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设计管理涉及产品寿命和设计规范化。产品开发后对设计质量进行审核,印制板的设计质量审核作质量记录,产品研制遵守定义的EMC程序其中包括产品验证程序,通过介绍Innoveda推出一套完整的设计方法,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建立起一体化高速PCB设计流程,电磁兼容设计中可靠性,方案拟制,方案验收,产品研制,量产,利用虚拟系统加速设计,PCB生产过程中控制,以及提高自动化设计程度的方法和现代应用集成制造系统。最后还说了点PCB布局布线技术的进展。 1、设计管理的重要性、 产品的寿命设计 (主因素:元器件引脚种类、元件的尺寸大小、元件和基本材料的匹配 次因素:焊点的质量、成品的保护涂层、基板的外形比 SMT应用 热处理)、 设计管理规范化 ( IPC机构推荐的标准)。 2、新产品开发过程、设计完成后设计质量的审核 ⑴审核PCB设计后的组装形式; ⑵审核PCB工艺夹持边和定位孔; ⑶审核设计定位基准符号和尺寸; ⑷审核SMT印刷板的布线设计; ⑸审核SMT印刷板的布局设计; ⑹审核SMT印刷板过孔与焊盘的设计。 3、印刷板的设计质量审核质量记录。 4、所有的产品研制工程都应遵守明确定义的EMC设计程序 程序第一步要清楚的规定产品的EMC要求,在开始设计前应进行EMC方案评审,然后,准备印刷电路板平面图和系统布线图,包括所提出的EMC抑制策略。在工程后期,就要进行传统的EMC设计评审,以对该设计的EMC价值进行评审。在工程结束时,将取得的经验写成文本,交给其他的部门进行培训。 5、产品验证程序、EMC设计程序 ⑴EMC要求说明; ⑵EMC方案评审; ⑶EMC测试计划分析; ⑷电源、接地和信号板布置图; ⑸EMC设计方案; ⑹EMC风险分析; ⑺EMC方案评审概要; ⑻EMC设计评审; ⑼EMC事后分析; ⑽EMC程序的所有权; ⑾机构级EMC所有权; ⑿项目级EMC所有权; ⒀EMC改进的度量 6、设计完成后设计质量的审核 ⑴审核PCB设计后的组装形式; ⑵审核PCB工艺夹持边和定位孔 ; ⑶审核设计定位基准符号和尺寸; ⑷审核SMT印刷板的布线设计; ⑸审核SMT印刷板的布局设计; ⑹审核SMT印刷板过孔与焊盘的设计。 7、印刷板的设计质量审核质量记录。 8、高速PCB一体化设计流程 本文介绍Innoveda推出的一体化高速PCB设计流程 ⑴一体化高速PCB设计流程; 更紧密的工具集成; 增强布线能力; 建立一套完整的设计方法。 ⑵电磁兼容设计中的可靠性 ①电磁兼容的由来; ②电磁兼容的重要性; ③电磁兼容三要素; ④电磁兼容研究目的和解决方法; ⑤电子系统受干扰路径; ⑥EMC的研制过程。 ⑶方案拟制: ①计划负责人; ②组织EMC委员会“提出EMI环境要求”、“准备抗EMRI计划大纲”; ③完成系统能否在EM中工作的计划; ④提出抗EMRI要求; ⑤提出改进方案。 ⑷方案验收: ①确定系统能否工作; ②准备招标书,要求 ⑸全面研制: ①承包准备,抗干扰; ②监视EMRI控制计划; ③鉴定商提出EM数据; ④由EMC实验鉴定 。 9、量产:投产 10、利用虚拟系统原型加速PCB设计 所谓虚拟系统原型就是用计算机仿真的方式,在尚未生产出实体系统原型阶段,就能预先知道此系统是否符合设计者的需求,包括电气性能、电磁干扰规范、散热等。 对产品生命周期中最基本的电路设计过程、生产制造过程有充分了解: ⑴元器件生产工艺、性能参数、电气模型的提供与验证; ⑵电路设计的构架与期望; ⑶系统结构与PCB的空间关系; ⑷热环境分析与EMC考虑; ⑸印制板的加工步骤、厂家的加工能力与制板技术的现状; ⑹电装配的设备性能、工艺流程、返修过程的考虑; ⑺测试方法的选用、测试设备对前端设计的要求等因素。 11、PCB生产过程控制 改进生产过程的逻辑: ⑴定义目标; ⑵建立度量标准; ⑶标识运作; ⑷测量过程; ⑸选择工具; ⑹评估标准; ⑺改进过程; ⑻评估改进。 12、提高设计自动化程度的方法 ⑴用EDA方法设计电子系统;电子系统设计开发的一般过程是: ①系统规划,功能设计; ②逻辑设计,并进行逻辑模拟; ③电路设计; ④设计半定制电路芯片; ⑤设计印刷电路板; ⑥制作印刷电路板,完成整个系统的制作; ⑦测试调试,并最终形成设计开发的新产品,推向市场。 ⑵接口软件Port; ⑶效果分析。 13、现代集成制造系统 ⑴总体结构:公司级、工厂级、车间级、单元级; ⑵电子CAD/CAM分系统: ①应用层由系统设计Mentor、Graphics、OrCAD及仿真模块、PCB设计模块和PCB光绘、机盘表面贴装、机盘插装及机盘测试P4055、Z1850等组成; ②中间层构成一个对CAD/CAM应用的统一的支撑环境; ③下层由网络、微机、工作站等硬件平台和操作系统及高级语言等软件环境构成; ⑶MIS分系统:主要功能为围绕产、供、销主要环节,实现各个子功能; ⑷机械CAD/CAM分系统; ⑸网络数据子系统; ⑹网络系统; ⑺数据库系统: 按照共享程序分为三层: ①私有数据库、 ②局部数据库、 ③全局数据库。 14、PCB布局布线技术的发展 ⑴设计约束条件; ⑵自由角度布线; ⑶高密度器件; ⑷下一代电路板设计技术; ⑸三维布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