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土掉渣的乳名》作者:蓝诺

 若飞若扬1963 2017-04-11
那些土掉渣的乳名

 作者 蓝诺

    说起东北三大怪,很多人随口就能说出: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烟袋,养个孩子吊起来。我要说的这一怪,在东北已经是见怪不怪了,就是孩子出生后,不仅要吊起来,还要郑重其事地起个“小名”,就是人们常说的乳名。这乳名特别有讲究,越土越尕古越好,寓意孩子好养活。于是,一群光腚娃娃,谁也不去记那些文绉绉的大号,都撒着欢儿地跟着大人后面叫起来“二胖儿,三孩儿,翠花儿,狗蛋儿……”
    那些土掉渣的乳名,像童年的影子,让人放不下,忘不了。即使长大后各奔东西,等到再次见面,一声乳名都能拉近二十多年的距离。如果小两口拌嘴吵架,只要其中的一个轻轻地唤声乳名,两个人就能和好如初。  
    以前,在东北农村,男尊女卑的习俗特别重。在那会儿,就没有“妇女能撑半边天”这一说,能干活的男人就是整个天。如果谁家第一胎生地是小子,那就是块儿宝,全村人都来上门儿道喜,如果是个丫头儿,可就蔫茄子啦。这不,张家窝棚的李二狗,刚抱过儿子来,立马儿腰杆儿就硬了:呵,好小子,这嗓门,像俺儿子!咳呀,这带把儿地就是好,将来准是顶梁柱!孩他娘啊,我看就叫柱子吧?”。几年后,等到他家三儿子出世的时候,他虽憔悴许多,仍不失自豪地说:“媳妇啊,我看,这小三儿就叫“截住”吧?这三张小嘴,要吃饭哪!等这三个棍儿都长大了,还得盖房子、娶媳妇,还不得把我的腰累折啊,哈哈……
    可村东头的刘大妈就没那么幸运了,结婚没几年,就像挖土豆似的,一连串生了仨丫头。这刘大叔呢,还一门心思想要个带把儿的接户口本儿。第一个丫头刚生下来,他心里就老大不乐意了:你看人家,一生就是个大胖小子。你倒好,一转脸儿就是个“丫头片子”。于是,这片丫儿就叫开了。等到第四个丫头出世,在外打工的刘大叔特地从城里赶回来,眼见儿又是个女孩儿,一下子就蹲在了地上,半天才吭哧一句:中啦,叫“满桌子”吧!这让身边的人听得有点儿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刘大叔清清嗓子赶紧解释:这阵子在城里打工,俺哪,也想明白了,生男生女一个样,哪个都是俺的心头肉,你寻思啊,二十多年后,四个丫头,领回四个姑爷子,热热闹闹地,是不是正好“满桌”了……  
    乳名不仅表达着父母的心愿,还浸透着他们浓浓的爱。有的人家多是男孩儿,终于盼来一个丫头,也会顺着叫“小五子”;有的人家里女孩多,好容易盼来一个宝贝儿子,还叫“四丫”呢。别看这些乳名叫起来土,听起来可特别亲切。儿时那些乳名,叫着热闹,听着好玩儿,长大后,特别是念了几年书,心里总是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些乳名,似乎想证明自己已经脱离了年少的痕迹。然而,等到多年以后,或者远离家乡,或者功成名就,或者走了一段弯路,再次回到故乡,听到纯纯的乡音,听到儿时的乳名,那感受就大不一样了。
    前些年,我们家乡出一个大人物,由于他的生意越做越好,从省城一直做到了国外。多年以后,他带着一班人,开着奔驰回家看望老娘,当村民们前呼后拥地把他送到娘跟前。八十多岁的老娘颤巍巍地叫一声:“狗娃子……”,那位叱诧风云的老总,扑通一声,跪在娘跟前嚎啕大哭!事后,他自己说:在外面摸爬滚打这么些年,以为自己练就了一副钢筋铁骨,很少有什么事情能让他动容,老娘的一声“狗娃子”,让他一下子醒悟了,自己回报老娘的太少,回报乡亲的太少,回报社会的太少太少了……
    一声声乳名,唤醒了儿时的回忆,一声声乳名,留下了最真的记忆。所以,有些人即使是漂洋过海,哪怕是满头白发,仍然忘不了故乡,忘不了故乡的黄昏,忘不了升起的炊烟,忘不了妈妈喊着乳名,一声声吆喝着回家吃饭的场景。那些土掉渣的乳名,现在很少有人起,也很少有人叫了。然而,这些温馨的场景,什么时候想起来,都是那么温暖如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