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至今日,我们为什么要读《道德经》(二):老子思想中的管理术

 麻豆腐 2017-04-10

《道德经》首先是一本政治学。

但是,统治术和管理术,实际上是一个东西。只不过前者的操作范围大,用在国家天下的管理上;后者的范围小,用在一个家庭,一个社会组织,比如企业商号上。

那么,作为现代商业社会,从企业管理的角度上,老子的思想会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前面讲过的关于老子的统治基础:责任权威;统治方略:“无为而治”,在企业管理上都是适用的。

但在这里,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谈谈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在管理学上的启示。

时至今日,我们为什么要读《道德经》(二):老子思想中的管理术

我以为,一个核心就是:动机管理。

为了理解老子无为而治管理思想的高妙之处。我们可以从法家、儒家、道家的角度分层递进地比较一下。

首先是法家。我们可以发现,当代管理,其实人们最自发地使用的,往往就是法家的思想,前提就是把一切权力都被老板掌控,剩下的就是用威逼利诱,来让员工按照老板的意志或者事先设定的路线方针办事。

这种法家式的管理思路,在于简便易行,立即见效。但是缺点在于,这样的管理思路,实际上等于只用员工的手脚,而没有调动员工自发的积极性。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现在都知道一个术语,叫做“信息不对称”。对于如何多快好省地做好一件事情,实际上,当事的员工更清楚,而上级的老板往往不甚清楚。尤其是现代信息时代,特别强调对员工放权,让他们有权独立地决策。

但是,这样一来,法家的路线就失效了。我们知道,陈胜吴广起义,就是因为秦朝的法律制定得过细,而又不符合实际,而当时的官僚有没有权力随机应变地裁夺,才激起了这场民变。

其次,儒家的思路,从管理学的意义上讲,就要高明一筹。我们知道,儒家强调伦理纲纪,教育人们要谨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放在管理学上,就是老板要对下属仁慈;而下属则要懂得感恩图报。

儒家从伦理从人情出发,使得下属能够知道“知恩不报非君子”是禽兽行为,有耻辱心,或者反向的忠诚心,自然更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

君恩臣忠、父慈子孝,其实本来是相互配合,互为条件的。但现实中,设若一方没有尽到责任怎么办呢?

儒家的思路是“忠恕而已矣”。就是说,对他人的事情要忠诚,对他人没有为我尽到责任的地方,要尽量宽恕。

儒家这个思路,本身又很大的包容度,有利于维护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因为人人都不是圣人,都有可能做的不好的地方,如果人人都斤斤计较,那社会关系就太容易陷入混乱。

儒家思路的问题在于,很容易单方面地强调单向度的责任,走向僵化,纵容昏君暴君,惯坏上级,导致礼教杀人。

那么在看看老子的道家管理思想。说白了,就是动机管理。

老子实际上死死抓住了这个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这个条件性:“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爱和恨这些情绪,怎么来的?

都是有一定的条件的。

没有条件,空讲人伦,空讲感情,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国家昏乱有忠臣。”

设若我们能够把条件做好了,人们自然会产生感恩图报的情怀。这就是动机管理。

“善闭者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者无绳结而不可解”(第27章)

我们现代的管理,总是设定一系列规章制度来约束人。但是,设若一个企业,让部下感觉到只要自己努力,就可以有一个比别处都美好的前途,那他从动机上,岂不是就不想走了,就想好好干了?这不就等于是用一根无形的绳索,捆住了部下的心吗?

再说到老子的“无为而治”,为什么是“无为”,但又不是“不作为”呢?

作为管理者,把功夫用在人们的行为动机上,让他们从动机上就和你保持一致,这就是老子的有为。动机管理好了,就不需要再去指导监控部下的具体行为决策,任其发挥主观能动性,显得上级主管好像什么都没干,事情都是部下自己决策,自己做成的,这不就是“无为而治”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