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平公主11睿宗登基

 墨香笙樵 2017-04-12

演讲人:蒙曼

讲师简介: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隋唐五代政治、军事史与中国古代妇女史。代表作品 《唐代前期北衙禁军制度研究》,《中国社会通史·隋唐五代卷》,《蒙曼说唐—武则天》等

内容简介:唐中宗李显死后,太平公主和相王李旦的三儿子李隆基,发动了一场宫廷政变,诛杀了想篡权的韦皇后,韦皇后扶持的小皇帝李重茂面临被废的命运,而发动政变的太平公主等人,也打出了拥立相王李旦当皇帝的旗号,那么政变结束之后,相王李旦能够顺利登上皇位吗?太平公主又为什么要拥立相王李旦当皇帝呢?

全文:

就在唐隆元年,也就是公元710年6月21日的清晨,政变刚刚结束,整个长安城的街道上还撒着一滩一滩的血迹呢,长安城的市民也是惊魂未定,就在这时候呢,相王李旦忽然带着小皇帝李重茂出现在长安城的一个叫做安福门的门楼上了,就在这个门楼之上,小皇帝李重茂颁布大赦令,说韦皇后篡权乱政已经被铲除了,这是国家平定内难的正义之举,因此跟老百姓没有关系,请百姓们放心,但是呢,因为平定内难了,为了表现这种普天同庆的心情,皇帝决定大赦天下,文武百官都是加官晋爵,老百姓也是免除了全年一半的赋税,那这个大赦令一颁布下来,当然是万众欢腾,老百姓都觉得很开心,可是在开心过后,有些敏感的人也就发生疑问了,说既然是李重茂在这儿颁布大赦令,那么相王李旦跟着出来干什么?政变之后,李旦到底要扮演什么角色呢?那我们上一集讲了,唐隆政变只是解决了谁不该当皇帝的问题,把韦皇后母女给干掉了,但是它并没有解决谁应该当皇帝的问题,那可是有人说了,当皇帝,谁当皇帝啊,不是已经选定了吗,就是16岁的李重茂,没错,李重茂是在唐中宗死后,就被韦皇后拥立为皇帝了,而且这时候呢,已经干了好几天了,可是咱们也要知道,政变就是针对着韦皇后去的,连韦皇后,这时候都杀死了,那她所决定的那些政治上的事情还能算数吗?

事实上,就在这场政变之中,谁当皇帝已经有两套方案提出来了,哪两套方案呢?第一套方案,就是还让这个李重茂接着当皇帝,这个呢,是一帮宦官和宫女提出来的,当时政变的时候,刘幽求不是担任那个前敌参谋吗,有关政变的一切诏令都是他在那儿起草的,那时候呢,他到太极殿,一帮宦官和宫女就把他给围住了,围住他就让他赶快起草一个制书,改立太后,那可能有人就不明白了,要求他改立太后和仍然让李重茂当皇帝有什么关系?其实啊,这些宦官和宫女要求刘幽求起草诏书改立太后,就意味着在他们心目中该换的人是谁啊?就是太后,就是韦皇后,现在你们说韦皇后篡权乱政,你们把她杀了,那你们换一个人,不就可以了吗,那也就是说在宦官和宫女的心目中,唐中宗的法统不能变,李重茂当皇帝,这个事实不能变,只是现在你们需要给李重茂换一个妈了,仅此而已,这是第一套方案,让李重茂接着当皇帝。

那第二套方案是什么呢,第二套方案,就是让相王李旦当皇帝,这个呢,在政变开头和政变快要结束的时候,都有人提出来过,政变开头的时候,谁提出来的?就是那个万骑将领葛福顺,咱们上集讲过,葛福顺在万骑面前发动,动员他们参加政变的时候就说了,今天晚上我们要做的事,就是把韦皇后干掉,拥立相王当皇帝,等于他这个时候就已经明确表态了,这个政变的目的就是要让相王当皇帝,这是第一次提出来,那么第二次,就不是武将提出来的,是文官提出来的,刘幽求在政变的基本工作都已经结束的情况下,就跟李隆基讲,“今昔众约共立相王,何不早定”,说我们大伙儿不都是已经约定好了,今天晚上要立相王当皇帝,你怎么不早点把这事确定下来,那这个一文一武两个官员,一前一后的表态,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了,拥立相王实际上是政变集团的一个既定方针,是太平公主以及李隆基,以及整个这些政变集团,他们在政变发生之前,都已经事先决定好的,那我们看两个方案提出来了。在这两个人中,相王和李重茂,到底谁更有资格当皇帝?其实呢,这两个人都是各有优势,也各有劣势,这话怎么讲呢?

咱们先看小皇帝李重茂,他当皇帝的优势在哪里?他当皇帝的优势在于他有法统优势,什么叫法统优势呢?就是他是唐中宗的儿子,现在是给唐中宗李显选接班人,那在中国的古代帝制时代,接班人应该怎么选?一般是实行父死子继的原则,爸爸死了,就由儿子接班,那李重茂呢,现在他就是唐中宗的儿子,因此呢,他就应该有资格接唐中宗的班,这是他的优势,那么李重茂的劣势在哪里?劣势在于他是韦皇后立的,咱们也知道,唐中宗的死是暴卒,忽然死的,死之前,没有能够立定太子,所以这李重茂,无论是当太子还是后来当皇帝,都是这个韦皇后一手策划的,那么现在呢,韦皇后本身已经失败了,那她所策划的这些事情,应该说也就没有法律效力了。

那么再来看相王李旦,相王李旦有什么优势啊?他的优势啊,就在于他得到了政变集团的拥护,因为李旦当时已经是唐高宗和武则天活下来的惟一的儿子了,是唐中宗李显的亲弟弟,而且官封太尉,爵封安国相王,那是李唐宗室之中当之无愧的老大,所以政变集团就选择他作为这场政变的旗帜,提出来要拥立他当皇帝,这是他的优势所在,他有来自于政变集团的鼎力支持,有实力。那李旦的劣势在哪里啊?很显然,李重茂的优势就是他的劣势,他没有法统优势,他不该接他哥哥的班,因为根据父死子继的原则,还轮不着他这个弟弟。

那咱们看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法统优势和实力优势,哪一个更为重要啊?毫无疑问是实力优势更为重要,谁有力量谁就当皇帝,所以实力比较重要。那在这种情况下,相王他有实力,李重茂没有实力,所以当时按说,让相王李旦当皇帝是不存在什么争议的,大部分人心里都有数,李旦肯定要当皇帝,甚至呢,就是这个小皇帝李重茂,他也不是完全不明白这种情况,别看他年轻,他也知道肯定是这么回事,所以政变结束之后,不久呢,这个李重茂就说要传位给自己的叔叔相王李旦,那么面对小皇帝李重茂的这种禅让之举,相王李旦他是不是就欣然接受了?他呢还真没有欣然接受,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李旦这时候是“固辞”,就是坚决地推辞,我坚决不能当这个皇帝,那么李旦他有实力,他为什么还要坚决地推辞呢?传统史学,包括传统的史学家,一般都认为,这是李旦的性格因素决定的,说李旦是一个特别恬淡的人,一辈子就不愿意当皇帝,任何时候别人劝他当皇帝,他都不干,都把天下让给别人,你看当年武则天那个时候,他不是把天下让给武则天了吗,后来呢,武则天统治期间,他本来是皇嗣,那武则天从房陵把老三李显给接回来了,他又马上把皇嗣当然就是后来太子这个位置让给了李显,已经推辞了两次了,那这一次呢,他还要再推辞,他不能从侄子手里得皇位,这是他的性格决定的,说他是个好人,那是不是真的如此呢?我个人是不相信的,我觉得李旦这时候坚决地推辞皇位关键是因为他的处境太尴尬了,处境怎么一个尴尬法呢?咱们知道,在整个政变过程中,李旦完全是一个局外人,他根本就没有参加过这场政变,他没有立一点功劳,那我们考虑一下,中国古代当皇帝,它有几种途径啊?其实往大里说,也就两种途径,一种途径是你继承来的,另外一种途径就是你夺来的,那你看现在李旦他符合哪一条啊?论继承,他没有继承权,那论夺权,他自己又没有亲手去夺,你说这样的处境多尴尬啊,这个皇帝啊,可是不好当,忽然给他黄袍加身,他觉得不行,所以呢,李旦这时候是坚决的推辞,我不能当这个皇帝。

解说:相王李旦的推辞,有他的道理,我们按照常理推测,既然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发动政变,准备让相王李旦当皇帝,就应该在政变之前通知他,让他参与政变,这样相王李旦在政变后当皇帝也就顺理成章,但实际上相王李旦在事前对政变是毫不知情,那我们就有疑问了,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为什么又要把相王李旦蒙在鼓里呢?

我认为关键原因不是别的,而是相王李旦的三儿子李隆基,也就是政变的总指挥不让他知道,是李隆基刻意要把他爸爸蒙在鼓里,那有人说了,你说李隆基刻意要把他爸爸蒙在鼓里,你有没有证据啊,我有证据,而且有两条史料作为证据,哪两条呢?第一条就是在政变要爆发之前,当时有人就提醒李隆基了,说你要搞政变,你应该跟你爸爸相王通一下声气,那以后好开展工作,这时候李隆基怎么回答的呢?根据记载,李隆基是这样回答的,他说,“我曹为此以徇社稷,事成福归于王,不成以身死之,不以累王也”,什么意思呢?我干这件事,我搞这场政变是为了江山社稷考虑,如果说事成,我搞成了,我把天下让给我爸爸,这叫福归于王,那如果我搞不成,这个政变失败了,怎么样呢,我啊,一人做事一人当,我不去连累我爸爸,所以我不能告诉他,那政变之前有人提醒他,应该跟相王打招呼,他拒绝了。那么另外一条史料是在政变即将结束的时候,就是主要敌人已经消灭了,还有一些次要敌人没有消灭的时候,刘幽求又去跟李隆基讲,说我们大伙儿都已经决定了,今天晚上要拥立相王,现在你应该跟相王说一声,让他出来主持局面了,那么李隆基他怎么回答的呢?他又一次拒绝了,他说不行,现在还有残敌,没有追剿干净呢,我们不能够让相王现在参与这件事,所以他就继续率领军队追歼残敌,直到把所有的敌人都消灭干净了,这时候他才回到家里,到相王家,到相王府邸上,跟他讲,对不起,爸爸,我搞了这么一场政变,已经把韦皇后啊,安乐公主啊,上官婉儿等等这些人都给消灭干净了,现在已经什么事儿都没有了,我想请你出来主持一下局面。

那从这两条材料,其实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了,李隆基他从头到尾就没有想让相王参与政变,谁让他去请相王,他都给拒绝了,那我们可能就要产生问题了,李隆基他为什么一定要瞒住他的爸爸李旦呢?是不是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他太孝顺了,惟恐把相王拖到危险的事情中,惟恐他爸爸冒这种政治风险呢?我想应该不是这样,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理由不成立啊,大家可以想一下,就算是他事先瞒住了相王,如果说这场政变失败的话,他爸爸要不要承担政治责任啊?那当然要承担啊,因为根据中国古代株连的原则,你儿子做了坏事了,你爸爸能逃脱得了吗?所以他说不想让爸爸冒这个政变的风险,这个是一个靠不住的理由,他想让他爸爸毫不知情,绝对不是出于安全的考虑,那不是出于孝顺他爸爸的考虑,他到底是出于什么考虑呢?他啊,简而言之就是出于自己想当皇帝的考虑,这很清楚,我们原来讲过,相王是在整个李唐宗室之中最有号召力的一个人,如果说他参与政变的话,还有没有李隆基的份儿,李隆基在整个政变中的作用就要大大降低了,那这场政变就变成了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两个人的事儿了,那如果说相王李旦自己参与了政变,通过自己的努力当皇帝的话,他会不会让李隆基来接他的班呢?这是万万不可能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都知道,李隆基号称三郎,也就是说他是老三,而且他的妈在活着的时候,窦氏她是李旦的侧妃,也就是说他妈是一个妾,他是庶出的,又是庶出的又是老三,那根据中国古代的继承原则,无论如何轮不上他接班啊,人家有嫡长子在那儿等着呢,所以说,如果说他爸爸亲手搞了这场政变的话,无论说李隆基在政变之中出了怎么样的力量,到最后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这李隆基哪能甘心啊,所以左思右想,他觉得不如对相王封锁消息,就自己搞,最后建立奇功,作为日后出人头地的资本,因为有这样的想法,所以他就对相王隐瞒消息,把相王给晾到一边去了,那可能有人也要怀疑一下了,说李隆基这样干,难道他的姑姑,太平公主不反对吗?那大家觉得太平公主愿意不愿意李旦知道这件事啊?太平公主也是不愿意的啊,因为太平公主也想要权力啊,如果说李旦参与政变的话,那么太平公主就算是她再有聪明才智,她在这场政变之中处于什么样的角色啊?辅助者的角色,如果说她把相王蒙在鼓里,然后再拥立他当皇帝,那她是拥立者的角色,一个辅助者以后的权力大呢,还是一个拥立者以后的权力大?当然是拥立者的权力大,所以呢,她也就默许了侄子的这个想法,姑侄两个人,李隆基起主要作用,太平公主起辅助作用,反正都一块儿瞒住了相王,所以相王呢,对于这个政变是前前后后根本就不知情,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再让他当皇帝,这个相王,他就觉得心里没谱,怎么办呢?所以索性就做一把高姿态,不接受小皇帝李重茂的禅让。

解说:相王李旦拒绝在政变后当皇帝,可以说是反将了一军,把难题又抛给了政变组织者,我们知道,唐隆政变的组织者是太平公主和相王李旦的三儿子李隆基,他们当初不想让相王李旦参与政变,是有自己的打算,现在相王李旦不接受皇位,太平公主等人他们又会怎么办呢?

那么相王李旦拒绝接受禅让,政变功臣是怎么样反应的?负责起草诏书的刘幽求首先说话了,刘幽求跟李隆基讲啊,“相王畴昔已居宸极,群望所属,今人心未安,家国事重,相王岂得尚守小节,不早即位以镇天下乎”,什么意思呢?刘幽求就讲了,相王过去当过皇帝,人望很高啊,现在是国难家难凑到一块儿了,相王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不出山呢?无论如何他应该出山,来收拾这个局面,跟李隆基这样讲,那我们看李隆基,他怎么样回答呢,李隆基的回答就太有意思了,他说啊“王性恬淡,不以代事婴怀,虽有天下,犹让于人,况亲兄之子,安肯代之乎”,他替他爸爸拒绝了,说我爸爸性格特恬淡,过去他有天下的时候,他都要让给别人,现在怎么可能再从侄子手里夺天下呢?反正我爸爸坚决不干,那咱们说李隆基他替他爸爸拒绝,这是什么意思啊,其实这是李隆基在试探刘幽求,他试探一下刘幽求,你看我爸爸不干,你能不能直接推戴我啊,那么刘幽求是怎么样反应的呢?刘幽求可是一个聪明人,咱们看政变那天晚上100多份诏书都是他一个人写的,这得多聪明啊,可是尽管他非常聪明,这时候他还真没明白这李隆基说的什么意思,于是啊,这个刘幽求就回答了,说“众心不可违”,你爸爸虽然不想当皇帝,可是,我们万众一心推戴他,他怎么能够不干呢?那李隆基一听,刘幽求这样说话,他觉得没戏了,看来现在让大臣直接推戴他,还为时尚早,那怎么办呢?只好也跟着大臣一块儿去劝相王当皇帝了,于是呢,他就和他的大哥,也就是相王的嫡长子,叫做宋王李成器,一块儿就跟相王讲,天下现在翘首以待,还得是你出来收拾残局,你一定得出山,那么相王李旦,其实对于他儿子的用心是一清二楚啊,现在,看儿子已经妥协了,你不还得推戴我吗,于是也就半推半就地接受了,那么李旦这半推半就地点了头了。可是毕竟当时坐在这个龙椅之上的还是小皇帝李重茂啊,两个人怎么样实现这个权力的交接班呢?就在这时候啊,有一个人出来立功了,谁呢?太平公主,太平公主是怎么立的功?其实自从政变结束之后,太平公主就住在宫里头,整天没事就看着这个小皇帝李重茂,经常对他进行思想教育,那么李重茂在政变结束之后不久,就主动禅让给相王,其实也是他这个姑姑教育的结果,那么这时候呢,现在看到相王已经接受群臣的推戴了,太平公主就又导演了一场戏。

就是在唐隆元年六月份,政变之后不久的一天,她就胁迫着这个小皇帝李重茂上朝了,这天上朝可是与众不同,那也是处于中宗的守丧期间,算是国丧期间,所以整个殿廷的布局就跟一般的时候不一样,一般的时候咱们知道,皇帝是坐北朝南的,龙椅是放在最北边的,可是那天呢,还在给他爸爸守丧期间,所以龙椅就给搬到了整个大殿,也就是太极殿的最东边了,在东南角,坐东朝西,小皇帝李重茂坐在那里面朝西看,那么在大殿的西边是什么呢?在大殿的西边放着一口大棺材,这个棺材里呢,盛的就是唐中宗李显的遗体,不过那天可不仅仅是一个棺材,棺材旁边还站着一个人呢,就是相王李旦,大殿之上就是这么俩活人,一个死人,殿下当然是乌压压的群臣,可是那天啊,殿下也与众不同,怎么不同呢?就是在这些群臣之上,还站着一个高大丰满的女人,谁啊?太平公主,太平公主一看殿上殿下君臣都已经各就各位了,这时候她就像司仪一样说话了,她说什么呢?她说国家多难,皇帝想要把自己的位子让给叔叔相王,大家觉得如何啊?说着就扫视群臣,那么群臣,其实有的知道一些情况,有的不知道,反正这时候是面面相觑,没有人敢说话,这时候呢,刘幽求他就出列说话了,他说国家多难,皇帝能够大公无私,让给相王,这是能够和尧舜媲美的高尚之举,我们应该成全,那么另外相王在这个国家的危急关头,肯于替侄子主持大政,这也是真正地慈爱之心,你看现在我们的国家是叔慈侄孝,这是我们群臣的福气,也是百姓的福气,那说完这套鬼话之后,刘幽求当即就拿起早就准备好的那个禅位诏书,就宣读起来了,替这个小皇帝李重茂早就写好了,而且呢,很快就读完了,他们读完了,他们是早就做好这个决定,早准备好了,可是李重茂那边,他没有做好这个准备,他还不知道,虽然说一搞政变,李重茂已经觉得凶多吉少了,可是他没想到这件事儿来得这么快,人家刘幽求已经把他的这个传位诏书给读完了,他还傻傻地坐在那个龙椅上不下来,实际上也是吓傻了,根本就站不起来了,那么站不起来,这就很尴尬,诏书已经传达完毕了,这个新皇帝等着接班,这个小皇帝坐这儿不起来,这怎么办啊?这时候太平公主出面发挥作用了,她三步两步就走到了这个御座跟前,跟小皇帝李重茂讲啊,天下已经归心相王,孩子,这个座位它不是你的了,说完了就揪住了李重茂的领子,像老鹰抓小鸡一样,把李重茂就给揪起来,揪起来然后就给扔到一边去了,那再到棺材的旁边,拉住李旦的手,把他拉到御座跟前,按倒在御座之上,然后返身下殿,带领文武大臣是山呼万岁,就这样,相王李旦就当了皇帝,登基了。

那么这个登基的李旦,在历史上就号称唐睿宗,这可是李旦一辈子,第二次当皇帝了,第一次是在什么时候?第一次是在684年,他的哥哥李显不是被武则天废掉了吗?就扶立了他当皇帝,那是20多年前的事了,现在时隔20多年,他又一次接了哥哥的班了,那么这一次,他的处境是不是比上一次更好一点呢?很难说,上一次他是受制于母亲武则天,那么这一次登基,他还是非常被动的,他是被儿子和妹妹扶上这个皇帝的宝座,这种情况下当皇帝就意味着他以后还是难免要受制于人啊,所以第二次当皇帝当得也挺窝囊。

解说:相王李旦第二次坐上了皇帝的宝座,虽然还是有点窝囊,但相王李旦经历过很多次政治风暴,他知道自己这一次当上皇帝还是比较被动,他的权力基础并不稳固,所以他就要在夹缝中求生存,尽可能地稳定自己的统治,那么登基之后的相王李旦,他都做了些什么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呢?

登基之后这个李旦就做了两件大事,哪两件大事呢?第一件就是摆平儿子和妹妹的关系,通过唐隆政变,这个李旦已经充分地见识了儿子的心机,当然也充分见识了妹妹的威力,所以刚一登基,他马上就开始考虑如何处理这两个人,那么如何处理这个立了大功的儿子呢?李旦对李隆基采取了打压的态势,怎么打压呢?利用当太子这个问题打压,那按照当时的政治传统,皇帝,你已经当了皇帝了,第二件事,就要立太子了,立谁当太子啊?那咱们知道这个政变是李隆基做前敌总指挥搞下来的,按道理讲应该传给李隆基,李隆基心里也是这样想的,衷心期盼着他爸爸能够立刻作出决定,可是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呢,相王他摆出了一副很迟疑的样子,他说我没考虑清楚应该让谁当太子,那怎么没考虑清楚呢?他说其实现在有两个候选人都有资格当太子啊,哪两个候选人呢?第一个,他说是大儿子李成器,这是嫡长子啊,人家妈是嫡妻,人家是老大,那按照继承原则,当然有资格当太子了,第二个呢,才是这个李隆基,他立了大功了,理论上讲他也有份儿,他同时提出两个人,而且这个理由都冠冕堂皇,那这时候,李旦呢毫无疑问,他心里是想用这个老大李成器来压一压李隆基,那他这个目的达到了没有?他的目的没有达到,两拨人出来反对了,哪两拨人呢?第一拨人,其实就是一个人,就是那老大李成器,他哪敢接这个班啊,他爸爸在政变之中,都毫不知情,他是更不知情,政变完全没有他的事,他现在怎么就敢凭嫡长子这个位置,从爸爸手里接班啊,所以李成器是坚决不干,他就说了,“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说这个情况啊,是随时变化的,继承原则也应该是变化的,如果国家很平安,那我接班没问题,如果说国家在危亡的情况下,那应该先考虑有功之臣,所以我不能接这个班,我死不敢居隆基之上,拒绝了,不敢接这个烫手的山药,这是一拨反对的。那么还有一拨反对的是谁呢,就是以刘幽求为代表的功臣,他们也不干了,别看刘幽求当时没有弄明白李隆基的意思,这时候可是主动维护李隆基的利益了,他说的话意思和李成器一样,他说“臣闻除天下之祸者,当享天下之福”,谁把这个政变搞起来的,就应该谁享这个福气,那李隆基把这个政变搞得如此漂亮,让你当皇帝了,你怎么好意思不传位给他呢,那相王李旦一看,基本上大部分人还是倾向于李隆基的,也只好表态让李隆基当太子,不过虽然李旦他想要压制李隆基没有取得完全成功,但是他这番作为,其实也是给了李隆基一个下马威,就是说啊,别以为你立了大功,我还是皇帝,好多事情最后还得我说了算,这是对李隆基采取打压态势。

那对于太平公主呢,李旦对太平公主是采取了扶持的策略,怎么要扶持太平公主呢?这里头是既有感情因素也有利害考虑。先来看感情因素,李旦在唐中宗的时候,就和太平公主站在一个战线上,两个人也算是相濡以沫,共同扛过了很多风险,关系比较好,那么另外呢,在中宗死了之后,不是人家太平公主去跟上官婉儿起草那个遗诏,让李旦有一次辅政的机会吗,那后来虽然没有做到,人家太平公主还搞了这么一场政变,毫无疑问,在这场政变之中,是太平公主更愿意李旦当皇帝,还是李隆基更愿意李旦当皇帝?当然是太平公主了,所以政变能够确定让相王李旦当皇帝,这是太平公主的功劳,那另外呢,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传位诏书,李重茂的传位诏书已经宣读了,小皇帝还赖着不走,这时候李旦他没有办法,是人家太平公主利用姑姑的威严,把李重茂给“提溜”下去了,这时候李旦才能顺利接班,所以经过这么一些事情,他对妹妹确实是充满了感激之情,这是感情因素;但是呢,除了感情因素之外,他扶持妹妹还有利害关系的考虑,什么考虑呢?因为当时对于李旦来讲,谁对他的威胁最大啊?是那个虎视眈眈,盯着他位子的太子李隆基,所以这个时候,他需要有人能够跟李隆基抗衡一下,谁能够有资格跟李隆基抗衡呢,也就是同样立了大功的太平公主,所以从利害角度上来讲,李旦也乐于给太平公主更大的权力,那他到底都给太平公主什么好处了?他给了太平公主三个好处,三份厚礼,哪三个好处呢?第一个,他增强了太平公主的经济实力,把太平公主的实封提到一万户了,咱们知道太平公主在唐隆政变之后,实封已经涨到了五千户,这是一个很大的数额了,这一次李旦又把它提到一万户了,太平公主就更富裕了,这是第一个好处;那么第二个好处是什么呢?第二个好处,他提高了太平公主的家族实力,把太平公主和薛绍生那三个大儿子都给封为王了,那太平公主他们全家的势力都有了一个大幅度地提升,这是第二个好处;那么第三个好处是什么呢?第三个好处也是最重要的好处,就是他给了太平公主更多的政权,当时凡是有国家大事,李旦都是主动跟太平公主商议,所以每次太平公主上朝都得坐半天才能走,李旦不放她,什么事儿都跟她商量,那有的时候,太平公主也累了,不上朝,怎么办呢?李旦就让宰相抱着公文直接到太平公主家里去办公,什么事儿都得让太平公主说了算,那这样一来太平公主真是权倾朝野。其实呢,这就是李旦做的第一个事情,让妹妹制衡儿子。

那么李旦他登基之后,做的第二件事是什么呢?第二件事,是培养自己的势力,李旦当时提拔了一个叫做薛稷的人,那这薛稷又是何许人啊?这个薛稷,他是李旦当太子时候的一个下属,而且他还是一个书法家,那可能有些喜欢书法的朋友知道,李旦他也是一个书法家,有共同的爱好,所以关系比较好,那么关系好了之后,李旦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薛稷的儿子了,所以这时候两个人还是儿女亲家,他就提拔这个薛稷当宰相,那么我们这么一说,可能有人就要笑话这个李旦了,说这李旦怎么跟他哥哥李显是一路货色,当年李显当皇帝,第一件事就是提拔自己老丈人,现在李旦当皇帝,第一件事是提拔自己老亲家,他们这用人怎么都这么不对路呢?确实,这两个兄弟在历史上都不以用人方略见长,但是这也不能全怪他们啊,谁让这哥俩儿当皇帝的时候,都没有实力,你让他们怎么办。那么做了这么两件事之后,李旦觉得心里稍微安定了一些,他觉得自己的皇帝之路慢慢走上正轨了,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一个他根本没有防范到的事情忽然出现了,而且这个事情一出现,差一点就毁掉了他的统治,这是一件什么事情呢?咱们下集再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