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投资是投资自己的知识与眼界? 转载自中国青年报微信号(ID:zqbcyol) “特立独行”可以说是王小波一生思想的关键词。他关注春运时硬座车厢里挤了三四百的农民工,关注收入低微的医务工作者,关注早餐店的食品安全与卫生……盛年而夭的王小波,几乎在每一段文字里都透露出强烈的青年气息。 大学时代结婚 王小波28岁结婚,那年才上大二。因为当时大学生不被允许结婚,算是违反校规,所以婚礼是“秘密”进行的,很多同学一开始都不知道。后来,同班女生看到阅览室《中国青年报》上李银河的文章,都对他娶了李银河感到惊讶。 很多人为学文科还是学理科纠结,王小波却是文理通吃。本科上的是商品学专业,是理科;研究生读的是文科。后来在北大和人大当老师时,他既给学生上过英语课,又教过学生计算机。就算没有写作技能,王小波也称得上是一个通才了。 “第一代程序员”开发软件 如果生在当下,只要愿意,王小波完全能成为一名成功的创业家。他和几位大学里的同事为北京煤气工程公司开发管理软件,该项目获得了当时的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在计算机系统普遍使用DOS的年代,他为了让自己的写作更方便,独立开发出了一款类似于Word的软件,遗憾的是并没有机遇实现商用。 尽管出生于北京,操着一口北京话,王小波也一度失去了北京户口。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以知识青年身份到云南以后。1971年,王小波回北京养病,由于没有户口,不能安排工作,也没办法领取粮票,只能靠哥哥剩下的粮票生活。可见,当时北京户口比现在还“值钱”,没有户口比现在麻烦得多。 相比现在的“蚁族”年轻白领,王小波的住房条件更惨。“单元门旁边就是垃圾道的出口,那里总有大堆的垃圾流在外面,有鱼头鸭头鸡肠子在内,很招苍蝇,看起来相当吓人。”这还是他居住条件改善以后搬进的高层住宅,相比之前住过的房子,要好很多了。但是,在文章中,他很少抱怨房子的小和破,而更多地希望居住环境的整洁、干净,让人感到文明和尊严。 王小波为“北漂”设想了这样的居住环境:那地方不在于有多考究,而在于卫生、有人管理、让大家住着放心。房间虽是大宿舍,但有人打扫;个人的物品有处寄放;厕所要卫生,还要有洗淋浴的地方;各人的床用白布帘子隔起来…… 留学体验:累得屁滚尿流 王小波有很多“第一代”的标签,比如第一代程序员、第一代自由撰稿人,再有,就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代留学生。 到美国后,王小波一度也尝试打工,在一家台湾人开的中餐馆洗盘子,还没两天,就不干了。理由是老板不让他在干活时抽烟,受不了“赤佬老板”的那一套。他还帮助想省钱的餐馆老板装修,结果因为技不如人,只好退出,看到美国工人熟练的流水线生产模式,他也心服口服。 当时,王小波一家的经济状况只能用窘迫来形容。由于刚到美国时王小波是陪读身份,只有李银河一个人的奖学金收入,一个月大约是400美元,“累得屁滚尿流”。 对学历和文凭,王小波发表过如今看来显得前卫的言论:除非留在美国不回去了,不然不需要拿一个名牌大学的文凭。你回到中国,谁又管你是哈佛毕业的还是匹兹堡毕业的? 与妻子穷游,捡柴生火做饭 现在年轻人圈子里时髦的穷游,王小波早就和妻子一起玩过。他们住不起酒店,就买了个帐篷,车开到哪儿,就把帐篷扎到那儿,甚至在路边树林里捡木柴生火做饭。当然,他们买的车也是最便宜的车。 上世纪80年代出国的留学生,很多后来都选择了移民,在留学国家定居。但是,王小波夫妇反其道而行之,对美国没有太大的留恋。1988年,二人在作决定时,认为王小波的写作和李银河的社会学研究都离不开中国社会,于是愉快地作出了一起回国的决定。 他在文章中为“外地来京人员”的权益鼓与呼。一次他帮朋友搬家回来,回来时头上有些土,衣服上有点污渍,发现坐公交车时从售票员到乘客,对他都不大客气。他写道,假如别人都不尊重我,我也没法尊重别人。 为了生存,王小波开脑洞的能力让人不得不服。有一段时间,他还考取了货车的驾照,他对朋友说:“有一天实在混不下去了,就靠这个吧。” 事实上,和海子一样,王小波也算是生前坎坷生后成名的典型。直到去世时,《黄金时代》还是没有卖完,相对好点的是他认为是副业的杂文,一些市场化媒体的约稿保证了王小波的正常收入。 特立独行的自由撰稿人 盛年而夭的王小波,几乎在每一段文字里都透露出强烈的青年气息。这当然不是说他冒进,他拥有一种将沉稳与狂飙相结合的能力,虽然未曾经历衰老,却预见了未来二十年的许多变化,并亲身参与其中,成为时代的引领者和弄潮人。不饰锋芒的思想与成熟的文笔,赢得了几代年轻读者的关注。很多人在王小波著作中与作者对话,让自己代入其中角色的经历中,在他的文字里找到了自己生活的影子。 青年问题出现在王小波许多杂文中。他关注春运时硬座车厢里挤了三四百的农民工,关注收入低微的医务工作者,关注早餐店的食品安全与卫生…… “特立独行”可以说是王小波一生思想的关键词。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干部,全都懒得来管他。他和一位相好的男同学经常手挽手在校园里遛弯,兴致高了,还踢起“盛装舞步”,从纪晓岚一路扯到爱因斯坦,全然不顾路人诧异的目光。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是王小波杂文传播最广的一篇之一,也堪称那段杂文热时期的代表作品。文章中的那只猪,可以视作王小波的个人独白。 他写道: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原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作者:王钟的 参考资料来源:丁学良《王小波在美国受洋罪》、李翊《王小波的个人问题》、 葛维樱《被淹没的王小波工人生涯》、韩袁红编《王小波研究资料》、周莉《我的校友王小波》,王小波《饮食卫生与尊严》、《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盛装舞步》、《君子的尊严》、《居住环境与尊严》、《打工经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