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懂老子德

 如月11 2017-04-11

前言

老子,中国辩证法的开端,道教始祖,两次授业孔子,东方三大圣人之首。

是第一个被仙人化的古代圣人,人称“太上老君”。

凡大贤者,无不有着非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天赋倒成了其次。同样的事,看待的角度不一样,就有不同的感受。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仅次于第一的《圣经》。 上篇《道经》言宇宙本根,含天地变化之机,蕴阴阳变幻之妙;下篇《德经》,言处世之方,含人事进退之术,蕴长生久视之道。

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懂老子德。

01聪颖少年

都说父母的见识,决定了孩子的未来。这话不假。老夫子望子成龙,给小聃(老子原名老聃)找来了一个很厉害的老师:商容。此人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礼仪,当时的大贤。

老聃跟着商容学了三年,有一天,商容来向老夫人辞行说:“孩子太聪明,我教不了了。不过聃娃子是个大潜力股,希望入周深造。”

我们看看老聃问商容的问题:

1.

老聃:“天是啥?”

先生:“天就是上面。”

老聃:“上面的上面又是啥?”

先生:“那是太空。”

老聃:“那最上面又是啥?”

先生:“古人没讲过,古书没写过,我也不知道。”

夜里,他一个人看着头顶的月亮和星星,低着头思考着天上的天上为何物,整晚上睡不着。

2. 

先生:“万物的存在都是有规律的”。

老聃:“谁定的规律呢?”

先生:“神。”

老聃:“神为啥这么能呢?”

先生:“神有变化的创造的能力。”

老聃:“神的能力从哪来呢?”

先生:“古人没讲过,古书没写过,我也不知道。”

夜里,他静静地看着事物思考,总结事物的规律,三天没吃饭。

3.

先生:“君主是上天派来管理百姓的,所以百姓必须听君主的。”

老聃:“那为什么有的国君违背天意呢?”

先生:“国君出世,并非都能听到上天的旨意。”

老聃:“那上天为什么不创造一个听话的君主呢?”

先生:“古人没讲过,古书没写过,我也不知道。” 

于是老聃四处拜访求教,无论风雨。

4. 

先生:“万事以和为贵。”

老聃:“天下不和,君主为啥不制止呢?”

先生:“百姓争斗,是百姓的小过错,君主管得了。国与国斗争,是君主的大过错,还怎么自治呢?”

老聃:“君主管不了,那神为啥不管呢?”

先生:“古人没讲过,古书没写过,我也不知道。”

所以,老聃四处拜访求教,饱读书籍,不分寒暑。

商容说:“让我一个学问有限的人,去教一个求知无尽的人,这就尴尬了。”

02入周求学

周都,典籍如海,贤士如云,天下之圣地也。

可是老两口子心中作难:儿子才十三岁,在那么多牛人里边能出人头地吗?况且就这一个独苗,怎么放心让他一个人去呢?”

商容知道他俩额难处,对两口子说:“我有个师兄周太学博士,学识渊博,爱惜贤才。家里养了很多民间的神通,管吃管喝,待他们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

周博士正好也听商容说过聃儿,知道他好学善思,聪慧超常,早就想见一面。

有几个家仆路经此地,特意致书老夫子,想要把聃儿带去周都。

机会难得!老夫人听后,不禁悲喜交集。

喜先生保荐,使聃儿有缘入周,登龙门有路;

悲母子分别,何日能见?

想到此处,心酸难抑,潸然泪下。

老聃扑人母亲怀中,哭着说道:“母亲勿须伤心,聃儿决不负老师厚望,待我业成功就,定然早日来接母亲!”

说罢,母子二人相抱而泣。

老聃入周,拜见博士。

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三年而大有长进。

博士又推荐聃儿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

老聃在里面如饥似渴,博览泛观,很快就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后又迁任守藏室史,名闻遐迩,声播海内。

老聃火了!

03孔子问礼

春秋时称学识渊博者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们皆称老聃为“老子”。

公元前523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听说周国的老子很有学问,你跟我一块去见识一下吧。”

老子见孔丘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倾囊相授。孔子逗留数日后,向老子辞行。

走到黄河边上,孔子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声势浩大。突然感慨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

他接着向老子解释道:“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老子告诉他:“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你为什么不学学水的道行呢?”

孔丘曰:“水有何德?”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

老子点头说:“你领悟的很好。你要切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敢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

孔丘说:“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

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

孔子道:“见了!”弟子问。“老子是个啥样的人?”

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04高论生死

话说老聃在周国进修之时,数次回家想要把她母亲接过来。可是他母亲住习惯了,人生地不熟不愿意搬。转眼间已过三十余年。一天老聃忽得家讯,母亲病危,于是急忙回家,可惜未见到母亲最后一面。

面对茫茫大地上一堆黄土,思念九泉之下的母亲,想到母亲慈祥的容貌和养育的恩情,老聃悲痛欲绝,寝食俱废,席地而坐,沉思冥想。忽发自己愚钝,顺理追索,恍然大悟,如释重负,愁苦消解,顿时感觉很额很困,于是饱餐一顿,倒头大睡。

家里的侍从婢女都疑惑不解。

老聃说:“人生于世,有情有智。有情,故人伦谐和而相温相暖;有智,故明理通达而理事不乱。情者,智之附也;智者,情之主也。以情通智,则人昏庸而事颠倒;以智统情,则人聪慧而事合度。母亲生聃,恩重如山。今母辞聃而去,聃之情难断。情难断,人之常情也。难断而不以智统,则乱矣,故悲而不欲生。今聃端坐而沉思,忽然智来,以智统情,故情可节制而事可调理也。情得以制,事得以理,于是腹中饥而欲食,体滋倦而欲睡。”

家将问道:“为什么理性可以超越情感呢?”

老聃接着说:“人之生,皆由无而至有也;由无至有,必由有而返无也。无聃之母及聃之时,无母子之情也;有聃之母及聃,始有母子之情也;母去聃留,母已无情而子独有情也;母聃皆无之时,则于情亦无也。人情未有之时与人情返无之后不亦无别乎?无别而沉溺于情、悲不欲生,不亦愚乎?故骨肉之情难断矣,人皆如此,合于情也;难断而不制,则背自然之理也。背自然之理则愚矣!聃思至此,故食欲损而睡可眠矣。”

众人闻之,心皆豁然旷达。

05函谷著书

公元前518年,周王室发生内乱,王子朝势孤,与旧僚携周王室典籍逃亡楚国。老聃蒙受失职之责,受牵连而辞旧职。于是离宫归隐,骑一青牛,欲出函谷关,西游秦国。

离开不远处,但见四野一片荒凉。断垣颓壁,井栏摧折,阡陌错断,田园荒芜,枯草瑟瑟。田野里不见耕种之马,大道上却战马奔驰不息,有的马还拖着大肚子艰难地尾追其后。目睹此景,老聃心如刀绞,内心想道:“夫兵者,不祥之器也,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适可而止。”

那是函谷关守关官员名叫关尹,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一日关尹正欲下关查看,忽见关下稀落行人中有一老者,倒骑青牛而来。老者白发如雪,其眉垂鬓,其耳垂肩,其须垂膝,红颜素袍,简朴洁净。关尹仰天而叹道:“我生有幸。得见圣人!”三步并作两步,奔上前去,跪于青牛前拜道:“关尹叩见圣人!”

老子见叩拜之人方脸、厚唇、浓眉、端鼻,威严而不冷酷,柔慈而无媚态,早知非一般常人,故意试探道:“关令大人叩拜贫贱老翁,非常之礼也!老夫不敢承当,不知有何见教?”关尹道:“老丈,圣人也!务求留宿关舍以指修行之途。”老子道:“老夫有何神圣之处,受你如此厚爱?惭愧惭愧,羞杀老夫矣?”关尹道:“关尹不才;好观天文略知变化。见紫气东来,知有圣人西行,见紫气浩荡,滚滚如龙,其长三万里。知来者至圣至尊,非通常之圣也;见紫气之首白云缭绕,知圣人白发,是老翁之状;见紫气之前有青牛星相牵,知圣人乘青牛而来也。”

老子听罢,哈哈大笑:“过奖、过奖!老夫亦早闻你大名,特来拜会。”关尹闻言大喜,叩头不迭。

之后,关尹引老子至官舍,请老子上坐,焚香而行弟子之礼,恳求道:“先生是当今大圣人,可是今日你想要隐居三林,有志之人就再也找不到你了。所以为什么不将你的智慧著成书籍?关尹虽浅陋,愿代先生传于后世,流芳千古,造福万代。”

老聃允诺,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人称《道经》。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故人称为《德经》,合称《道德经》。

《道经》言宇宙本根,含天地变化之机,蕴阴阳变幻之妙;下篇《德经》,言处世之方,含人事进退之术,蕴长生久视之道。关尹得之,如获至宝,终日默诵,如饥似渴。

06点化阳子居

一日,老聃骑牛行至梁(今河南开封)之郊外,正闭目养神,忽闻有人大呼“先生”。老聃闻声,睁开双目,发现是弟子阳子居。

阳子居,魏国人,入周太学,闻老子渊博,曾私拜老子为师。没想到在梁会与老子相遇,阳子居慌忙从高头大马上翻身而下,掀起锦绿长袍,跪拜于老聃所乘青牛前。老聃下来,扶起阳子居,与之相并同行。

老聃问道:“弟子近来忙于何事?”

阳子居施礼道:“来此访先祖居,购置房产,修饰梁栋,招聘仆役,整治家规。”

老聃道:“有卧身之地、饮食之处则足矣,何需如此张扬?”

阳子居道:“先生修身,坐需寂静,行需松弛,饮需素清,卧需安宁,非有深宅独户,何以能如此?置深宅独户,不招仆役,不备用具,何以能撑之?招聘仆役,置备用具,不立家规,何以能治之?”

老聃笑道:“大道自然,何须强自静。行无求而自松,饮无奢而自清,卧无欲而自宁。修身何需深宅?腹饥而食,体乏而息,日出而作,日落而寝。居家何需众役?顺自然而无为,则神安体健;背自然而营营,则神乱而体损。”

阳子居知己浅陋,惭愧道:“弟子鄙俗,多谢先生指教。”

老聃问。“安居何处?”

阳子居道:“沛(今江苏沛县)。”

老聃说:“正好相伴同行。”阳子居很高兴。欣然与老师结伴向东而行。行至难水,二人乘船而渡。老聃牵牛而先登,阳子居引马而后上。老聃慈容笑貌。与同渡乘客谈笑融融;阳子居昂首挺胸,客人见之施之以座,船主见之奉茶献巾。难水过,二人骑牲继续前行。

老聃叹道:“刚才观你神态,昂首挺胸,傲视旁人,唯己独尊,狂妄自大,不可教也。”阳子居面带愧色,恳言道:“弟子习惯成自然,一定改之!”

老聃道“君子与人处,若冰释于水,与人共事,如童仆谦下;洁白无瑕而似含垢藏污,德性丰厚而似鄙俗平常”。

阳子居听后,一改原来高傲,其貌不矜亦不恭,其言不骄亦不媚。

老子赞曰:“小子稍有进!人者,生于父母之身,立于天地之间,自然之物也。贵己贱物则背自然,贵人贱己则违本性,等物齐观,物我一体,顺势而行,借势而止,言行不自然,则合于道矣!”

07论养生经

话说老聃隐居宋国沛地,自耕而食,自织而衣。岂知其名,无足自行,慕其名者接踵而至,求问修道之方,学术之旨,处世之要,于是其弟子遍天下。

有个弟子名庚桑楚,是老子的忠实粉丝,深得老子之道。住在北部畏垒山上三年,畏垒之地民风大变:男耕而有粟可食,女织而有衣可穿,各尽其能,童叟无欺,百姓和睦,世间太平。众人欲推庚桑楚为君主。庚桑楚闻之,心中不悦,意欲迁居。

弟子不解,庚桑楚道:“巨兽张口可以吞车,其势可谓强矣,然独步山林之外,则难免网罗之祸;巨鱼,张口可以吞舟,其力可谓大矣,然跃于海滩之上,则众蚁可以食之。故鸟不厌天高,兽不厌林密,鱼不厌海深,兔不厌洞多。天高,鸟可以飞矣;林密,兽可以隐矣;海深,鱼可以藏矣;洞多,兔可以逃矣。皆为保其身而全其生也。保身全生之人,宜敛形而藏影也,故不厌卑贱平庸。”

庚桑楚弟子中有一人,名南荣,年过三十,今日闻庚桑楚养生高论,欲求养生之道。

庚桑楚道:“古人曰:土蜂不能孵青虫,越鸡不能孵鸿鹄,各有所能,各有所不能也。我学问有限,你为什么不去宋国沛地求教老聃先生呢?”

南荣闻言,辞别庚桑楚,顶风冒雪,行七日七夜而至老聃居舍。

南荣拜见老聃,道:“弟子南荣,资质愚钝难化,特行七日七夜,来此求教圣人。”

老聃道:“汝求何道?”

“养生之道。”

老聃曰:“养生之道,在神静心清。静神心清者,洗内心之污垢也。心中之垢,一为物欲,一为知求。去欲去求,则心中坦然;心中坦然,则动静自然。动静自然,则心中无所牵挂,于是乎当卧则卧,当起则起,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外物不能扰其心。故学道之路,内外两除也;得道之人,内外两忘也。内者,心也;外者,物也。内外两除者,内去欲求,外除物诱也;内外两忘者,内忘欲求,外忘物诱也。由除至忘,则内外一体,皆归于自然,于是达于大道矣!如今,汝心中念念不忘学道,亦是欲求也。除去求道之欲,则心中自静;心中清静,则大道可修矣!

南荣闻言,苦心求道之意顿消,如释重负,身心已变得清凉爽快、舒展旷达、平静淡泊。于是拜谢老聃道:“先生一席话,胜我十年修。如今荣不请教大道,但愿受养生之经。”

老聃道:“养生之经,要在自然。动不知所向,止不知所为,随物卷曲,随波而流,动而与阳同德,静而与阴同波。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此乃养生之经也。”

南荣问道:“此乃完美之境界乎?”

老聃道:“非也。此乃清融己心,入于自然之始也。倘入完美境界,则与禽兽共居于地而不以为卑,与神仙共乐于天而不以为贵;行不标新立异,止不思虑计谋,动不劳心伤神;来而不知所求,往而不知所欲。”

南荣问道:“如此即至境乎?”

老聃道:“未也。身立于天地之间,如同枯枝槁木;心居于形体之内,如同焦叶死灰。如此,则赤日炎炎而不觉热,冰雪皑皑而不知寒,剑戟不能伤,虎豹不能害。于是乎祸亦不至,福亦不来。祸福皆无,苦乐皆忘也。”

学习老子,

学习道德经,

学习水的上善德行,

人生缘何少快乐,只因未懂老子德。

来源:乐乐一笑很倾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