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气十足的黄杜陵,与田黄相比又如何?

 海涛668 2017-04-11

 

石帝田黄,因其大名鼎鼎且稀少珍贵,自古以来便颇多冒充石种。比较“著名”的就有同为独石的鹿目格、牛蛋、号称“干黄”的连江黄,黄色鲎基石、溪蛋、甚至黄色有丝纹的高山石,如今又有金田黄、昌化田、老挝田等一听就是借田黄之名抬高自己身价的外埠印石,以及更加低劣的染色煮黄的假田黄充斥地摊,从高仿到低仿,总归要借田黄之名。

 


而今人已甚少知道,或即便听说过也很难见到,黄色杜陵石,曾被称作最接近田黄石的石种。

 

陈子奋《寿山石小志》记载,杜陵坑“偶有红格裂痕者,迫似田石,掘于土者,亦有萝卜纹,故石工恒以赝下坂田,虽久于玩石者,几不能辨。”这里的“掘于土者”指的是掘性杜陵坑,即从矿体上崩落埋于土中者,为独立石块,其质色与田黄极其相似。而其中产于琪源洞者,则“晶莹晃朗”,质色极美,令人几乎把持不住。

 


这琪源洞的黄杜陵,在印石史上也是个传奇般的存在。今人提起杜陵坑,多数玩石者都会如数家珍地报上一堆特征,如水流纹、牛毛纹、金砂地……但其实,身为杜陵坑之冠的“琪源洞杜陵”,却甚少有这些特征。直如诗人韦应物的句子“乾坤有精物,至宝无文章”,无论何种石材、哪个坑口,到了最高境界都是一个“纯”字。《寿山石小志》记:“琪源洞,又名锦源洞,早已出石,至石工黄琪源开采后闻名。所出纯黄而通灵者甚佳,晶莹可称妙品,仅次田黄,俗呼琪源洞杜陵,可为杜陵坑之冠。”

 

这一句“仅次田黄”,该当得上是对一个山坑石种的至高评价了。

 



琪源洞杜陵早已绝产,今日在拍卖会上上惊鸿一瞥者,都是传世之物。今年春拍各大拍卖会上,有一两件琪源洞黄杜陵可令玩石者一饱眼福。仔细看来,它们黄色深浓沉着,不似一般山坑石的浅淡娇艳,质地则坚结晶莹、凝润厚重,又绝不似鹿目、牛蛋那类独石的涩滞,而是灵性十足。



在真正懂石者看来,所谓田黄辨识标志的皮、格、萝卜纹等,其实都是纸上谈兵,并没有什么其他石种绝无可能复制的东西。其实田黄的辨识就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气质”,一种沉稳端凝的煌煌贵气,比之高山的轻薄、牛蛋的坚涩、乃至挝田、金田黄的油滑都迥然不同,虽难以用语言描述,却一望而知。

 

而顶级的黄杜陵,仔细看来,与田黄的质感并不十分相似,多了些晶莹晃朗,而少些温和内敛。但奇特的是它同样流露出一种“贵气”,却与田黄有着异曲同工、殊途同归的妙处。这同样很难用言语形容,却又扎实地映在玩家眼里。

 


以价格衡量,平心而论,今日的黄杜陵还尚不能与田黄相比。但纯以品鉴的眼光观之,笔者以为,上品传世的琪源洞杜陵,品质较之普通田黄并不逊色,甚至更胜一筹。而从珍稀角度考虑,也比田黄石更为稀少罕见。而其他洞口亦有出产质色俱佳、灵气四溢的黄杜陵,其中有些达到结晶程度的杜陵晶石,娇艳无比而又不失沉着凝灵,与田黄相比,别有一番滋味。

 


田黄被追捧已久,价格居高不下。而黄杜陵则处于一种投资者相对陌生、不敢轻易出手的地位,较之其历史上的辉煌,未免有些凄凉。但笔者仍然相信它的价值并不完全体现在价格上,无论是真实的品质,还是作为历史的见证,黄杜陵都承载着相当厚重的底蕴,是寿山石文化中不能忽视的一笔财富。




今日荐读



脉络传承丨灼灼其华“郭家工” 

东南秋拍8月再度扬帆起航,快来献宝啦~

徐悲鸿在三年里卖了一千张马,到底是为了什么?

漆澜 丨《堂堂正气——明清寿山石古兽印钮、罗汉工刍议》(明清印钮篇)

一千变十万,老太不懂石反能狠狠赚——不内行怎么也能成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