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们害怕小丑的10个心理因素

 昵称535749 2017-04-10
前十网 来源:前十网

 

许多人害怕小丑,被“小丑恐惧症”困扰着,虽然还不至于是严格意义上的恐惧症,但大家似乎都同意小丑是有这么一点点诡异。那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呢?照理说,小丑只是一个画着妆穿着傻气衣服的人,但他们还是让大家有些害怕。

 10. 画出来的笑容

小丑一直都是笑着的,这个样子非常不自然。理论上,我们知道这个红色的,画上去的笑容是假的。但当小丑画着妆时,我们很难辨别出他的真实感受。

据约翰尼·德普(Johnny Depp)所说,当他还是个小孩时,做过有关小丑的噩梦。他认为那个画上去的笑容使得他无法分辨出小丑到底是高兴还是想咬人。

假笑让大部分人很不自在。作为社会性的生物,在与其他人交流时我们需要明白对方的情绪,交朋友或仅仅只是聊聊天都需要情感上的暗示。想象一下和一个笑个不停的正常人说话的情景,就可以明白这种不自在从何而来了。

乔丹·盖恩斯·路易斯(Jordan Gaines Lewis)博士在《今日心理学》上发表道:小丑画上去的笑容限制了我们交流时从脸上获得的情感信息。而且和小丑互动的时候还需要回以微笑,即使我们并不想这样做。这就使我们感到尴尬或烦躁,更糟的情况是,如果是对小丑感到实实在在的害怕,这种压力还会导致恐惧症。

9. 他们心思难料并且让人无法信赖

小丑古怪且疯狂,而且他们表演的一部分就是要让你猜不透下一步是什么。他们会在一辆小车里挤下20个小丑伙伴,从衣服上的花里喷你一身水,或向你的脸上扔一个派。小丑的特征之一就是做一些平常根本想不到的夸张的事。

人们喜欢呆在自己的舒适区,当生活变得不可预测、不稳定或缺乏安全感时,就会出现精神紧张和焦虑。所以和小丑互动时会觉得害怕也是有道理的。

《科学美国(Scientific American)》的一篇文章指出,小丑是“骗子”,他们的面具让他们得以摒弃社交习俗。我们永远不确定他们下一步的行动,因为小丑的存在就是要去挑战人们的底线。

8. 害怕未知

谢菲尔德大学的潘妮·柯蒂斯(Penny Curtis)博士发现,在儿童医院的墙上总是画着许多小丑的图案。于是她决定对医院里的250名儿童进行一个调查,儿童的年纪从4到16岁不等,以得出他们对这些图案的看法。她的研究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孩子对小丑图案感到诡异,就算是那些从来没看过小丑恐怖片的幼儿也是这样的感觉。

该研究的结论是,孩子们只是单纯地认为那些图案“可怕并且未知”。比如看一幅小丑的图案和小猫图案是不一样的。孩子和成人一样,当他们看见小猫图案时,他们能理解小猫是什么。小丑图案展示的是一种难以分类的抽象的物种,就像看外星人的图片一样,不同之处只在于我们知道小丑是真实存在的。

7. 他们诡异并难以让人产生共情

小丑化上妆,就会一直融入在角色里。对于普通的演员,我们很容易理解他们选择职业的动机,也可以明白杂志封面、拍摄花絮里的人和电影、电视剧里的角色是不一样的。我们知道表演是一个工作,但对于小丑,我们却很难理解为什么有人愿意终身扮演这个角色。

在教科书《心理学新发现(New Ideas in Psychology)》中,弗朗西斯·麦克安德鲁(Francis McAndrew)开展了一个研究,解释了“诡异”中包含的情感。他将“吓到”定义为有点被威胁但又不至于逃跑的感觉。就比如你在小丑身边时不舒服不自在,但出于礼貌又不得不压制自己的逃跑本能继续待在小丑旁。

大概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麦克安德鲁对人们就现存职业的看法开展的投票结果显示小丑这个职业被认为是最诡异的——甚至比丧葬承办人和动物标本制作者还诡异。

6. 群体性歇斯底里现象

2016年,出现了“小丑杀手”的现象,世界上许多城市发现越来越多的录像和报导,内容是诡异的小丑在做着奇怪的,令人不安的事。《时代周刊(Time)》称之为“小丑歇斯底里现象”。尽管大多数小丑只是在闲逛和恶作剧,但他们还是被怀疑有犯罪倾向。很多人进行了激烈的抗议,希望防止小丑可能对家人朋友造成伤害。阿拉巴马州甚至有9起和小丑有关的逮捕。青少年在上课时间打扮成可怕小丑的样子来整恶作剧,然后被指控造成“恐怖主义性质的威胁”,因为他们妨碍了教学并且利用同学的小丑恐惧症来吓他们。从社会学和心理学上看,这就是群体性歇斯底里的表现——一群人一致认为某种错觉是威胁。不管这种想法有多不合理,都会使恐慌迅速扩散。

艾瑞卡·英格霍普(Erika Engelhaupt)在《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上的文章指出,主流媒体应该为对小丑引发的群体性歇斯底里负责。由于信息即时共享和影片快速传播越来越容易,小丑歇斯底里现象发生的频率被无形夸大了。

 5. 文化流行趋势变化

人类的恐惧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先天性恐惧,一种是习得性恐惧。恐高就是一种先天性恐惧——很多人站在悬崖边上或者站在很高的建筑物上时会感到一种难以克服的恐惧。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恐惧是人类的生存本能。

而对于小丑的习得性恐惧(比如认为小丑有谋杀倾向)也许来源于约翰·维恩·加西(John Wayne Gacy)——在空余时间扮成小丑的一个连环杀手。他的故事引发了严重的后果——当时对小丑的恐惧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在他犯罪之后的几年间,小丑变成了恐怖电影中的重要元素,史蒂芬·金(Stephen King)的电影《它(It)》或者《鬼驱人(Poltergeist)》就足以让人们害怕小丑。

然而,对小丑的恐惧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著名的小丑约瑟夫·格里马尔迪(Joseph Grimaldi)死于酗酒后,查理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负责编纂他的回忆录,并且为他画了一幅像,在回忆录中,他引用了格里马尔迪的一句话:“我整日冷漠堕落,却每晚逗人发笑。”

这也许是人们第一次看到小丑开心的假面背后隐藏的黑暗。英语语言教授安德鲁·康奈尔·斯托特认为是狄更斯直接导致人们害怕小丑并未以真面目示人。

04. 童年阴影

在国家地理拍摄的一部纪录片中,一位曾经对小丑有童年阴影的女士一看到小丑就会尖叫哭泣,原本心理医生打算用小丑的玩具和图片来对她进行治疗,但只要医生一把这些东西带进治疗室,她就会恐惧不已,十分抗拒。

在《今日心理学(Psychology Today)》中,一位女士回忆起了她幼年时关于小丑的黑暗经历——20世纪60年代,她作为志愿者参加了电视节目《马戏团丑角(Bozo the Clown)》,在节目中她被要求坐在小丑的腿上,由于离得很近,她看到了小丑画着的笑脸后皱着的眉头,还闻到了一股酒气。

在整个节目过程中,她对小丑感到十分恐惧和恶心,头脑中那个开心的小丑消失了,从那以后,这个童年的阴影一直挥之不去。患有严重的小丑恐惧症的人中也许很多人都和童年的阴影有关,这些童年阴影可能产生于马戏表演,也可能产生于生日派对。

03. 自卑与优越情结

诚然,在历史中,小丑的部分使命在于帮助观众建立自信。贵族家庭中的小丑就是通过扮蠢来引人发笑的,现在的小丑也多是如此。在泰奥多拉基金会(Theodora Foundation)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和小丑们一起前往加拿大安大略湖的一个儿童医院进行研究,他们发现,如果孩子们可以嘲笑别人犯傻或者愚蠢的行为的话会觉得好受些,这种方式满足了身患绝症的孩子们建立自信的迫切需求。

但是,这样的方式并不适合普通人。据《今日心理学》的说法,往往只有自觉高人一等的人才会缺乏安全感,并需要从别人那里获取自我认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出版的期刊《至善(Greater Good)》也称,幸福的人不需要到处展示自己的优越感。

总之,幸福水平中等的、自尊自信的普通人并不需要嘲笑别人包括小丑来取乐。因为很多人并没有这种需求,看小丑表演,被“强迫”笑出声,往往会让人觉得很不舒服。

02. 小丑再也不好笑了

随着时间流逝,当前的情况和大众的口味也在发生变化,流行喜剧也随时改变。一个小丑踩香蕉皮滑倒了,或者拿着大锤子锤他的朋友,这些都是低俗喜剧的代表。但是随着人们对他人痛苦的共情能力的提高,这些低俗喜剧都不再受欢迎了。

我们对小丑感到不适可以部分归因于我们对“什么是有趣”这一感知上的变化。琳达·麦克罗比·罗德里格斯(Linda Rodriguez McRobbie)在对美国国家电视台的采访中提及,人们对小丑的恐惧已经存在多年了。虽然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麦当劳和电视节目《马戏团丑角》的流行,小丑的流行程度明显提高,但是麦克罗比认为他们的流行只是一种简单的潮流而已——如今,这个社会正在退回它的本来状态,实际上,小丑在人们眼中不是风趣幽默,而是惊悚骇人。

当小孩和大人们在面对自己觉得无趣的东西却要挤出笑声的时候都会感觉困惑不适。在手足无措的情况下觉得焦虑恐惧是人之常情,这种情况在小孩身上尤为明显。

01. 福瑞德的“暗恐”理论

在1919年,著名的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在 其发表的《暗恐(The Uncanny)》一文中指出,我们会因为熟悉事物中存在的异常之处而倍感恐惧:假设我们看到一个被截肢的人,我们往往会看到他与正常人的不同之处,而不会是相同的部分。

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就是很多小孩在看到被截肢的人会害怕,因为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那些人会少了胳膊,或者少了腿,而成年人看到了,也会因为这样那样的理由觉得难过或者不适。

哈佛的史蒂芬·斯库罗茨曼(Steven C. Schlozman)教授详细地阐述了“暗恐”理论在小丑恐惧症上的表现:小丑和人一样,有嘴巴、鼻子、耳朵、手脚、头发,但是身体部分却比较夸张——巨大的鞋子,异常的嘴唇、惨白的脸、又大又红的鼻子,就像人们只看到被截肢的人不同常人的地方一样,人们也跟容易注意到小丑异于常人的地方,这些异常造成了他们的恐惧和不适。

翻译及审校: Sonny & Esther

via listverse

翻译及审校: Sonny & Esther

via listvers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