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的古诗赏析系列(四)《出塞·其一》

 午夜流星ZDR 2017-04-11

《出塞·其一》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的征人未还乡。倘若龙城的“飞将军”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跨过阴山。

打开猎豹浏览器,查看更多文化图集

【赏析】

出塞二首》是唐代诗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本周刊出第一首。

凡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诗歌,都有着独特的思想艺术魅力。王昌龄这一首有名的边塞七绝,其妙处在于;篇幅虽小,而容量特大.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

尤其首句 “秦时明月汉时关”最耐人寻味。诗从写景入手,用大笔勾勒一幅寥廓和萧条的“月临关塞图”,刹时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拉出了“时间”概念,时间和空间在画面中纵横交错,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使读者把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秦代筑关备胡,汉代在关内外与胡人发生一系列战争的悠久历史自然联系起来。如此一来,“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当代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共同的悲剧;希望边境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龙城飞将”,也不只是汉代的人们,而是世代人们共同的愿望。平凡的悲剧,平凡的希望,都随着首句“秦”、“汉”这两个时间限定词的出现而显示出不平凡的意义。这是诗人对长期边塞战争作出的深刻反思的“神来之笔”。

诗人通过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意匠经营,以及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四句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小词典】

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一作太原(今属陕西)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晚年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因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擅长七绝,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也有愤慨时政及刻画宫怨之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飞将:西汉名将李广。他曾任右北平郡太守,屡次打退匈奴的入侵,被称为“飞将军”。

胡马:指侵扰内陆的外族骑兵。

阴山:横亘於内蒙古自治区南境的山脉。汉时匈奴常据阴山侵扰汉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