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建知识】雀替(一)

 hdzyf 2017-04-11


 

雀替

 
 


雀替原是放在柱子上端用来与柱子共同承受上部压力的物件,它的具体位置在梁与柱或枋与柱的交接处,它除了具有一定的承重作用外,还可以减少梁、枋的跨距或是增加梁头的抗剪能力

“雀替”是清式名称,它在宋代的《营造法式》中叫做“绰幕”。而雀替这种构件,据目前资料来看最早见于北魏的云冈石窟。元代以前雀替构件大多用于內檐,而元代以后,特别是清代的雀替普遍用于外檐额枋下,并且清代时还规定了其长度应为所在的开间的面阔的四分之一

明清时期的雀替,在靠近柱头处都施以三幅云及拱头承托。除了一般的雀替形式外,还有骑马雀替、花牙子雀替等变体。


宋元时期的雀替

宋元时期较为盛行?头绰幕和蝉肚绰幕。?头绰幕是一种装饰极为简单的雀替,仅在其尽端雕刻出两三根线条,形成几个瓣状纹。而蝉肚绰幕的雕刻稍微多一些,它的特点是在其尽端刻出连续的曲线,看起来就像是蝉肚形状,所以叫做“蝉肚绰幕”。这两种雀替形象,虽然有一些雕刻,但是还都非常简单,而元代之后的雀替纹饰渐渐地丰富起来。


明代雀替

明代时的雀替虽然还保留有一些蝉肚绰幕的痕迹,卷瓣较为均匀,美瓣的卷杀都是前紧后松,但已经不算完全的宋元时的样子了。


清代雀替

清代时的雀替,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肚”部的曲线越来越缩减、“肚”的面积渐渐减小,而头部相应地越来越大,并且头部给人的感觉是突然间下垂,形象上的改变非常明显。


骑马雀替

“骑马雀替”多用在建筑的梢间、尽间或是廊子等处,这些地方空间相对狭窄,柱间距离较小,使用两个雀替就会链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大的雀替,整个跨连在了两根柱子间,所以称为“骑马雀替”。


龙门雀替

“龙门雀替”除了具有一般雀替的形象外,还在一般雀替之外增添了一些装饰性的附件,如云墩、三幅云、麻叶头、梓框等,都是一些纯粹性的装饰件。这些装饰件的增加,使原本在水平方向发展的雀替形象,转移到了向垂直方向的发展。这也是龙门雀替的特色所在。


花牙子雀替

花牙子雀替是雀替中的一种,它相对于一般雀替来说,已经是纯粹的装饰构件了,常运用于一般的住宅建筑和园林建筑上。花牙子雀替的整个图案都用较小的棂条拼成,或是雕刻的卷草等纹样,比较简洁、轻盈、灵巧、通透。


鱼形雀替

在建筑装饰中,出现鱼的部分主要有民间一些建筑的正脊处和歇山、悬山建筑的山花处。正脊处的脊饰称为“鳌鱼”,山花处悬垂的装饰称为“悬鱼”。而在雀替中使用鱼形图案的则很少见,尤其是整个雀替做成鱼形。这样的鱼形雀替是一种民间建筑装饰形式。


回纹雀替

在雀替的众多雕刻纹样中,回纹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它是一个近于方形的折线纹样。连续不断的回纹,常常象征幸福、喜事等绵延不绝。回纹大多作为装饰件的边框图案,而回纹雀替则是整个雀替纹样都雕作回纹。


参考文献:

《中国古建筑术语辞典》王效青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6年

《中国古建筑装饰图集》岳翠贞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8年




联系我们

微信ID:mbai56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