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蒋言礼《“六六谣”及散文系列》之一《那年那月南华门》

 红豆居士 2017-04-10

(蒋言礼先生与贾平凹先生的合影)






本期内容:一、开篇图文“六六谣”;

二、《那年那月南华门……》——说明:影印与文字是相连贯的






长歌短叹NO.11【六六谣】海棠花开(2011-08-01、2017-03-27


海棠花开时节

心中绽放欢悦

一簇一簇花团

芬芳你我笑靥


那时天空纯净

白云淡淡如雪

追逐你的背影

追到回眸一瞥



那时生活清淡

钱包很瘪很瘪

一根冰棒在手

两人吃到入夜


那时日子很闲

那时去处很缺

只有海棠树下

天天与你相约


初恋日子很短

与花一起凋谢

又甜又痛感觉

伴我多少岁月


海棠花开时节

又见绽放欢悦

不知那时人儿

有无当年笑靥


那年那月南华门……


东三条西口斜对面就是大作家赵树理住过的院子。

这个院子在西五条东头上,门则开在南华门街。


这一带文化气息浓厚。省文联(现为省作协)占了一整条小巷,当时省里几乎所有著名作家都居住在这里。

在这里你要碰上老农民模样的人不要忽略,说不定就是马烽或是孙谦呢。


“文革”初期,我还小,但知道赵树理是个大作家,也见过他。他常常端一盆垃圾来倒,垃圾堆就在我们东三条口上。

那时的赵树理已遭厄运了。


印象里瘦瘦高高的一个老人,腰是驼弯的,动作很缓慢,穿着颜色很深的旧制服。

我也说不清楚我在干啥,情急之下,一挣一跳,打了三湖一个耳刮子,跑了。


现在赵树理故居已成了一处文物景点,门前多了一块碑。

(蓝T恤,为“追忆青涩”编辑者本人)


记得是1968年夏天的一个下午,阵阵的口号声传过来,我们跑到四条那边去看,原来正在批斗赵树理,马烽、孙谦、西戎、胡正等一干大作家陪斗,胸前都挂着大牌子。



造反派好像也是文联内部的人,严辞疾语,责问凌厉,赵看似也在努力回忆,认真回答,但总是不能让那些人满意,说是狡猾,于是又引来一片愤怒的口号声。

那时小,不懂是非,只觉得场面又热闹又好笑。


上小学时,班里有一对姐弟,家住东四条,父母好像也是文联的什么家。

姐姐叫蒋小红,弟弟叫蒋彬彬。

对这个蒋彬彬,我当时很不以为然,他很调皮,用时下的话来说,就是经常搞怪。更让人不好容忍的是,他竟然和我父亲的名字差不多,我父亲叫蒋永彬。


大约是“文革”前,姐弟俩突然不见了。听说随父母调动到不知何处了。


那个年头,做文化工作的,总是不能让你安生的。

因为都姓蒋,这些事记忆就深些。


与赵树理故居相连的一个院子更大、更漂亮,院里搭有藤萝一类的花架,原先是个单位,“文革”中住了好些人家,旧日不知是何人的府邸。


南华门充满浓浓的市井味道。

记得更小的时候,我家还在东二条住,东二条和南华门正街两边搭盖了很多简陋的房子,人们叫“棚户”,使本就不太宽敞的街路更显拥挤。



东二条东头与双龙巷连接,路南还有一个门可以进入杏花岭体育场。

杏花岭有省城最大的田径场足球场,还有几个篮球场,常有全国性赛事。

(那时扒杏花岭体育场墙头,看全国足球比赛)


赛场周围是大片的树林子。

现在,杏花没有了,树林子没有了,体育场也没有了,足球场上矗起了几栋高层楼房。


我上学的杏花岭小学也在这里。


东二条还有一个煤场、一个粮店、一个菜站。“文革”前那些个体小店,都关闭了,只留下这几家国营的店面,维持人们单调的日常生活。


我家那时住在东二条8号院,是一个没有南房的“三合院”。“三合院”里住有8户人家。


西房住着个楚大爷,圆圆的头圆圆的脸,戴一副圆圆的眼镜。听说曾当过国民党的县太爷,可那时却成了一名搬运社的“车夫”,每天早上拉一辆空的小平车出去,傍晚拉一辆空的小平车回来。


乔姐和郭姐是院里的两位女孩,当然都比我大。与我同龄或小一些的,我是不屑一顾的。


郭姐大名郭完英,她上面已有好几个姐姐了,她父母想结束这种趋势,所以给她起了这么个名字。

上了高中,郭姐认为自己的名字太俗气,便自作主张改了名,叫成了郭丽娜。


乔姐叫乔亚丽,郭姐也有与其一比的意思,带个“丽”字,感觉就洋气多了。

其实还有更美的人,那就是乔姐家的一个亲戚,家住平遥县城,隔一段就会出现在我们院里。人们叫她桂英,人很白,清瘦苗条,有一种典雅脱俗的神态。


人们都说她漂亮,我大哥也常去找人家聊天。


后来一说到“漂亮”这个词,我就联想到桂英那张精致的脸。我以后再也没见过那么漂亮的人了,只有电影《罗马假日》里的赫本与她相似。


小小年纪便对美有判断力,看来与知识阅历无关,还真是人的一种本能。


今天的南华门已是面目全非。

上世纪80年代初,府东街东延,把南华门拦腰截成两段。现在“棚户”没有了,四合院大多也不见了,东二条两边都成了高低不等的楼房,本来就只有两米宽的东三条彻底没了踪影。


东四条里那两座小洋楼还在,是省作协的办公场所,其他的几处四合院全变成了作协的住宅楼。


听说这一带又要改造,恢复传统民居,建成“文化街区”,却不知那些拆了的旧宅怎么弄?


那天经过南华门,依然充满市俗生活的浓浓味道,车来人往,嘈杂热闹,只有赵树理故居安静地保持一份冷清,紧紧地关着那两扇黑色院门。






(蒋“太公”钓鱼图——似“”起一个人)






蒋言礼,祖籍山东莱阳,1954年生于山西太原,资深职业报人,高级记者,曾任太原晚报副总编,山西商报总编、太原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作品曾获中国新闻奖。

从小酷爱文学与音乐,自学作曲、声乐和指挥。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业余创作,以歌词、散文为主。

歌词曾被生茂、谷建芬等许多作曲家谱曲、作词的有些歌曲关贵敏、刘和刚演唱过。

后转向现代诗创作,自创的歌谣体诗“六六谣”颇受好评。

近年又研习自由体诗,已发表在《星星》《海燕》《山西文学》《山东诗人》《都市》《广州日报》《山西日报》《西安晚报》等报刊。

已出版著作4部:《城里的秘密》(歌词集)、《六六谣》(诗歌集)、《篮里的景致》(散文集),《秋风调》(诗歌集)。

2013年获第三届中国报人散文奖。

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太原诗词学会副会长。






编辑絮语:拜读体味蒋大哥的文字,那种平和、内敛,对我正在辛辛苦苦修改《追忆》,必大有裨益!






本平台以文交友特色——纯真、纯情、率真、率性,真善美;

本平台求稿接稿风格——追忆青涩、诗文鉴赏、唯美絮语、艺术探讨、图鉴箴言

本平台非营利性,属草根自媒体黑板报,大家小家、旧文新文、一概接纳,不过就是编辑者退休以后消食破闷、健脑动手的一项养生爱好,同时所刊诗文美图也希望为读者增添一点儿茶余饭后、闲读养性的情趣;

敬请赐稿!

敬请分享、转发!

敬请赞赏!






写作不易,劳心费神,责编配图,意境揣摩勿敢丝毫怠慢,敬请为编辑建言,打造高品位平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