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快过年了,你有没有为孩子备好仪式感?——仪式感的幸福密码

 Clock2651 2017-04-10


专栏作者简介
 


榛子,一位住在新加坡的全职妈妈。女儿今年五岁,出生于新加坡,在一所国际化的纯正蒙特梭利幼儿园就读。她是一个活泼,爱运动,爱臭美,颇具思考能力,啥都想自作主张的小孩。



【小荷才露尖尖角之生活点滴:仪式感】



孩子们的童年,我们的生活,就像一条小溪里的一滴水,在时间的裹挟里缓缓前行,平淡着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闭起眼睛,想想你感觉幸福、开心的记忆里,是不是很多都跟某一种仪式感有关?这些仪式,就像溪流岸边的一朵玫红色的小花,一颗黑色光滑的鹅卵石,一只低头喝水的鸟儿,被那一滴水瞥见了,刻在了心里,幻化出时间的坐标,和记忆里某一处温馨幸福的点滴。



大约十年前,我独自一个人去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旅行,那是一个很大的城市,被 Bosporus 海峡一分为二,一半在欧洲一半在亚洲。海峡上有一座几十米长的大铁桥连接城市的两端,傍晚时分桥上很多当地人用一种特殊的鱼竿一次能钓几条十几条小鱼,长长的丝线直接飘落到高桥下的水面,钓鱼的人排排站彼此的鱼竿却互不干扰,很是有趣。





我一直趴在桥边的栏杆上看这些钓者耍宝,他们钓上来的鱼儿顺手就交给岸边架着炉火穿着新疆人衣饰的小贩,手脚麻利的弄干净,用黄油烤香了涂一点土耳其特产的乳酪夹在面包里吃,因着鱼儿的新鲜,多汁,温热而极其美味!逛了一天了累了饿了直接吃撑了,夕阳西下,美食美景,感觉万分的心满意足。



走回酒店的路上拐角处,有一家糕点店,窗户正对着 Bosporus 海峡上那座铁桥,华灯初上里我站在橱窗处瞥见店里正在售卖一款米黄色的甜点,样子和质地都像极了母亲小时候做给我们吃的米糕,于是不由自主的又点一份,坐下来跟吃撑了的肚子商量“再吃一点如何?”。这块米糕和眼前的 Bosporus 海峡美景,还有肚子里面的烤鱼汉堡,我知道自己几十年后依然会记得它们叠加的这个片刻。



小时候每逢农历四月初六,母亲会给我们做一种叫米糕的零食:糯米炒熟炒香变了淡淡的焦黄,磨碎了加入一些糖和其它的佐料比如芝麻黑糖,在各种各样可爱的小模具压实,上锅再次蒸熟,然后在每一个成品的表面点两个小小的红点,如果模具上是一条鱼,这两个小点就落在鱼眼睛上。香而松软,不粘牙,呈现一种米黄的暖色,一块块在棕色的木碟子上有顺序的叠出来一个美丽的造型,一家人围坐着品尝。当年家里灯光的颜色,也像极了糕点店天花板上的吊灯发出来的



感觉里,童年的家和 Bosporus 海峡边的这家小店,就像电影《星际》里那个太空工程师手里用来演示虫洞理论的纸左右两端,是可以穿越的。



我父母是一对注重仪式感的人,虽然很大可能他们脑海里不会出现这三个字。他们在我们幼年青少年无意中植入的那些小小仪式,带给我们非常绵长的记忆,也因此筑就了一家人之间牢固的情感连接。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仪式,清楚显示他们在意,并且记住了孩子的每一个进步每一个生命的节点,也在点滴之间向我们展示什么叫热爱生活。



每年有一天大概三月初,我父亲会下厨做一种步骤很繁复但极美味的春卷,配料非常多,糯米,耗干,虾米,香菇,五花肉,豆腐干,小芹菜,小蒜苗,新鲜的小海蛎子。。。我们都只能打下手,因为谁也不如他做的好。在新加坡这些年,我从来不吃当地的春卷,无论是小贩中心的还是餐馆里的,它们跟我父亲手作的相比简直不配叫春卷^_^





因为做起来非常麻烦,平时是吃不到的,我第一次离家去远方求学之前,父母特意做一顿丰盛的晚餐庆祝这件事,重头戏里就有好吃的春卷,父亲特意做的,并且送给我一块手表。对于我是一种肯定,更是告知人生的不同阶段正在开始,对于弟妹则是一种激励。20多年过去了,我还记得当年的菜色,父母在灯光下的容颜,弟弟妹妹的笑声,碗碟的式样。。。



我父母都需要上班,工作繁忙,一家人真正能在一起好好吃饭聊天的时候也就是晚饭在餐桌上了。他们挺注重晚餐时间,聊得兴起我父亲是要喝一点小酒的,所以晚饭桌上永远有一小碟花生米,一小碟酸笋酸萝卜。围坐在餐桌边,吃饭前父母会说几句,也许是因为我拿到奖学金,也许是妹妹因为声音甜美被选进了学校的广播室,也许是弟弟的作文比赛里得了奖,也许是他们自己工作上有什么好事儿,都拿出来说一说。虽然多半是吃饭前大家已经知道的,在餐桌上这么一说,显得正式,更是一种鼓励的意味。这个传统也延续到我们与小娃的小家里,我也会在晚餐的时候跟孩子聊聊她做了什么妈妈很以为豪的事



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家庭都不富裕。家里每一个孩子到了青春期某一个特定的年龄他们会给我们吃一顿中药炖出来的肉汤,其中有一味发音类似“川奇”说是给我们长个子,蹿高一点,我到现在也闹不清这到底是什么,但知道这表示长大成人了。那个年代生日蛋糕不常见,家里孩子谁过生日,父母总会给做一碗面,面里卧一个圆鸡蛋,寓意长寿圆满。母亲会特意用白色的线勾一整张桌布,大大小小的洞和线汇成漂亮的图案,桌布边的线特意勾出来蕾丝感,这样的桌布平日里不用,只在某些特定的场合里拿出来比如孩子的生日,长大以后我在朋友家里或者聚会的场合看到这样细致的桌布,心里会有温暖的感觉



每年的年夜饭父母总是会端出来一盘平日里吃不到的羊肉煲,看到这一盘连盛它的碗都多年不变的羊肉煲,那种过年的真切感会清晰起来。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他们都挺隆重的庆祝:正月初九要吃年糕,端午节得做粽子,中秋一定有一家人围坐吃月饼赏月的活动,立冬那天晚上可以看到十全大补鸭。。。一个人的文化烙印就在这些小小的年节的仪式里,长大以后我无论走到哪个国家留在哪个城市,都记得自己身上流着中华文化的血液,因而知道自己是谁,来自哪里,这是非常重要的身份认同呢



小娃很喜欢读一本叫《小王子》的书,第21章讲到小王子驯化一只狐狸,狐狸要求小王子每天在特定的同一个时间来,并且这样回答小王子关于什么是仪式: “Those also are actions too often neglected. They are what make one day different from other days, one hour from other hours. There is a rite for example among my hunters. Every Thursday they dance with village girls。。。but if the hunters danced at just any time, every day would be like every other day, And I will never have any vacation at all'。


那些也是常常被忽略的行为。它们会让某一天不同于别的日子,某个小时不同于别的时刻。例如,猎人们就有一个仪式。每个星期四,他们都会去跟村里的女孩们跳舞。但如果猎人们随便在任何时间都跳舞,那么每天就跟所有其他的日子没有什么不同了,我也永远不会有什么假期了。





我一直不太理解她为啥那么喜欢这本书,那天读到这一段突然明白这书里讲的都非常贴近儿童的认知能力,连仪式都能解释成“使某一日与其它日子不同,使某一个时刻区分于其它时候”,哇!多么精确而入心的说法。



儿童的确挺需要仪式感的。



每天晚上小娃临睡前读完故事,再编一个自己的版本,她会要求一个特定的仪式才心甘情愿的去躺下:给妈妈一个大大的熊抱,亲亲脸,然后额头对额头碰一下,鼻子对鼻子碰一下,握一下手,给一个 big five(击掌),接着用双手比出来一个心形指向妈妈跟妈妈说三次 I love you(我爱你),当然了她也会要求我也一样比三次说三次。周末的晚上这个仪式会进一步扩展成让妈妈唱两首摇篮曲。



每周六她会吃一个冰淇淋,看一个动画电影。她会把自己弄的干干净净舒舒服服的窝在沙发里或者电影院的椅子里才开始欣赏电影。



用来听音频的小手机丢在地铁车站了,哭哭啼啼的时候妈妈特意带她回到原处跟早就不见影儿的小手机说 byebye,她就能渐渐的平静下来了。养的小金鱼死了,也让她有一个简单的仪式跟鱼儿告别



我们带她去“榴莲壳”(新加坡音乐厅)听音乐看戏剧,会特意给她穿上颜色素雅的裙装换上黑色的圆头皮鞋扎好辫子。在大厅里肃穆平和的气氛里她就更容易融入音乐的氛围,而不像平时猴子样的爬高爬低。



小娃每个月生日这一天妈妈会特意给她拍一张照片,买一个很小的核桃蛋糕,告诉她你又长大了一个月。所以任何人问她多大了,她都可以随时精确到几岁几个月^_^到了满一年的生日,妈妈会给她把从婴儿时期每个月同一天拍的照片连续放给她看,家里会煮面条一样卧一个圆鸡蛋,然后妈妈再买一个大蛋糕带去幼儿园让她和同学一起再庆祝一次,仪式感十足并且花费不多。父母会在这一天给她写一封信,历数她过去一年做对了什么以示鼓励,新的一年能有什么目标。比如说,满五岁自己独立分房睡觉,满六岁可以去学游泳和跆拳道等等。



仪式感并不是矫情,它使我们有一种幸福的能力把平淡无奇的生活过的有滋有味,常常能发现一些小确幸,记忆里也更多温馨的片刻,点点滴滴中更懂得热爱生活的真谛,日子就是要这样认真的一天一天过。



它也直接地向我们自己、我们的孩子表达了感情“我不仅仅知道了,我也在意我也记得”,因而增添了精神上的幸福和满足。



仪式感也让我们有机会告别一段悲伤的过去,好好的做一个情绪上的终结,以此为点往前看,就像是立下一个时间的碑,“我要往前走了,谢谢你的陪伴”,这样的态度可以对一个人可以对一个小手机可以对一只死去的宠物。



仪式感也可以使我们对生活的感受更加清晰,更加懂得欣赏美好。穿着正式因为我们尊重在音乐会里的自己,因为我们要配得起这样美好的音乐美好的时光。



昨天是中国传统的小年,你都吃了什么庆祝么?再过一周就是喜庆的春节了,你家里有什么特别的“仪式感”?欢迎在这里说说,与大家分享你家里代代相传的幸福记忆。提前祝大家和家人新春快乐,新年平安健康。





<第14篇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