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谡——一个满腹经纶胸有谋略却认不清自己的悲情人物

 IdealEmpire 2017-04-12

在三国演义中,马谡被描绘成一个只会纸上谈兵,骄傲自大的人,因为街亭失守被世人所嘲笑。但是马谡真的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而言过其实的人吗?我认为不是,下面我们就从马谡的身世开始将起。

马谡一共五兄弟,五兄弟都有才华和名气,并称“”马氏五常“”,因其最小故字为幼常。最早的的时候以荆州从事跟随刘备入蜀,一直不得重用,刘备临终之时曾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可见马谡在刘备心中的分量是极低的,但是诸葛亮却不以为然,他认为马谡确实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故而刘备死后任命其为参军,时常与马谡谈论军国大事,很是器重。

在赤壁之战中,马谡能听声而判断战局,平南蛮时能给诸葛亮建议攻心为上之计,南蛮几十年未曾反叛,献司马懿曹睿之计,至使魏国君臣猜疑,此中种种都证明马谡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的人。而在街亭之战中,马谡与诸葛亮同时定计街亭,被诸葛亮看重,又因其建功心切而判断出现错误导致了街亭的失守,最终导致了北伐的失败。但是人无完人,才非全才,马谡错就错在他不该带兵出征,一个精与理论,善于军计的人,本因运筹帷幄,却偏要持刀蹬马,真是可叹可悲。

我们仔细看一下马谡与街亭之战,街亭之战前夕,张颌领兵势如破竹,而街亭的地势并无险隘亦无军事防御,要守谈何容易,而诸葛亮帐前只有马谡能主动请缨,这是何等的气概,是大无畏的气概。

失守街亭后,马谡并未委屈求全,而是不惧生死,重整残部,率军突围,终而保存了一部分生力军。一个文官能有这样的气魄,是何等的刚烈。

战败之后,马谡主动服罪,没有一丝怨言,没有与诸葛亮攀交情,,没有为自己找借口,而是堂堂的受刑,这是怎样的大男儿其概。虽说孔明必须杀马谡,但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马谡虽犯下大罪,但是尚有将功补过至机会,而同样是违背将令的关羽却能原谅。

诚然马谡认不清自己的傲气让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是一个人成长不是要经历很多挫折吗。“胜者为王,败者为寇”,马谡因为一敗而一败涂地,至死不能翻身,实在悲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