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妃省亲所点四出戏的寓意到底是什么?

 LOVE天使的外婆 2017-04-10

元妃省亲所点四出戏的寓意到底是什么?

(2017-4-10)

《红楼梦》有极深奥的文化内涵,这部小说里边有诗,有词,有文,有赋,而且都是按头制帽,按照人物的特点写诗,写词,写文,写赋。《红楼梦》跟戏剧的因缘也很深,曹雪芹对戏剧非常熟悉,运用自如。《红楼梦》里的人物经常看戏,经常说戏里的情节、人物、词藻。他们什么时间看什么样的戏有讲究,他们看戏的内容和他们自己命运有讲究,什么样的人关心什么样的戏文,说什么样的戏文,也都有讲究。红楼人物点戏、看戏、说戏,都是为小说人物命运服务的,为小说大局服务的。

看戏先得点戏,元妃省亲有个重要内容,就是元妃点戏。文本说:

那时贾蔷带领十二个女戏,在楼下正等的不耐烦,只见一太监飞来说:“作完了诗,快拿戏目来!”贾蔷急将锦册呈上,并十二个花名单子。少时,太监出来,只点了四出戏:

第一出《豪宴》;第二出《乞巧》;第三出《仙缘》;第四出《离魂》。

贾蔷忙张罗扮演起来。一个个歌欺裂石之音,舞有天魔之态。虽是妆演的形容,却作尽悲欢情状。刚演完了,一太监执一金盘糕点之属进来,问:“谁是龄官?”贾蔷便知是赐龄官之物,喜的忙接了,命龄官叩头。太监又道:“贵妃有谕,说:‘龄官极好,再作两出戏,不拘那两出就是了。’”贾蔷忙答应了,因命龄官做《游园》、《惊梦》二出。龄官自为此二出原非本角之戏,执意不作,定要作《相约》《相骂》二出。

清初《牡丹亭》中的《游园》丶《惊梦》并不是大热剧目,经常上演的是《闹学》丶《寻梦》丶《离魂》丶《拾画叫画》。因此,元妃点《离魂》而不点《惊梦》符合当时风俗,并不是作者强加之。其余《密誓》丶《豪宴》和《仙缘》亦为当时盛演剧目。读众往往提出一个问题:元妃为什么在如此大喜的日子里点这些剧目?——当然《豪宴》除外。这是因为,省亲比起国家大礼,“国体仪制”比较宽松,可以“略尽骨肉私情”,点戏可以不依宫戏规矩而依士大夫门庭沿习。因此,元妃点戏,除了吉庆戏目之一的《豪宴》外,还点了时鲜《长生殿》和流行的风雅戏《离魂》丶《仙圆》。当然,作者选取这几出折子戏的原因亦是考虑了小说情节之所需,特别是《密誓》,这出是写玉环乞巧,和李隆基再次坚定前盟的戏,其中有写到杨玉环对失宠的忧虑。松樵认为,这出戏不但隐寓“元妃之死”,更隐寓了元妃寂寞的宫中生活和忧虑。至于元妃是怎么死的,只能依据第五回贾元春的判词及配画和“红楼梦曲.恨无常” 进行合理推测,重点审视“二十年来辨是非”、“虎兕(兎)相逢大梦归”和配画“只见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以及曲子警句“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龄官是什么行当?小说中第三十六回提过她是小旦,有人说是贴旦,理由是她的本角戏是《相约》丶《相骂》。事实上,这是作者有意模糊书中时代的之举动。在明代,小旦主要演配角,唱做俱重,相当於今日闺门旦和六旦,因此在那个时代的《相约》丶《相骂》,丫鬟一角的确可以是小旦的应工本戏。清初时候,如果以全本戏论,小旦应该是扮演小姐,可是由于那个时代折子戏开始盛行,单以折子戏论,《相约》丶《相骂》乃是张氏和丫鬟并重的对手戏,张氏和丫鬟作了主角,其中以丫鬟为主,因此演女主角的小旦也可以演丫鬟,和老旦对戏。在明代,杜丽娘应该是正旦应工,小旦作春香。在清代,小旦扮杜丽娘,贴旦扮春香。而在清初,至少是乾隆年间,《游园》丶《惊梦》都是小旦与贴旦并重的折子戏。在这种情况下,龄官不论是小旦还是贴旦,《游园》丶《惊梦》都是龄官的本角戏,所以不可以因为她拒演《游园》丶《惊梦》而作为她是贴旦的证据。更何况贴旦重做和说白,而龄官却是《牡丹亭》“袅晴丝”等“最是唱的好”,梨园行规什么行当学什么行当的戏,而不论是主是配,更证明了《牡丹亭》之《游园》丶《惊梦》是龄官的“本角戏”。

那么,龄官为什么拒演《游园》丶《惊梦》呢?据记载,古人点戏,如果点了一本传奇的某一出,之后就不会再演此出之前的戏。例如点了《写真》,之后就不会再演《寻梦》,这是观众和梨园的共识,即使是家班演出亦不例外,若点戏的人犯了这个错误则会被人取笑。书中元妃已点了《离魂》,在它之前的《游园》丶《惊梦》就不可以再演了。对照后文龄官对贾蔷的爱慕,多愁善感,常把心底话藏着不说的龄官,她本身不好言的性格,加上对贾蔷的爱护,使她对这梨园旧习只字不提,以“自为此二出原非本角之戏,执意不作”,“贾蔷扭他不过,只得依她作了。”,此举不但“贾妃甚喜”,更保存了贾蔷的面子。因此,龄官“非本角之戏”,不过是一个藉口,就像她在梨香院和宝玉所说的谎:“嗓子哑了。前儿娘娘传进我们去,我还没有唱呢。”

元妃点的第一出戏《豪宴》,脂砚斋的评语是:“《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豪宴》这出戏是清初戏剧家李玉的作品《一捧雪》里的一出。《一捧雪》写的是莫怀古的家里有九世相传的珍贵玉杯“一捧雪”,大奸臣严世蕃想占为己有,向莫怀古索要。莫怀古不敢不给又不舍得给,就用赝品代替。莫怀古的门客汤勤向严世蕃告密说玉杯是假的,严世蕃把莫怀古害得家破人亡。面相同主人长得一样的老仆莫成代替莫怀古被处死,莫怀古的侍妾雪艳刺杀汤勤后自杀,这就是至今还在京剧舞台演出的《审头刺汤》。莫怀古藏在戚继光的家里,后来严嵩和严世蕃倒台,莫怀古复职,莫成和雪艳得到皇帝封赠。《一捧雪》里的《豪宴》写莫怀古因为补官到京城,以世交的关系拜谒严世蕃,把自己的门客汤勤推荐给严世蕃。众人在一起饮酒看戏。这里边还有个戏中戏《中山狼》,实际指汤勤是中山狼,得志便疯狂。

《一捧雪》乃写家破人亡的悲剧,按说元妃不该点这样的戏,但是她偏偏第一出就点了个戏中的一出。作者让元妃点这出戏是为小说构思服务的,隐寓贾氏家族将会发生不幸。发生不幸的主要内部因缘是家族的豪奢,另一个内部因缘则是贾府也有一只中山狼,这只中山狼就是汤勤式的人物贾雨村——贾雨村在没有得志或者势力还不大时,千方百计巴结贾府;当贾府面临困境,他“又降了”时,便投靠了贾府的政敌,反过来狠狠地踹了贾府一脚;贾府发生不幸的外部因缘就是贾府的政敌发难,且贾雨村与之相勾结。

讲具体一点,“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盛筵必散”,贾府将要发生一件跟抢夺玉杯“一捧雪”相似的事件。有论者说,这一事件就是“石呆子古扇案”——贾赦看上了石呆子的扇子,要买来收藏,石呆子偏偏发了呆劲,说一万两银子也不卖。贾琏去买没办成,贾雨村却办成了。贾雨村利用手中的权力,说石呆子欠了官府的银子,把他的扇子抄来送给了贾赦。“石呆子古扇案”同“一捧雪”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吗?完全没有。“古扇”是石呆子的,贾赦是荣国府的大房,抢夺“古扇”贾琏去买没办成,贾雨村却办成了,这如何跟抢夺玉杯“一捧雪”相似呢?

贾府与“一捧雪”相类似宝物只有一件,这便是贾宝玉出生时衔在嘴里的那块通灵宝玉。作者让元妃点《一捧雪.豪宴》这出戏,其寓意全在于透露,贾雨村将与贾府的政敌相勾结,制造一宗远远超出“冯渊案”、“石呆子古扇案”的“通灵宝玉案”。作者的这一构思,其文本依据除元妃点《一捧雪.豪宴》外,主要的还有贾雨村高吟之联“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反复出现的“太虚幻境”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塑造了一个面相和性格与贾宝玉几乎一样的甄宝玉,明确交代了僧道二仙师要下世下世度脱几个(第一回那道人道:“趁此何不你我也去下世度脱几个,岂不是一场功德?”那僧道:“正合吾意,你且同我到警幻仙子宫中,将蠢物交割清楚,待这一干风流孽鬼下世已完,你我再去。如今虽已有一半落尘,然犹未全集。”),等等。

元妃点的第二出戏《乞巧》,脂砚斋评语说:“《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长生殿》是清初著名戏剧家洪昇的剧作,演唐明皇跟杨贵妃的悲剧。《乞巧》是剧中《密誓》一出。七月七日杨贵妃在长生殿乞巧,希望她和唐明皇情缘长久,这时唐明皇来了,杨贵妃说起牛郎和织女的情缘,伤心流泪。唐明皇对天发誓,愿意跟杨贵妃“生生世世,共为夫妇,永不分离。”后来安史之乱发生,唐明皇携杨贵妃外逃到马嵬坡,六军不发,唐明皇只好下令缢死杨贵妃。脂砚斋既然认为这出戏伏元妃之死, 这说明元妃极有可能也是被赐死的,而元妃之死又成为贾府败落的重要原因。

元妃决定家族命运。元妃在小说中虽然是个次要人物,但是她却对家族命运起主要作用。警幻仙子给贾宝玉看的金陵十二钗判词和画册,贾元春排在林黛玉和薛宝钗之后,曹雪芹写她的笔墨不多,但她在整个家族中的位置比林黛玉、薛宝钗都重要。因为她决定整个贾府的荣辱,也相应地决定其他人的命运。

铁定的逻辑,“通灵宝玉案”发生在元妃“虎兕(兎)相逢大梦归”之后,林黛玉之死当定格在“通灵宝玉案”贾府第一次造假过程中,贾宝玉出家则当定格在“通灵宝玉案”贾府第二次造假之时。

元妃点的第三出戏《仙缘》,脂砚斋评语是“《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邯郸梦》即《邯郸记》,是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的名作。根据唐传奇《枕中记》写成。写的是卢生在梦中得到娇妻,大富大贵,出将入相,又因为官场倾轧,被贬到云南。卢生醒来时才发现,他的大起大落只不过是黄粱一梦。《仙缘》这一出,是写卢生梦醒后看破了人生,被吕洞宾引度上天,接过何仙姑手里的花帚扫花。脂砚斋认为这出戏预伏了将来甄宝玉送玉的事。

“甄宝玉送玉”送什么玉?当然是通灵宝玉。通灵宝玉怎么会落到甄宝玉手中?有论者说是王熙凤被休后, 丢失了的通灵宝玉被她带回了金陵,这块玉阴差阳错到了甄宝玉的手里,甄宝玉就来给贾宝玉送玉来了。此论纯属臆测,既与“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相悖,又与“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相违。合理的解释应是,在“通灵宝玉案”中,由于贾雨村的告密,贾府第一次造假——呈上的赝品通灵宝玉被验证,贾府政敌查抄贾府,索要通灵宝玉——这通灵宝玉本是僧道二仙师作法幻化之物,岂能落入贼人之手,二仙师便略施幻术取走通灵宝玉,委托早期登仙的甄宝玉将玉送还,并点化贾宝玉出家。或问:僧道二仙师为什么不亲自送玉并点化贾宝玉出家?僧道二仙师当然可以亲自送玉,也可以点化贾宝玉出家,但贾宝玉是逃离不开贾府的重重包围的。委托甄宝玉将玉送还,并点化贾宝玉出家,贾宝玉则可顺利逃离贾府。为什么?这便是“通灵宝玉案”中贾府第二次造假——甄宝玉持赝品通灵宝玉充当贾宝玉的替罪羊。或又问:送玉并点化贾宝玉出家这大的事还能委托办理吗?怎么不能!吕洞宾引度卢生上天,就是受何仙姑所委托。

元妃点的第四出戏《离魂》,脂砚斋评语是“《牡丹亭》中,伏黛玉之死”。《牡丹亭》是汤显祖的名作,《离魂》就是《牡丹亭》中《闹殇》一出改成的折子戏。《牡丹亭》写的是,杜甫的后人南安太守杜宝只有一女杜丽娘,美丽聪慧,纯真可爱。她读《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从鸟儿成双,领悟到“人何以不如鸟乎?”自己年轻美丽何以没有伴侣?跟丫鬟春香一起到后花园。杜丽娘看到满园春色,感慨年华虚度,很伤感,回到闺房,入梦,在梦中跟书生柳梦梅在牡丹亭畔幽会,梦醒之后,杜丽娘到花园中寻梦没寻着,伤心之极,病倒了。杜丽娘从春天病到深秋,在中秋之夕,想看看中秋的明月,结果看到的却是秋雨淅淅沥沥,西风刮着梧桐叶一片一片飘落,杜丽娘心病难医,心事无人可诉,就带着对爱情的渴望,告别了围在身边的双亲,在连宵夜雨中离开了人世。

《离魂》写杜丽娘病重而死,脂砚斋认为这出戏预伏了林黛玉之死。也就是说,从《牡丹亭》杜丽娘之死,可以推见林黛玉之死。

林黛玉应该是死于“通灵宝玉案”贾府第一次造假过程中。元妃之死,已然让贾母气尽力微,“通灵宝玉案”起,史老太君归天。贾府以赝品献上通灵宝玉后,贾宝玉避祸他乡。失去贾母和贾宝玉保护的林黛玉,正如紫鹃“好话”所言:“若是姑娘这样的人,有老太太一日还好一日,若没了老太太,也只是凭人去欺负了。”果不其然,林黛玉遭遇不称心的指婚,他以死相拼,于秋夕在大观园桃树林自缢。林黛玉是为贾宝玉泪尽而死的,并没有什么调包计之类的夸张性、浅表性情节。

脂砚斋说:“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脂砚斋既然说是“通部书”,那么就不仅是前八十回还包括后四十回,这是不言而喻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