、麦芽、合欢皮
  
  十三截疟:青蒿、砒石、常山、首乌、槟榔、仙鹤草
  
  十四 解暑
  1.解表化湿解暑:香薷、藿香、佩兰
  2.健脾化湿解暑:白扁豆
  3.利水化湿解暑:滑石
  4.清热解暑:青蒿
  
  十五 生津止渴——消渴
  1.内热消渴:知母、天花粉、生地、玄参、地骨皮、麦冬、石斛、葛根
  2.气阴两亏消渴—人参、山药、黄精、五味子、西洋参
  3.阴阳两亏消渴—菟丝子
  4.阴虚消渴—熟地、枸杞子、天冬、桑椹子
  
  (敛疮)生肌
  1.收湿生肌:炉甘石
  2.收敛生肌:铅丹、石膏
  3.止血生肌:血竭、儿茶
  4.收湿敛疮生肌:五倍子、乌贼骨、赤石脂、龙骨、珍珠母、滑石
  5.解毒敛疮生肌:珍珠
  6.消肿生肌:乳香、没药
十六 解表除湿:
     表证夹湿——防风、藁本、羌活、独活、白芷、苍耳子、苍术
  
  十七 润肠通便:肠燥便秘——
  桑椹子、核桃仁、当归、肉苁蓉、何首乌、锁阳、天冬、麦冬、杏仁、苏子、牛蒡子、
     桃仁、决明子、郁李仁、火麻仁、生地、玄参、胖大海、柏子仁、瓜蒌仁、蜂蜜
  
  十八杀虫:杀虫药+大蒜、蛇床子、硫磺、明矾、雄黄、轻粉、土荆皮、石榴皮、椿皮、夜交藤、
            扁蓄、花椒、川楝子、仙鹤草、干漆、百部、芦荟
  
  十九 明目:
  1.祛风明目:刺蒺藜、蝉蜕
  2.清肝明目:桑叶、菊花、车前子、熊胆、石决明、珍珠母、羚羊角、秦皮
  3.养肝明目:石斛、枸杞子、女贞子、潼蒺藜、覆盆子、菟丝子、磁石
  4.明目退翳:蝉蜕、炉甘石
  5.燥湿明目:苍术
  
  
  二十 利(燥)湿退黄:黄疸——
     栀子、茵陈、龙胆草、大黄、蒲公英、金钱草、虎杖、郁金、白茅根、
     黄芩、黄连、黄柏、苦参、白藓皮、半边莲、垂盆草、秦艽、明矾、山豆根
  
  
  二十二 利水消肿:水肿、小便不利——
      桑枝、麻黄、香薷、芦根、淡竹叶、苦参、连翘、鱼腥草、半边莲、香加皮、
      槟榔、白茅根、蒲黄、苎麻根、益母草、牛膝、王不留行、昆布、海藻、
      桑白皮、葶苈子、琥珀、罗布麻、地龙、黄芪、白术、郁李仁、巴豆、牵牛子、
      甘遂、大戟、芫花、五加皮、清风藤、轻粉、利水渗湿药
  
  二十三通淋:鱼腥草、白茅根、牛膝、王不留行、利水通淋药。
  
  
  二十四 消痈:痈证
  1.肺痈——芦根、鱼腥草、连翘、穿心莲、薏苡仁、桃仁、瓜蒌、白及、桔梗、贝母。
  2.肠痈—— 牡丹皮、红藤、大黄、芒硝、薏苡仁、桃仁、瓜蒌、乳香、没药、白花蛇舌草、蒲公英
  3.乳痈——蒲公英、连翘、芒硝、贝母
  4.肝痈——败酱草
  5.一切痈证——金银花、败酱草、野菊花、紫花地丁
  
  
  二十五 平喘:哮喘
  1.宣肺平喘:麻黄
  2.温肺平喘:细辛、干姜、白芥子、核桃仁
  3.清肺平喘:石膏、黄芩、贝母、马兜铃、地龙
  4.消痰平喘:射干、牵牛子、芫花、莱菔子、旋复花、甘草、雄黄、砒石
  5.下气平喘:厚朴
  6.纳气平喘:沉香、补骨脂、磁石
  7.泻肺平喘:桑白皮、葶苈子
  8.敛肺平喘:白果、五味子、白果
  9.补肺平喘:人参、党参、山药、蛤蚧、冬虫夏草、紫河车
  10.止咳平喘:杏仁、苏子、桃仁
二十六 止咳:
  1.宣肺止咳:麻黄、桔梗
  2.温肺止咳:生姜、细辛、干姜、白芥子、核桃仁
  3.清肺止咳:石膏、知母、芦根、黄芩、鱼腥草、地骨皮、石韦、胖大海、白茅根、车前子、
  瓜蒌、贝母、竹茹、竹沥、马兜铃、天竺黄、海蛤壳、海浮石、硼砂
  4.润肺止咳:桑叶、知母、天花粉、瓜蒌仁、川贝母、天冬、百部、山药、阿胶、沙参、麦冬、
       黄精、玉竹、枸杞子、百合
  5.敛肺止咳:白果、五味子、乌梅、可子、罂肃壳
  6.降肺止咳:旋复花、代赭石、莱菔子、白芥子、苏子、前胡、白前
  7.祛痰止咳:牛蒡子、芫花、牵牛子、丝瓜络、陈皮、化橘红、佛手、甘草、枇杷叶、远志、
        侧柏叶、虎杖、半夏、南星、紫苑、款冬花
  8.补肺止咳:黄精、山药      9.平喘止咳:杏仁、桃仁、苏子
  
  二十七治疗肺肾两虚咳喘:山药、蛤蚧、核桃仁、冬虫夏草、紫河车、五味子
  
  二十八 止泻止痢:
  1、燥湿止泻止痢:黄连、黄芩、黄柏、秦皮、胡黄连
  2、升阳止泻止痢:葛根、柴胡、升麻、黄芪
  3、解毒止泻止痢:金银花、白头翁、马齿苋、鸦胆子
  4、健脾止泻止痢:茯苓、薏苡仁
  5、渗湿止泻:泽泻、车前子、滑石、猪苓
  6、温阳止泻止痢: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花椒、丁香、补骨脂、益智仁、菟丝子
  7、行气止泻止痢:木香、槟榔
  8、补气止泻:人参、党参、白术、大枣、莲子、芡实
  9、涩肠止泻止痢:山药、五味子、乌梅、椿皮、赤石脂、五倍子、石榴皮
  
  二十九 清热解毒:
     清热解毒药 + 牛蒡子、升麻、栀子、黄连、黄柏、黄芩、玄参、紫草、水牛角、羚羊角、大黄、豨莶草、金钱草、贯众、益母草、苎麻根、紫珠、虎杖、明矾、硼砂、甘草、朱砂、西红花、大蓟、小蓟
  
  三十 解毒:
  1、解热毒:
  2、解食毒:紫苏、白扁豆、甘草、生姜   3、解药毒:生姜、甘草
  4、解虫蛇毒:大蒜、轻粉、雄黄、仙鹤草、何首乌、五灵脂
  5、解瘀毒:全蝎、蜈蚣、白僵蚕、白附子、雷公藤、徐长卿
三十一 通络:
  1、祛风通络:威灵仙、蕲蛇、豨莶草、络石藤、桑枝、海风藤、清风藤、丝瓜络、夜交藤、
         天麻、全蝎、蜈蚣、地龙
  2、活血通络:徐长卿、雷公藤、穿山甲
  3、痰通络:白芥子
  4、散结通络:马钱子
  5、温经通络:桂枝、肉桂
  6、舒筋通络:木瓜、伸筋草、鸡血藤
  三十二 祛风止痒:
      荆芥、防风、白芷、薄荷、蕲蛇、徐长卿、地肤子、刺蒺藜、白僵蚕
  三十三 既活血、又利尿(通淋):
      琥珀、益母草、牛膝、蒲黄、王不留行
  三十四 既活血又通便:
      桃仁、大黄、虎杖
  三十五 既止血又利尿:
      苎麻根、蒲黄、白茅根
  三十六 化瘀止血:
      蒲黄、三七、五灵脂、茜草
  三十七既行气又燥湿化痰:陈皮、化橘红、橘红、佛手
  三十八 既利尿通淋又下乳:通草、木通
  三十九既利尿通淋又清肺止咳:车前子、石韦
  四十 适应症的特效药:
  麻黄:喘家圣药 ;       生姜:呕家圣药;       川芎:一切头痛
  杜仲:一切腰痛;        茯苓:一切水肿;       防风:祛风——风证
  佩兰:脾瘅;       大黄:便秘;       桂枝:风寒表虚、表实证
  附子:回阳救逆——亡阳证;           人参:大补元气——气虚欲脱证
  肉桂:引火归源——真寒假热证(上热下寒)    细辛、麻黄、附子:温阳散寒——阳虚外感
  玉竹、白薇:阴虚外感;藁本:颠顶头痛     葛根:项背强痛、湿热泄泻、脾虚泄泻
  夏枯草:目珠夜痛;       卑懈:膏淋;          乌梅:蛔厥
  蒲公英:乳痈;       土茯苓:梅毒;       巴豆:冷积便秘
  威灵仙:消骨鲠——诸骨鲠咽;               木瓜:吐泻转筋
  苍术:夜盲;        麦芽  :回乳         茵陈:退黄——黄疸
  薤白:通阳散结——胸痹;       大黄、虎杖、地榆:水火烫伤。

四十一 特殊配伍:
  1.回阳救逆:附子、干姜——亡阳证
  2.发汗解表:麻黄、桂枝——风寒表实证
  3.调和营卫:桂枝、白芍——风寒表虚证
  4.温阳发表:麻黄、细辛、附子——阳虚外感
  5.温肺化饮:细辛、干姜、五味子——寒饮伏肺
  6.和解少阳:黄芩、柴胡——少阳寒热往来
  7.泻火坚阴:黄柏、知母——阴虚火旺
  8.燥湿止痢:黄连、木香——湿热泻痢
  9.泻肝和胃:黄连、吴茱萸——肝火犯胃、肝胃不和
  10.燥湿化痰:半夏、陈皮——湿痰
  11.温阳止泻:吴茱萸、补骨脂、五味子、肉豆蔻
  12.宽胸通阳:瓜蒌、薤白
  13.化湿豁痰、清心开窍:石菖蒲、郁金——痰火、湿热蒙窍
  14.降逆肺胃:代赭石、旋复花
  15.益气回阳:人参、附子——气脱亡阳
  16.补气升阳:黄芪、柴胡、升麻——中气下陷
  17.缓急止痛:白芍、甘草——拘挛疼痛
  
  
  五倍子——虫瘿
  桑螵蛸——卵鞘
  海螵蛸——乌贼内壳
  五灵脂——粪便
  海金沙——孢子
  鹤草芽——冬芽
  蒲黄——花粉
  辛夷——花蕾(丁香)
  地骨皮——枸杞的根皮
  熊胆——干燥胆汁
  桑寄生——带叶茎枝
  茯苓、猪苓——菌核(雷丸)
  穿山甲——鳞片
  附子——子根
  薤白、百合、贝母——鳞茎
  竹茹——茎的中间层
  琥珀——化石样物质
  乳香、没药、血竭——树脂
  龙骨——化石
  麝香——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
  蟾蜍——耳后腺及皮肤腺分泌的白色浆液经加工干燥而成
  牛黄——胆结石
  禹白附、黄药子——块茎
  鹿茸——雄鹿的幼角
  石决明、牡蛎——贝壳
  紫河车——胎盘
  天花粉——栝蒌的块根
  瓜蒌——栝蒌的果实
桑 科
  桑叶(干燥叶;发散风热,润肺止咳,平肝明目)
  桑白皮(干燥根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栝 楼
  瓜蒌(干燥成熟果实;清热化痰,利气宽胸,散结消痈,润燥滑肠)
  天花粉(干燥根;清热生津,消肿排脓)
  
  枸 杞
  枸杞子(干燥成熟果实;补肝肾,明目,润肺)
  地骨皮(干燥根皮;清虚热,清热凉血,清肺降火)
  
  肉 桂
  桂枝(干燥嫩枝;发汗解肌,温经通脉,通阳化气)
  肉桂(干燥树皮;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
  
  花 椒
  椒目(种子;利水消肿,降气平喘)
  花椒(干燥成熟果皮;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龙 牙 草
  仙鹤草(干燥地上部分;收敛止血,补虚,止痢,杀虫)
  鹤草芽(干燥冬芽;杀虫)
  
  侧 柏
  侧柏叶(干燥枝梢及叶;凉血止血,祛痰止咳)
  柏子仁(干燥成熟种仁;养心安神,润肠通便)

1.1辛温解表药
    麻黄:发汗、平喘、利水
    桂枝: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止痒、(炭)止血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白芷:祛风解表、燥湿止带、消肿排脓、止痛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香薷: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辛夷:散风寒、通鼻窍
    藁本:发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苍耳子: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1.2辛凉解表药
    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
    蝉蜕:疏风热、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桑叶:疏风清热、清肝明目
    菊花:疏风清热、解毒、明目、平肝
    葛根:发表解肌、升阳透疹、解热生津
    柴胡: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牛蒡子: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散肿
    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淡豆豉:解表、除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