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工匠文化

 叉博的图书馆 2017-04-12

 

工匠文化,或匠人文化,是日本传统文化中囊括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职业操守和负责态度。日本早在江户时代就酝酿出了传统的匠人文化,匠人们拥有极强的自尊心。对于他们来说,工作做得好坏,和自己的人格荣辱直接相关。正因如此,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极度认真。对于如何使手艺达到熟练精巧,他们有着超乎寻常甚至可以说近于神经质的艺术般的追求。他们对自己每一个产品、作品都力求尽善尽美,并以自己的优秀作品而自豪和骄傲。对自己的工作不负责任,任凭质量不好的产品流通到市面上,会被看成是匠人之耻。
 

工匠文化简介

工匠文化
工匠文化工匠文化
工匠文化,或称匠人文化,是日本的一种传统文化,这里所谓的匠人,指的是某一种技巧行业的从业者。在幕府时代,日本人就对拥有特殊技能的人特别推崇,尊称为“匠人”。他们具备一流的手艺和技术,招徒传承,这股力量在日本民间是很强的大的,老百姓以此为荣,也对拥有的手艺忠贞不二,随时可以拿生命来守护。例如,忍者,这一职业,也是师承传统的。艺伎,这一东方文明的奇葩,也让西方人开了眼界。
日剧和动画片里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台词,“我要做全日本最好吃的拉面”,“我要治好全日本的跌打伤”,“和果子的制作需要倾尽全力、全神贯注哦”,还有成为名医,锻造刀剑,不胜枚举。从广泛受人尊敬的医师到普通的拉面师傅,各行各业都透出一种对技术的痴迷和从业者的骄傲。或许日本社会在旧时代森严的等级不无关系,没有科举之类的途径来攀升社会的阶梯,只能各安其业。平心而论,即使并非什么伟大的科学、崇高的艺术,能够把一项技术发挥到极致,“技也而近乎道矣”。

工匠文化体现

编辑
工匠文化
工匠文化工匠文化
在日本,有着精湛手艺的工匠达人是备受推崇的,这是日本独特的民族性,做事特别认真精细,这在日本人产品上表现尤为明显,不说笔记本这类电子工具,就算是打仗时所用的日本刀,也要打磨锻造的像艺术品一样,好看是好看,但是对这种易耗品的品质苛求,让日本经常在战争中犯错误。
既然动手做了,那就一定要做到最好,这是日本人的信条,说是敬业,其实也是日本人偏执的一面,在现代成熟的工业模式下,很多个性的一面都被抹杀掉,但日本人这种凡事都要精耕细作,追求完美的个性却一直保留下来。
只要有可能,就要使经手的工件带上自己的印记。日本人十分迷恋手工制品,比如说手工眼镜,梁文道和周笔畅戴的“泰八郎谨制”,每月纯手工打造只有200副,这已经是泰八郎夫妇最大产能了,而虽然所采用的赛璐珞镜框很容易燃烧,甚至在欧洲被禁用,但倔强的日本人一直坚持使用,说到赛璐珞材料,它本质上就是人类工业史上第一代塑料,是工业塑料的老祖宗,这种在材料上的“求本溯源”,让日本人的产品有了精神层面的深刻寓意。
之前日本的手机产业就有一套自己独立的标准,其相对封闭的产业环境,国外的厂商很难切入其供应链,日本厂商包办了一切,从化学材料、零组件、面板一直到整机出货、品牌,全部“自己动手”。[1] 

工匠文化影响

编辑
工匠文化
工匠文化工匠文化
2015年,风靡一时的液晶产品巨头夏普公司因经营恶化,不得不出售总部大楼,并同时转卖附近1万1000平方米的土地。按照日本媒体的说法,这就相当于“倾家荡产”了。
在日本,大名鼎鼎的电子巨头里,东芝、索尼、松下都陷入了业绩不佳、股价下滑、赤字累累的困境。日本电子产业五大巨头——日本电气、松下电器、富士通、夏普和索尼在过去12年里市值蒸发了2/3。其中,日本电气的市场份额在过去10年中减少了90%。日本《东洋经济》杂志对过去10年间赤字企业的排名显示,松下、夏普、索尼分别高居第2、3和11位。这些年日本电子巨头走向衰弱的消息不时见诸报端,已经让人司空见惯。大家都知道日本电子巨头们快不行了而究其原因,或许就是曾经塑造日本经济辉煌的“工匠文化”。日本电子企业发展的瓶颈,也植根于此。
多年来,日本被誉为“工匠”国家,崇尚“匠心”精神的“日本制造”,一度成为优质的代名词,并在电子制造业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这种意识模式,在资源没有充分实现全球流动,产业没有实现“模块化”的年代,是一种巨大优势。对于差异较大的个性化产品也是一种优势。可是,对于电器这种技术标准统一、需求差异不大的产品,早已转化为劣势。
日本电子制造专注于硬件的改进程度、产品种类的丰富程度,也囿于其中。然而,21世纪的电子产业恰恰是拼软件、拼速度的时代,苹果公司就是最具代表性的成功例子。纵观日本电子产业界,还死死抱住硬件不放,对于更能提升用户体验的软件视而不见。偌大一个日本,互联网搜索引擎用的是美国雅虎与谷歌,手机一半以上使用苹果,将本国市场拱手让人。固执的“工匠”们在软件创新方面严重落后,是日本电子制造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
此外,“工匠文化”导致日本电子制造满足于向“……之最”发起冲击,却忽视了普通用户的关注,即价格、设计和便利性。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无谓的“之最”追求,只会削弱电子产品的价格优势。
其实,精益求精的“工匠文化”本来无可厚非,可是一种文化一旦缺乏融合与变通,就会妄自尊大,就会形成路径依赖,就难以适应时代的变化。或许正是因为对“工匠文化”过于自负,始终不愿做出丝毫改变,才让日本电子企业逐渐走向了绝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