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代风云人物20项羽:霸王别姬

 墨香笙樵 2017-04-12

演讲人:王立群

讲师简介:毕业于河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理事。 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现代〈文选〉学史》、《〈文选〉成书研究》等。

内容简介:项羽曾经是一位傲视群雄的战争之神,却在霸王别姬时演绎了一段英雄美人的爱情传奇。历史上真实的霸王别姬究竟是怎么回事?项羽究竟是爱江山还是爱美人呢?

全文:

大家好,今天我们讲霸王别姬,霸王别姬是项羽故事中间流传最广,名气最大的故事,霸王别姬这个姬是谁呢?姬是不是他的妻子呢?据历史的记载来看,项羽有一个妻子,但是这个妻子并不是姬,记载最清楚的就是《史记·陈丞相世家》,也就是陈平的传记,这个传记中间有这么几句话“项王不能信人,其所神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竒士,不能用。”这个话的意思说项羽他不能信任别人,这个我们在前面已经分析过了,项羽性格中间有一个很大的弱点,就是自信,过于自信,或者我们叫做自恋,太相信自己,所以他不能信任别人,陈平说他信任的人只有两类人,一个是诸项,就是他们项家的祖宗,再一个信任的人就是“妻之昆弟”,根据这四个字来看,项羽的确有妻子,但是这个妻子是谁,她和项羽之间是什么时候成的家,有没有孩子,所有这些历史上是一无记载,正史没有,野史也没有,所以我们现在不知道项羽和他妻子,特别是项羽妻子的情况,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就是项羽有一个妻子,而且项羽对他的妻子的兄弟们还都很好,很信任。所以我们推断,他能信任他的妻之昆弟,应当说项羽和他妻子的关系也应当是不错的。如果说项羽跟他妻子的关系非常糟糕的话,那么他的妻之昆弟他也不会信任,这是我们的一点推断,如果这个推断能够成立的话,项羽的霸王别姬别的这个虞姬就不是他的妻子,或者称之为爱妾,或者用今天一个很时髦的词叫二奶,她就是这么一个身份。

虞姬这个人的年龄有多大呢?她是什么样的背景呢?她怎么和项羽走到一块的呢?史书都没有记载,我们现在能够推断的大概有这么几点,虞姬,项羽自杀的时候,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的时候才三十一岁,所以虞姬的年龄的上线不可能超过三十一,另外她跟了项羽这么几年,应该是二十多岁的女子,至于她是什么地方的人,她跟项羽怎么认识,这些东西我们就一无所知了,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知道的虞姬其人,再一个就是霸王和虞姬之间的感情。

这个感情,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就是项羽在突围之前,和虞姬的一场告别,这个告别在《史记》中间写的情份很重,就是司马迁是用重笔来写的,因为他这里面记述了项羽在别姬的时候唱了一首歌,这个歌我们称之为《垓下歌》,这也是西楚霸王项羽传世的惟一的一篇作品,这首诗是这样讲的“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个诗的大意是说,项羽自称他自己力能拔山,我们知道项羽的力气很大,史书记载是项羽的力气是力能扛鼎,在整个西汉前期能够达到扛鼎的只是一个项羽,另一个是刘邦八个儿子中间的第七个儿子淮南王刘长立能扛鼎,说项羽力气很大,气盖世是说他的豪气可以笼盖整个世界,这是说他自己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是他骑的宝马,也就是他最后赠送她乌江亭长的宝马,他这个宝马跟着他多年征战,他说现在时局对他不利,我这个马也跑不快了,马跑不快了怎么办呢?“虞兮虞兮奈若何”,就是我对你,虞我该怎么样处理呀,所以这个《垓下歌》的中心就是最后一句,“虞兮虞兮奈若何”,落脚是落到这里,就是我拿你怎么办。

因为项羽这时候面临着一个非常困难的抉择,因为听到四面楚歌以后,项羽有一个错误的判断,他认为楚地已经被刘邦全部占领了,实际上这个时候至少在长江以南还有五个郡是在西楚国的手里面,但是项羽误认为已经被占领了,因为否则的话,怎么会汉军的军营中有那么多人能够用楚声唱歌呢,所以在这个背景之下,他决定要突围,虞姬一直是伴随在楚霸王项羽的身边,这叫做什么呢?这叫做危难关头形影相从,这说明虞姬和项羽两个人的关系,感情非常好,是长期在一起,不能分离的,可是这一次,项羽面临着一个两难的抉择,他带虞姬走还是不走,是一块突围还是留下虞姬,所以他《垓下歌》最后一句说“虞兮虞兮奈若何”,就是带也不是,不带也不是,因为这里很明显,就项羽自身来说,他这个突围能否成功,他可以说是前途未卜,生死未卜,自身能否相保,能够保住自己的性命都是一个未知数,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他再贸然带着虞姬出逃,虞姬不是一个能征惯战的将士,作为虞姬这么一个二十多岁的女子,她能够跟着项羽骑着马,连项羽身边久经惯战的那些骑从都跟不上,虞姬能跟上吗,所以带着虞姬走是不可能的,不带她走又该怎么处理?项羽非常犯难,这就是他唱《垓下歌》的一个很中心的问题。

而且据史书记载,项羽的《垓下歌》并不是唱了一遍,史书记载是“歌数阙,美人和之”,“阙”就是调,这个《垓下歌》是反复唱了好多遍,这个反复咏唱他是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项羽觉得不能够唱一遍把这个感情表达得了,他反复的来唱,而且唱完以后,虞姬还和了一首,和了什么,《史记》没有记载,《汉书》没有记载,倒是有一个书叫《楚汉春秋》它记了,记录了一首非常完整的五言四句的诗,这个诗叫“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这里面的话,首先是这首歌的真伪问题,目前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这首歌不可能,我也认为这首歌不可靠,但是反过来说,这个歌表达的感情,表达的虞姬的感情非常符合这个和歌的情景。

据史书记载,项羽唱完《垓下歌》以后,“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把这个《垓下歌》唱了好几遍以后,项羽哭了,项羽身边左右的人都哭了,所有的人哭得没有一个人敢抬起头来看一下项羽,所以我们说项羽霸王别姬这个故事,之所以感动了那么多后人,我们知道当时的主人公项羽可不是个一般的男人,项羽在战场上征战多年,据他自己讲身经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他从来没有流过泪,项羽没有落过泪,它符合项羽这个硬汉子,男子汉的形象,但是项羽在别姬的时候是真的动情了,哭了,而且哭的很痛,感染的周围的人都哭了,所以别姬的这个故事,这个场面是非常感人的,这叫咏唱楚歌,洒泪而别。

西楚霸王项羽面临战败,必须与江山、美人,与宝马诀别的辛酸,令人痛心疾首,一首《垓下歌》唱出了英雄的末路悲歌,曾经自信无比的项羽,在面对千军万马的时候,从来没有犯过难,为什么面对虞姬的时候,却犹犹豫豫,瞻前顾后了呢,这是英雄与美人的最后一次道别,最后一次歌舞,最后一次敬酒,那酒中分明有霸王的泪痕,那战火纷飞中有乌骓马的悲鸣,可是在此时,霸王仍然是率领十万士兵的统帅,他为什么在这个关键时刻,却不合时宜儿女情长起来了呢,项羽为什么不重整旗鼓,再现霸王雄姿呢?项羽究竟是爱江山还是爱美人呢?

我觉得项羽这个人是既爱江山又爱美人,他爱江山所以他才会为西楚霸王而南征北战,他爱美人,所以才有霸王别姬,唱楚歌流眼泪,所以他是既爱江山也爱美人,所以后人在谈起楚霸王项羽和虞姬的故事,大多数持的是同情态度,我们中国历史上君王和爱妃的故事非常多呀,比如说商纣王和妲己,再比如说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这个在后世流传很广,特别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白居易写过很有名的《长恨歌》,也是流传甚广,但是人们在把这些故事和霸王别姬的故事谈起来的时候总是有区别的,这个区别就在于谈到妲己,谈到杨贵妃,人们不约而同的会想到一个词,就是女色亡国,就说一个美丽的女子,如果她做了国君的爱妃的话,可能到底国家的灭亡,这是所谓的女色亡国,我加了一个所谓,因为即使是如此的情况下,也不能把亡国的所有的责任都加在这个女子的身上,因为一个国家的灭亡,一个王朝的败亡,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不可能有一个女子去承担全部责任的,即使我们借用女色亡国这个词的话,也只能说有这么几种模式。

第一种沉湎酒色,不理朝政。这个最典型的就是商纣王,纣王整天和妲己在一起,不理朝政,荒废了朝政,这是所谓的女色亡国的一种模式。另一种模式叫偏听偏信,干预朝政,妲己的故事也很明显,如果我们看《封神演义》中间的话,它这个描述的妲己当然是小说了,它里面写这个妲己害了很多忠良,这也是一种所谓的女色亡国的模式。最后一种模式,叫爱屋及乌,重用外戚,所谓的爱屋及乌就是由于君王喜爱这个后妃,然后连同他的兄弟,姐妹都受到宠信的这个最典型的是杨贵妃,杨贵妃的姐妹,杨贵妃的兄长,都等于说是一人受宠,全家升天,所以我们看唐明皇最后跟杨贵妃的故事,这个悲剧是怎么造成的,安禄山的军队打来后,这个唐明皇就逃往四川去,走到马嵬,士兵们不走了,士兵们公开要求要处死杨家的人,处死了杨国忠还不算,还要求必须处死杨贵妃,当然杨贵妃她最后也不得不自缢而死,这就是中国所谓的女色亡国。

这些情况你和霸王别姬的情况比较起来,人们谈到这个霸王别姬的故事主要是同情,这个同情在美学上把它叫做凄美,哀婉的故事,凄美、哀婉的爱情故事,它实际上是肯定了西楚霸王项羽和虞姬之间的这种感情。

虞姬陪伴霸王年复一年不停征战,她为情人忧心,为将士忧心,所以王立群先生认为,虞姬对于项羽来说不是女色亡国,她与霸王形影相随,而是体现了虞姬对项羽的真感情,当然,虞姬的真感情也换来了项羽的真性情,可是项羽难道忘记了他一生的梦想就是雄霸天下,在最后时刻,情感的脆弱也就意味着最终的失败,那么最终的失败究竟是谁造成的呢?虞姬对项羽的失败真的没有责任吗?虞姬在最后的时刻又是如何做的呢?

以我来看,虞姬没有太大的责任,项羽倒是应当承担一些责任,因为霸王别姬是在一个什么背景之下,是在垓下战败,四面楚歌,决定突围,在这个背景之下项羽去见虞姬的,项羽这个时候首先是他的盲目突围,置十万楚兵的性命于不顾,自己就决定突围,这是很盲从的,这是一种盲动,没有军事会议,没有突围计划,没有善后安排,没有和任何人商量,独断专行就决定突围了,就在这个关口,他去见了虞姬,而且唱了歌,流了泪,尽管这个感情非常感人,但是我们不能不说楚霸王这个处理是失当的,把和虞姬的告别放在了一个太重要的位置上了,其实他这个时候一方面需要和虞姬做告别,另一方面他还要安排很多事情呢,这里面十万子弟兵怎么办?诸多的和他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将怎么办?突围以后怎么办?怎么突围,往哪里去?将来怎么办?所有的问题统统不考虑,只顾得和虞姬儿女情长一番,在这点上,西楚霸王项羽是有责任的,但是这个责任主要还是由项羽来负的,再比如,我们如果不相信《楚汉春秋》记述的那首歌,但是我们相信这个歌所表达的虞姬的最后的这种方式,最终的这个结局,我们应当了解,虞姬最后是自刎了,而且她这个自刎是合乎逻辑的,因为她自刎从她自身来讲第一无处可逃,项羽都不知道怎么突围,虞姬更不要说怎么逃了。第二,不落敌手,刘邦是出名的贪财贪色的人,虞姬当然不愿意落入刘邦之手,这是从虞姬本身而言,从虞姬对项羽的考虑来说,虞姬不愿意再连累项羽,为了让项羽能够放心的突围,放开手脚去打她倒不如首先结束自己的生命,所以虞姬这个事情的处理上,倒是有许多让后人咏叹的地方。所以人们后来谈起霸王别姬的故事,对虞姬是非常同情的,对西楚霸王项羽最后的失败,和他最后别姬的这个结局也是非常同情的。

项羽作为一个曾经所向披靡的英雄,在最需要他坚韧不拔,起死回生的关键时刻,项羽对待爱情却又过了头,因为项羽在坦诚面对爱情的时候,却忽略了他曾经为之奋斗的江山,忽略了随他东征北伐的好战友,理智的天平在此时身不由己的偏向了情感,那么项羽真的是一个感情冲动,念情念旧的人吗?

下面我们再来谈另一个方面,看看项羽对亲情是怎么处理的,项羽这个家族是楚国的一个名门望族,所以项羽起兵的时候,姓项的跟着项羽一块造反的人非常多,在这么多姓项的人中间,项羽最器重的是他的堂叔项伯,项伯是他最器重的,我们怎么能够看得出来项羽对项伯的器重呢,至少有两点可以看得出来,第一,项伯的官职是左尹,因为鸿门宴中间有一句话,“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尹是楚国的宰相,左尹就是左丞相,这个官位是很高的,如果套用今天的级别,应当是副国级的待遇了,所以,项伯可以是身居高位,这是一点。再一个在整个有关项羽的记载当中,我们都可以看到项伯跟项羽是长期相伴,他始终是在他的身边,身居高位,又陪侍左右,始终陪伴在他的身边,这两点说明项羽对项伯是很器重的,但是项伯这个人却是一个败坏项羽大事的人,这个人为项羽办了四件非常对不起项羽的事情。

第一件事情,就是我们在讲鸿门宴的时候已经提到过,他在项羽入关之后,决定要用武力解决刘邦集团的时候,他竟然来了个夜见张良泄漏军机,这给刘邦来说是帮了一个天大的忙,如果没有项伯夜见张良泄漏军机,刘邦整个集团都要被项羽消灭掉,不可能有将来刘邦打的这个汉朝江山呀,当然这一点,我们也要做一点分析,项伯在泄漏军情的时候他主要是处于一种义,讲义气,因为张良救过项伯,项伯要报恩,要救张良,这个以恩相报,这个只能说是一种政治上的糊涂,项伯这个事情上虽然办的非常不好,但是从主观上看,项伯这个时候还有可以原谅之处,他还是糊涂,这是他为刘邦办的第一件事。

他为刘邦办的第二件事,就是第二件对不起项羽的大事,就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时候。“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史记·项羽本纪》的这个记载,说明项伯有意地在挡住项庄行刺的去路。这是第二次救刘邦的命,这次救命也非常关键呀,当时在场大家想想只有六个人,五个明白人一个糊涂人,就是这个项羽糊涂,张良心里也清楚,刘邦心里也清楚,项庄心里清楚,项伯清楚,范增清楚就项羽糊涂,这个时候如果不是项伯以剑来保护的话,刘邦死过了,刘邦又躲过一劫,当然这一劫也有一个原因,因为前一天他俩一见面,刘邦当场就搞了一个小伎俩,两个人一套近乎,一拉家常,结为儿女亲家了,所以第二天他保护他是处于保护他的亲家,当然他救了刘邦的命,客观上救了刘邦的命,主观上他是为了救他的儿女亲家,这是帮刘邦做的第二件大事。

项伯作为项羽的至亲,并因此得到了项羽的重任,但是项伯却屡屡帮助项羽的对手刘邦,尤其是在鸿门宴上剑护刘邦,使项羽错过了一次最好的杀刘邦的机会,可是项羽是他的侄子,他却没有帮项羽的忙,项伯究竟在项羽的争霸事业上起到什么作用呢?项伯的胳膊肘向外拐,项伯难道真的没有看出来吗?

第三件事求封汉中,这件事性质就更严重了,项羽分封了十八路诸侯王,项羽虽然在鸿门宴上没有杀刘邦,但是他对刘邦有戒备,他把刘邦分到哪儿呢?分到巴蜀去了,就是现在的四川,这个前面我们说过了,把汉中之地分给刘邦,至少有两大不利之处。首先是领土扩张,刘邦的领土扩大了,领土的扩张意味着人力的增多,资源的增多,他和项羽的决战就有了更多的资本,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汉中和关中距离更近,所谓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就是从汉中打过去的,而不是从巴蜀打过去的,所以项伯接受张良的贿赂,为刘邦求封汉中,这件事情来说,这就不是政治糊涂,也不是徇私情,这件事按照我们现在来定性,这叫通敌,可惜的是项羽不但没有怀疑他这个叔叔项伯,而且竟糊里糊涂的答应了项伯的要求,把汉中之地拱手送给了刘邦,这是他帮刘邦做的第三件事。

第四件是救父救妻,这个事发生在荥阳会战,楚汉对峙的阶段,项羽已经没有办法,因为他的粮道屡屡被彭越切断,打又过不去,退,这个坚持打下去的话,粮道屡次被断,项羽最后就想了一个,我们今天看来不太高明的办法,他就支了个大锅,然后底下用柴火把这水烧热,要把刘邦的父亲烹了,而且这个烹是项羽处理事情得很常见的一种方法,他要求刘邦立即投降,说不投降我就把你的父亲给烹了,这时候刘邦说了三句很有名的话“吾翁即若翁,必欲烹尔翁,则幸分我一杯羹。”这个话的意思就说我爹就是你爹,我们经常听到大家说,刘邦是个流氓,这个话就看得出来刘邦就是个流氓,因为我爹就是你爹,你爹就是我爹,怎么也不能讲通我爹就是你爹,你爹就是我爹,这就是一幅流氓的腔调,当然他也有一个根据,就是他们两个结拜为兄弟,所以吾翁即若翁,下面说什么呢?说“必欲烹尔翁”就是如果要把你的爹,这个时候他就不说是我的父亲了,如果要是你愿意把你老爸煮死,那我也就跟着喝肉汤,这就是纯粹的一派流氓语言,我们可以看出来,刘邦在有些时候,他这个流氓本性表现得很露骨,这就是一个很有名的例子。

项羽是个贵族出身的人,他这样来做很不高明,但是项羽遇到这个对手呢,却是一个政治流氓,他拿这个手去对付一个政治流氓,实际上很难奏效,当然项羽是立即大怒,项羽一怒之下就要求马上点火,那这个结果是很可悲的,恰恰就在这个时候,项伯出来说话了,项伯说“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秪益祸耳。”这个话的意思是说天下的大事难以料定,而且凡是想夺取天下的人,他都不顾自己的家,不论他家里出了多少烈士,只要拿不到天下他是绝不会把手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你把他父亲处死了,也不会有结果,只能是又增加了一份仇恨。

这几句话是项伯劝项羽的话,这几句话中间最关键的一句话,最值得我们玩味的一句话就是“天下事未可知”,这六个字很值得玩味,所谓的天下事无非就是刘、项两家争夺天下,所谓的未可知,实际上就是说刘、项两家最后谁能够取得胜利,很难讲,这个话出自项伯之口,联想到项伯为刘邦办的那么多事,向张良泄漏军机,项庄武剑意在沛公的时候,他去救了刘邦,你要把这些都联系起来的话,那么这个天下事未可知,实际上就含有很多的含义了,它有很深的含义,这说明项伯已经在考虑了一件事,我们借用一个词,如果我们可以叫做后项羽时代,如果我们这个字可以成立的话,其实项伯这个时候已经考虑到后项羽时代怎么办?也就是说假如项羽败给刘邦了,我项伯怎么办?所以这个时候的项伯早已经不是当时的糊涂虫,政治糊涂虫,也不是为了援救自己的儿女亲家,他这个时候已经堕落成一个政治投机商,他是在项羽和刘邦两家都要寻求一个平衡点,项羽胜利了他是项羽的叔叔,他有高官,他有荣华富贵,项羽失败了,他救过刘邦两次性命,这次又救了刘邦的父亲,刘邦的妻子,他是刘邦全家的功臣,所以他实际上在做一个投机的下注,这是一个投机下注的举动,项伯看来是个非常现实的人。

所以,项伯这个人对项羽集团来说是到处扒豁子干坏事,至少是四件坏事,就这么一个人项羽对他始终没有杀,一直信任他,一直留在身边,我们别的不说,就说这个夜见张良这个事情,如果换一个人,项羽能允许吗?项羽太顾及项伯是他叔叔这份亲情,太顾及这个亲情,如果说项羽在爱情的把握上,这个度掌握的不太好,那么在亲情这个度的把握上,他就差得太远了,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上面我们讲到项羽对爱情,对亲情的把握上都有偏差,我们这一集讲霸王别姬,实际上是从情的角度来看,项羽处理问题有他的失误之处,由于项羽在爱情,亲情,在情的问题上处理不当,按照我们今天的说法来说,情商不高,无论是爱情、亲情,都是人类一个最美好的情感,我们应当重视这些情感,但是这些情感的重视,要有一个适当的度,如果过了头,就可能带来灾难,项羽留给我们的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项羽如此处理爱情、亲情,他必然的会走向失败,至于项羽是怎么走向失败的,请看下集《四面楚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