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桂林,有一个地方我无论如何都想再去一次

 桂林兔子 2017-04-10
(点击腾讯网看原文链接,有精美照片)

 前记:

  大约在一年前,我和来自福建的闺蜜相约去了桂林。此行最让我赞叹的不是漓江,它太商业化了。也不是阳朔西街,它有点嘈杂。而只有龙脊,是我们说过想再去一次的,心心念念。一直想为龙脊写一篇游记,磨磨蹭蹭。正好借着三月三,想着可以让还不知道该去哪玩的人一个参考。

  小型客运车在蜿蜒盘旋的公路上行驶,将我们带入另一方天地。公路两旁被连绵的山峰紧紧包裹,脚下是不知源头的潺潺溪流,溪边架着清一色吊脚楼,目光所及之处,风景成画。客车司机不疾不徐地拐了几个漂亮的弯,车在大寨停车场停下。

  舟车劳顿,下了车还未记起看一眼大寨的名称,便有一群背着箩筐的老人围了上来。她们大多身材矮小、壮实,盘着一头厚重的发,耳垂因常年佩戴过重的银饰而耷拉了下来,身着黑红交织的民族服饰,脚蹬一双与服装风格不相符的运动鞋。我们不是她们第一批被她们包围的客人,事实上,只要有人下车她们便会围了上去,“美女,需要帮你背行李上山么。”像是一个标准化流程,不断重复。

  从停车场离我们预订的客栈需要爬40几分钟的山路,行李箱重得几乎提不起来。身旁围着的老人一直在说,“帮帮我们老人家吧,让我们赚点钱。”

  我们俩从小在海边长大,见惯了海里捕鱼的渔民,但很少见到年迈的老人背着极重的行李上山。当时纠结了很久是否花40元让她们帮忙,甚至考虑到这是不是一种不人道的行为。几经确认,她们信誓旦旦地说自己没有问题,于是四个人成行上山。

  帮我们背行李的老人,她告诉我寨子里地段好的人家都建成客栈了,自己家地段不好,孩子都出去打工了。路过她家时,她还跟我指了指方向。

  山路是最多只能容纳两人的羊肠小道,上面铺着大小不一的石板。据说上山的道路还是近几年开发景区才开辟的,在未修路前,这里的居民天亮从家里出发,天黑才能抵达山下。交通不畅,日常所需之物需要下山背回,长期以往,便练出了一副好筋骨。很多年迈的老人至今还能背负极重的行李箱爬上千米高山,而不提重物的年轻人反倒走得气喘吁吁。

  上山的途中下起了小雨,空气里夹杂着泥土的气息,从石缝中迸出的水花汇成涓涓细流,远处埋头吃草不问世事的马,被笼罩在烟雨下的山,每一处都是惊喜。我们暗自庆幸自己爬了上来,而不是直接坐车,否则就会错过触手可得的风景。有些路啊,还是要自己走了才做数的。

  雨越下越大,两位老人披着雨衣继续负重前行,想来这40块钱赚得不易。但在这不富裕的寨子里,有一种谋生的手段,也未尝不是幸事。

  龙脊的客栈大多开在地势较高的山上,视野宽阔。买地段也是极讲究的,在这里,只要自家的地段适合建造成客栈,他们的生活便不会太难。我还记得当时所住的那家客栈老板脖子上挂着略粗的金项链,跟其他贫穷的居民比起来,真是天壤之别。

  虽然我不喜欢客栈老板的品味,不过他家客栈还是不错的。从三楼推开窗,窗下是若明若暗的灯火,头上云雾笼罩,好似住在云上。我闺蜜在推开窗的那一刻,甚至想退掉返程机票,多呆几天。

  在龙脊,时光是慢的。他们用于做饭的一蔬一果都需要自己平日种植,就连做竹筒饭的竹子也需要亲自去砍来。说起这竹筒饭,在砍完新鲜的竹子后,将其果肉掏空,再放入糯米,腊肠,猪油,封上芭蕉叶,在火中慢慢煨烤。煨烤后打开的一瞬间,飘香四溢,糯软可口,别具风味。

  如果此时再配上一壶它们自家酿造的米酒,酸中带甜,甜中有香,口感清奇。我们也尝试了竹筒鸡和一叠四季豆,都很不错,也不贵。

  正在煨烤的服务员。她告诉我自己之前也曾去福建安溪打工,后来又回来了。她平日需要负责整间客栈的打扫,工资两千左右。

  竹筒鸡

  登观景台的那天早上雾气很浓,我们上去的时候早有一大批人在那等候。在半路遇到折返回去的路人,说浓雾太厚,今日是见不到梯田了。我们很幸运,登上观景台不久,浓雾逐渐散开,大片梯田尽收眼里,在场的人惊呼太美。是阿,目光所及之处,是风景。目光所不及之处,似仙境。

  难以想象,800多年前,第一批到达龙脊的壮民与瑶民面对横亘在眼前的深山,是如何依靠刀耕火种的原始方式,开垦出第一块梯田的。从元朝至清初,整整开垦了650年,才有如今这番景象。这里的居民是有理由骄傲的,龙脊梯田的美无需语言多加描述,便轻而易举的藏进诗人的诗,躲在摄影师的镜头,飘入旅人的梦。

  浓雾笼罩下的梯田

  雾散了一些,露出了翠绿的山色

  慢慢的,山脚下的梯田与吊脚楼展露头角

  接着,更大面积的梯田显现

  山下的吊脚楼围城一个圈

  浓雾完全散开后,是一大片如链似带的梯田

  平安寨上著名的七星伴月

  我喜欢在这深山中遇见一些人。她们平凡却饱满,有时会与她们交谈上一两句,有时只是相识一笑,素昧平生,短暂相逢,但值得珍藏一刻。

  我们是在寻找二号观景台的时候碰到这位老人的,她当时坐在自家门口,脚下放置着装了茶叶蛋的盆。见到我们盈盈一笑,用不流利的普通话问我们要不要买蛋,一个两块钱。我们吃了两颗,顺便跟她聊了几句。她说卖茶叶蛋是为了给儿子赚钱建房子,她的儿子就住在离她不远处的破旧小木屋里,而她住的,是一栋更破的房子,虚掩的门内只有一张床。

  我们提议为老人拍张照片,她说买一颗蛋就能拍,很可爱。

  正当我们聊着,有一对中年夫妇也恰好走了过来。他们拿了张小板凳坐下,各自吃了两个蛋。妻子提醒丈夫注意身体,不要吃太多蛋黄。不过,没多久的功夫,她们把老人盆里的蛋都吃完了,只吃蛋白,丢了蛋黄。老人见状,高兴得很,赶紧又回屋里拿出另一盘蛋,告诉他们“还有。” 我当时在想,果然世上还是好人多。

  旅途中碰到的织布的大娘

  卖豆腐花的老太太

  正在帮妈妈装特产的小女孩

  我有时会觉得自己是偷窥者,窥探了别人的生活,但她们如此真实可感。不过,有一个遗憾的现象是,一路上大多碰到的都是老人与妇女,很少见到年轻人。我想许是因为这深山中风景虽好,但谋生不易,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了。

  听说这里的女子从前一生只剪一次发,意喻着幸福与财富。不过,现在很多年轻的女子觉得麻烦不愿意再蓄发了,估计再过些年头,这个传统也将消失了。

  对于龙脊,我们是过客。一路上,旅程匆匆,不需要告别,也不需要纪念,只是希望下次再来时,它还是老样子。

  文 | 刘媚媚

  图 | 刘远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