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春以来,上海涌现了一批新的“网红”美食,也不乏之前爆火的“网红”消失。 比如,知名面包店Farine被曝使用过期面粉而被监管部门要求暂停营业后,同处武康路的WIYF也同样闭门谢客。昔日武康路上为了一支冰淇淋而大排长龙的场景,如今不复存在。 这不禁让人会想,这些“网红”暂时消失,那武康路还会有原来的人气吗?到底是“网红”成就了武康路,还是武康路成就了“网红”? 或许,一千个人会有一千种答案。而在范范姐心里,“网红”美食会消失,但是武康路永远不会。成就武康路的从来不是这些“网红”,而是它的百年历史。 我想,我们都需要重新认识武康路。 武康路位于旧时的法租界,原名福开森路(Route Ferguson),以美国传教士约翰·福开森命名,由上海法租界公董局修筑于1907年,被誉为'浓缩了上海近代百年历史'的'名人路',沿线有优秀历史建筑总计14处,保留历史建筑37处。 1914年,武康路所在的西区正式被划入法租界,这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法国新租界。 电影《色戒》的片尾,放走易先生的王佳芝装得若无其事地招了黄包车说:“到福开森路去”。这个福开森路,就是现在的武康路。 电影《色·戒》剧照 武康路全长1.17公里,北起华山路,南接淮海中路。虽然已经有100余年的历史,难得的是至今依然保留着时代的印迹,无言地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演变和新生。 这条闹中取静的静谧小路,无数政客文人都青睐于此,三十多处历史建筑背后,有着一段段惹人遐想的故事。 武康大楼 武康大楼就立在路口,像一个铁达尼号大型邮轮,它是著名犹太设计师邬达克的作品。以前曾先后叫作“东美特公寓”和“诺曼底公寓”。外墙上褪色的红砖和门前石柱上的水痕遗留下岁月的沧桑,却掩不住它那逼人的气派。 上世纪40年代,“武康大楼”是中国电影人的聚集地,他们不仅在楼下的咖啡厅讨论剧本,会见演员,吴茵、王人美、赵丹、黄宗英等还都曾是大楼的住客。 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和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这对神仙伴侣也曾在这里生活了半个世纪。而且,这里是他们的婚房。 除了“武康大楼”,武康路上还有很多历史名人故居,巴金故居、宋庆龄故居、李及兰故居、周作民故居、黄兴故居等都在此。 沿着武康路往北走,在泰安路路口附近,就会见到老房子艺术中心。 老房子艺术中心 老房子艺术中心其实只有两个楼面开放,定期会有画展摄影展。一楼有上海老房子模型的展示,二楼的墙壁则挂着关于徐汇区部分老房子的摄影作品。
黄兴故居 武康路393号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家黄兴的故居,人称“黄公馆”。该故居早期部分建于1912年,属新古典主义建筑样式;后续部分建于1933年,为装饰艺术派风格。 这里还曾是上海电影厂的办公楼,楼梯墙上至今还悬挂着白杨、张瑞芳、上官云珠等昔日大明星的大幅黑白照片。 武康庭 离开老房子艺术中心,继续往前走就是武康庭,快走到这里的时候会发现路上的行人明显多了起来。 位于武康路376号的武康庭,是一个容易让路人错过的地方。武康庭的设计和选址十分隐秘,窝在武康路绿荫婆娑的里弄里。 武康庭主要由两栋楼构成,前面红砖洋房是民国时期外交官的宅邸,后面白色楼房则是以前上海仪表局的办公楼,里面集合画廊、餐厅、酒廊、商店和花店。 巴金故居 巴金故居位于武康路113号,这栋洋楼建于 1923 年,由一栋主楼、两栋小辅楼和一个花园组成。 从 1955年起,巴金和女儿一家在这幢三层小洋楼里住了四十多年。在这里,巴金先生度过了半个世纪的岁月,并完成了被海内外文学界称为“一部说真话的大书”的《随想录》。
花园洋房 从华山路进入武康路,拐角处便见一座小巧玲珑的独立式花园洋房,马路对面是面粉业巨子孙多森的豪宅,左右两侧也都是一幢幢独立的花园小楼。 这幢形象简洁的小楼的门牌号码是武康路2号。这是一幢两层花园住宅,四坡屋顶,有棚屋形老虎窗。 在半个多世纪前,这里是上海“丝业大王”莫觞清的寓所。小院右侧是他的女婿蔡声白的住宅,翁婿二人,都是当年上海滩有名的实业家。 正广和老屋 老屋建于1928年,原为英商正广和汽水行大班住宅。 透过围墙,红瓦陡坡的屋顶上,有着红砖砌就的高高的哥特式壁炉烟囱和尖顶的老虎窗,外墙饰以暗红色的半露木构架,透露出浓郁的英伦乡村风味。 这座别墅里曾经住过一位显赫的主人,那便是英商正广和的大班麦格雷戈。正广和汽水在20世纪的上海十分盛行,这些财大气粗的洋行大班,也在那个时代风光一时。 武康路,就像在讲述着上海的老故事。既有浓郁的欧陆风情,又不失传统风骨。 那些叱咤旧上海的达官贵人、军阀政要、洋商富贾、名流学者纷纷寓居于这里,他们显赫的身份和发生的故事几乎就是中国近代历史风云变幻的一个缩影。 这些老建筑,一幢幢看过去,都是丰富的历史和人文的双重感受。房子看着是安安静静的,但是房子的主人,在那个时期所经历的一切,都是猛烈的人生风暴。 一座城市是一部历史,一条马路也是一部历史。范范姐查阅资料了解到,曾有几百家贫民住户里夹杂着本地人口和各色外来人口,生活在这里。但走在今天的武康路,很难想象,这个花园洋房扎堆的地方也曾经拥挤着大片棚户住宅。 萧伯纳曾说过,“走进武康路,不会写诗的人想写诗,不会画画的人想画画,不会唱歌的人想唱歌,感觉美妙极了”。 申城几日阴雨,整座城市少了些许聒噪,增添了几分江南气息。 等到天气放晴,不妨去武康路走一走。亲眼看看红墙、豪宅和老虎窗,感受下上海 1920 年代的旧时风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