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冲节气歌

 夏洛蒂c2uhwuq2 2017-04-10

作者序:

“我们缅怀故人,就如缅怀历史。对冲基金也是一样。”

文 |  莫邪

Survival Bias(幸存者偏差)

我们喜欢数据,因为它可以标准化、量化、易于统计、分析。但它又像那些至高无上的准则一样,容易被主观化,失去了理性分析的意义。幸存者偏差就是一个例子。

 

没有一个第三方数据库可以统计到进入非正常运营状态的对冲基金,更不会了解这些基金在关闭之前的业绩和状态。


比如,很多投资者知道老虎基金的传奇业绩以及这个平台孵化的小老虎,但却很难了解到它在2000年技术股泡沫的时候是如何由于没有参与泡沫而被清算,更无从知晓它最后的经营状态。知名基金尚为如此,更何况在每一个周期中出现又消失的大量中小型基金。

 

因此我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历史。即使在科技和数据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我们依然需要知道这个行业的产生、发展和周期演变的原因、规律,并借助经验、资源和科学的手段去掌握公开资料以外的信息


每一个有代表性的案例的分析,都可以让投资者在现实中少走些弯路;每一个真实数据的获取,才能够更加理性地对待这个行业,也会对一个潜在的优秀投资团队持有更加实际的收益和风险预期。

那些可以规避的风险

因为身处这个行业,总会有些朋友跟我说:“我要加入一家对冲基金了”,或“我们发现了一个有效的模型,跑了一段时间发现效果不错,想了解下怎么开一家私募”。


每当这种时候,我总是按耐不住先泼一盆冷水:“可是这个行业并不像你们看到的那么容易赚钱”。


 不可否认,对冲基金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投资精英们荟集的地方,它的灵活的监管,它的高激励回报,它给市场所带来的流动性,都是其魅力所在。


但是。但是,一个阶段有效的投资策略并不代表可以开好一个对冲基金,甚至一个专注的有能力的投资经理也并不能保证一家公司的成功。


作为私募的合作方,作为一个渠道的产品经理,我们见证了太多案例是败在了市场的变化和管理上。

所以作为对冲基金的投资人,无论是投资其产品,还是投资其公司,有一些显而易见的风险是我们可以去规避的。


比如,我们尽可能去了解这个投资团队真实的在一个市场周期里的表现;又比如,这家机构是否有足够的动力、激励制度和平台建设去维持、管理和发展一个团队,是否将团队精力和管理费用在了刀刃上,随着规模增长是否在加强风险管理,是否存在任何刻意隐瞒重大风险事项或不诚信的地方。


因为回到原点,对冲基金的核心始终是——对冲风险,提供低相关性,提供超额收益,并且在宽松的监管环境中严格内控,保持较高的道德水准。


现在,我们来做一个选择:


A、 一家成立三年的基金,拥有亮眼的业绩,团队之前没有业绩,或业绩无从考证;


B、 低调经营五年,业绩排在市场中等略偏上,核心团队稳定,路演必谈风险。

那些可以接受的收益

如果按复利,16%的回报十年是4倍,26%的回报十年是10倍。


如果我们通过第三方数据库去统计国内私募这5到10年的业绩,首先产品数量已经不多,而且16%的年化业绩已经可以进入到前1/4,所以对于一个基金在2-3年内做到几倍时的预期是什么?


更何况,这是通过排除掉期间各种各样原因关闭了的私募所得出的数据。可以想像,一个正常的专业勤勉的投资团队能够获得的年化收益是要低于这个水平的,而天才和大师,只能是那么为数不多的几个。


很多人在短期收益面前总是倾向于选业绩亮眼的,其实归根到底还是在选黑马。但首先,我们要学会选白马。

随着规模的扩大,成熟型对冲基金也会有不同的发展路径:一些由于公司的发展决策比较集中于核心人物,会容易失去赚钱的动力;


另一些,出于对既有投资人的保护,公司趋向于降低风险头寸,维持稳定的规模;


再有一些,通过完善平台制度去吸引新的投资人才,将其成长性融合在平台里,并通过积极拥抱市场波动,甚至于泡沫去获得更佳的投资收益。


白马的业绩整体趋于平稳,且尚存个体的不确定性。黑马的潜在高回报,实际上就是用更多的未被证明和不确定性,来换取的风险溢价。


白马的过往就可能是黑马的未来。我们只有接受了被市场证明过的平均水平,才能够预期更高回报所需要的条件,和所可能面临的风险。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



(向上滑动启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