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防功臣,朱元璋放了哪些大招

 宛平2008 2017-04-13
朱元璋为淮右老乡们加官进爵
大明开国后,淮右的那帮草根全成了大明皇家的权贵,中书省“俱乐部”几乎全是淮右集团的人控制着,宰相李善长、大将徐达、常遇春、冯胜、信国公汤和、颖国公傅友德、凉国公蓝玉、梁国公胡显和开国公常升等几乎全是淮右的人,且都被封为公爵。
除了赏赐和封官以外,朱元璋还通过联姻的手段把淮右的功臣笼络起来,想以此永远“为我所用”。
朱元璋为何要防范淮右的那些老哥们
就在优渥、隆升淮右功臣的同时,朱元璋又采取了另一手段来防范他们。之所以要这样,不外乎三个方面的原因:
A战争年代的多次政局变化,尤其是1362年发生在自身阵营里的淮右骁将邵荣、赵继祖的谋反和谢再兴的叛变给了朱元璋很深的负面影响。
B朱元璋草根出身,没有一点儿家底,也没有什么“天生圣人”的神秘光环,大家都是光屁股一起长大的,靠的就是家乡淮右地区的大老粗兄弟拼命博弈才最终取得了成功。皇帝是打出来的,凭什么你朱重八可以当?还不是我们大家的功劳!朱元璋最怕的也就是淮右老兄弟中突然冒出第二个朱重八来,所以要在温情关怀下加以防范。
C朱元璋心理有着严重的创伤,极度的贫困、自卑,好不容易有了一番大事业,往事不堪回首啊,自己输不起了。因此要防止别人窜到自己头上去,那谁会干这种突发的谋反?那些有兵有权的功臣们最容易做这等事。
朱元璋如何防范淮右功臣集团
朱元璋对一起打江山的功臣兄弟分防备很早就开始了,花样也很多,总结起来,大约以下几个方面:
A收养干儿子,等他们大一点儿就派到部队里去,实际上是担当监军作用。“养异姓为子,……以之守边御敌,较诸将帅尤可信也。明祖初起,以匹夫举事,除一侄(朱文正)、一甥(李文忠)外,更无期功强近之亲,故亦多养异姓子,幼而抚之,长即命偕诸将分守,往往得其力”。(赵翼《二十二史札记》)
B四处安插特务进行秘密监督。朱元璋安插对象似乎没有固定的,凡是怀疑到某人,即使你的地位再高,即使你与他关系再铁,只要他惦记着你,就有你好看的了。就拿那个从蒙元投降来的张昶来说,他本没有叛变,但他身边的“好朋友”杨宪就是一个特务,所以他的结局很是悲惨。虽然中书省由朱元璋的老搭档李善长主管着,但他也一直受到杨宪、夏煜等特务的暗中监视和谗毁。
C运用传统礼法加以约束。明初开国朱元璋在国家纲纪中制定了各种礼制和法令,按理说应该对于大明帝国每个人都有约束力,朱皇帝也要求大家包括功臣勋旧严格遵守,严格“自律”。但自律能有多大的效率?特殊人群特殊地位的人就能做好自律?恰恰相反,这样的有权有势者是纲纪的头号破坏者。自律不行,有人监察,朱元璋也搞了,但那些闹革命的大老粗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哪儿管的了那么多的礼和法?为此,洪武三年十月朱元璋采纳监察御史袁凯的建议,让中书省和御史台延聘儒士在午门给诸将讲授经史和君臣之礼,即相当于文化知识补习。按照朱元璋的君臣理想,通过这样的学习,“庶几忠君爱国之心,全身保家之道,油然日生而不自知也”。《明太祖实录》
糖衣炮弹——明代的“铁券”荣辱榜
此外,朱元璋还通过赐予功臣铁券的手段,劝诫功臣遵纪守法。据说朱元璋为了搞这种功臣铁券,还专门打听历史上到底是怎么搞的。后来朱元璋从民间借到了一个唐昭宗时期的铁券,外形像瓦片,正面刻着功臣的立功受奖记录,中间刻着犯事和宽免的数目,“以防其过”。铁券一式两份,功臣一份,皇宫内府一份,一旦有事,拿出来核对。
虽然那副铁券相对多的记录了功臣的过失,但这种方法对于那些脸皮厚的武夫功臣来说,效果并不大,为此,朱元璋又常常采取一些说古道今、软中有硬的说教,来劝谕那些功臣尊礼守法。
下发最高文件——有九件事决不能做
朱元璋对铁券“荣辱榜”的形式还不满意,就又转开了脑洞,在洪武五年想到了一招——发布《铁榜申诫公侯》,明确申诫公侯,即明明白白告诉大家,哪些事不能做,而且内容不能多了,多了,这些莽夫记不住。
共有九条,大体内容就是,不得私自收受财物,不得私自招兵买马,不得强占官民不动产,不能随意支使官军,不得让家人、管家或家丁仗势欺人,不得瞒报差役和徭役数目,等等。
这九条是明代公侯不可逾越的天条。事情到此,应该差不多了,但朱元璋还觉得做的不到位,于是不久又御制了《资世通训》,直截了当的告诫功臣要“勿欺勿蔽”,要忠君,要勤俭。
从朱元璋采取的这一系列措施来看,他对功臣们始终是无法信任的,当朱元璋感觉制度约束也不能百分百管用时,就动起了杀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