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手机上的文章
过去手机只有通话、发短信功能,随着科技进步,手机的功能已远远超出了原有的功能。对手机所具备的新的功能,我多少了解一点。但是,我这个人有点念旧,一部手机能用好几年,维修好多次,直到没有配件为止。特别是使用智能机子以后,我更是倍加爱惜,自己不敢轻易摆弄手机上那些功能键,就连拍照功能我也不用它,外出考察或旅游总是另带上数码相机。不使用那些功能,唯恐是把手机的运行程序搞乱了。
时间长了, 孩子报怨说,我的手机仅仅是通个话发个信息,与其这样不如不要手机。我就调侃道,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要辩证的看,如果古时候,科技发展到现在这种程度,那陶渊明正在那采菊,手机铃声响了,聊个不停,也不会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美好诗句了。那李白想家的时候,打开视频,还能发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感叹吗?其时我也不是保守主义者,明白孩子讲地有道理。我也知道,孩子不就是经常在手机上网、聊天、购物、转账、办业务吗?他还为他的母亲在手机上下载软件,常常在手机上看电视连续剧,也沒听说过机子死机呀。咱也不至于古板到排斥的程度。于是乎,就让孩子给我手机下载了“新闻头条”以及微信功能。从那时起我就每天在手机上看新闻,并在微信中开辟“同学天地”、“家庭乐园”、“同事之窗”……,把工作与交友聊天有机结合,加强互动,增进友谊,其乐融融。
渐渐的我对手机爱不释手,一有空就从衣兜里掏出手机摆弄起来,不是看新闻,就是玩微信互动,或看下载小说,电视剧。时间长了就冒出一个想法,如何把手机的有些功能更好地运用到具体工作中?于是,我就联想起工作中常遇到的事。每年通过“一卡通存折”打卡发放惠民资金有8亿元之多,受益人员近40万戶,惠民资金打卡到戶,打多少,什么项目,什么时候到戶,受益人员要想了解具体信息只有到财政分局、所或信用社,有工作人员帮助上网查询。我想,能不能使受益人员足不出戶,通过手机查询打卡发放信息,特别是方便外出务工人员查询。于是,我从看电视得到启示。电视在一个栏目结束时,主持人总爱说上这么一句:“关注相关资讯,请查询微博、微信和客户端。”由此,我想能否利用手机微信功能,来方便人们查询“惠民打卡发放资金”信息呢?于是,我就咨询了一家微信服务运营商。得到的回答是肯定的。就这样我县在全省率先搭建了微信查询惠民补贴信息平台。受益戶只需输入存折号,就能获得相关信息资料。同时,也方便对惠民资金打卡发放工作的监督检查。这一工作上的创新得到了市局和省厅的充分肯定,《皖西日报》,《大别山晨刊》和《安徽财政》及时地进行了报道。
通过这件事,使我感受到智能手机潜能确实很大。于是,我又让孩子把QQ信箱绑定到手机上,就开始学着在手机上写文章。一开始很不习惯,构思好的文稿子,写着上句就忘了下句,原因是把精力集中到打字上了。情急之下,我就在纸上把文章写好,再往手机上输,在手机上修改,然后才把满意的文稿通过“E-mail'发往报社或杂志社。记得我在手机上完成的第一篇文章是《游鄣山》,稿子发出后,分别被《皖西日报》、《大別山晨刊》和《映山红》杂志所采用。看到在手机上写作发表的文章,那种喜悦之情难以言表。由此,使我感受到在手机上写文章,其优点在于便捷。不像台式电脑那样,坐在桌子前呆板地操纵着键盘,也不像笔记本电脑那样要随身携带颇显笨拙。而手机小巧玲珑,操作方便,它可以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写作,不受环境所限,想写就写,随写随改。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习练,渐渐的在手机上写字速度也快了,免去了在纸上写好了再输入重复劳动。在手机上发表文章获得成功,不亚于农民感受丰收喜悦之情,从而继续重复着春播、夏耕、秋收的故事。目前我在手机上创作发表在报纸和网络上的散文和游记有《深秋的马鬃岭》、《没领取的稿费》、《浮山印象》、《写在<霍邱风情>获奖之后》和《窗前的泡桐树》等。手机虽小,方寸之间,确张显着神奇。我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已离不开手机。手机已成为我朝夕相处的伙伴。 霍邱风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