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夜将至,我从今开始守望,尽忠职守,生死于斯,至死方休。因为我是黑暗中的利剑,城墙的守卫,抵御寒冷的烈焰,破晓时分的光线,唤醒眠者的号角,守护王国的坚盾。我将生命和荣耀献给我的国家,今夜如此,夜夜如此。”这是摘自《冰与火之歌》里的一段话,《冰与火之歌》的内容不是以斯巴达为蓝本,但我觉得用来总结斯巴达勇士的荣光一生实在是太到位了!真心,这个开头我反反复复写了改了十遍都不尽人意,感觉怎么都描述不出他们的骁勇善战和赤胆忠心,只好“拾人牙慧”为我心中爱国勇敢的斯巴达勇士拍手叫好!可是勇士的精神从何而来,战无不胜的斯巴达勇士是怎样炼成的呢? 史书中的勇士是这样的:在古斯巴达,每当婴儿呱呱落地时,首先要抱到长老那里接受检查,如果长老认为他不健康,都会被抛弃荒郊野外的弃婴场自生自灭;而后,他们的父母用烈酒给婴儿洗澡,如果他抽风或失去知觉,这就证明他体质不过硬,任由他死去。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斯巴达人认为只有健康的婴儿才能成长为强壮的战士为国效忠。 小勇士们7岁前,一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但是父母从来不会对他们娇生惯养,不能挑食、不能哭泣、不能吵闹、不怕黑暗、不怕孤独,主要教会他们的是享受知足与快乐。有时我会问自己:作为父母能给予孩子的最宝贵的是什么呢?房子?车子?票子?今天有了答案,最宝贵的财富是去教会我的女儿享受知足与快乐,这会是她幸福一生的源泉,也会是她收获到的最珍宝的精神食粮。 斯巴达男孩长到7岁,就要离开温暖的家,被编入少年团接受严格训练。队长是从年满20岁的青年中选拔出来的最勇敢、最坚强的人,小勇士们要对他绝对服从。他们每天练习跑步、掷铁饼、拳击格斗和击剑等,以增强勇气、体力和服从性、忍耐性。每年在节日敬神时,更要接受鞭打的“洗礼”。他们跪在神坛前,火辣辣的皮鞭如雨点般狠狠地打在皮肤上,他们不会求饶,不会呻吟,只会咬紧牙关忍耐,因为对他们而言,流血为荣,流泪为耻,能经受住鞭笞的人被称为“神坛胜利者”,神坛的碑铭上会记录下这种勇士的荣光。
告别少年,满20岁的斯巴达勇士们,已成长为一名正式的军人,这时结束教育阶段,开始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斯巴达人的主要战术就是利用方阵。方阵战术不仅要求勇士的勇敢,还要求相互配合和纪律严明,以保证在战争中进退自如。据记载,著名战役温泉关战役中,斯巴达勇士使用的就是方阵防守战术——希腊长枪方阵,这由是宽大盾牌排成的盾墙以及层叠其间的长矛共同组成的防守方阵。在这密不透风的防守下,波斯士兵的小盾和短矛没了办法,成批成批地败下阵来,倒在斯巴达勇士的方阵下。 再经过漫长的十年军事训练,30岁时勇士们总算可以喘口气,离开军队,回家结婚生子,但是还必须要参加民兵组织,平时一起出操训练,战时一起战斗,直至60岁,才能真正退役安享晚年。历经一生严格的而又痛苦的磨练,锤炼出了一个个坚强的无畏的钢铁战士,这也是斯巴达勇士为之骄傲为之荣耀的人生写照! 斯巴达300勇士,在赫赫有名的温泉关战役中,腹背受敌,300勇士死死盘据着自己的阵地,誓死抵抗,长矛折断了,就用短剑,短剑折断了,就用石头砸、用拳打,用脚踢,用牙咬,没有一个投降,没有一个逃跑,顽强抵抗了三天三夜,阻挡了万余人的波斯御林军“不死军”,直至最后全部壮烈牺牲。这场血战,让对手波斯王薛西斯认识到了宁死不屈的斯巴达勇士,他心惊肉跳地感叹道:“这是一只多么可怕的军队!斯巴达人是不是都是这样的?”后人为记录下斯巴达勇士视死如归的事迹,铭记住斯巴达勇士英勇无畏的精神,于是在温泉关矗立起一座狮子纪念碑,上面镌刻着:来往的过客啊,请带话给斯巴达人,我们忠实地遵守了诺言,为国捐躯,长眠于此。 在男勇士们用命为国效力时,斯巴达的女勇士们巾帼不让须眉,每天跑步、竞走、掷铁饼和搏斗等从事体育锻炼,而不是留守在家里的织布耕田。斯巴达人认为只有身体强健的母亲,才能生下强壮的战士,这是斯巴达女勇士们的首要职责。斯巴达女勇士们的第二职责是,虽然她们不必参与真正的战斗,但是她们要用自己的道德信仰和坚定的爱国之心,去支持家中当兵的丈夫和儿子,去鼓励他们为国家献出自己最后的热诚。一个斯巴达母亲送儿子上战场,不是祝他平安归来,而是给他一个盾牌,并坚定地告诉儿子:“要么拿着,要么躺在上面。”意思就是说,要么拿着盾牌光荣地胜利归来,要么为国战死被战友用盾牌光荣地抬回来。亚里士多德曾说:“有一点,斯巴达人应享最高荣誉,他们尽力教育子女把注意焦点放在为国服务上”。 虽说古斯巴达对勇士们的训练是有些残忍和血腥,但它的确培养出了一批刻到骨子里爱国的、融进血里团结的、长在心里坚强的和扬在脸上勇敢的真勇士,这一点是值得我们肯定和学习的。斯巴达贤哲来库古曾说:“这座城市的人墙已够巩固了,不必再修砖墙了。”古斯巴达是没有修筑城墙的,一个没有城墙的城池能够固若金汤,为什么呢?因为有精神在!有勇士在! 原来,斯巴达的勇士是这样炼成的! 作者:卢琦;历史百家争鸣特约作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