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珠三角二级城市圈定位及潮汕地区的地缘结构

 长弓有心 2017-04-12
珠三角二级城市圈地缘结构示意图

珠三角二级城市圈定位及潮汕地区的地缘结构

作者:qkcow12     讲到广佛同城,深港一体化,珠三角城市整合,让我想起了福建。好久没看关于闽的新闻了,不知道当年提的城际铁路还修不?若通车的话相邻地级市只有一小时车程。其实闽南三市外加一个龙岩应该是有机会整合在一起驹的。福州,莆田,乃至宁德,南平不知可行否?三明就有点杯具了...面积不太大,有时也是一种优势。只是福建还缺乏强有力的中心城市。不知鄙视兄对福建的发展,城市的规化有什么看法?或者这种地缘有机会没?  ==============================================================  福建最大的问题,还是缺地。沿海和腹地那些河谷平原的面积又不够大,发展起来总是捉襟见肘的。其实没有大块中心区,也未必是坏事,大家都习惯了自成体系,于多样性方面也有好处。所以福建人一般情况下,都更愿意创业,自己做老板。这样的话,倒是不必把眼界放在福建一地了(地理条件类似的瓯越地区,也是这样)。如果有一天,台湾隧道贯通了,而两岸的经济实力对比,发生倒转的话,倒是不排除福建一定程度上把台湾当作腹地发展的可能。其实最早的情况也就是这样了,只不过由于地缘政治的因素,造成了关系的倒转。    相比之下,闽南也的确可以形成一个,在福建内部比较优势的地缘板块。而这个板块成为地缘焦点的时间,还是要看两岸融合的进程。   顺便说一下,就闽南和厦门这个经济特区的机会而言,是肯定会在台海关系正常化中率先受益的。而地缘上将地理位置对应,经济在台湾相对落后的台南地区作为腹地,也并非幻想。比较现实的情况,是先把金门消化掉。基础就是金厦大桥的修建,以及金、厦同城化的实现。如果能够做到的话,必将成为国家级的战略试点(地缘政治意义重大)。并且为将来在台海隧道南、中、北两线的竞争中,换得筹码(目前看,连接福州——台北两个政治中心的北线方案,在直线距离和政治上更有优势)。  其实就我个人的看法而言,台海隧道的南线计划比之北线,更有地缘意义。可以将离心力最强的台南地区,与大陆的地缘关系,直接拉近。对于拉平岛内的经济差,也有好处。不过政治因素始终是很复杂的,还是走一步看一步吧。就台湾和福建的南北纵深而言,其实南、北两线,甚至中线都应该修的,只是一个先后次序罢了。
如果说将珠江口东侧的“港深莞惠”城市圈串连起来的,是东江。那么“广佛肇”城市圈,包括以后可能加入的清远,就是处在西、北两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带了。这倒是很符合广州岭南地缘中心的定位,加上广州的政治地位,应该是最有可能成为在技术和行政上成为现实的。两个城市圈的地缘特点,一如现在香港和广州一样,前者有的是港口优势;后者则有着地缘政治优势。其实香港也不能说没有地缘政治优势,最起码它那自由港的定位,可以让这个城市圈的属性更加国际化;而广州则凭借它政治中心的地位,执着在在珠江口西侧,向南扩张,以期为自己在增加在海洋上的话语权。
  正是因为广州、香港,包括以经济特区而存在的深圳,在珠三角各具特点的强势地位,因此珠三角内部的竞争色彩十分明显。而这三个城市谁最终能够真正胜出,也是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不过依照地缘结构分析,我们其实应该已经清楚了,深圳这个本来就因香港而生的城市,与香港之间并不存在本质的竞争问题。即使现在有制度的分别,二者以互补的形式走到一起也是必然的。真正的核心竞争形式,应该是会演变为“广佛”——“深港”之间的双城记。有一种说法是,广州有可能成为直辖市,这种说法的出处在于,2010年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公布了全国五大中心城市,分别是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和广州,其中只有广州不是直辖市。如果广州真的成为直辖市的话,那么我们刚才为之所设定的城市圈,就很可能是他的辖区了。只是依照广州的地理位置,如果把它抓出来做直辖市的话,那么珠三角周边的山地归属势必会成为一个问题。直辖之后的广州,应该还是会愿意接受肇庆所辖的,西江流域的粤西山地,就象他们现在也愿意将之拉入珠三角这个圈子,和带入一体化的计划中一样。但对于清远以北的粤北山区,却未必有这个兴趣了。
  实际上,要是真觉得珠三角的双城记,可能会影响到内部和谐的话,从地缘结构上来看,将深圳所属的东江城市圈直辖出来,倒不失为一个方案。虽然这样做,有可能使得潮汕地区也会有从广东分离出去的风险。但象长三角那样,由沪、苏、浙江三省瓜分,同样也可以很好的合作。所以重点并不在于行政如何划分,而在于大家各自的定位是否清晰。从这个角度看,珠三角目前的地缘格局,置于某一个核心管辖之下来统筹,也许并不利于整体的发展。就象很多珠三角的朋友,会觉得广州总是不自觉的会利用他的政治地位,来加强它已经弱化了的核心地位一样。
  从技术角度看,现在谈珠三角地区会不会出直辖市,还为时尚早。依照各自的地缘特点,寻找合作对象来统筹出三个城市圈,会是更稳妥的方案,最起码在这被细化了的,珠三角二级城市圈中,核心区和腹地的定位,会比较明确。至于说直辖的机会,等到香港那50年的政治保证期过后,应该会是一个不错的机会。毕竟这样一个国际化的城市,置于广州的管辖之下是不现实的。而那时候深、港同城化在非政治层面,也应该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了。至于说这个由经济特区和政治特区组成的新直辖市,需要从东江流域割取多少腹地,则要看当时的情况了。现在的“港深莞惠”城市圈如果能够成型,倒有为之打基础的意思在里面。    相比于广州、深港各具特色的地缘优势,珠江口的另一个基点,珠、澳就显得弱势了许多。与广州这个政治中心,在地理位置上同处于珠江口西侧,是其弱势的内部原因。最原始的影响就是,当广州希望增加自己的海洋影响力时,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政治角度考虑(深、港都有特殊的政治地位)他所能挤压的空间,更多的是集中在珠江口的西侧。而影响珠、澳地区地缘实力的外部原因,我们之前也分析过了,就是澳门本身的弱势地位,不能为之带来更多的国际化的地缘优势。同为特区的澳门,在清楚自己地缘实力的同时,所选择的定位甚至是伴生于珠江口东侧的香港,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为对他寄予厚望的珠海,带来多少实际利益就可想而知了。
  既然珠江口两岸经济发展冷热不均的情况,是因香港这个强势基点的辐射力不同而生了。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所想到的方案就是:建设跨越珠江口的“珠港澳”大桥。  作者:攀登新高山1208     不是说写汉朝对外战争的嘛,怎么现在行政区域了,吸引力不大啊。  ================================================================  岭南以后没什么机会再过来了,其地缘价值主要体现在近现代,所在现在多着些笔墨。
作者:重庆人小路   作者:2202041978071230   台湾从地缘的角度看,最终会和日本和菲律宾结为一体。      ======================================================  那样的话,会出现:中国大陆、台湾、日本、菲律宾组成的“联邦”吗?     ------------------------------------------------------------  不会,岛屿的开放性和独立性,比大陆地区要强很多。即使是一个岛屿内部各边缘,也可凭借海洋贸易独立生存。象南北纵深这么大,纬度跨度如此之大的岛屿国家,是不会出现的。所以日本当年的“大东亚共荣圈”,其核心还是要占据东亚大陆,然后凭借大陆的辐射力来控制这些岛链。也就是说,岛屿国家分裂的风险,其实在远大于把他们整合在一起可能性。这一点,花了上千年时间整合英伦三岛,最近却又在面临国家分裂的英格兰人,最有切身体会。而日本如果不是从东亚大陆吸收到了中央集权的管理文化,也并不会比南海那些岛屿上的居民做得更好。
技术上看,象连接珠海、澳门、香港的这类跨海湾大桥,是很有必要的,它能够使一个两向的“V”型交通线,变成一个三角形的环路,从而降低整个地缘板块内部的交流成本。这种用技术改善地理结构的努力,在拥有长江口、杭州湾两个喇叭口的长三角地区,也在进行着。已经建成的杭州湾大桥,上海长江大桥,和正在施工的,连接上海(崇明)与江北的“南通”(启东)的“崇启大桥”,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实施的具体措施。以珠三角的先发优势来说,跨越珠江口的“珠港澳大桥”其实早就应该建了。之所以到现在才开始正式立项,还是因为珠三角错综复杂的地缘关系有关。
  建设这样一条加强东、西顶点的交通线,对于整个珠三角板块的意义不言而喻。而受益最大的,还是本被寄预厚望,却在更具地缘优势的穗、深两地挤压下,而发展迟缓(相对)的珠海地区了。通过这样一条交通线,香港与珠海的直线距离,甚至要短于东莞。如果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有这样一座大桥的话,那么珠海在承接香港甚至台湾的经济辐射、产业转移方面,和现在会有质的区别。当然,这样思考的前提,是承认珠海也必须和深圳一样,定位为香港的伴生城市。而在当初刚刚开放时,对外向型经济不甚了解的人们(包括决策者),很自然的会觉得,港、澳地缘潜力,并不会有质的区别。但时至今日,这种差异所造成的后果,已经让人不得不正视了。
  以目前珠海的现状,和澳门的体量,要想做到珠澳同城,相伴发展还是可以的,但要想以其为核心,与北部的中山、江门两市,打造出一个能与广佛、深港相抗衡的城市圈,却是非常难的。但这并不妨碍,以西江下游为联系纽带的江门、中山、珠海、澳门四地,在交通、规划等方面建立起协调机制,以一个城市圈为战略目标,共同发展。至于说这个城市圈,最终是会被政治上更为强势的广佛(肇)城市圈所融合;还是能够自立门户,摆脱两个强势地缘板块的阴影,倒在其次了。基础设施建好(比如大桥、港口),经济搞上去,才能为自己获得更多的筹码。
  既然从地理结构上看,珠、澳、中、山所占据的西江下游地区,还是有可能成为一个强势地缘板块的。那么我们倒也不妨试着来为这个城市圈,寻找一个向外拓展的腹地。比较悲剧的是,即使珠澳能够成为新的核心,并打造出西珠江口城市圈,他们也会发现,西北两江流域的腹地,已经是广佛盘里的菜了;而东江流域,很自然的是由共饮一江水的港深所辐射了。唯一有可能成为这个城市圈外围地区的,就是它西侧的“潭江”流域了。    说到潭江,绝大部分人会感到陌生。而说到开平“碉楼”这个世界文化遗产,应该会有一部分朋友有印象了。如果再提起姜文的《让子弹飞》,那么相信电脑前的大部分人,都应该听说甚至看过了。在《让子弹飞》这部电影中,那中西合壁,让人耳目一新的“鹅城”就是在来潭江两岸的开平、台山两地取的景。而整个谭江板块,还有一个更能代表其地缘特点的标签“四邑”。     所谓四邑,指的是潭江流域的开平、恩平、台山三个县级市,以及代管它们的江门市(地级)中的“新会区”。我们知道,在珠江三角洲以西,直到北部湾北部的区域,都是由一些独流入海的小型河流所覆盖。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这一沿海地区以及其南边的雷州半岛、海南岛,在古典时期一直都被帝国的统治者们,视为边缘的边缘,亦没有在中央之国的内部博弈中,发挥过突出作用。只是在现在,其北部湾沿海部分由于被划入了广西,才有机会将自己的海洋优势,向内陆辐射。    作为一个拥有独立水系的区域,四邑板块很自然的在地缘特点上,也会与珠三角的主体文化有所区别。这一点表现在语言上,就是“四邑”方言虽然被划入粤语范畴中,但却与珠三角地区通行的广府话有很大区别。如果东西向的潭江,没有在即将汇入西江之前,因为山地阻隔而拐向南方,独流入海的话(二千多年前也是这样),那么成为西江支流后的潭江,与珠三角的地缘关系应该会更进一步。而现在的问题是,潭江的独流入海,与四邑板块的沿海属性,都增强了这个板块的独立性。其在近代史上的表现就是,使之成为了著名的侨乡(那些中西合璧的碉楼,就是那些华侨带回来的),能够有独立与外部世界交流的板块,总是会有更多的想法的。所以尽管目前在行政上,西江岸边的江门市,在行政上代管了开平、恩平、台山三市,并将四邑中的新会市,变身为直属的“新会区”,以加强对整个潭江流域的地缘联系。但这种跨流域的行政结构,在统一管理时总是会遇到更多困难的。
  “四邑”地区较强的地缘独立性,对于本处弱势的“珠、澳、中、江”城市圈的独立前景,会有更加深远的战略影响。因此珠三角地区目前所能够上演的,应该还是广(佛)、港(深)的双城记。不过整个广东地区,珠三角这个核心板块并不是唯一。除掉四邑及其以西那片沿海边缘地区以外,南越的核心区和闽越之间,还存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缘板块“潮汕”,而这个板块也是我们下一节的分析方向。
<粤闽赣>边区地缘板块示意图

珠三角二级城市圈定位及潮汕地区的地缘结构

“潮汕”这个地缘标签,在近现代史上是很具知名度的,这一方面是由于明清以来就位列中国三大商帮的“潮商”(另二帮为“徽商”和“晋商”)存在;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潮州商人的海洋属性明显,以至于潮州人现在遍布世界每个角落。以现在的行政区划来看,潮州、揭阳、汕头这三个呈紧密三角形状,分布在潮汕平原上的城市,是潮汕地区的核心区。由于历史上这一地名的行政区划为“潮州”,因此在一般概念中,“潮州”与“潮汕”具有同等的地缘含义。
  从地理结构上来说,“潮汕”所对应的是主要由韩江、榕江、练江等河流冲积平原组合而成的“潮汕平原”,其中核心平原就是流域面积最广的“韩江”所冲积而成的“韩江三角洲平原”。曾经开玩笑说过,韩国在将汉城更名首尔后,应该还会觉得需要把“汉江”更名“韩江”,才够去中国化。只是那样做了,汉中、湖北人民倒是会开心了,潮汕人民估计又不愿意了。
  虽然潮汕平原的高峰期是在古典时期末期到来的,但在二千多年前,秦人入主南越时,这一地区就已经明确的成为帝国所重点经营的区域,并以重兵戍守了。也可以说,除了南越郡治所在的珠三角地区以外,潮汕平原在广东地区的战略地位是最为重要的。之所以会有这种地位,直观的感觉当然是因为潮汕平原,在东南沿海那些小型平原中,发育状况算是相对较好的,也因此能够容纳更多的人口和资源。不过瓯越以南直至北部湾的整个东南沿海地区,都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受海洋气候影响非常大,台风甚至雷暴一类的灾害可以说是非常频繁的。这种情况下,想稳定的经营农业生产是很困难的,因此以海洋为载体的渔、商生产方式,会占有更重要的比重(农业生产最多只能以自给为目标,无法生产出多余的资源供给战争或者调度了)。这也正是为什么,珠江口这个深入沿海丘陵腹地,能最大程度规避海洋恶劣气候的海湾,即使在二千多年前远没有现在规模的平原面积,依然能够被帝国选定为南越的地缘中心,并一直持续至今的重要原因。而看似地势较平,体量也不小(相对)的雷州半岛,却因为没有合理的地形保护,使其免受海洋灾害的影响,变得无法成为地缘重心。
  潮汕地区之所以会受到秦人的重视,是因为它位于南越核心区与闽越核心区中间的地理位置。如果你想从南越出发攻击闽越的话,潮汕可以是前进基地;而如果南越是防守方的话,那么它就是防御前线。这样的地理位置,很自然的会最先被军事家所看中。回过头来看看闽越这个大地缘板块,其位于闽江水系西南侧,由完全置身于闽江水系之外的晋江、九龙江水系所覆盖的“闽南丘陵平原”区,也在承担类似的缓冲功能(行政为厦门、漳州、泉州,沿海平原可分解为“泉州平原”和“漳州平原”)。而代表这一区域的地缘标签“闽南”,无论从地理、地缘结构,还是整体的地缘位置都非常类似。
  在一些民间为中国重新划定省级行政区的方案中,潮汕和闽南合并为一个行政区也是一种选项。不过有时候各方面条件接近的两个板块,也未必合适合并在一起。因为你无法判断,到底应该把行政中心放在哪里,才不至于造成厚此薄彼的后果。这也是经过二千多年的历史演变,闽南和潮汕,依旧由与它们地理位置相邻,地缘优势更明显的闽江、珠江流域所管辖的根本原因。
  事实上在短命的秦帝国之后,汉帝国在重新统一中央之国后,曾经尝试过将潮汕、闽越两个板块合并为一个新的行政区。而这种尝试的地缘背景就是,当时的汉帝国还没有精力和时间,来直接征服已经国家化的“南越国”,和更早国家化的“闽越国”。这两个百越之国与汉帝国的共生方式,就是承认汉朝的宗主国地位,并在不影响他们实际统治的前提下,接受帝国的间接领导。控制这种核心区以外的土地,最为普遍的做法,就是所谓的“以夷制夷”和“分而治之”之术。为了让帝国在东南沿海有更多的回旋空间,由南越所分出的潮汕地区,与闽越割出的闽南地区,成立了一个新的越人国家“南海国”。
  就当时百越之地与中央之国的政治关系而言,“南海国”在闽越和南越两国之间独立出来,并无可能是汉帝国直接操作的结果,而应该是越人内部斗争的结果(汉帝国只是顺势承认)。从史书所遗存的珠丝马迹中可以看到,南海国最初在由闽越国系统中独立出来,并向南蚕食了南越国的潮汕地区。深究潮汕话也闽南话之间的渊源,其实也有个由北向南演变的过程。倒不一定说这就是当年的这次渗透所造成的后果,但后来的历史中,土地资源更为紧张的闽越地区,的确是更为主动的沿海岸线向南持续进行的人口迁移。
  由于东南沿海地区对海洋的依赖,控制了沿海平原,就等于控制了河流的中上游地区,因此与潮汕平原、闽南丘陵平原对应的上游山地,也自然成为了南海国的国土。最终这两块次一级的地缘板块,整合成为了一个在体量上,可以与闽越、南越相抗衡的独立王国。
  从战略上看,远在千里之外的帝国统治者来说,认可这样一个新的国家,应该可以为今后直接征服百越之地,找到一个可以利用的棋子。就象当年作为四川盆地第三股政治力量出现的“苴国”,所起到的战略作用一样。不过后来的南海国,并没有成为百越的第五纵队,而是希望保持自己的独立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帝国当然没有必要成为它的保护者了,在其独立20年之后(约前195——前174年),南海国就为帝国所灭(人口内迁,土地则由于成本问题没有占据,重归南越、闽越)。东南沿海地区的地缘政治结构,又恢复了南越、闽越并存的格局。  潮汕平原地缘结构图

珠三角二级城市圈定位及潮汕地区的地缘结构



温骏轩
珠三角二级城市圈地缘结构示意图

珠三角二级城市圈定位及潮汕地区的地缘结构

作者:qkcow12     讲到广佛同城,深港一体化,珠三角城市整合,让我想起了福建。好久没看关于闽的新闻了,不知道当年提的城际铁路还修不?若通车的话相邻地级市只有一小时车程。其实闽南三市外加一个龙岩应该是有机会整合在一起驹的。福州,莆田,乃至宁德,南平不知可行否?三明就有点杯具了...面积不太大,有时也是一种优势。只是福建还缺乏强有力的中心城市。不知鄙视兄对福建的发展,城市的规化有什么看法?或者这种地缘有机会没?  ==============================================================  福建最大的问题,还是缺地。沿海和腹地那些河谷平原的面积又不够大,发展起来总是捉襟见肘的。其实没有大块中心区,也未必是坏事,大家都习惯了自成体系,于多样性方面也有好处。所以福建人一般情况下,都更愿意创业,自己做老板。这样的话,倒是不必把眼界放在福建一地了(地理条件类似的瓯越地区,也是这样)。如果有一天,台湾隧道贯通了,而两岸的经济实力对比,发生倒转的话,倒是不排除福建一定程度上把台湾当作腹地发展的可能。其实最早的情况也就是这样了,只不过由于地缘政治的因素,造成了关系的倒转。    相比之下,闽南也的确可以形成一个,在福建内部比较优势的地缘板块。而这个板块成为地缘焦点的时间,还是要看两岸融合的进程。   顺便说一下,就闽南和厦门这个经济特区的机会而言,是肯定会在台海关系正常化中率先受益的。而地缘上将地理位置对应,经济在台湾相对落后的台南地区作为腹地,也并非幻想。比较现实的情况,是先把金门消化掉。基础就是金厦大桥的修建,以及金、厦同城化的实现。如果能够做到的话,必将成为国家级的战略试点(地缘政治意义重大)。并且为将来在台海隧道南、中、北两线的竞争中,换得筹码(目前看,连接福州——台北两个政治中心的北线方案,在直线距离和政治上更有优势)。  其实就我个人的看法而言,台海隧道的南线计划比之北线,更有地缘意义。可以将离心力最强的台南地区,与大陆的地缘关系,直接拉近。对于拉平岛内的经济差,也有好处。不过政治因素始终是很复杂的,还是走一步看一步吧。就台湾和福建的南北纵深而言,其实南、北两线,甚至中线都应该修的,只是一个先后次序罢了。
如果说将珠江口东侧的“港深莞惠”城市圈串连起来的,是东江。那么“广佛肇”城市圈,包括以后可能加入的清远,就是处在西、北两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带了。这倒是很符合广州岭南地缘中心的定位,加上广州的政治地位,应该是最有可能成为在技术和行政上成为现实的。两个城市圈的地缘特点,一如现在香港和广州一样,前者有的是港口优势;后者则有着地缘政治优势。其实香港也不能说没有地缘政治优势,最起码它那自由港的定位,可以让这个城市圈的属性更加国际化;而广州则凭借它政治中心的地位,执着在在珠江口西侧,向南扩张,以期为自己在增加在海洋上的话语权。
  正是因为广州、香港,包括以经济特区而存在的深圳,在珠三角各具特点的强势地位,因此珠三角内部的竞争色彩十分明显。而这三个城市谁最终能够真正胜出,也是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不过依照地缘结构分析,我们其实应该已经清楚了,深圳这个本来就因香港而生的城市,与香港之间并不存在本质的竞争问题。即使现在有制度的分别,二者以互补的形式走到一起也是必然的。真正的核心竞争形式,应该是会演变为“广佛”——“深港”之间的双城记。有一种说法是,广州有可能成为直辖市,这种说法的出处在于,2010年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公布了全国五大中心城市,分别是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和广州,其中只有广州不是直辖市。如果广州真的成为直辖市的话,那么我们刚才为之所设定的城市圈,就很可能是他的辖区了。只是依照广州的地理位置,如果把它抓出来做直辖市的话,那么珠三角周边的山地归属势必会成为一个问题。直辖之后的广州,应该还是会愿意接受肇庆所辖的,西江流域的粤西山地,就象他们现在也愿意将之拉入珠三角这个圈子,和带入一体化的计划中一样。但对于清远以北的粤北山区,却未必有这个兴趣了。
  实际上,要是真觉得珠三角的双城记,可能会影响到内部和谐的话,从地缘结构上来看,将深圳所属的东江城市圈直辖出来,倒不失为一个方案。虽然这样做,有可能使得潮汕地区也会有从广东分离出去的风险。但象长三角那样,由沪、苏、浙江三省瓜分,同样也可以很好的合作。所以重点并不在于行政如何划分,而在于大家各自的定位是否清晰。从这个角度看,珠三角目前的地缘格局,置于某一个核心管辖之下来统筹,也许并不利于整体的发展。就象很多珠三角的朋友,会觉得广州总是不自觉的会利用他的政治地位,来加强它已经弱化了的核心地位一样。
  从技术角度看,现在谈珠三角地区会不会出直辖市,还为时尚早。依照各自的地缘特点,寻找合作对象来统筹出三个城市圈,会是更稳妥的方案,最起码在这被细化了的,珠三角二级城市圈中,核心区和腹地的定位,会比较明确。至于说直辖的机会,等到香港那50年的政治保证期过后,应该会是一个不错的机会。毕竟这样一个国际化的城市,置于广州的管辖之下是不现实的。而那时候深、港同城化在非政治层面,也应该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了。至于说这个由经济特区和政治特区组成的新直辖市,需要从东江流域割取多少腹地,则要看当时的情况了。现在的“港深莞惠”城市圈如果能够成型,倒有为之打基础的意思在里面。    相比于广州、深港各具特色的地缘优势,珠江口的另一个基点,珠、澳就显得弱势了许多。与广州这个政治中心,在地理位置上同处于珠江口西侧,是其弱势的内部原因。最原始的影响就是,当广州希望增加自己的海洋影响力时,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政治角度考虑(深、港都有特殊的政治地位)他所能挤压的空间,更多的是集中在珠江口的西侧。而影响珠、澳地区地缘实力的外部原因,我们之前也分析过了,就是澳门本身的弱势地位,不能为之带来更多的国际化的地缘优势。同为特区的澳门,在清楚自己地缘实力的同时,所选择的定位甚至是伴生于珠江口东侧的香港,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为对他寄予厚望的珠海,带来多少实际利益就可想而知了。
  既然珠江口两岸经济发展冷热不均的情况,是因香港这个强势基点的辐射力不同而生了。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所想到的方案就是:建设跨越珠江口的“珠港澳”大桥。  作者:攀登新高山1208     不是说写汉朝对外战争的嘛,怎么现在行政区域了,吸引力不大啊。  ================================================================  岭南以后没什么机会再过来了,其地缘价值主要体现在近现代,所在现在多着些笔墨。
作者:重庆人小路   作者:2202041978071230   台湾从地缘的角度看,最终会和日本和菲律宾结为一体。      ======================================================  那样的话,会出现:中国大陆、台湾、日本、菲律宾组成的“联邦”吗?     ------------------------------------------------------------  不会,岛屿的开放性和独立性,比大陆地区要强很多。即使是一个岛屿内部各边缘,也可凭借海洋贸易独立生存。象南北纵深这么大,纬度跨度如此之大的岛屿国家,是不会出现的。所以日本当年的“大东亚共荣圈”,其核心还是要占据东亚大陆,然后凭借大陆的辐射力来控制这些岛链。也就是说,岛屿国家分裂的风险,其实在远大于把他们整合在一起可能性。这一点,花了上千年时间整合英伦三岛,最近却又在面临国家分裂的英格兰人,最有切身体会。而日本如果不是从东亚大陆吸收到了中央集权的管理文化,也并不会比南海那些岛屿上的居民做得更好。
技术上看,象连接珠海、澳门、香港的这类跨海湾大桥,是很有必要的,它能够使一个两向的“V”型交通线,变成一个三角形的环路,从而降低整个地缘板块内部的交流成本。这种用技术改善地理结构的努力,在拥有长江口、杭州湾两个喇叭口的长三角地区,也在进行着。已经建成的杭州湾大桥,上海长江大桥,和正在施工的,连接上海(崇明)与江北的“南通”(启东)的“崇启大桥”,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实施的具体措施。以珠三角的先发优势来说,跨越珠江口的“珠港澳大桥”其实早就应该建了。之所以到现在才开始正式立项,还是因为珠三角错综复杂的地缘关系有关。
  建设这样一条加强东、西顶点的交通线,对于整个珠三角板块的意义不言而喻。而受益最大的,还是本被寄预厚望,却在更具地缘优势的穗、深两地挤压下,而发展迟缓(相对)的珠海地区了。通过这样一条交通线,香港与珠海的直线距离,甚至要短于东莞。如果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有这样一座大桥的话,那么珠海在承接香港甚至台湾的经济辐射、产业转移方面,和现在会有质的区别。当然,这样思考的前提,是承认珠海也必须和深圳一样,定位为香港的伴生城市。而在当初刚刚开放时,对外向型经济不甚了解的人们(包括决策者),很自然的会觉得,港、澳地缘潜力,并不会有质的区别。但时至今日,这种差异所造成的后果,已经让人不得不正视了。
  以目前珠海的现状,和澳门的体量,要想做到珠澳同城,相伴发展还是可以的,但要想以其为核心,与北部的中山、江门两市,打造出一个能与广佛、深港相抗衡的城市圈,却是非常难的。但这并不妨碍,以西江下游为联系纽带的江门、中山、珠海、澳门四地,在交通、规划等方面建立起协调机制,以一个城市圈为战略目标,共同发展。至于说这个城市圈,最终是会被政治上更为强势的广佛(肇)城市圈所融合;还是能够自立门户,摆脱两个强势地缘板块的阴影,倒在其次了。基础设施建好(比如大桥、港口),经济搞上去,才能为自己获得更多的筹码。
  既然从地理结构上看,珠、澳、中、山所占据的西江下游地区,还是有可能成为一个强势地缘板块的。那么我们倒也不妨试着来为这个城市圈,寻找一个向外拓展的腹地。比较悲剧的是,即使珠澳能够成为新的核心,并打造出西珠江口城市圈,他们也会发现,西北两江流域的腹地,已经是广佛盘里的菜了;而东江流域,很自然的是由共饮一江水的港深所辐射了。唯一有可能成为这个城市圈外围地区的,就是它西侧的“潭江”流域了。    说到潭江,绝大部分人会感到陌生。而说到开平“碉楼”这个世界文化遗产,应该会有一部分朋友有印象了。如果再提起姜文的《让子弹飞》,那么相信电脑前的大部分人,都应该听说甚至看过了。在《让子弹飞》这部电影中,那中西合壁,让人耳目一新的“鹅城”就是在来潭江两岸的开平、台山两地取的景。而整个谭江板块,还有一个更能代表其地缘特点的标签“四邑”。     所谓四邑,指的是潭江流域的开平、恩平、台山三个县级市,以及代管它们的江门市(地级)中的“新会区”。我们知道,在珠江三角洲以西,直到北部湾北部的区域,都是由一些独流入海的小型河流所覆盖。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这一沿海地区以及其南边的雷州半岛、海南岛,在古典时期一直都被帝国的统治者们,视为边缘的边缘,亦没有在中央之国的内部博弈中,发挥过突出作用。只是在现在,其北部湾沿海部分由于被划入了广西,才有机会将自己的海洋优势,向内陆辐射。    作为一个拥有独立水系的区域,四邑板块很自然的在地缘特点上,也会与珠三角的主体文化有所区别。这一点表现在语言上,就是“四邑”方言虽然被划入粤语范畴中,但却与珠三角地区通行的广府话有很大区别。如果东西向的潭江,没有在即将汇入西江之前,因为山地阻隔而拐向南方,独流入海的话(二千多年前也是这样),那么成为西江支流后的潭江,与珠三角的地缘关系应该会更进一步。而现在的问题是,潭江的独流入海,与四邑板块的沿海属性,都增强了这个板块的独立性。其在近代史上的表现就是,使之成为了著名的侨乡(那些中西合璧的碉楼,就是那些华侨带回来的),能够有独立与外部世界交流的板块,总是会有更多的想法的。所以尽管目前在行政上,西江岸边的江门市,在行政上代管了开平、恩平、台山三市,并将四邑中的新会市,变身为直属的“新会区”,以加强对整个潭江流域的地缘联系。但这种跨流域的行政结构,在统一管理时总是会遇到更多困难的。
  “四邑”地区较强的地缘独立性,对于本处弱势的“珠、澳、中、江”城市圈的独立前景,会有更加深远的战略影响。因此珠三角地区目前所能够上演的,应该还是广(佛)、港(深)的双城记。不过整个广东地区,珠三角这个核心板块并不是唯一。除掉四邑及其以西那片沿海边缘地区以外,南越的核心区和闽越之间,还存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缘板块“潮汕”,而这个板块也是我们下一节的分析方向。
<粤闽赣>边区地缘板块示意图

珠三角二级城市圈定位及潮汕地区的地缘结构

“潮汕”这个地缘标签,在近现代史上是很具知名度的,这一方面是由于明清以来就位列中国三大商帮的“潮商”(另二帮为“徽商”和“晋商”)存在;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潮州商人的海洋属性明显,以至于潮州人现在遍布世界每个角落。以现在的行政区划来看,潮州、揭阳、汕头这三个呈紧密三角形状,分布在潮汕平原上的城市,是潮汕地区的核心区。由于历史上这一地名的行政区划为“潮州”,因此在一般概念中,“潮州”与“潮汕”具有同等的地缘含义。
  从地理结构上来说,“潮汕”所对应的是主要由韩江、榕江、练江等河流冲积平原组合而成的“潮汕平原”,其中核心平原就是流域面积最广的“韩江”所冲积而成的“韩江三角洲平原”。曾经开玩笑说过,韩国在将汉城更名首尔后,应该还会觉得需要把“汉江”更名“韩江”,才够去中国化。只是那样做了,汉中、湖北人民倒是会开心了,潮汕人民估计又不愿意了。
  虽然潮汕平原的高峰期是在古典时期末期到来的,但在二千多年前,秦人入主南越时,这一地区就已经明确的成为帝国所重点经营的区域,并以重兵戍守了。也可以说,除了南越郡治所在的珠三角地区以外,潮汕平原在广东地区的战略地位是最为重要的。之所以会有这种地位,直观的感觉当然是因为潮汕平原,在东南沿海那些小型平原中,发育状况算是相对较好的,也因此能够容纳更多的人口和资源。不过瓯越以南直至北部湾的整个东南沿海地区,都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受海洋气候影响非常大,台风甚至雷暴一类的灾害可以说是非常频繁的。这种情况下,想稳定的经营农业生产是很困难的,因此以海洋为载体的渔、商生产方式,会占有更重要的比重(农业生产最多只能以自给为目标,无法生产出多余的资源供给战争或者调度了)。这也正是为什么,珠江口这个深入沿海丘陵腹地,能最大程度规避海洋恶劣气候的海湾,即使在二千多年前远没有现在规模的平原面积,依然能够被帝国选定为南越的地缘中心,并一直持续至今的重要原因。而看似地势较平,体量也不小(相对)的雷州半岛,却因为没有合理的地形保护,使其免受海洋灾害的影响,变得无法成为地缘重心。
  潮汕地区之所以会受到秦人的重视,是因为它位于南越核心区与闽越核心区中间的地理位置。如果你想从南越出发攻击闽越的话,潮汕可以是前进基地;而如果南越是防守方的话,那么它就是防御前线。这样的地理位置,很自然的会最先被军事家所看中。回过头来看看闽越这个大地缘板块,其位于闽江水系西南侧,由完全置身于闽江水系之外的晋江、九龙江水系所覆盖的“闽南丘陵平原”区,也在承担类似的缓冲功能(行政为厦门、漳州、泉州,沿海平原可分解为“泉州平原”和“漳州平原”)。而代表这一区域的地缘标签“闽南”,无论从地理、地缘结构,还是整体的地缘位置都非常类似。
  在一些民间为中国重新划定省级行政区的方案中,潮汕和闽南合并为一个行政区也是一种选项。不过有时候各方面条件接近的两个板块,也未必合适合并在一起。因为你无法判断,到底应该把行政中心放在哪里,才不至于造成厚此薄彼的后果。这也是经过二千多年的历史演变,闽南和潮汕,依旧由与它们地理位置相邻,地缘优势更明显的闽江、珠江流域所管辖的根本原因。
  事实上在短命的秦帝国之后,汉帝国在重新统一中央之国后,曾经尝试过将潮汕、闽越两个板块合并为一个新的行政区。而这种尝试的地缘背景就是,当时的汉帝国还没有精力和时间,来直接征服已经国家化的“南越国”,和更早国家化的“闽越国”。这两个百越之国与汉帝国的共生方式,就是承认汉朝的宗主国地位,并在不影响他们实际统治的前提下,接受帝国的间接领导。控制这种核心区以外的土地,最为普遍的做法,就是所谓的“以夷制夷”和“分而治之”之术。为了让帝国在东南沿海有更多的回旋空间,由南越所分出的潮汕地区,与闽越割出的闽南地区,成立了一个新的越人国家“南海国”。
  就当时百越之地与中央之国的政治关系而言,“南海国”在闽越和南越两国之间独立出来,并无可能是汉帝国直接操作的结果,而应该是越人内部斗争的结果(汉帝国只是顺势承认)。从史书所遗存的珠丝马迹中可以看到,南海国最初在由闽越国系统中独立出来,并向南蚕食了南越国的潮汕地区。深究潮汕话也闽南话之间的渊源,其实也有个由北向南演变的过程。倒不一定说这就是当年的这次渗透所造成的后果,但后来的历史中,土地资源更为紧张的闽越地区,的确是更为主动的沿海岸线向南持续进行的人口迁移。
  由于东南沿海地区对海洋的依赖,控制了沿海平原,就等于控制了河流的中上游地区,因此与潮汕平原、闽南丘陵平原对应的上游山地,也自然成为了南海国的国土。最终这两块次一级的地缘板块,整合成为了一个在体量上,可以与闽越、南越相抗衡的独立王国。
  从战略上看,远在千里之外的帝国统治者来说,认可这样一个新的国家,应该可以为今后直接征服百越之地,找到一个可以利用的棋子。就象当年作为四川盆地第三股政治力量出现的“苴国”,所起到的战略作用一样。不过后来的南海国,并没有成为百越的第五纵队,而是希望保持自己的独立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帝国当然没有必要成为它的保护者了,在其独立20年之后(约前195——前174年),南海国就为帝国所灭(人口内迁,土地则由于成本问题没有占据,重归南越、闽越)。东南沿海地区的地缘政治结构,又恢复了南越、闽越并存的格局。  潮汕平原地缘结构图

珠三角二级城市圈定位及潮汕地区的地缘结构



温骏轩
珠三角二级城市圈地缘结构示意图

珠三角二级城市圈定位及潮汕地区的地缘结构

作者:qkcow12     讲到广佛同城,深港一体化,珠三角城市整合,让我想起了福建。好久没看关于闽的新闻了,不知道当年提的城际铁路还修不?若通车的话相邻地级市只有一小时车程。其实闽南三市外加一个龙岩应该是有机会整合在一起驹的。福州,莆田,乃至宁德,南平不知可行否?三明就有点杯具了...面积不太大,有时也是一种优势。只是福建还缺乏强有力的中心城市。不知鄙视兄对福建的发展,城市的规化有什么看法?或者这种地缘有机会没?  ==============================================================  福建最大的问题,还是缺地。沿海和腹地那些河谷平原的面积又不够大,发展起来总是捉襟见肘的。其实没有大块中心区,也未必是坏事,大家都习惯了自成体系,于多样性方面也有好处。所以福建人一般情况下,都更愿意创业,自己做老板。这样的话,倒是不必把眼界放在福建一地了(地理条件类似的瓯越地区,也是这样)。如果有一天,台湾隧道贯通了,而两岸的经济实力对比,发生倒转的话,倒是不排除福建一定程度上把台湾当作腹地发展的可能。其实最早的情况也就是这样了,只不过由于地缘政治的因素,造成了关系的倒转。    相比之下,闽南也的确可以形成一个,在福建内部比较优势的地缘板块。而这个板块成为地缘焦点的时间,还是要看两岸融合的进程。   顺便说一下,就闽南和厦门这个经济特区的机会而言,是肯定会在台海关系正常化中率先受益的。而地缘上将地理位置对应,经济在台湾相对落后的台南地区作为腹地,也并非幻想。比较现实的情况,是先把金门消化掉。基础就是金厦大桥的修建,以及金、厦同城化的实现。如果能够做到的话,必将成为国家级的战略试点(地缘政治意义重大)。并且为将来在台海隧道南、中、北两线的竞争中,换得筹码(目前看,连接福州——台北两个政治中心的北线方案,在直线距离和政治上更有优势)。  其实就我个人的看法而言,台海隧道的南线计划比之北线,更有地缘意义。可以将离心力最强的台南地区,与大陆的地缘关系,直接拉近。对于拉平岛内的经济差,也有好处。不过政治因素始终是很复杂的,还是走一步看一步吧。就台湾和福建的南北纵深而言,其实南、北两线,甚至中线都应该修的,只是一个先后次序罢了。
如果说将珠江口东侧的“港深莞惠”城市圈串连起来的,是东江。那么“广佛肇”城市圈,包括以后可能加入的清远,就是处在西、北两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带了。这倒是很符合广州岭南地缘中心的定位,加上广州的政治地位,应该是最有可能成为在技术和行政上成为现实的。两个城市圈的地缘特点,一如现在香港和广州一样,前者有的是港口优势;后者则有着地缘政治优势。其实香港也不能说没有地缘政治优势,最起码它那自由港的定位,可以让这个城市圈的属性更加国际化;而广州则凭借它政治中心的地位,执着在在珠江口西侧,向南扩张,以期为自己在增加在海洋上的话语权。
  正是因为广州、香港,包括以经济特区而存在的深圳,在珠三角各具特点的强势地位,因此珠三角内部的竞争色彩十分明显。而这三个城市谁最终能够真正胜出,也是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不过依照地缘结构分析,我们其实应该已经清楚了,深圳这个本来就因香港而生的城市,与香港之间并不存在本质的竞争问题。即使现在有制度的分别,二者以互补的形式走到一起也是必然的。真正的核心竞争形式,应该是会演变为“广佛”——“深港”之间的双城记。有一种说法是,广州有可能成为直辖市,这种说法的出处在于,2010年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公布了全国五大中心城市,分别是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和广州,其中只有广州不是直辖市。如果广州真的成为直辖市的话,那么我们刚才为之所设定的城市圈,就很可能是他的辖区了。只是依照广州的地理位置,如果把它抓出来做直辖市的话,那么珠三角周边的山地归属势必会成为一个问题。直辖之后的广州,应该还是会愿意接受肇庆所辖的,西江流域的粤西山地,就象他们现在也愿意将之拉入珠三角这个圈子,和带入一体化的计划中一样。但对于清远以北的粤北山区,却未必有这个兴趣了。
  实际上,要是真觉得珠三角的双城记,可能会影响到内部和谐的话,从地缘结构上来看,将深圳所属的东江城市圈直辖出来,倒不失为一个方案。虽然这样做,有可能使得潮汕地区也会有从广东分离出去的风险。但象长三角那样,由沪、苏、浙江三省瓜分,同样也可以很好的合作。所以重点并不在于行政如何划分,而在于大家各自的定位是否清晰。从这个角度看,珠三角目前的地缘格局,置于某一个核心管辖之下来统筹,也许并不利于整体的发展。就象很多珠三角的朋友,会觉得广州总是不自觉的会利用他的政治地位,来加强它已经弱化了的核心地位一样。
  从技术角度看,现在谈珠三角地区会不会出直辖市,还为时尚早。依照各自的地缘特点,寻找合作对象来统筹出三个城市圈,会是更稳妥的方案,最起码在这被细化了的,珠三角二级城市圈中,核心区和腹地的定位,会比较明确。至于说直辖的机会,等到香港那50年的政治保证期过后,应该会是一个不错的机会。毕竟这样一个国际化的城市,置于广州的管辖之下是不现实的。而那时候深、港同城化在非政治层面,也应该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了。至于说这个由经济特区和政治特区组成的新直辖市,需要从东江流域割取多少腹地,则要看当时的情况了。现在的“港深莞惠”城市圈如果能够成型,倒有为之打基础的意思在里面。    相比于广州、深港各具特色的地缘优势,珠江口的另一个基点,珠、澳就显得弱势了许多。与广州这个政治中心,在地理位置上同处于珠江口西侧,是其弱势的内部原因。最原始的影响就是,当广州希望增加自己的海洋影响力时,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政治角度考虑(深、港都有特殊的政治地位)他所能挤压的空间,更多的是集中在珠江口的西侧。而影响珠、澳地区地缘实力的外部原因,我们之前也分析过了,就是澳门本身的弱势地位,不能为之带来更多的国际化的地缘优势。同为特区的澳门,在清楚自己地缘实力的同时,所选择的定位甚至是伴生于珠江口东侧的香港,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为对他寄予厚望的珠海,带来多少实际利益就可想而知了。
  既然珠江口两岸经济发展冷热不均的情况,是因香港这个强势基点的辐射力不同而生了。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所想到的方案就是:建设跨越珠江口的“珠港澳”大桥。  作者:攀登新高山1208     不是说写汉朝对外战争的嘛,怎么现在行政区域了,吸引力不大啊。  ================================================================  岭南以后没什么机会再过来了,其地缘价值主要体现在近现代,所在现在多着些笔墨。
作者:重庆人小路   作者:2202041978071230   台湾从地缘的角度看,最终会和日本和菲律宾结为一体。      ======================================================  那样的话,会出现:中国大陆、台湾、日本、菲律宾组成的“联邦”吗?     ------------------------------------------------------------  不会,岛屿的开放性和独立性,比大陆地区要强很多。即使是一个岛屿内部各边缘,也可凭借海洋贸易独立生存。象南北纵深这么大,纬度跨度如此之大的岛屿国家,是不会出现的。所以日本当年的“大东亚共荣圈”,其核心还是要占据东亚大陆,然后凭借大陆的辐射力来控制这些岛链。也就是说,岛屿国家分裂的风险,其实在远大于把他们整合在一起可能性。这一点,花了上千年时间整合英伦三岛,最近却又在面临国家分裂的英格兰人,最有切身体会。而日本如果不是从东亚大陆吸收到了中央集权的管理文化,也并不会比南海那些岛屿上的居民做得更好。
技术上看,象连接珠海、澳门、香港的这类跨海湾大桥,是很有必要的,它能够使一个两向的“V”型交通线,变成一个三角形的环路,从而降低整个地缘板块内部的交流成本。这种用技术改善地理结构的努力,在拥有长江口、杭州湾两个喇叭口的长三角地区,也在进行着。已经建成的杭州湾大桥,上海长江大桥,和正在施工的,连接上海(崇明)与江北的“南通”(启东)的“崇启大桥”,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实施的具体措施。以珠三角的先发优势来说,跨越珠江口的“珠港澳大桥”其实早就应该建了。之所以到现在才开始正式立项,还是因为珠三角错综复杂的地缘关系有关。
  建设这样一条加强东、西顶点的交通线,对于整个珠三角板块的意义不言而喻。而受益最大的,还是本被寄预厚望,却在更具地缘优势的穗、深两地挤压下,而发展迟缓(相对)的珠海地区了。通过这样一条交通线,香港与珠海的直线距离,甚至要短于东莞。如果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有这样一座大桥的话,那么珠海在承接香港甚至台湾的经济辐射、产业转移方面,和现在会有质的区别。当然,这样思考的前提,是承认珠海也必须和深圳一样,定位为香港的伴生城市。而在当初刚刚开放时,对外向型经济不甚了解的人们(包括决策者),很自然的会觉得,港、澳地缘潜力,并不会有质的区别。但时至今日,这种差异所造成的后果,已经让人不得不正视了。
  以目前珠海的现状,和澳门的体量,要想做到珠澳同城,相伴发展还是可以的,但要想以其为核心,与北部的中山、江门两市,打造出一个能与广佛、深港相抗衡的城市圈,却是非常难的。但这并不妨碍,以西江下游为联系纽带的江门、中山、珠海、澳门四地,在交通、规划等方面建立起协调机制,以一个城市圈为战略目标,共同发展。至于说这个城市圈,最终是会被政治上更为强势的广佛(肇)城市圈所融合;还是能够自立门户,摆脱两个强势地缘板块的阴影,倒在其次了。基础设施建好(比如大桥、港口),经济搞上去,才能为自己获得更多的筹码。
  既然从地理结构上看,珠、澳、中、山所占据的西江下游地区,还是有可能成为一个强势地缘板块的。那么我们倒也不妨试着来为这个城市圈,寻找一个向外拓展的腹地。比较悲剧的是,即使珠澳能够成为新的核心,并打造出西珠江口城市圈,他们也会发现,西北两江流域的腹地,已经是广佛盘里的菜了;而东江流域,很自然的是由共饮一江水的港深所辐射了。唯一有可能成为这个城市圈外围地区的,就是它西侧的“潭江”流域了。    说到潭江,绝大部分人会感到陌生。而说到开平“碉楼”这个世界文化遗产,应该会有一部分朋友有印象了。如果再提起姜文的《让子弹飞》,那么相信电脑前的大部分人,都应该听说甚至看过了。在《让子弹飞》这部电影中,那中西合壁,让人耳目一新的“鹅城”就是在来潭江两岸的开平、台山两地取的景。而整个谭江板块,还有一个更能代表其地缘特点的标签“四邑”。     所谓四邑,指的是潭江流域的开平、恩平、台山三个县级市,以及代管它们的江门市(地级)中的“新会区”。我们知道,在珠江三角洲以西,直到北部湾北部的区域,都是由一些独流入海的小型河流所覆盖。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这一沿海地区以及其南边的雷州半岛、海南岛,在古典时期一直都被帝国的统治者们,视为边缘的边缘,亦没有在中央之国的内部博弈中,发挥过突出作用。只是在现在,其北部湾沿海部分由于被划入了广西,才有机会将自己的海洋优势,向内陆辐射。    作为一个拥有独立水系的区域,四邑板块很自然的在地缘特点上,也会与珠三角的主体文化有所区别。这一点表现在语言上,就是“四邑”方言虽然被划入粤语范畴中,但却与珠三角地区通行的广府话有很大区别。如果东西向的潭江,没有在即将汇入西江之前,因为山地阻隔而拐向南方,独流入海的话(二千多年前也是这样),那么成为西江支流后的潭江,与珠三角的地缘关系应该会更进一步。而现在的问题是,潭江的独流入海,与四邑板块的沿海属性,都增强了这个板块的独立性。其在近代史上的表现就是,使之成为了著名的侨乡(那些中西合璧的碉楼,就是那些华侨带回来的),能够有独立与外部世界交流的板块,总是会有更多的想法的。所以尽管目前在行政上,西江岸边的江门市,在行政上代管了开平、恩平、台山三市,并将四邑中的新会市,变身为直属的“新会区”,以加强对整个潭江流域的地缘联系。但这种跨流域的行政结构,在统一管理时总是会遇到更多困难的。
  “四邑”地区较强的地缘独立性,对于本处弱势的“珠、澳、中、江”城市圈的独立前景,会有更加深远的战略影响。因此珠三角地区目前所能够上演的,应该还是广(佛)、港(深)的双城记。不过整个广东地区,珠三角这个核心板块并不是唯一。除掉四邑及其以西那片沿海边缘地区以外,南越的核心区和闽越之间,还存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缘板块“潮汕”,而这个板块也是我们下一节的分析方向。
<粤闽赣>边区地缘板块示意图

珠三角二级城市圈定位及潮汕地区的地缘结构

“潮汕”这个地缘标签,在近现代史上是很具知名度的,这一方面是由于明清以来就位列中国三大商帮的“潮商”(另二帮为“徽商”和“晋商”)存在;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潮州商人的海洋属性明显,以至于潮州人现在遍布世界每个角落。以现在的行政区划来看,潮州、揭阳、汕头这三个呈紧密三角形状,分布在潮汕平原上的城市,是潮汕地区的核心区。由于历史上这一地名的行政区划为“潮州”,因此在一般概念中,“潮州”与“潮汕”具有同等的地缘含义。
  从地理结构上来说,“潮汕”所对应的是主要由韩江、榕江、练江等河流冲积平原组合而成的“潮汕平原”,其中核心平原就是流域面积最广的“韩江”所冲积而成的“韩江三角洲平原”。曾经开玩笑说过,韩国在将汉城更名首尔后,应该还会觉得需要把“汉江”更名“韩江”,才够去中国化。只是那样做了,汉中、湖北人民倒是会开心了,潮汕人民估计又不愿意了。
  虽然潮汕平原的高峰期是在古典时期末期到来的,但在二千多年前,秦人入主南越时,这一地区就已经明确的成为帝国所重点经营的区域,并以重兵戍守了。也可以说,除了南越郡治所在的珠三角地区以外,潮汕平原在广东地区的战略地位是最为重要的。之所以会有这种地位,直观的感觉当然是因为潮汕平原,在东南沿海那些小型平原中,发育状况算是相对较好的,也因此能够容纳更多的人口和资源。不过瓯越以南直至北部湾的整个东南沿海地区,都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受海洋气候影响非常大,台风甚至雷暴一类的灾害可以说是非常频繁的。这种情况下,想稳定的经营农业生产是很困难的,因此以海洋为载体的渔、商生产方式,会占有更重要的比重(农业生产最多只能以自给为目标,无法生产出多余的资源供给战争或者调度了)。这也正是为什么,珠江口这个深入沿海丘陵腹地,能最大程度规避海洋恶劣气候的海湾,即使在二千多年前远没有现在规模的平原面积,依然能够被帝国选定为南越的地缘中心,并一直持续至今的重要原因。而看似地势较平,体量也不小(相对)的雷州半岛,却因为没有合理的地形保护,使其免受海洋灾害的影响,变得无法成为地缘重心。
  潮汕地区之所以会受到秦人的重视,是因为它位于南越核心区与闽越核心区中间的地理位置。如果你想从南越出发攻击闽越的话,潮汕可以是前进基地;而如果南越是防守方的话,那么它就是防御前线。这样的地理位置,很自然的会最先被军事家所看中。回过头来看看闽越这个大地缘板块,其位于闽江水系西南侧,由完全置身于闽江水系之外的晋江、九龙江水系所覆盖的“闽南丘陵平原”区,也在承担类似的缓冲功能(行政为厦门、漳州、泉州,沿海平原可分解为“泉州平原”和“漳州平原”)。而代表这一区域的地缘标签“闽南”,无论从地理、地缘结构,还是整体的地缘位置都非常类似。
  在一些民间为中国重新划定省级行政区的方案中,潮汕和闽南合并为一个行政区也是一种选项。不过有时候各方面条件接近的两个板块,也未必合适合并在一起。因为你无法判断,到底应该把行政中心放在哪里,才不至于造成厚此薄彼的后果。这也是经过二千多年的历史演变,闽南和潮汕,依旧由与它们地理位置相邻,地缘优势更明显的闽江、珠江流域所管辖的根本原因。
  事实上在短命的秦帝国之后,汉帝国在重新统一中央之国后,曾经尝试过将潮汕、闽越两个板块合并为一个新的行政区。而这种尝试的地缘背景就是,当时的汉帝国还没有精力和时间,来直接征服已经国家化的“南越国”,和更早国家化的“闽越国”。这两个百越之国与汉帝国的共生方式,就是承认汉朝的宗主国地位,并在不影响他们实际统治的前提下,接受帝国的间接领导。控制这种核心区以外的土地,最为普遍的做法,就是所谓的“以夷制夷”和“分而治之”之术。为了让帝国在东南沿海有更多的回旋空间,由南越所分出的潮汕地区,与闽越割出的闽南地区,成立了一个新的越人国家“南海国”。
  就当时百越之地与中央之国的政治关系而言,“南海国”在闽越和南越两国之间独立出来,并无可能是汉帝国直接操作的结果,而应该是越人内部斗争的结果(汉帝国只是顺势承认)。从史书所遗存的珠丝马迹中可以看到,南海国最初在由闽越国系统中独立出来,并向南蚕食了南越国的潮汕地区。深究潮汕话也闽南话之间的渊源,其实也有个由北向南演变的过程。倒不一定说这就是当年的这次渗透所造成的后果,但后来的历史中,土地资源更为紧张的闽越地区,的确是更为主动的沿海岸线向南持续进行的人口迁移。
  由于东南沿海地区对海洋的依赖,控制了沿海平原,就等于控制了河流的中上游地区,因此与潮汕平原、闽南丘陵平原对应的上游山地,也自然成为了南海国的国土。最终这两块次一级的地缘板块,整合成为了一个在体量上,可以与闽越、南越相抗衡的独立王国。
  从战略上看,远在千里之外的帝国统治者来说,认可这样一个新的国家,应该可以为今后直接征服百越之地,找到一个可以利用的棋子。就象当年作为四川盆地第三股政治力量出现的“苴国”,所起到的战略作用一样。不过后来的南海国,并没有成为百越的第五纵队,而是希望保持自己的独立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帝国当然没有必要成为它的保护者了,在其独立20年之后(约前195——前174年),南海国就为帝国所灭(人口内迁,土地则由于成本问题没有占据,重归南越、闽越)。东南沿海地区的地缘政治结构,又恢复了南越、闽越并存的格局。  潮汕平原地缘结构图

珠三角二级城市圈定位及潮汕地区的地缘结构



温骏轩
珠三角二级城市圈地缘结构示意图

珠三角二级城市圈定位及潮汕地区的地缘结构

作者:qkcow12     讲到广佛同城,深港一体化,珠三角城市整合,让我想起了福建。好久没看关于闽的新闻了,不知道当年提的城际铁路还修不?若通车的话相邻地级市只有一小时车程。其实闽南三市外加一个龙岩应该是有机会整合在一起驹的。福州,莆田,乃至宁德,南平不知可行否?三明就有点杯具了...面积不太大,有时也是一种优势。只是福建还缺乏强有力的中心城市。不知鄙视兄对福建的发展,城市的规化有什么看法?或者这种地缘有机会没?  ==============================================================  福建最大的问题,还是缺地。沿海和腹地那些河谷平原的面积又不够大,发展起来总是捉襟见肘的。其实没有大块中心区,也未必是坏事,大家都习惯了自成体系,于多样性方面也有好处。所以福建人一般情况下,都更愿意创业,自己做老板。这样的话,倒是不必把眼界放在福建一地了(地理条件类似的瓯越地区,也是这样)。如果有一天,台湾隧道贯通了,而两岸的经济实力对比,发生倒转的话,倒是不排除福建一定程度上把台湾当作腹地发展的可能。其实最早的情况也就是这样了,只不过由于地缘政治的因素,造成了关系的倒转。    相比之下,闽南也的确可以形成一个,在福建内部比较优势的地缘板块。而这个板块成为地缘焦点的时间,还是要看两岸融合的进程。   顺便说一下,就闽南和厦门这个经济特区的机会而言,是肯定会在台海关系正常化中率先受益的。而地缘上将地理位置对应,经济在台湾相对落后的台南地区作为腹地,也并非幻想。比较现实的情况,是先把金门消化掉。基础就是金厦大桥的修建,以及金、厦同城化的实现。如果能够做到的话,必将成为国家级的战略试点(地缘政治意义重大)。并且为将来在台海隧道南、中、北两线的竞争中,换得筹码(目前看,连接福州——台北两个政治中心的北线方案,在直线距离和政治上更有优势)。  其实就我个人的看法而言,台海隧道的南线计划比之北线,更有地缘意义。可以将离心力最强的台南地区,与大陆的地缘关系,直接拉近。对于拉平岛内的经济差,也有好处。不过政治因素始终是很复杂的,还是走一步看一步吧。就台湾和福建的南北纵深而言,其实南、北两线,甚至中线都应该修的,只是一个先后次序罢了。
如果说将珠江口东侧的“港深莞惠”城市圈串连起来的,是东江。那么“广佛肇”城市圈,包括以后可能加入的清远,就是处在西、北两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带了。这倒是很符合广州岭南地缘中心的定位,加上广州的政治地位,应该是最有可能成为在技术和行政上成为现实的。两个城市圈的地缘特点,一如现在香港和广州一样,前者有的是港口优势;后者则有着地缘政治优势。其实香港也不能说没有地缘政治优势,最起码它那自由港的定位,可以让这个城市圈的属性更加国际化;而广州则凭借它政治中心的地位,执着在在珠江口西侧,向南扩张,以期为自己在增加在海洋上的话语权。
  正是因为广州、香港,包括以经济特区而存在的深圳,在珠三角各具特点的强势地位,因此珠三角内部的竞争色彩十分明显。而这三个城市谁最终能够真正胜出,也是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不过依照地缘结构分析,我们其实应该已经清楚了,深圳这个本来就因香港而生的城市,与香港之间并不存在本质的竞争问题。即使现在有制度的分别,二者以互补的形式走到一起也是必然的。真正的核心竞争形式,应该是会演变为“广佛”——“深港”之间的双城记。有一种说法是,广州有可能成为直辖市,这种说法的出处在于,2010年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公布了全国五大中心城市,分别是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和广州,其中只有广州不是直辖市。如果广州真的成为直辖市的话,那么我们刚才为之所设定的城市圈,就很可能是他的辖区了。只是依照广州的地理位置,如果把它抓出来做直辖市的话,那么珠三角周边的山地归属势必会成为一个问题。直辖之后的广州,应该还是会愿意接受肇庆所辖的,西江流域的粤西山地,就象他们现在也愿意将之拉入珠三角这个圈子,和带入一体化的计划中一样。但对于清远以北的粤北山区,却未必有这个兴趣了。
  实际上,要是真觉得珠三角的双城记,可能会影响到内部和谐的话,从地缘结构上来看,将深圳所属的东江城市圈直辖出来,倒不失为一个方案。虽然这样做,有可能使得潮汕地区也会有从广东分离出去的风险。但象长三角那样,由沪、苏、浙江三省瓜分,同样也可以很好的合作。所以重点并不在于行政如何划分,而在于大家各自的定位是否清晰。从这个角度看,珠三角目前的地缘格局,置于某一个核心管辖之下来统筹,也许并不利于整体的发展。就象很多珠三角的朋友,会觉得广州总是不自觉的会利用他的政治地位,来加强它已经弱化了的核心地位一样。
  从技术角度看,现在谈珠三角地区会不会出直辖市,还为时尚早。依照各自的地缘特点,寻找合作对象来统筹出三个城市圈,会是更稳妥的方案,最起码在这被细化了的,珠三角二级城市圈中,核心区和腹地的定位,会比较明确。至于说直辖的机会,等到香港那50年的政治保证期过后,应该会是一个不错的机会。毕竟这样一个国际化的城市,置于广州的管辖之下是不现实的。而那时候深、港同城化在非政治层面,也应该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了。至于说这个由经济特区和政治特区组成的新直辖市,需要从东江流域割取多少腹地,则要看当时的情况了。现在的“港深莞惠”城市圈如果能够成型,倒有为之打基础的意思在里面。    相比于广州、深港各具特色的地缘优势,珠江口的另一个基点,珠、澳就显得弱势了许多。与广州这个政治中心,在地理位置上同处于珠江口西侧,是其弱势的内部原因。最原始的影响就是,当广州希望增加自己的海洋影响力时,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政治角度考虑(深、港都有特殊的政治地位)他所能挤压的空间,更多的是集中在珠江口的西侧。而影响珠、澳地区地缘实力的外部原因,我们之前也分析过了,就是澳门本身的弱势地位,不能为之带来更多的国际化的地缘优势。同为特区的澳门,在清楚自己地缘实力的同时,所选择的定位甚至是伴生于珠江口东侧的香港,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为对他寄予厚望的珠海,带来多少实际利益就可想而知了。
  既然珠江口两岸经济发展冷热不均的情况,是因香港这个强势基点的辐射力不同而生了。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所想到的方案就是:建设跨越珠江口的“珠港澳”大桥。  作者:攀登新高山1208     不是说写汉朝对外战争的嘛,怎么现在行政区域了,吸引力不大啊。  ================================================================  岭南以后没什么机会再过来了,其地缘价值主要体现在近现代,所在现在多着些笔墨。
作者:重庆人小路   作者:2202041978071230   台湾从地缘的角度看,最终会和日本和菲律宾结为一体。      ======================================================  那样的话,会出现:中国大陆、台湾、日本、菲律宾组成的“联邦”吗?     ------------------------------------------------------------  不会,岛屿的开放性和独立性,比大陆地区要强很多。即使是一个岛屿内部各边缘,也可凭借海洋贸易独立生存。象南北纵深这么大,纬度跨度如此之大的岛屿国家,是不会出现的。所以日本当年的“大东亚共荣圈”,其核心还是要占据东亚大陆,然后凭借大陆的辐射力来控制这些岛链。也就是说,岛屿国家分裂的风险,其实在远大于把他们整合在一起可能性。这一点,花了上千年时间整合英伦三岛,最近却又在面临国家分裂的英格兰人,最有切身体会。而日本如果不是从东亚大陆吸收到了中央集权的管理文化,也并不会比南海那些岛屿上的居民做得更好。
技术上看,象连接珠海、澳门、香港的这类跨海湾大桥,是很有必要的,它能够使一个两向的“V”型交通线,变成一个三角形的环路,从而降低整个地缘板块内部的交流成本。这种用技术改善地理结构的努力,在拥有长江口、杭州湾两个喇叭口的长三角地区,也在进行着。已经建成的杭州湾大桥,上海长江大桥,和正在施工的,连接上海(崇明)与江北的“南通”(启东)的“崇启大桥”,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实施的具体措施。以珠三角的先发优势来说,跨越珠江口的“珠港澳大桥”其实早就应该建了。之所以到现在才开始正式立项,还是因为珠三角错综复杂的地缘关系有关。
  建设这样一条加强东、西顶点的交通线,对于整个珠三角板块的意义不言而喻。而受益最大的,还是本被寄预厚望,却在更具地缘优势的穗、深两地挤压下,而发展迟缓(相对)的珠海地区了。通过这样一条交通线,香港与珠海的直线距离,甚至要短于东莞。如果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有这样一座大桥的话,那么珠海在承接香港甚至台湾的经济辐射、产业转移方面,和现在会有质的区别。当然,这样思考的前提,是承认珠海也必须和深圳一样,定位为香港的伴生城市。而在当初刚刚开放时,对外向型经济不甚了解的人们(包括决策者),很自然的会觉得,港、澳地缘潜力,并不会有质的区别。但时至今日,这种差异所造成的后果,已经让人不得不正视了。
  以目前珠海的现状,和澳门的体量,要想做到珠澳同城,相伴发展还是可以的,但要想以其为核心,与北部的中山、江门两市,打造出一个能与广佛、深港相抗衡的城市圈,却是非常难的。但这并不妨碍,以西江下游为联系纽带的江门、中山、珠海、澳门四地,在交通、规划等方面建立起协调机制,以一个城市圈为战略目标,共同发展。至于说这个城市圈,最终是会被政治上更为强势的广佛(肇)城市圈所融合;还是能够自立门户,摆脱两个强势地缘板块的阴影,倒在其次了。基础设施建好(比如大桥、港口),经济搞上去,才能为自己获得更多的筹码。
  既然从地理结构上看,珠、澳、中、山所占据的西江下游地区,还是有可能成为一个强势地缘板块的。那么我们倒也不妨试着来为这个城市圈,寻找一个向外拓展的腹地。比较悲剧的是,即使珠澳能够成为新的核心,并打造出西珠江口城市圈,他们也会发现,西北两江流域的腹地,已经是广佛盘里的菜了;而东江流域,很自然的是由共饮一江水的港深所辐射了。唯一有可能成为这个城市圈外围地区的,就是它西侧的“潭江”流域了。    说到潭江,绝大部分人会感到陌生。而说到开平“碉楼”这个世界文化遗产,应该会有一部分朋友有印象了。如果再提起姜文的《让子弹飞》,那么相信电脑前的大部分人,都应该听说甚至看过了。在《让子弹飞》这部电影中,那中西合壁,让人耳目一新的“鹅城”就是在来潭江两岸的开平、台山两地取的景。而整个谭江板块,还有一个更能代表其地缘特点的标签“四邑”。     所谓四邑,指的是潭江流域的开平、恩平、台山三个县级市,以及代管它们的江门市(地级)中的“新会区”。我们知道,在珠江三角洲以西,直到北部湾北部的区域,都是由一些独流入海的小型河流所覆盖。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这一沿海地区以及其南边的雷州半岛、海南岛,在古典时期一直都被帝国的统治者们,视为边缘的边缘,亦没有在中央之国的内部博弈中,发挥过突出作用。只是在现在,其北部湾沿海部分由于被划入了广西,才有机会将自己的海洋优势,向内陆辐射。    作为一个拥有独立水系的区域,四邑板块很自然的在地缘特点上,也会与珠三角的主体文化有所区别。这一点表现在语言上,就是“四邑”方言虽然被划入粤语范畴中,但却与珠三角地区通行的广府话有很大区别。如果东西向的潭江,没有在即将汇入西江之前,因为山地阻隔而拐向南方,独流入海的话(二千多年前也是这样),那么成为西江支流后的潭江,与珠三角的地缘关系应该会更进一步。而现在的问题是,潭江的独流入海,与四邑板块的沿海属性,都增强了这个板块的独立性。其在近代史上的表现就是,使之成为了著名的侨乡(那些中西合璧的碉楼,就是那些华侨带回来的),能够有独立与外部世界交流的板块,总是会有更多的想法的。所以尽管目前在行政上,西江岸边的江门市,在行政上代管了开平、恩平、台山三市,并将四邑中的新会市,变身为直属的“新会区”,以加强对整个潭江流域的地缘联系。但这种跨流域的行政结构,在统一管理时总是会遇到更多困难的。
  “四邑”地区较强的地缘独立性,对于本处弱势的“珠、澳、中、江”城市圈的独立前景,会有更加深远的战略影响。因此珠三角地区目前所能够上演的,应该还是广(佛)、港(深)的双城记。不过整个广东地区,珠三角这个核心板块并不是唯一。除掉四邑及其以西那片沿海边缘地区以外,南越的核心区和闽越之间,还存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缘板块“潮汕”,而这个板块也是我们下一节的分析方向。
<粤闽赣>边区地缘板块示意图

珠三角二级城市圈定位及潮汕地区的地缘结构

“潮汕”这个地缘标签,在近现代史上是很具知名度的,这一方面是由于明清以来就位列中国三大商帮的“潮商”(另二帮为“徽商”和“晋商”)存在;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潮州商人的海洋属性明显,以至于潮州人现在遍布世界每个角落。以现在的行政区划来看,潮州、揭阳、汕头这三个呈紧密三角形状,分布在潮汕平原上的城市,是潮汕地区的核心区。由于历史上这一地名的行政区划为“潮州”,因此在一般概念中,“潮州”与“潮汕”具有同等的地缘含义。
  从地理结构上来说,“潮汕”所对应的是主要由韩江、榕江、练江等河流冲积平原组合而成的“潮汕平原”,其中核心平原就是流域面积最广的“韩江”所冲积而成的“韩江三角洲平原”。曾经开玩笑说过,韩国在将汉城更名首尔后,应该还会觉得需要把“汉江”更名“韩江”,才够去中国化。只是那样做了,汉中、湖北人民倒是会开心了,潮汕人民估计又不愿意了。
  虽然潮汕平原的高峰期是在古典时期末期到来的,但在二千多年前,秦人入主南越时,这一地区就已经明确的成为帝国所重点经营的区域,并以重兵戍守了。也可以说,除了南越郡治所在的珠三角地区以外,潮汕平原在广东地区的战略地位是最为重要的。之所以会有这种地位,直观的感觉当然是因为潮汕平原,在东南沿海那些小型平原中,发育状况算是相对较好的,也因此能够容纳更多的人口和资源。不过瓯越以南直至北部湾的整个东南沿海地区,都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受海洋气候影响非常大,台风甚至雷暴一类的灾害可以说是非常频繁的。这种情况下,想稳定的经营农业生产是很困难的,因此以海洋为载体的渔、商生产方式,会占有更重要的比重(农业生产最多只能以自给为目标,无法生产出多余的资源供给战争或者调度了)。这也正是为什么,珠江口这个深入沿海丘陵腹地,能最大程度规避海洋恶劣气候的海湾,即使在二千多年前远没有现在规模的平原面积,依然能够被帝国选定为南越的地缘中心,并一直持续至今的重要原因。而看似地势较平,体量也不小(相对)的雷州半岛,却因为没有合理的地形保护,使其免受海洋灾害的影响,变得无法成为地缘重心。
  潮汕地区之所以会受到秦人的重视,是因为它位于南越核心区与闽越核心区中间的地理位置。如果你想从南越出发攻击闽越的话,潮汕可以是前进基地;而如果南越是防守方的话,那么它就是防御前线。这样的地理位置,很自然的会最先被军事家所看中。回过头来看看闽越这个大地缘板块,其位于闽江水系西南侧,由完全置身于闽江水系之外的晋江、九龙江水系所覆盖的“闽南丘陵平原”区,也在承担类似的缓冲功能(行政为厦门、漳州、泉州,沿海平原可分解为“泉州平原”和“漳州平原”)。而代表这一区域的地缘标签“闽南”,无论从地理、地缘结构,还是整体的地缘位置都非常类似。
  在一些民间为中国重新划定省级行政区的方案中,潮汕和闽南合并为一个行政区也是一种选项。不过有时候各方面条件接近的两个板块,也未必合适合并在一起。因为你无法判断,到底应该把行政中心放在哪里,才不至于造成厚此薄彼的后果。这也是经过二千多年的历史演变,闽南和潮汕,依旧由与它们地理位置相邻,地缘优势更明显的闽江、珠江流域所管辖的根本原因。
  事实上在短命的秦帝国之后,汉帝国在重新统一中央之国后,曾经尝试过将潮汕、闽越两个板块合并为一个新的行政区。而这种尝试的地缘背景就是,当时的汉帝国还没有精力和时间,来直接征服已经国家化的“南越国”,和更早国家化的“闽越国”。这两个百越之国与汉帝国的共生方式,就是承认汉朝的宗主国地位,并在不影响他们实际统治的前提下,接受帝国的间接领导。控制这种核心区以外的土地,最为普遍的做法,就是所谓的“以夷制夷”和“分而治之”之术。为了让帝国在东南沿海有更多的回旋空间,由南越所分出的潮汕地区,与闽越割出的闽南地区,成立了一个新的越人国家“南海国”。
  就当时百越之地与中央之国的政治关系而言,“南海国”在闽越和南越两国之间独立出来,并无可能是汉帝国直接操作的结果,而应该是越人内部斗争的结果(汉帝国只是顺势承认)。从史书所遗存的珠丝马迹中可以看到,南海国最初在由闽越国系统中独立出来,并向南蚕食了南越国的潮汕地区。深究潮汕话也闽南话之间的渊源,其实也有个由北向南演变的过程。倒不一定说这就是当年的这次渗透所造成的后果,但后来的历史中,土地资源更为紧张的闽越地区,的确是更为主动的沿海岸线向南持续进行的人口迁移。
  由于东南沿海地区对海洋的依赖,控制了沿海平原,就等于控制了河流的中上游地区,因此与潮汕平原、闽南丘陵平原对应的上游山地,也自然成为了南海国的国土。最终这两块次一级的地缘板块,整合成为了一个在体量上,可以与闽越、南越相抗衡的独立王国。
  从战略上看,远在千里之外的帝国统治者来说,认可这样一个新的国家,应该可以为今后直接征服百越之地,找到一个可以利用的棋子。就象当年作为四川盆地第三股政治力量出现的“苴国”,所起到的战略作用一样。不过后来的南海国,并没有成为百越的第五纵队,而是希望保持自己的独立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帝国当然没有必要成为它的保护者了,在其独立20年之后(约前195——前174年),南海国就为帝国所灭(人口内迁,土地则由于成本问题没有占据,重归南越、闽越)。东南沿海地区的地缘政治结构,又恢复了南越、闽越并存的格局。  潮汕平原地缘结构图

珠三角二级城市圈定位及潮汕地区的地缘结构



温骏轩
珠三角二级城市圈地缘结构示意图

珠三角二级城市圈定位及潮汕地区的地缘结构

作者:qkcow12     讲到广佛同城,深港一体化,珠三角城市整合,让我想起了福建。好久没看关于闽的新闻了,不知道当年提的城际铁路还修不?若通车的话相邻地级市只有一小时车程。其实闽南三市外加一个龙岩应该是有机会整合在一起驹的。福州,莆田,乃至宁德,南平不知可行否?三明就有点杯具了...面积不太大,有时也是一种优势。只是福建还缺乏强有力的中心城市。不知鄙视兄对福建的发展,城市的规化有什么看法?或者这种地缘有机会没?  ==============================================================  福建最大的问题,还是缺地。沿海和腹地那些河谷平原的面积又不够大,发展起来总是捉襟见肘的。其实没有大块中心区,也未必是坏事,大家都习惯了自成体系,于多样性方面也有好处。所以福建人一般情况下,都更愿意创业,自己做老板。这样的话,倒是不必把眼界放在福建一地了(地理条件类似的瓯越地区,也是这样)。如果有一天,台湾隧道贯通了,而两岸的经济实力对比,发生倒转的话,倒是不排除福建一定程度上把台湾当作腹地发展的可能。其实最早的情况也就是这样了,只不过由于地缘政治的因素,造成了关系的倒转。    相比之下,闽南也的确可以形成一个,在福建内部比较优势的地缘板块。而这个板块成为地缘焦点的时间,还是要看两岸融合的进程。   顺便说一下,就闽南和厦门这个经济特区的机会而言,是肯定会在台海关系正常化中率先受益的。而地缘上将地理位置对应,经济在台湾相对落后的台南地区作为腹地,也并非幻想。比较现实的情况,是先把金门消化掉。基础就是金厦大桥的修建,以及金、厦同城化的实现。如果能够做到的话,必将成为国家级的战略试点(地缘政治意义重大)。并且为将来在台海隧道南、中、北两线的竞争中,换得筹码(目前看,连接福州——台北两个政治中心的北线方案,在直线距离和政治上更有优势)。  其实就我个人的看法而言,台海隧道的南线计划比之北线,更有地缘意义。可以将离心力最强的台南地区,与大陆的地缘关系,直接拉近。对于拉平岛内的经济差,也有好处。不过政治因素始终是很复杂的,还是走一步看一步吧。就台湾和福建的南北纵深而言,其实南、北两线,甚至中线都应该修的,只是一个先后次序罢了。
如果说将珠江口东侧的“港深莞惠”城市圈串连起来的,是东江。那么“广佛肇”城市圈,包括以后可能加入的清远,就是处在西、北两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带了。这倒是很符合广州岭南地缘中心的定位,加上广州的政治地位,应该是最有可能成为在技术和行政上成为现实的。两个城市圈的地缘特点,一如现在香港和广州一样,前者有的是港口优势;后者则有着地缘政治优势。其实香港也不能说没有地缘政治优势,最起码它那自由港的定位,可以让这个城市圈的属性更加国际化;而广州则凭借它政治中心的地位,执着在在珠江口西侧,向南扩张,以期为自己在增加在海洋上的话语权。
  正是因为广州、香港,包括以经济特区而存在的深圳,在珠三角各具特点的强势地位,因此珠三角内部的竞争色彩十分明显。而这三个城市谁最终能够真正胜出,也是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不过依照地缘结构分析,我们其实应该已经清楚了,深圳这个本来就因香港而生的城市,与香港之间并不存在本质的竞争问题。即使现在有制度的分别,二者以互补的形式走到一起也是必然的。真正的核心竞争形式,应该是会演变为“广佛”——“深港”之间的双城记。有一种说法是,广州有可能成为直辖市,这种说法的出处在于,2010年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公布了全国五大中心城市,分别是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和广州,其中只有广州不是直辖市。如果广州真的成为直辖市的话,那么我们刚才为之所设定的城市圈,就很可能是他的辖区了。只是依照广州的地理位置,如果把它抓出来做直辖市的话,那么珠三角周边的山地归属势必会成为一个问题。直辖之后的广州,应该还是会愿意接受肇庆所辖的,西江流域的粤西山地,就象他们现在也愿意将之拉入珠三角这个圈子,和带入一体化的计划中一样。但对于清远以北的粤北山区,却未必有这个兴趣了。
  实际上,要是真觉得珠三角的双城记,可能会影响到内部和谐的话,从地缘结构上来看,将深圳所属的东江城市圈直辖出来,倒不失为一个方案。虽然这样做,有可能使得潮汕地区也会有从广东分离出去的风险。但象长三角那样,由沪、苏、浙江三省瓜分,同样也可以很好的合作。所以重点并不在于行政如何划分,而在于大家各自的定位是否清晰。从这个角度看,珠三角目前的地缘格局,置于某一个核心管辖之下来统筹,也许并不利于整体的发展。就象很多珠三角的朋友,会觉得广州总是不自觉的会利用他的政治地位,来加强它已经弱化了的核心地位一样。
  从技术角度看,现在谈珠三角地区会不会出直辖市,还为时尚早。依照各自的地缘特点,寻找合作对象来统筹出三个城市圈,会是更稳妥的方案,最起码在这被细化了的,珠三角二级城市圈中,核心区和腹地的定位,会比较明确。至于说直辖的机会,等到香港那50年的政治保证期过后,应该会是一个不错的机会。毕竟这样一个国际化的城市,置于广州的管辖之下是不现实的。而那时候深、港同城化在非政治层面,也应该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了。至于说这个由经济特区和政治特区组成的新直辖市,需要从东江流域割取多少腹地,则要看当时的情况了。现在的“港深莞惠”城市圈如果能够成型,倒有为之打基础的意思在里面。    相比于广州、深港各具特色的地缘优势,珠江口的另一个基点,珠、澳就显得弱势了许多。与广州这个政治中心,在地理位置上同处于珠江口西侧,是其弱势的内部原因。最原始的影响就是,当广州希望增加自己的海洋影响力时,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政治角度考虑(深、港都有特殊的政治地位)他所能挤压的空间,更多的是集中在珠江口的西侧。而影响珠、澳地区地缘实力的外部原因,我们之前也分析过了,就是澳门本身的弱势地位,不能为之带来更多的国际化的地缘优势。同为特区的澳门,在清楚自己地缘实力的同时,所选择的定位甚至是伴生于珠江口东侧的香港,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为对他寄予厚望的珠海,带来多少实际利益就可想而知了。
  既然珠江口两岸经济发展冷热不均的情况,是因香港这个强势基点的辐射力不同而生了。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所想到的方案就是:建设跨越珠江口的“珠港澳”大桥。  作者:攀登新高山1208     不是说写汉朝对外战争的嘛,怎么现在行政区域了,吸引力不大啊。  ================================================================  岭南以后没什么机会再过来了,其地缘价值主要体现在近现代,所在现在多着些笔墨。
作者:重庆人小路   作者:2202041978071230   台湾从地缘的角度看,最终会和日本和菲律宾结为一体。      ======================================================  那样的话,会出现:中国大陆、台湾、日本、菲律宾组成的“联邦”吗?     ------------------------------------------------------------  不会,岛屿的开放性和独立性,比大陆地区要强很多。即使是一个岛屿内部各边缘,也可凭借海洋贸易独立生存。象南北纵深这么大,纬度跨度如此之大的岛屿国家,是不会出现的。所以日本当年的“大东亚共荣圈”,其核心还是要占据东亚大陆,然后凭借大陆的辐射力来控制这些岛链。也就是说,岛屿国家分裂的风险,其实在远大于把他们整合在一起可能性。这一点,花了上千年时间整合英伦三岛,最近却又在面临国家分裂的英格兰人,最有切身体会。而日本如果不是从东亚大陆吸收到了中央集权的管理文化,也并不会比南海那些岛屿上的居民做得更好。
技术上看,象连接珠海、澳门、香港的这类跨海湾大桥,是很有必要的,它能够使一个两向的“V”型交通线,变成一个三角形的环路,从而降低整个地缘板块内部的交流成本。这种用技术改善地理结构的努力,在拥有长江口、杭州湾两个喇叭口的长三角地区,也在进行着。已经建成的杭州湾大桥,上海长江大桥,和正在施工的,连接上海(崇明)与江北的“南通”(启东)的“崇启大桥”,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实施的具体措施。以珠三角的先发优势来说,跨越珠江口的“珠港澳大桥”其实早就应该建了。之所以到现在才开始正式立项,还是因为珠三角错综复杂的地缘关系有关。
  建设这样一条加强东、西顶点的交通线,对于整个珠三角板块的意义不言而喻。而受益最大的,还是本被寄预厚望,却在更具地缘优势的穗、深两地挤压下,而发展迟缓(相对)的珠海地区了。通过这样一条交通线,香港与珠海的直线距离,甚至要短于东莞。如果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有这样一座大桥的话,那么珠海在承接香港甚至台湾的经济辐射、产业转移方面,和现在会有质的区别。当然,这样思考的前提,是承认珠海也必须和深圳一样,定位为香港的伴生城市。而在当初刚刚开放时,对外向型经济不甚了解的人们(包括决策者),很自然的会觉得,港、澳地缘潜力,并不会有质的区别。但时至今日,这种差异所造成的后果,已经让人不得不正视了。
  以目前珠海的现状,和澳门的体量,要想做到珠澳同城,相伴发展还是可以的,但要想以其为核心,与北部的中山、江门两市,打造出一个能与广佛、深港相抗衡的城市圈,却是非常难的。但这并不妨碍,以西江下游为联系纽带的江门、中山、珠海、澳门四地,在交通、规划等方面建立起协调机制,以一个城市圈为战略目标,共同发展。至于说这个城市圈,最终是会被政治上更为强势的广佛(肇)城市圈所融合;还是能够自立门户,摆脱两个强势地缘板块的阴影,倒在其次了。基础设施建好(比如大桥、港口),经济搞上去,才能为自己获得更多的筹码。
  既然从地理结构上看,珠、澳、中、山所占据的西江下游地区,还是有可能成为一个强势地缘板块的。那么我们倒也不妨试着来为这个城市圈,寻找一个向外拓展的腹地。比较悲剧的是,即使珠澳能够成为新的核心,并打造出西珠江口城市圈,他们也会发现,西北两江流域的腹地,已经是广佛盘里的菜了;而东江流域,很自然的是由共饮一江水的港深所辐射了。唯一有可能成为这个城市圈外围地区的,就是它西侧的“潭江”流域了。    说到潭江,绝大部分人会感到陌生。而说到开平“碉楼”这个世界文化遗产,应该会有一部分朋友有印象了。如果再提起姜文的《让子弹飞》,那么相信电脑前的大部分人,都应该听说甚至看过了。在《让子弹飞》这部电影中,那中西合壁,让人耳目一新的“鹅城”就是在来潭江两岸的开平、台山两地取的景。而整个谭江板块,还有一个更能代表其地缘特点的标签“四邑”。     所谓四邑,指的是潭江流域的开平、恩平、台山三个县级市,以及代管它们的江门市(地级)中的“新会区”。我们知道,在珠江三角洲以西,直到北部湾北部的区域,都是由一些独流入海的小型河流所覆盖。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这一沿海地区以及其南边的雷州半岛、海南岛,在古典时期一直都被帝国的统治者们,视为边缘的边缘,亦没有在中央之国的内部博弈中,发挥过突出作用。只是在现在,其北部湾沿海部分由于被划入了广西,才有机会将自己的海洋优势,向内陆辐射。    作为一个拥有独立水系的区域,四邑板块很自然的在地缘特点上,也会与珠三角的主体文化有所区别。这一点表现在语言上,就是“四邑”方言虽然被划入粤语范畴中,但却与珠三角地区通行的广府话有很大区别。如果东西向的潭江,没有在即将汇入西江之前,因为山地阻隔而拐向南方,独流入海的话(二千多年前也是这样),那么成为西江支流后的潭江,与珠三角的地缘关系应该会更进一步。而现在的问题是,潭江的独流入海,与四邑板块的沿海属性,都增强了这个板块的独立性。其在近代史上的表现就是,使之成为了著名的侨乡(那些中西合璧的碉楼,就是那些华侨带回来的),能够有独立与外部世界交流的板块,总是会有更多的想法的。所以尽管目前在行政上,西江岸边的江门市,在行政上代管了开平、恩平、台山三市,并将四邑中的新会市,变身为直属的“新会区”,以加强对整个潭江流域的地缘联系。但这种跨流域的行政结构,在统一管理时总是会遇到更多困难的。
  “四邑”地区较强的地缘独立性,对于本处弱势的“珠、澳、中、江”城市圈的独立前景,会有更加深远的战略影响。因此珠三角地区目前所能够上演的,应该还是广(佛)、港(深)的双城记。不过整个广东地区,珠三角这个核心板块并不是唯一。除掉四邑及其以西那片沿海边缘地区以外,南越的核心区和闽越之间,还存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缘板块“潮汕”,而这个板块也是我们下一节的分析方向。
<粤闽赣>边区地缘板块示意图

珠三角二级城市圈定位及潮汕地区的地缘结构

“潮汕”这个地缘标签,在近现代史上是很具知名度的,这一方面是由于明清以来就位列中国三大商帮的“潮商”(另二帮为“徽商”和“晋商”)存在;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潮州商人的海洋属性明显,以至于潮州人现在遍布世界每个角落。以现在的行政区划来看,潮州、揭阳、汕头这三个呈紧密三角形状,分布在潮汕平原上的城市,是潮汕地区的核心区。由于历史上这一地名的行政区划为“潮州”,因此在一般概念中,“潮州”与“潮汕”具有同等的地缘含义。
  从地理结构上来说,“潮汕”所对应的是主要由韩江、榕江、练江等河流冲积平原组合而成的“潮汕平原”,其中核心平原就是流域面积最广的“韩江”所冲积而成的“韩江三角洲平原”。曾经开玩笑说过,韩国在将汉城更名首尔后,应该还会觉得需要把“汉江”更名“韩江”,才够去中国化。只是那样做了,汉中、湖北人民倒是会开心了,潮汕人民估计又不愿意了。
  虽然潮汕平原的高峰期是在古典时期末期到来的,但在二千多年前,秦人入主南越时,这一地区就已经明确的成为帝国所重点经营的区域,并以重兵戍守了。也可以说,除了南越郡治所在的珠三角地区以外,潮汕平原在广东地区的战略地位是最为重要的。之所以会有这种地位,直观的感觉当然是因为潮汕平原,在东南沿海那些小型平原中,发育状况算是相对较好的,也因此能够容纳更多的人口和资源。不过瓯越以南直至北部湾的整个东南沿海地区,都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受海洋气候影响非常大,台风甚至雷暴一类的灾害可以说是非常频繁的。这种情况下,想稳定的经营农业生产是很困难的,因此以海洋为载体的渔、商生产方式,会占有更重要的比重(农业生产最多只能以自给为目标,无法生产出多余的资源供给战争或者调度了)。这也正是为什么,珠江口这个深入沿海丘陵腹地,能最大程度规避海洋恶劣气候的海湾,即使在二千多年前远没有现在规模的平原面积,依然能够被帝国选定为南越的地缘中心,并一直持续至今的重要原因。而看似地势较平,体量也不小(相对)的雷州半岛,却因为没有合理的地形保护,使其免受海洋灾害的影响,变得无法成为地缘重心。
  潮汕地区之所以会受到秦人的重视,是因为它位于南越核心区与闽越核心区中间的地理位置。如果你想从南越出发攻击闽越的话,潮汕可以是前进基地;而如果南越是防守方的话,那么它就是防御前线。这样的地理位置,很自然的会最先被军事家所看中。回过头来看看闽越这个大地缘板块,其位于闽江水系西南侧,由完全置身于闽江水系之外的晋江、九龙江水系所覆盖的“闽南丘陵平原”区,也在承担类似的缓冲功能(行政为厦门、漳州、泉州,沿海平原可分解为“泉州平原”和“漳州平原”)。而代表这一区域的地缘标签“闽南”,无论从地理、地缘结构,还是整体的地缘位置都非常类似。
  在一些民间为中国重新划定省级行政区的方案中,潮汕和闽南合并为一个行政区也是一种选项。不过有时候各方面条件接近的两个板块,也未必合适合并在一起。因为你无法判断,到底应该把行政中心放在哪里,才不至于造成厚此薄彼的后果。这也是经过二千多年的历史演变,闽南和潮汕,依旧由与它们地理位置相邻,地缘优势更明显的闽江、珠江流域所管辖的根本原因。
  事实上在短命的秦帝国之后,汉帝国在重新统一中央之国后,曾经尝试过将潮汕、闽越两个板块合并为一个新的行政区。而这种尝试的地缘背景就是,当时的汉帝国还没有精力和时间,来直接征服已经国家化的“南越国”,和更早国家化的“闽越国”。这两个百越之国与汉帝国的共生方式,就是承认汉朝的宗主国地位,并在不影响他们实际统治的前提下,接受帝国的间接领导。控制这种核心区以外的土地,最为普遍的做法,就是所谓的“以夷制夷”和“分而治之”之术。为了让帝国在东南沿海有更多的回旋空间,由南越所分出的潮汕地区,与闽越割出的闽南地区,成立了一个新的越人国家“南海国”。
  就当时百越之地与中央之国的政治关系而言,“南海国”在闽越和南越两国之间独立出来,并无可能是汉帝国直接操作的结果,而应该是越人内部斗争的结果(汉帝国只是顺势承认)。从史书所遗存的珠丝马迹中可以看到,南海国最初在由闽越国系统中独立出来,并向南蚕食了南越国的潮汕地区。深究潮汕话也闽南话之间的渊源,其实也有个由北向南演变的过程。倒不一定说这就是当年的这次渗透所造成的后果,但后来的历史中,土地资源更为紧张的闽越地区,的确是更为主动的沿海岸线向南持续进行的人口迁移。
  由于东南沿海地区对海洋的依赖,控制了沿海平原,就等于控制了河流的中上游地区,因此与潮汕平原、闽南丘陵平原对应的上游山地,也自然成为了南海国的国土。最终这两块次一级的地缘板块,整合成为了一个在体量上,可以与闽越、南越相抗衡的独立王国。
  从战略上看,远在千里之外的帝国统治者来说,认可这样一个新的国家,应该可以为今后直接征服百越之地,找到一个可以利用的棋子。就象当年作为四川盆地第三股政治力量出现的“苴国”,所起到的战略作用一样。不过后来的南海国,并没有成为百越的第五纵队,而是希望保持自己的独立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帝国当然没有必要成为它的保护者了,在其独立20年之后(约前195——前174年),南海国就为帝国所灭(人口内迁,土地则由于成本问题没有占据,重归南越、闽越)。东南沿海地区的地缘政治结构,又恢复了南越、闽越并存的格局。  潮汕平原地缘结构图

珠三角二级城市圈定位及潮汕地区的地缘结构



温骏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