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的最高境界:现“读”现卖

 王天神 2017-04-12

一日不读书,便觉索然无味;一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

因某种原因,昨天我没有读书,晚上临睡前感觉心里有隐约的失落和空洞,为此今天拿起既定书单里的一本书,从头到尾酣畅淋漓的阅读完,当然,要开启标配模式——读书笔记。在拆书帮帮主赵周的这本方法论书籍《这样读书就够了》中,提到了一个经典的拆书法则:RIA便签读书法(Reading、Interpretation、Appropriation)。我就现学现卖,通过本文来活用这个方法。

还是先普及下RIA便签读书法(关于这个方法的介绍网上太多了,我只简单列出核心要点)

拆书帮便签读书法将阅读分为:R(阅读片段)、I(用自己的话重述知识)、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和A2(以后我怎么应用)。

R:在读书时,遇到某一个心动片段,停下来,划出来。

I :用自己的话复述原文知识,达到理解知识本身是什么的程度。

A1: 写和这个知识有关的自己的经验,通过反思自己的相关经验,让这个知识真的和自己有关。

A2: 写下针对这个知识自己可以如何进行的下一步行动,让知识真的应用在自己的生命里,我们才能因为它变的更好。


图片来自网络

R:阅读原文片段(我感触最深,而且也将拆解的段落)

在《这样读书就够了》这本书中,拆书帮帮主赵周提出了一条用于正式决策汇报的四要素“事实+观点+建议+预测”。他还指出“建议”这部分必须明确具体,至少要给两个建议。“预测”这部分不仅要给出积极预测,还要给出消极预测——也就是如果按我的建议做了,可能会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

如果员工通过这种逻辑向领导汇报工作,将不只能看到“朴素”和“专业”,更能看到你的“周全”和“可靠”,极大地提升提拔的可能。即:

事实+观点+建议(明确具体,至少2个以上)+预测(积极预测+消极预测)=好员工+可以提拔的员工。

I:用自己的话复述原文,以达到理解的程度

第一,事实是什么?怎么陈述事实?

百度百科的定义是指事情的真实情况,包括事物、事件、事态,即客观存在的一切物体与现象、社会上发生的不平常的事情和局势及情况的变异态势。通俗点说,就是在工作或生活中客观陈述某个事件的真实情况。

案例:比如老师想让高博士在3天内完成一个报告,但高博士没完成,就会向老师回复说:3天里有2天在上课,剩余一天时间太紧张,或者手头还一个更着急的报告要写,精力不够等等。当然还可陈述的更细节、更详实,但一定要通过某种手段,如一系列具体的数据或语言,来给聆听者展示出一件事情的全貌。

第二,观点是什么?怎么表达观点?

百度百科的定义是观察事物时所处的立场或出发点,或从一定的立场或角度出发,对事物或问题所持的看法。通俗点说,就是你得有自己独立的见解或判断力。

案例:还是上文这个写报告的任务。高博士在陈述了事实以后,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比如我认为这个报告属于不重要不着急的类型,并不需要在3天内完成,或者这个报告为了3个月以后的会议用的,所以在2个月内完成就可以,不用3天内完成。

第三,建议是什么?怎么提出建议?

百度百科的定义是在适当的时候指针对一个人或一件事的客观存在,提出自己合理的见解或意见,使其具备一定的改革和改良的条件,使其向着更加良好的、积极的方面去完善和发展,是有益处的。通俗点说,就是你帮助聆听者来决定一件事。

案例:依然是上文写报告的任务。高博士在给出了观点以后,可以继续向老师说:我们只需要提前一个月完成,保留一个月的修改时间可以了;或者,我们可以在20天以后再写,那个时候时间比较富裕,空闲时间比较多。

第四,预测是什么?怎么做出预测?

百度百科的定义是是指在掌握现有信息的基础上,依照一定的方法和规律对未来的事情进行测算,以预先了解事情发展的过程与结果。通俗点说,就是预先推测或测定或事前的推测或测定。

案例:好吧,这是最后用上文写报告的任务当案例了。高博士给出了建议以后,老师可能心里仍有顾虑:我为什么要听你的?为什么要20天后写,或者为什么要提前1个月完成?你有什么根据?高博士这个时候看出老师的疑问,就可以快速给出事件的“预测”,如果老师坚持3天内写完,因为各种事情,可能就是草草的写完一稿,质量一定很低,经不起推敲(消极预测);而如果20天后开始写或提前1个月写完,则时间精力非常充裕,可以做深入的研究与论证,报告的质量也有保障(积极预测)。

A:描述自己的经验并想象未来如何应用

这一部分应该包括A1和A2两个部分,根据拆书发的流程,应该有学习者,即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来参与中,将书中的知识内化为自己体内。有兴趣的话评论留言吧,写出一件你生活中的事情,为什么没有用到这种方法,或者用到了第几步,或者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会怎么解决同样的事。


图片来自网络

自己的进一步思考:超出这四个要素的视角

不要以为写完上面就结束了,我肯定是要继续写下去的,不然怎么叫“现学现卖”呢,哦,是现“读”现卖。下面是一些自己的思考了,已经超出了RIA的范畴,但请继续读,肯定会给你一些启发。

前面提到的公式:事实+观点+建议(明确具体,至少2个以上)+预测(积极预测+消极预测)=好员工+可以提拔的员工。其实它给我们展示了4类不同类型的人才,看我们选择要成为哪一种。

第一种,只会摆“事实”的“躲事型”人才。这种人将事情清清楚楚的摆出来,明着看说的很道理,但他的话却只说到这个份上,既不阐释自己的观点,也不给出进一步的建议,要么是真的不知道怎么解决,属于能力不足型人才(无发展的可能),要么就是希望别人多说,让别人给出解决的办法或思路(躲避事情型)。

第二种,既能陈述“事实”,又有自己“观点”的“正常型”人才。普通成年人基本属于这一类,只要有相对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必然会形成自己的观点,不论对与错、是与否。而且观点的给出一定会有一些事实的支撑,可能是一大段数据或话语,也可能这是几个词语。

第三种,既能阐释“事实”,又可以表明“观点”,还能给出合理“建议”的“优秀型”人才。可以说这部分人对任何事都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和见解,更可贵的事能给当事人(领导、老师、朋友等)一些科学、合理、可行的建议,属于站在对方立场考虑问题的一类,基本上这类人才具有非常靠谱和优秀的生活、工作技能,你是不是也会觉得某位给你建议的朋友,他说的很有道理,他确实也非常优秀和出色呢(不然你还会向一个比你笨的人请教么)。

第四,懂“事实”,有“观点”,善“建议”,能“预测”的“稀缺型”人才。通俗点来说,这就是爸妈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甭说我们自己羡慕不已,连身边的长辈、公司的领导、求偶的男女都可遇不可求的人才。此类型人才一般心思缜密、做事成熟、勇敢果断、富有魅力,与你脑海中存在的一切好词语基本都能搭上边,这种稀缺型人才在快速迭代更新的当代社会尤其受到重视,必然是企业潜在的管理层后备干部(高博士就在往这方面努力)

以上就是自己的一些思考啦,源于书,内于己,继而再超出书,请各位读者多多指正,也记得完成Appropriation的任务哦。


全文撰写时长:120分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