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闫英:用行动诠释“中青式奋斗”丨青人物

 泓泉淼淼 2017-04-12


闫英,我校1997级青少系校友

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团工委书记



2016年9月1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二〇一六级新生开学典礼,闫英作为校友代表发言。2001年毕业后,她用行动诠释着“中青式奋斗”,传递着中青人的执著与独特。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人对生活的感知会被匆匆奔走的时间洪流所冲淡,在日复一日的琐碎中销声匿迹,但闫英不同,母校中青院为她的生活注入回忆和信念,而她也用自己的经历、拼搏和成长,为象征母校人文精神的“中青底色”填写感受和注解。


跨越十年的传承与开拓

“大学应当有许多风景。”在来到中青之前,这是大学留给闫英最基本的印象。她毕业于东北师大附中,从小便跟随父母在吉大的校园中学习和生活,沉浸于两所高校的活力和魅力中,闫英完成了对大学生活的启蒙,开始满怀期待和憧憬。

因为学习成绩优异,同时是学生党员和校学生会的主席,正在备战高考的闫英得知,自己有机会进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习。这是她第一次从班主任的口中知道“中青院”这个名字。这对当时全力以赴的她而言,无疑是一份莫大的肯定。

伴随着认可,同时面临着选择,闫英选择参加学院的入学资格考试,在考试的前一天父亲陪闫英来到中青院,行走在校园中,面对眼前感受到的巨大落差,父亲问她会不会后悔,闫英没有保持沉默:“我还是愿意试一试。”

这是闫英面对自己的未来所作出的第一个决定,父母尊重了她的意愿。事实证明她的选择是正确的,正是这所不以华丽和宏大著称的校园,给了她最为深厚的学识和素养,也让她感受到最为深切的温暖和支持。

就在闫英入学的1997年,学校刚刚迈过本科教育的第十个年头,十年的积累和沉淀,中青院独特的精神品格和人文底蕴,在一代又一代中青人的坚守和传承中历久弥新。在这样的氛围下,初入中青的闫英,收获了更多意想不到的“风景”:来自阶梯教室的“冰火二重奏”——对学术问题认真的聆听和激烈的讨论、田径场上的活力四射和冬锻月的热火朝天、连续两年校运会的第一名、足球排球联赛班级获得的双料冠军……中青为闫英的大学生活赋予别样的意义,她感受到这座平凡的校园所传递着的亲切,这让她对未来充满信心。

谈及在大学四年中最为深刻难忘的部分,闫英坦言,是集体。集体用大大小小的仪式和感受为闫英的大学时光标注下深浅不一的刻度,作为刻画生活的节点,她便用回忆记录下那个年代独属于中青的别开生面:“大一时全班一起做勤工俭学,为中国青年报的读者装贴回信,那时全班一起贴信封,装信,写好地址然后发出去,我们班的“流水线”赚取了3000元,这支撑起我们好多的班级活动,我们都很开心。”也就是在这之后,闫英发现,自己喜欢这种“在一起”的感觉,这对于每个在外求学的人而言,是难得的归属感和温暖。“我们班都是外地的,大家一起学习一起生活,所有的东西都是在一起的,大家积极阳光,整个班级的风气很正,向心力就很强。”

闫英的班主任、87级大师兄吴庆老师对她的影响很大,小到个人能力的培养,大到人生方向的选择,吴庆老师对老一代中青品格的继承,和他身上时刻洋溢着的蓬勃朝气,时刻感染着闫英:“当时的青少系学生很活跃,但学生之间学术研究的能力和氛围却不是很强,吴老师注意到这一点,引导着我们班做出许多改变。”在吴庆老师的鼓励下,闫英开始将目光转向学术,在第三年她发起三人的调研团队,以“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和对策”为主题,前往新疆实地考察。“我们当时发现了中职教育本身存在的状态,但同时也看到在2000年前后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浪潮中,中等产业技术人才供求的不匹配。”这是一次积极的尝试,闫英将这次的经历定义为自己的学术研究启蒙:“现在回过头去看,在我所在的开发区,一线产业青年和我的工作对象很多都是从中等产业技术学校中出来的,团队中的另外两个女孩,至今仍在从事研究相关的工作,我们对职业和工作方式的选择,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此。”

而她所在的集体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为中青故事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全班同学的共同参与和推动下,学校成立了学生艺术团:“当时的合唱队我们班小一半都是队员,那时候和陈敏琴老师一起,排练、比赛、演出,陈老师本身是科班出身,她对演出水准的要求是极其高的,她对艺术的执著和热爱也深深影响着我们。”在大四毕业之时,闫英所在的97青少自编自导自演,第一次用毕业晚会的方式,回顾和致敬携手走过的中青岁月。在熟悉的阶梯教室,那场“一个班的毕业晚会”,见证着闫英精彩的四年青春,从某种程度而言,也象征着中青人跨越十年的传承和开拓。


十五年沉潜,平凡即生机

2001年,闫英走出大学校园,告别她热爱的集体,开始新的生活。初入社会的她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你想要和你适合是不一样的,在实现目标之前,不断验证自己,适应社会,而这一过程不可逾越。”

位于东南角的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是闫英检验自己的第一个试炼场。望着办公楼外大片大片的农田和荒地,看到各地刚刚兴起的非公团组织建设浪潮,自己又是一位初出茅庐的新人,如何使平淡无奇的团青工作重新赋活、如何将眼前的这张白纸变为蓝图?为解答这些问题,闫英用了十五年。

对于百业待兴的开发区而言,团青工作并非主旋律,团的组织又常被边缘化,缺少理解和支持,同时缺乏资源和人手,闫英所做的努力经常被认为是徒劳。可闫英并没有因此望而却步,相反,母校专业背景的培养和集体精神的积累帮助她在看似漫无边际的困境中突出重围,将目光着眼于行动:她重新调整方向,找准定位从服务入手,通过设计技能竞赛、评比技术创新团队等活动,将企业经营发展所需的动力同共青团工作的活力加以对接;团的工作缺少阵地,她便一家家登门拜访,不断询问企业的需求,帮助青年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谈一次不行就两次三次、这次活动没参与下次再邀请,闫英用十五年的时间,将自己派去各个驻点,沉潜在青年工作的最一线,走访调研近200个基层组织,对基层单位的500多位团干部她如数家珍,她开创的“团建工作开发区模式”,使原本平凡的基层工作重新焕发生机。而她也经受住了考验,在青年的肯定和信任中收获了友谊和成长。

在工作之余她时常会回到母校,每每经过学子楼前的那条小路,她的脑海总会闪现当年的情景:“我每天晚上就在那儿,或是在回宿舍的路上,或是在去运动场的途中,学校的广播台还和之前那样播送着特定的节目,我常常浮想联翩,思考起生活的真正意义。”同毕业多年的同窗好友促膝长谈,看到他们全心全意,为保障着学校的后勤工作竭尽心力;创办社会组织,为青少年教育的发展不遗余力,她渐渐意识到,自己内心的充实和对青年工作的热爱,源于母校人身上深刻的精神传统:“母校不仅赋予我知识和技能,更授予我真诚的能力和奋斗的品质,这让我终身受用。”

无数的中青人像闫英一样,用岁月和生活,证明着实事求是的思想传统,践行着朝气蓬勃的精神品格,他们用朴实无华回应这个社会的光怪陆离,始终坚守初心,用平凡的经历演绎出生机。诚朴、坚守、务实、奋进,这是中青人始终秉承的生活信条,也是中青人始终传递给社会的价值呼唤。


用青春去奔跑

“1小时57分钟,用脚步丈量广陵,朝着第一个全马继续加油!”在扬州跑完半程马拉松,闫英用朋友圈记录下奔跑的喜悦和期许。而一年之后,回母校参加完开学典礼,她终于在北京,这片她为之挥洒汗水和青春的热土,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全马。

闫英喜欢跑步,喜欢运动带给自己的清醒和快乐。在运动中她更容易挖掘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和灵感。“到现在我还保持着3000米的校记录,每每工作找不到头绪,我便将自己放空,环绕开发区一圈,全力奔跑。”从黎明跑到日出,跑出初冬暖阳,闫英将自己的青春,定格在一次次酣畅淋漓的奔走中,这让她始终以最饱满的状态,迎接着考验。

和同事好友一起观看球赛、在珠峰藏地和伙伴们一起领略自然的魅力、和师兄师姐一起畅游百花山,讲述“百花深处,永远年轻”的故事。“运动也是对个人状态和团队状态的一种直接反映”。通过运动,闫英完成着对未知的探索,这让她永远年轻,在面对前路的挑战之时更为自信和从容。

能够在开学典礼上做演讲,闫英满是激动和感慨。她庆幸自己能够参与到这样的重要时刻中,也庆幸自己的生活可以被大大小小的仪式和感受所记录。“我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人格从中青院开始,能够和青年人朝夕相伴,能够永葆青春,不被这个时代所淘汰,这一切都要感谢我的母校中青院。”

在开学典礼的发言中,闫英将人生比作跑道,勉励中青学子用脚步丈量青春的热血和潇洒:“这绿茵见证我们的青春,我和更多的校友愿与你们一起,在这跑道上,在这翠绿的校园,在昆玉河畔,在人生的一次次半马、一个个全马中,用青春全力奔跑。”的确,在人生的跑道上,无数的中青人用热爱坚守着底线,用真诚回应着考验,他们以时光为名,注解真实的“中青”,无惧前路,他们全力以赴。


采写丨连泽垚

来源丨 中青新闻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