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经方脉诊 一、夯实基础——知识准备篇: 胡老解读《伤寒论》脉诊特点:以八纲辨证为纲,把常见的脉分为太过与不及,使临证者把所见之脉与所见之证合参,很快得出所辨之证。 举凡表里阴阳寒热虚实无不应之于脉,故脉诊于辨证亦有其一定的指导作用。 脉的部位:寸口即指桡骨动脉言,诊时以中指端向高骨动脉处按之,即为关位,然后下食指和无名指,前指所按即寸位,后指(无名指)所按即尺位。 平脉与病脉:在《伤寒论》,把无病健康人之脉称谓为平脉。平,即平正无偏之谓,故不以象名。人若有病,则脉失其平,就其不平者名之以象,即为病脉,我们经常所称的浮、沉、数、迟、大、细等等,即皆病脉的象名。 在临床所见,脉现单纯一象者甚少,而常数脉同时互见,如脉浮而数、脉沉而迟、脉浮数而大、脉沉而细等等。 脉则不外太过和不及两类。太过者,谓较平脉为太过也椈不及者,谓较平脉为不及也,如浮、数、滑、大等即属太过的一类脉椈沉、迟、细、涩等即属不及的一类脉。 脉动、脉体、血行即脉象来自的三个方面,与上述之脉象两大类别,合之则为脉象生成的根源。 中诊脉诊记:《内经》有三部九候诊法:寸关尺为脉之三部,浮中沉为脉之三候,三部各有浮中沉,三而三之为九,因谓为三部九候。 《伤寒论》有三部诊法首见,即诊人迎、寸口、趺阳。 有诊脉独取寸口之说,源于寸口侯十二经。推广于晋代王叔和《脉经》,因此伤寒论的脉诊的理解应参考、印证于寸口诊法,脉诊合参才能符合体系结构。 二、拨云见日——听课进阶篇 《中诊》中寸关尺对应:右侧肺脾命,左侧心肝肾。鲍老师用红色字体标注:《伤寒》中寸关尺对应关系为: 寸—上焦,关—中焦,尺—下焦,并无具体脏腑对应关系,其中寸脉应胸膈以上——心、肺、气管以及五官官窍;关脉一般侯中焦——肝胆和脾胃;尺脉一般侯下焦。 脉诊之所以重要,是由于脉象能传递机体各部位的生理病理信息。明确伤寒脉诊不但可以使自己的脉诊方式归一,而且对于体系中脉证对应很重要。 脉象的真假是指脉象与病症属性是否一致。若出现不一致,辨证如何取舍? 大多数情况为舍脉从症,主要是要解决患者的主诉。总之,脉与症的从舍应四诊合参,仔细辨别,综合分析才能取舍得当。鲍老师举例:《伤寒》条文255:“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此条文中有证,无脉,却可随证遣药。而后文中有许多大承气汤的脉象,阳明内热,阳明腑实,“痞满燥实坚”,脉大有力,脉坚而涩,脉坚而实,用大承气汤。后又写到“脉沉而细,脉沉在里”,也是大承气汤,原因在于有合病证,脉象也不是单一,而是复合脉。 三、回炉重铸——思考总结篇: 怎么去学习脉诊?如何学透伤寒脉诊? 把握大的方向,归一原则,用伤寒脉诊的思维方式去实践 。 如果没有大量的病人进行实践,理论知识只能停留在理论,无论你造的再好那都叫做空中楼阁,没经过实践的检验。通过实践的检验,鲍老师的课程是通过在门诊临床经验之谈,能够弥补我们的短板,透过现象看本质。吃透老师课程中的病例,在实践中去摸索,多见多识多交流。 经方实用脉诀(源于胡希恕) 浮主表热也主虚,沉里虚寒水饮瘀 数常主热虚也见,迟主虚寒实不奇 弱虚津血常出汗,弦痛弦饮津血虚, 紧实紧痛痰水饮,缓脉血少是常理, 滑实滑热邪也盛,涩虚血少要常记 洪脉热盛不为错,微脉气血必定虚, 大主热实兼虚劳,细脉血少定是虚, 长脉一般多主实,短脉主虚亡血急, 急脉邪盛久病凶,伏脉水饮兼寒虚 芤脉虚劳血不足,革脉亡血漏精遗。 结脉主虚兼淤血,代脉主虚难调理 上实下虚表也促,实脉虚脉是本意 动脉主惊也主痛,仲景脉法要牢记。? 作者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 伤寒一班 张福海 审稿丨伤寒一班班长 付志文 编辑丨新媒体部 储小彬
本系列为鲍艳举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学习班的感悟分享。 医路漫漫,愿与众医友共勉! |
|
来自: AB向往神鹰 > 《52.经方方证与讲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