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左传》的书写与解读之引言
2017-04-11 | 阅:  转:  |  分享 
  
《左传》的书写与解读TheReadabilityofthePastinEarlyChineseHistoriography李
惠仪著;文韬徐明德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李惠仪(Wai-yeeLi)简介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教授。1987年获得
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晚明与清代文学、先秦两汉历史著作等。著有《引幻与警幻:中国文学的情爱与梦幻》(Enchantment
andDisenchantment:LoveandIllusioninChineseLiterature)1993
《<左传>的书写与解读》(TheReadabilityofthePastinEarlyChineseHistori
ography)2007《明清之际的女子与国难及其回响》(WomenandNationalTraumainLateIm
perialChineseLiterature)2014。编有《清初文学中的创伤与超越》(TraumaandTransce
ndenceinEarlyQingLiterature)2006与WiltIdema和EllenWidmer合编另
与杜润德(StephenDurrant)、史嘉柏(DavidSchaberg)合作英译了《左传》2015引言1.“解读”的概
念意味着“往事”具有文本的性质:一个文本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过去,往往还会掺杂更早的文本。2.《左传》是一部记录255年的巨著,关
于它“信史”的地位的不同看法:传统论述一般认为《左传》的信史地位高于其他中国早期文献;朱熹抱怨《左传》过分强调效用而扭曲了对往事的
判断(《朱子语类》卷83,页2149—2150)顾炎武发现《左传》中同一事件有时会出现一次以上,其中细节往往会有差异(《日知录集释
》卷四,页95)崔述本着“取信于经”的原则,质疑《左传》中的判断,详可参其《考信录》。3.我们不难在《左传》里发现它精妙地融合了看
穿现实利害的严苛计算和理想化的道德说教;即把往事和先前的文本视为当前行为的指导,又充满着呼唤变革、赞赏权变的声音;既有赞成君主与贵
族掌管更大权力的议论,又展现了反对者的立场;对于战争既有军事战略上利益的考虑,又存在着道德化、仪式化的视角。修辞与权力各种解读《左
传》的方式,指向隐含在文献中运用往事的各种方法。《左传》里到处都是关乎秩序的修辞。书中广泛运用表达美德的字眼,典型的有“礼”、“德
”,还有“仁”、“敬”、“正”、“忠”、“信”、“让。(鼓励后世取法先王;视为权威的依据)……这种秩序井然的语言所驾驭的却是现实的
残暴与失序。《左传》的世界充斥着背信弃义、权宜炸伪、伤亡惨重的战争、残暴不仁的权力斗争,以及血腥的仪式(由杀戮活人作为祭品,到各诸
侯在缔结盟约时以血涂口的仪式)有效的修辞能修复礼制,建立道德与政治的秩序,从而抗衡现实的动荡与危险,即使成效往往非常短暂。鲁国驱逐
太子仆一事。表面上季文子借用舜帝举善去恶阻止太子入境,实际上这种宣扬道德的言辞可能是为权势转移服务,掩盖了季文子在鲁国政局动荡时变
得位高权重的事实。宣扬秩序的修辞,大多对铺陈往事没有实质效用,它们不过是提供一种判断情势的道德标准而已。但被忽略的谏词忠言,即使无
补于事,也变成权威的批判或深具道德意蕴的解释。以血缘纽带作为政治秩序的标准,事实证明是有问题的。除了谏言外,《左传》还有不少直接下
判断的地方。这些地方以秩序观念加诸史事,承担了叙事的功能。“礼”在几处重要的言辞中,往往超越了具体的仪式和行为,延伸到道德、社会政
治,乃至于天人关系的讨论之中。……他们把“礼”等同于强势的集权统治。这些例子或多或少都尝试着直接把秉持正道的修辞,加诸暴力和混乱的
史实之上。……因此,运用“谲谏“的修辞,劝说者喻讽于劝,通过煽动听众的欲望,引诱他们沉溺于夸饰之中,最终却以此敦促听者抑制欲求,接
受秩序。……他们耽于文辞的愉悦,造就了夸饰的极致。这就引发了古代评注者的不安,致使他们作出“左氏浮夸”的批评。(韩愈768-824
《进学解》:“春秋谨严,左氏浮夸”。……《左传》中针对“多言”和“多文辞”的评价,表明了人们已经意识到语言能营造虚假的秩序,使人无
从得知情实或追究道德责任。把“礼”与“利”相提并论的主张显得草率武断,变成说客所用的权宜之计。表现手法与文章旨意之间的张力便产生了
。如果说国家的弱小导致人们在语言上策略性地运用道德,强国则在展示实力和获得胜利时在修辞上为自己的行为提供合理的依据。这记录不过是以
修辞饰垢掩疵,胜利者留下讲述的“事实”。关键词君子:他有时会在言辞和叙事的结尾提出自己的评论与判断。虽然“君子”往往标举礼仪与伦理
道德,但有时却也会为利益、私欲、权宜之计辩护。不过“君子”一词在概念演化过程中,最有意思的并非其社会和道德意味的冲突,而是它周旋于
既定传统和现实情势的成败利钝之间。一般的共识是春秋早期的“天”仍代表人们仰赖的权威,春秋后期才发展出怀疑“天道”的思想。然而《左传
》对“天”的论述并不严格反映此进程,反而持续展现出不容易归纳为一的多重视角。“天道”的多重语义分别指各种不可避免的事件的动因(《左
传》庄公4.1,页163)、循礼违礼的依据(《左传》文公15.11,页614)、对妥协和缺憾的容忍(《左传》宣公15.2,页759
)、社会政治的秩序(《左传》襄公22.3,页1068)以及决定人事的星宿运行(《左传》襄公9.1,页963-964;昭公9.4,页
1310;昭公11.2,页1323-1324)在《左传》的世界里,我们或可把鬼神视为一种显示天意的特殊方法。5.“礼”是《左传》中
最重要、最常见的道德词汇。……君主通过“礼”的仪节彰显其德,成为众庶可以效法的楷模。为维持政局的秩序而发挥作用。6.强调“礼”高于
“仪”,亦即重新承认了“仪”只是“礼”的补充。(《左传》襄公31.13,页1193-1195)这种观念肯定了“仪”、“礼”两者与社
会政治的秩序密合无间,它们向内可延伸到修身的领域,向外则指向大同的理想。7.《左传》中有许多例子,通过不断强调有效的施政、军事的纪
律、战争的准备、强大的政府、刑法的施行、分明的赏罚,引导我们把“礼”与“法”联系起来。8.在《左传》记载的许多场合中,与“礼”相关
的言论往往会掩盖背后的权力算计。……“礼”的定义及表现与《左传》其他重要的议题环环相扣:比如何谓构成正统的权威。此权威又如何厘定君
臣之间的关系。9.描述君臣关系的关键词有“德”、“忠”、“信”。《左传》中的“德”,多以周初的政治秩序与血缘所维系的忠诚为依据,用
来表示周初立国时宗室的权力与品德。由于“德”与管治、仁政、审时度势、礼待小国息息相关,它自然也就出现在申述君臣执政与治国方针的论辩
及谏诤之中。“德”的用法:特殊的历史形势要求人们把“德”塑造成妥协;以让求全;以及杀敌制胜的根据。10.“忠”:后世的忠君观念变得
绝对化了。其实《左传》中“忠”多解作尽忠职守,因此这个词也可用来评价君主的得失。11.君臣间的“信”并不是单向的。12.《左传》中
“利”用作动词时,它的词义往往是正面的。……人在面对困难要作出抉择时,“利”可用来决定道德立场。追求“专利”或“利过”,与“背信求
利”一样,都往往会受到《左传》指责。尽管在某些语境下,“背信求利”的指责不过是声讨敌人、让自己站在道德高地的手段而已。值得注意的是
,《左传》有时把“利”这个词看成恪守其他美德的动力,有时又把“利”看成道德价值所建立起来的因果体系中的一个环节。13.《左传》中的
“仁”多有统治宽厚而较少扰民,军事纪律严明而不至于苛刻,冀望弭兵,保护弱国。一般来说,“仁”意味着勇气、合理的判断、有效的行为。“
仁”字在《左传》里出现了28次,出现频率仅为“礼”的十分之一。14.“孝”是西周晚期典籍和铭文中常用的关键词。“孝”在西周晚期的材料中,一般指对已故先祖的礼仪,发挥着加强宗族团结、肯定公族权威的作用。《左传》中的孝成为一种弥合政治利益冲突的工具。在描述理想的社会秩序时,“孝”有时也会变为定为社会角色的用语。斟酌差异《左传》中纪年的差异说明它取材于不同的地域。……地域的差异或许反映出不同的历史现实和意识形态。
献花(0)
+1
(本文系梦洛书虫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