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竹林七贤之七

 墨香笙樵 2017-04-10

 王戎和他的世界

 曹  旭、丁功谊、彭雪琴

 

竹林七贤之七



   对“竹林七贤”中年龄最小的王戎,我们要给予足够的关注。

  因为在嵇康、阮籍死去四十多年,向秀死去三十多年,山涛死去二十多年,其他人下落不明的时候,王戎还活着。王戎目睹了诸王互相残杀、兵连祸结、生灵涂炭、西晋要大收场的结局,目睹了许多不可思议的事件。

譬如,为坚持信念被司马氏杀害的嵇康,他死前十岁的儿子嵇绍已长大成人。长大的嵇绍却成了晋王朝忠心耿耿的官吏,并在关键时刻用自己的鲜血保护晋惠帝,成了为司马氏政权而牺牲的“烈士”,父子不同如此,也为以后的“遗民”不传儿子开了先例。这一切,只有王戎知道。谁想采访竹林旧事,非找王戎老人不可。

  王戎是“竹林七贤”里的“另类”。当然,“竹林七贤”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另类”。但人们谈“竹林七贤”,还是会下意识地回避王戎。因为王戎在《世说新语》里有许多吝啬的记载,读了叫人不快。

  王戎(234—305)字浚冲,琅琊临沂人(今山东临沂北)。出身魏晋高门琅琊王氏。《世说新语》对王戎的记载有二十九条之多,足以证明王戎是魏晋时期最有趣味、最会搞笑的人物之一。

  《世说新语》一说王戎自幼聪颖,身材短小而风姿秀彻;能直视太阳而不目眩,中书令裴楷称其双目“烂烂如岩下电”。

  二说他从小就具有出色的判断能力。七岁时,“尝与诸小儿游”,见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还有一次,“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百姓观之.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间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戎湛然不动,了无恐色。”(均见《世说新语》雅量)一个七岁的孩子就有如此的定力,怪不得“明帝自阁上望见,使人问姓名而异之”。

三说神童王戎得到了阮籍的赏识。

  阮籍和王戎的父亲王浑是同事,同为尚书郎。阮籍拜访王浑,认识了他的儿子王戎。以后阮籍每次去王浑家,和老同事没说几句话就完了,而和老同事的儿子谈起来却滔滔不绝,一说就是半天。阮籍觉得,王戎的清越,超越了他的老爸。这就是《晋书·王戎传》中记载的:

 

  阮籍与浑为友。戎年十五,随浑在郎舍。戎少籍二十岁,而籍与之交。

  籍每适浑,俄顷辄去,过视戎,良久然后出。谓浑曰:“冲清赏,非卿伦

也。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谈。”

 

  在阮籍眼里,王戎的爸爸王浑固然不如王戎,连当时有清名的刘公荣之类的人,也比不上年轻的王戎。《世说新语》记载说:

 

  王戎弱冠诣阮籍,时刘公荣在坐,阮谓王曰:“偶有二斗美酒,当与君

共饮,彼公荣者无预焉。”二人交觞酬酢,公荣遂不得一杯,而言语谈戏三

人无异。或有问之者,阮答曰:“胜公荣者,不可不与饮酒;不如公荣者,

不可不与饮酒;唯公荣,可不与饮酒。”

 

  年纪轻轻的王戎拜访阮籍,可以喝酒;而同为客人的刘公荣却没有资格喝。此见阮籍的真率、刘公荣的大度,衬托阮籍对王戎的激赏。比阮籍小二十岁的王戎,由于阮籍的介绍,进入竹林,成了“竹林七贤”中最小的一个

  王戎除了被阮籍欣赏,也被阮籍骂过。有一次,竹林之游,大家都来了,王戎后到。阮籍说:“俗人又来败我的兴致了。”王戎笑着说:“你的兴致也太容易败坏了!”从王戎“笑”着回答,我们可以听出阮籍说的是一句玩笑话,并不当真的,但许多研究者忽略了这一点。

  王戎对“钱财”的态度,是人们聚讼的焦点;《世说新语》“俭啬”篇一共九条,王戎就占了四条:

  一说侄子结婚,王戎只送一件单衣服,过了一段时间,竟然还把它要回来;

二说王戎已经暴富,“区宅、僮牧,膏田水碓之属,洛下无比”的时候,还要每天夜里与老婆在烛光下数钱;

  三说王戎的女儿嫁给裴頠的时候,曾经借了数万钱给女儿。女儿婚后回娘家,亲人团圆;王戎却因为女儿借钱未还而“色不说(悦)”,女儿了解父亲,马上还钱,“乃释然”。

  四说王戎家里品种优良的李树,为了怕别人得到良种,卖李子的时候,把每只李子都钻一个洞,让李子不能再种才卖;

  这些俭吝到极点的事,假如是真的,则王戎在古今中外的吝啬鬼中可排行第一。《晋书》本传跟着《世说新语》说:“天下人谓之膏肓之疾”,“以此获讥于世”。

但《世说新语》中也有截然相反的记载:

  一说王戎的父亲王浑死后,王浑的亲戚故吏赠钱百万,王戎辞而不受,因此名声愈显。其二,《晋书·华谭传》说:八王之乱中,郏县县令华谭抚恤百姓,王戎“闻而善之”,“出谷三百斛以助之。”

  有“上百万”的“赠钱”不要,要钻核卖李?为抚恤郏县的老百姓,王戎捐助“谷三百斛”救济,堪称义举。

  比较起来,讨回侄子的衣服和女儿的欠款、与老婆在烛光下数钱、钻核卖李,这是只有今天的“针孔摄像头”才能“拍”到的画面。否则,与老婆在烛光下数钱是怎么被人知道的呢?而且,谁也拿不出被王戎钻过孔的李核作物证。这些记载,比起载在史册、有郏县华谭作证的捐款来,传说、想象和夸张的成分不免较多。

  但不管这些故事发生的早晚和真实程度,都足以说明王戎是一个“怪人”。

  怪人容易“搞笑”,容易“上镜”,容易被“炒作”,这是《世说新语》大量记载王戎故事的原因。

  当时的时局,极度纷乱;政治形势十分险恶,人命岌岌可危,士人对自己生命的忧患、焦虑和担心,甚至超过了正始时代。

  在那个时代,人一定要学会清醒。王戎本来很清醒,父亲死后,他承袭父亲的贞陵亭侯,被司马昭辟为掾属,历仕吏部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等。《世说新语》记载锺会赞美王戎“简要”;《晋书·王戎传》记载说王戎“有人伦鉴识”。比他大九岁的锺会伐蜀时,曾问计于王戎。王戎说:“道家有言,‘为而不恃’,非成功难,保之难也。”后来,钟会果然失败。《晋书》还记载“族弟敦有高名,戎恶之。敦每候戎,辄托疾不见。敦后果为逆乱。其鉴尝先见如此。”

  从《世说新语》言语篇记载王夷甫说“张茂先论《史》《汉》,靡靡可听;我与王安丰说延陵、子房、亦超超玄著。”可见王戎的史识和思路的清晰,出于时流之上。

  王衍曾拒绝品评当时在琅邪作郡吏的孙秀,而王戎却劝王衍给孙秀好的品级,王衍就给了。后来赵王伦、孙秀造反掌权,杀戮了张华等一大批朝官,而王戎、王衍因为给过孙秀好的品级而幸免。

  在政治上,王戎也是一个有所建树的人。他在吏部的任上创制了一种“甲午制”,选拔官吏,有一个“试用期”,“试用期满”,考其政绩,后再予以正式录用或辞退,虽然有人不满,王戎因此被弹劾免官;但现在看来,王戎的方法是中国用人制度上的首创。

  在军事上,王戎也是一个“福将”。王戎“受诏伐吴”,吴军望风而降,“吴平,进爵安丰侯,增邑六千户,赐绢六千匹。”渡江后,王戎安慰新归附的人,恩威并施。吴国有一个叫石伟的官员,为人正直,不被吴主孙皓所容,称疾回家。王戎嘉奖他的节操,上表举荐他,朝廷封石伟为议郎,让荆地的人心悦诚服。在八王之乱中,《晋书》本传记载他:

  其后从帝北伐,王师败绩于荡阴,戎复诣,随帝还洛阳。车驾之西迁也,戎出奔于郏。在危难之间,亲接锋刃,谈笑自若,未尝有惧容。

  这种处变不惊的风度,令人想起淝水之战中的谢安。

  这些都是王戎通晓古今、头脑清楚的证明。

  但光头脑清醒也没有用。王戎的仕途,仍然经历了许多危险。杨骏执政的时候,他因为劝东安公繇不要“专断刑赏”,结果获罪;实行甲午制,遭到傅咸弹劾;由于女婿裴頠被诛而被免官。在这种情况下,谁要想保住性命,除了清醒,还要学会伪装。

  在“竹林七贤”中,最会伪装的一是阮籍,二是王戎。在佯狂、伪装方面,阮籍其实是王戎的老师。王戎和阮籍关系最密切,一定从喜怒哀乐有点不正常的阮籍身上学到了不少。

阮籍伪装,主要靠酒;喝醉了,君当恕醉人。王戎在伪装的方面青出于蓝,方法更多。假装不遵礼仪,不守规矩,经常做出一些异常的举动,任司徒时,他把政事交给僚属处理,自己常骑小马从便门出游,且不带随从,喜欢以手巾插腰。王戎的许多门生做了大官,突然在路上遇到王戎,弄得那些大官只好下道躲避。

  公元302年,河间王司马颙联合成都王司马颖讨伐齐王冏,司马冏问王戎对策。王戎觉得妥协为上策。说:“今二王带甲百万,其锋不可当,若以王就第(投降回老家),不失故爵。委权崇让,此求安之计也。”王戎主张投降的话弄得大家都很愤怒,一个谋臣说:“汉魏以来,王公就第,宁有得保妻子乎!议者可斩。”于是百官震悚。

  在这生死关头,被吓得丧魂落魄的王戎,伪装说自己五石散突然发作,要去解手,结果掉进粪坑里。等捞上来,已经浑身湿透、臭不可闻;齐王掩鼻、同僚失笑,这才幸免于难。我们完全可以想象那样狼狈场景。

  在大家笑的时候,有一个人不笑,那就是王戎。王戎当时心里很清楚,在那么危急的情况下,要是学老师阮籍说喝醉酒是不行的。即使不进行酒精测试,就是闻闻,看看脸色也看得出来。只有掉在粪坑里才是最好方法,才最彻底——这就是“戎伪药发堕厕,得不及祸。”

  在十年动乱中,有人甚至做出比王戎更极端的事情。因此,王戎跳进粪坑,把自己弄脏、弄臭以保全性命的事情,不仅是一种方法,同时意味深长,具有象意义。我们不能说,那些人就是坏人;我们只能说,他们是能隐忍、有策略的人。

除了司徒王戎,司空东海王越也劝说齐王司马冏让权妥协,但司马冏不听。

《晋书·司马冏传》记载了接下来的事实:

 

       长沙王径入宫,发兵攻府。遣董艾陈兵宫西。又遣宋洪等放火

烧诸观阁及
    千秋、神武门。令黄门令王湖悉盗驺虞幡,唱云:“长沙王矫诏。”又称:“大司
    马谋反,助者诛五族。”是夕,城内大战,飞矢雨集,火光属天。帝幸上东门,矢集御
    前。群臣救火,死者相枕。明日,败。

不听劝谏、刚褊自用的司马冏,第二天就被长沙王司马乂破城活捉,并被捆绑到晋惠帝司马衷面前。司马衷为司马冏求情,想留司马冏一条活命,但司马乂不同意,命令手下把司马冏推出斩首。军士一边推,司马冏不断回顾晋惠帝,希望救他,但没有用。遂被“斩于阊阖门外,徇首六军。诸党属皆夷三族。幽其子淮陵王超乐安王冰济阳王英金墉。暴冏尸于西明亭,三日而莫敢收敛。”下场惨到不能再惨。

事实证明,在那种危急的情况下,王戎的劝谏是英明的;齐王司马冏只有听从王戎的劝谏,才是正确的选择。

此事说明了两点:一是王戎不仅头脑清楚,眼力卓绝,而且还是一个敢于直谏的人;王戎其实知道他的劝谏具有怎样危险,但他还是劝谏了,尽了他做官的良心和责任;第二,实事求是,敢于说真话的人,往往要付出掉进粪坑的代价;文化大革命中的许多人也是如此。

  王戎掉进粪坑的那一年是69岁,从粪坑里爬出来的王戎,又活了3年,活到72岁;在“竹林七贤”里,他和山涛是活得最长久的。

  弄清了王戎对“粪土”的态度,王戎对“金钱”的态度,似乎也就好解释。

  王戎是贪财、吝啬的?还是清廉、慷慨好施的?东晋孙盛在《晋阳秋》里说,王戎“多殖财贿”是“以此自晦”;与孙盛同时的名士戴逵在《竹林七贤论》里说王戎的吝啬是“晦默于危乱之际,获免忧祸,既明且哲。”当时人都这么说。

  八十多年以后,颜延之歌颂“竹林七贤”,只写了《五君咏》;不咏山涛、王戎二人。也许和政治有关,不一定关涉人品。否则,不贪钱财的山涛为什么不写?昭明太子萧统作《咏山涛王戎》诗说:“濬冲如萧散,薄莫至中台。徴神归鉴景,晦行属聚财。”还是同意了戴逵“聚财”是为了“晦行”的说法。

  一千年以后的明代王世懋,则嘲笑王戎吝啬是天性,清廉只是年轻时的扬名和伪装:“晚节乃握牙筹、钻李核”;“晦默吾道,何至作此?王翦请田宅,恐不至是。”凌濛初在读王戎“不受筒中笺布”时讽刺说:“握牙筹者亦偶尔耶?有福,有福。”近代学者余嘉锡说:“戴逵之言,名士相为护惜,阿私所好,非公论也。”“观诸书及《世说》所言,戎之鄙吝,盖出于天性。”其实,没有经历的人不知道,在极端的社会里,要学会“极端地做人”,是一种“生存策略”。对任何事情都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使任何一种指责都会有相反的证据。这样的人,才不会一败涂地。

  最有说服力的例子是,王戎为侍中时,南郡太守刘肇用五十端筒中细布贿赂王戎,王戎心知肚明,“厚报其书”,但又“不受”。监察机关纠劾他时,连皇帝都出面为他辩护,说王戎“不欲为异”,“戎之为行,岂怀私苟得?”

    也许伪装太辛苦了吧!其实王戎心里是不想伪装的;王戎阳光的一面,照亮后世的是他的——“情”。

  一是重父母之情,他极端地孝顺。《世说新语》记载王戎为其母守丧,虽逾越礼制,饮酒食肉,但面容憔悴,身体虚弱,连起身都要扶拐杖。中书令裴楷往吊其母,说:“若使一恸果能伤人,濬冲必不免灭性之讥。”而尚书和峤在同时遭父丧,虽然寝苫食粥,但哀毁不过礼,气色不衰。刘毅称之“和峤生孝,王戎死孝。”

  二是重儿女之情。《伤逝》篇载“王戎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戎的儿子王绥(字万子)少有美名,与裴楷子瓒相友善。但因属于“富二代”(或富世代),因此身体肥胖,王戎曾经令其食糠减肥,但儿子胖得更厉害。十九岁死去。“王(戎)悲不自胜。(山)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简服其言,更为之恸。”(一说是王衍丧子,山简吊之)

  三重夫妻之情。《惑溺》记载,王戎之妻常以“卿”称呼王戎。按照礼仪,妇人应该称夫为“君”,丈夫才称妻子为“卿”;但王戎的太太故意倒过来。王戎开始听不习惯,说:“妇人卿婿,于礼为不敬,后勿复尔。”但王戎的太太撒娇说:“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王戎没有办法,也就任凭她这样称呼。

    时间长了,成了夫妻间“卿卿我我”的成语。

  四重朋友之情。《世说新语》记载说:“王浚冲为尚书令,著公服,乘轺车,经黄公酒垆下过。顾谓后车客:‘吾昔与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饮于此垆。竹林之游,亦预其末。自嵇生夭、阮公亡以来,便为时所羁绁。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对昔日的朋友充满了感情。

  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人比王戎更重视生活里的“情”了。汉代强调“发乎情,止乎礼义”。其时的“情”,是被“六经”裹起的小脚,不敢随便放开来。嵇康在《难张叔辽自然好学论》中说:“六经以抑引为主,人性以从欲为欢。抑引则违其愿,从欲则得自然。”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对金钱的追求,是人性的一方面。以前自视清高,羞于说“阿堵物”;到了王戎那里,突然说出口。王戎以为,正常合理的欲望,不必遮遮掩掩。对于钱财,可以“不受赙赠数百万”,也可以积攒起来,同时可以捐出去,都是正常的事情。魏晋崇尚自然,重视性情;生命洒脱,“情”光芒四射,“钱”也闪闪发光。

  许多人都误解了《世说新语·俭啬》篇的意思。这里的“俭啬”,是写名士怪诞而出人意外的举动。俭啬和其他条目的简傲、忿狷、放诞、惑溺、雅量一样,都是人物的性格、见时代风气,供人欣赏,并没有批判的意思。也就是说,《世说新语》没有把王戎的积攒、吝啬看成缺点,也没有把王戎的不受赠款和捐赠看成优点,而是看成魏晋人崇尚自然的风气。

其实,伪装的吝啬也好,真正的吝啬也好,你们以此说事,王戎都不在乎;阮籍说他是“俗物”,他也笑着满不在乎。他不避俗,不避丑,甚至不避粪坑;以俗为美,以丑为美。

  “醉酒”是阮籍“佯狂”的品牌;“吝啬”、“清廉”、“不避粪坑”,是王戎“佯狂”的品牌——独一无二的品牌——魏晋风度中的一种风度。而王戎把心里的真“情”发散出来,便拔擢于竹林,并成为那个时代“情”的代言人。

 

——————————————————————————————
 

经黄公酒垆有感

 

【题解】

  王戎少年聪慧,有气度与识见,与阮籍结成忘年交,由阮籍引荐,入竹林同游,年龄最小,最能担当未来。

  嵇康因锻铁和“绝交书”得罪,生命随日影和《广陵散》一曲终了;阮籍消极避世,登广武山、不问路径,穷途而哭;向秀也去了洛阳;刘伶和阮咸醉的日子比醒的日子多。山涛明哲务实,做了大官,竹林人士风流云散。

  近四十年过去了,不说阮籍、嵇康的事已经很遥远,就是离山涛的逝世,也快二十年了。永宁二年(302),王戎任尚书令,他穿着公卿官服,乘着快马轻车,经过昔日与嵇康、阮籍共同畅饮的黄公酒垆,不禁深深地感叹。旧地重游,酒垆尚在,往事如烟。王戎怀旧——千古竹林一酒垆。

 

  吾昔与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饮于此垆。竹林之游,亦预其末。自嵇生夭、阮公亡以来,便为时所羁绁。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

 

【注释】

嵇叔夜:嵇康。阮嗣宗:阮籍。此垆:指黄公酒垆。酒垆,酒肆,酒店。本篇出自《世说新语·伤逝第十七》“王濬冲为尚书令”条所引王戎语。

竹林之游:阮籍、嵇康等七人相与友善,常宴集于竹林之下。

亦预其末:预,参与。末,末位。王戎在七贤中年纪最小,名列末位。

嵇生夭:嵇康死于魏元帝景元四年(263),时四十岁。阮公亡:阮籍死于魏元帝景元四年(263),时五十三岁。

羁绁(jī xiè):牵绊。

 

【译文】

我过去和嵇康、阮籍在这个酒店一同畅饮。竹林之士的俊逸交游,我也曾参与其中。自从嵇生夭折、阮公亡故以来,我便被时事所牵绊。今日看这酒店虽然很近,却感到远如山河。

 

——————————————————————————————————

 

答齐王司马冏

 

【题解】

永宁二年(302),河间王司马颙上表列齐王司马冏罪状,扬言率领十万精兵,与成都王司马颖等共会洛阳,讨伐司马冏。司马冏召集百官商议,王戎说出这番让权归隐的话,差点丟了性命。这年底,司马冏被长沙王司马乂所杀,见证了王戎对时局预见的准确。故八王之乱,虽刀剑如雨,口舌如蛇,奇怪王戎,屡屡不死。

 

公首举义众,匡定大业。开辟以来,未始有也。然论功报赏,不及有劳,朝野失望,人怀贰志。今二王带甲百万,其锋不可当。若以王就第,不失故爵。委权崇让,此求安之计也。

 

【注释】

“公首举义众”二句:指司马冏于永康二年(301)平定赵王司马伦篡位之乱,拥惠帝司马衷复位。公,指司马冏,字景治,司马昭之孙,齐王司马攸之子,袭封齐王。初拜散骑常侍、领左将军、翊军校尉,平定赵王司马伦后,拜大司马辅政。次年被长沙王司马乂击败杀死。

开辟:创立。这里指建立晋国。

“论功报赏”二句:司马冏平赵王司马伦时联合了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常山王司马乂等,平乱后,司马冏独揽大权,其他各王因此怨恨。

二王:河间王司马颙与成都王司马颖。司马颙,西晋宗室,字文载,与司马冏伐赵王伦后封侍中、太尉。司马颖,字章度,武帝司马炎第十六子,在伐赵王伦之战中立有大功,但推功于司马冏,接受大将军封衔,辞掉九锡殊礼,民望归之。

 

【译文】

明公您率先聚众举兵,匡扶安定了晋国大业。自晋朝建立以来,无人能有此功勋。然而你论功行赏,没有遍及有功之人,因此朝野都感失望,人人各怀二心。如今,河间王与成都王都拥兵百万,其锋芒锐不可当。如果您以齐王身分归就府第,就不会失去原有的爵位。崇尚谦让而交出权力,这就是寻求平安的计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