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顾世丹 文/图 澄江县城是个历史悠久的地方,行走在那纵横交错的街道上,人们常常会在不经意间通过街边门牌标识,发现很多颇有意思的街名,如北正街、劝学街等。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些街名无非就是街道的名字,没有什么奇怪。而在这些街名中,“李府街”这一称谓却蕴含了很多历史文化,透露出久远古老的气息。 初探李府街 要想从澄江县城的诸多街道中找到李府街并不难。因为按照历史源流来说,澄江的老城街道并不是很多,而李府街这个街名实在不像是现代的街名。寻访澄江县城的老街道,成了探寻李府街的开始。 春天正午阳光直接射下来,眼前一片明亮。此时,记者穿梭于县城的老街道中寻找李府街。在经过一条老巷子时,一栋看上去有点年头的老宅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老宅半掩着屋门,门前石墩上,那精美的石雕栩栩如生,屋檐下的门牌号上清晰地写有“李府街”字样。看到此处,记者愕然,难道这里就是李府街?再看看周围,仅有一条小巷延伸至远处,而且这里也不像是街道的样子。经打听后记者得知,此处虽不是李府街,但却是旧时李府宅地,要到李府街,就要穿过李府宅地。 李府的宅地并不小,是一个建筑群落,点缀在曲折的小巷中。一路前行,穿过巷道,进入李府宅院,从宅子的石料等物件来看,这些宅子不仅有民国年间的老宅,也有清中早期的建筑。记者不知道在其间穿行了多久,看着幽深的李府宅院,一种由此产生的悠远之感油然而生,时间也似乎在这里停留。经过一个院落之后,走出李府宅院大门,一条街道出现在记者眼前,这便是李府街。 据记者了解,李府街为东西走向,长500米左右,1973年铺水泥路面,它与北正街相接。李府街与很多街道不同,它显得很安静。如果说有什么特点,那便是散落在街道两旁的中药铺,虽不是很集中,但走在街上,当轻风拂面,淡淡的中药味便会飘然而至。而据熟识当地历史的澄江学者阮学才回忆,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这条街基本是卖中草药的商铺。 今年75岁的李茂堂是李家后人,谈到李府街,他说道:“李府街因李府而得名。以前的李府街与现在的相比,宽度都差不多。旧时,街上还有一对石鼓,大概有一公尺六左右高,街心路面用青石板、鹅卵石等铺就。它是属于李家的一条街道,街上没有卖东西的,民国年间也没有。这条街因历史原因,曾更名为向阳街,上世纪70年代末又得以恢复,并沿用到现在。” 李府街的由来 说李府街因李府而得名,那么,人们为什么要用其府名来命名街道呢?提起李府街,很多当地人都会说:“李府中出了个李发甲,他做过巡抚。这条街就是因他而得名。” 据相关文献记载,李发甲,字瀛仙,号云溪,澄江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甲子正科考中举人,以公费进京会试。落榜后,于次年再进京会试后,吏部授其为云南大理教授,任内兴建学宫,广收童生,为大理士人称颂。据了解,其后因李发甲建树卓著,被升迁河北西部灵寿县令。在任期间,因政绩突出被举荐,并得到康熙器重,赐其进士出身,升任监察御史,职司弹劾,曾检劾违法乱纪案件数十件,声震朝野,得到康熙的嘉奖。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李发甲调任湖南巡抚。不过,到任不久其母就在家乡病逝,他停职回乡奔丧,孝服未脱,又被复职。圣旨抵澄江,李发甲于李府大厅跪接,随即赴任。到达湖南后,见那里连年荒旱,民不聊生,他便立即下令府县官员开仓赈济。真是祸不单行,不久大旱又变成大涝,常德、长沙等部分田地房屋被洪水冲毁。面对灾害,李发甲又带头捐钱购粮,救济灾民。由于积劳成疾,最后他病逝于任内。皇帝以李发甲清廉正直,忠心尽职,应以恤典,特赐祭葬。其灵柩由湖南发回澄江府,安葬于草甸,并在澄江城内北正街与李府街的交叉口,建造了一座宏伟的三孔石牌坊以纪念。坊顶北面书有“三世联科”,南面书有“中丞”二字,当地人称其“中丞坊”。这个牌坊上世纪50年代左右被拆除。 阮学才说:“关于李府街这个名字何时出现,暂不可考证,但可能出现在李发甲病逝之后。” 据记者了解,李发甲在很小的时候,李家的人在澄江文化界就有一定的影响力。不如做个假设,在清代等级制度森严的澄江,即便在当地知名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物,也不敢将自家宅地所在的街道用其府名来命名。而李府中的李发甲在步入仕途后,因其政绩突出,得到康熙的器重与嘉奖。在这种情况下,其宅院前的街道被人们称为李府街,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不过,记者从李茂堂处听说:“李府街是康熙命名的。那时,李发甲任湖南巡抚。他的母亲过逝后李发甲回乡奔丧,朝廷担心他一去不回,便下旨命名了这条街,并给了一块匾额。1950年,匾额被烧毁。” 对于李茂堂所说,李府街是康熙命名,记者没有找到相关的文献记述。但不管怎样,李府街因李府而得名却是不争的事实。如今,李府街在岁月蹉跎中已经发生了很多改变。而除了它的街名之外,唯一没有改变的,或许就是人们记忆中关于它的种种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